《连加连减》教学反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连加连减》教学反思
《连加连减》教学反思
作为一位刚到岗的教师,我们要有很强的课堂教学能力,写教学反思可以很好的把我们的教学记录下来,那么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连加连减》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连加连减》教学反思1
在教学中确立了以学生“自主阅读”为主要学习,以老师开放性设问贯穿始终为主要教学的教学模式。
教学中力求做到三点:
一、抓住新知的生长点,让学生在已有的知识中自学数学。
在例题教学中让学生自读课本,引导学生看什么,怎样看,有哪些收获,存在什么问题,让他们在自读中体验计算方法,感悟知识再创造、再发现的过程,自读自悟,自求自得。
二、把握知识的关键点,让学生理解算理。
本节课让学生依据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弄清算理,有根据地提出多种创见,得出两种不同的算法。
三、把握能力的发展点,让学生在练习中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精心设计练习,既有与例题程度相当的“保底”题,又有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变式题,拓展思维,培养创新意识,展现数学的应用价值,让学生体会到学习数学有用,生活处处离不开数学。
《连加连减》教学反思2
“连加连减”是10以内数加减法的教学重点,特别是连加连减的运算顺序是这节课的重点。
我根据这一具体情况,从实际出发,重新组合教学内容,以动手操作的形式呈现,让学生学得形象,活泼,在观察、思考、交流、活动中探索新知识,感受数学的作用,经历了探讨“连加连减”的过程。
并从中自主感悟出连加连减的运算顺序。
反思整个教学过程,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习新知识的欲望
在教学中,根据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创设学生喜闻乐见、感兴趣的“小鸟图”和“飞机图”的问题情境。
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去理解、描述图中的故事。
在描述时,培养学生仔细观察的习惯和描述事情的能力,并愉快自觉地融入新知识的学习中去。
在“飞机图”情景问题中,出现了不应出现的错误,是教师的疏忽。
在这一环节中给学生造成了误解,本来连加连减是很抽象地知识,又出了技术的错误。
使学生在理解上出现了扭曲,在本环节中应以动态情节出现,由抽象转化为直观会更容易让学生接受。
2、开放应用,凸现价值。
把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是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
本课练习环节,我设计了一个具有开放性的问题:想一想,在我们生活中有没有用连加连减计算的例子?生举例:我原来有5支铅笔,妈妈先买来了3支铅笔,又买来了1支,现在我一共有几支铅笔?可以用 5+3+1=9 来计算。
生:妈妈给了我10元钱,我买铅笔用了2元,买本子用了3元,我还剩多少钱?10-2-3=5,引导学生把知识运用于实践,解决实际问题,对知识有一种实质性的理解,从而体会到数学的价值所在。
需要改进的地方:时间安排可以更合理一些,低年级孩子的学习时间主要集中在前20分钟,所以可以将新课的内容更集中的放在前20分钟进行,将练习集中在后面的时间进行,不要采本课的一题一练的形式。
而且对计算顺序的练习,应该是在反复的不同的题目的讲解的过程中掌握的,不要想着在第一次、第一道题目里就让所有学生完全掌握,也就是不要过
多地重复例题的运算顺序的叙述,可以空出时间完成后面的习题,在对后面习题的讲解过程中,让学生逐步掌握运算顺序。
《连加连减》教学反思3
这节课我主要是想使学生在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的同时,接触连加连减。
购物是每个孩子都经常性接触的行为,孩子们可以在熟悉的生活场景中进行连加连减的列式计算,让运算顺序、计算方法,潜移默化的得到掌握,使比较枯燥、抽象的数字生活化、形象化,增加了趣味性。
同时在教学活动中,由于学生选择商品的自主性较大,所以
所列算式及计算过程也是不尽相同的,既强调了学生的自主性选择,又增大了全体学生练习的数量。
最后的购物环节,可以用来复习、巩固、提高。
虽然是这样设计的,但是由于我的原因,所以有许多问题存在:教学的层次不是很分明,新授课与练习课的分界不太清楚。
教学的节奏应该有张有弛,数学课求快,是我的一个误区,数学应该有快有稳,这样学生才能学的又清楚,又不十分紧张。
还有个别环节处理的不够妥当,如:练口算时候用了开火车的方式,不利于面向大多数学生,类似的问题,应该多加注意。
《连加连减》教学反思4
《连加连减》这一课,教学目标是初步理解连加、连减的含义,掌握连加、连减的计算顺序。
新课标提出:数学教育应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样的发展目标。
因此,如何运用新理念,实践新教材,成了摆在每位教师面前的一个新课题。
下面,就《连加连减》教学过程中的点点滴滴,谈谈我的体会和思考。
1、动态感知,静态领会
本课设计了一开始就设计了“算式接龙”的游戏。
通过情景创设,唤起旧知,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对连加连减有了初步的动态感知,接着引导学生观察静态的主题图,让学生在静态中再次领会连加的意义;学习连减时,引导学生在“小朋友坐车”游戏中初步动态感知连减的意义,再定位观察静态图画,让学生在静态观察中再次领
会连减的意义。
2、重视算法,突破难点
连加、连减是学习20以内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的重要基础,也是本单元的难点之一。
连加、连减,难在计算过程中它们都需要分两步进行口算才能算出结果,特别是第二步计算要用第一步算出的得数作加数或被减数,学生往往容易忘掉第一步得数,或者由于看不见第一步得数而造成第二步计算的困难。
因此,本课设计时重点通过画符号
确定运算的顺序,并记下第一步的得数,然后再接着往后算,从而解决了这一难点。
3、开放应用,凸现价值。
把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是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
本课练习环节,我设计了一个具有开放性的问题:想一想,在我们生活中有没有用连加连减计算的例子?这样学生就把自己积累的生活中的简单的事情联系到数学中了。
需要改进的地方:
在比较连加连减的运算顺序时,我还可以在放手一些,让学生去观察,去表达,尽管学生有时表达得不到位,也给予充分的肯定,因为这是孩子们思维的萌芽,老师的肯定会使他们觉得自己是个了不起的发明家,增强了学习数学的信心。
《连加连减》教学反思5
加减混合是在连加连减的基础上进行的,学生有了一定的基础,在计算方法上没有什么大的问题,那么我就重要引导学生理解加减混合运算的意义。
本课是从学生熟悉的乘坐公共汽车的生活情境引入的。
教学时,我让学生用数学语言描述情境图中的“动作过程”,提出问题,并联系过程列式计算。
这类加减混合式题是在连加、连减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由于运算顺序与连加、连减的顺序相同,所以教学时让学生进行类推,先填好分步计算的第一个竖式,并计算出得数,再填写第二步计算的竖式,并计算出结果,然后让学生自己想简便写法的竖式。
把学生的主动探索和老师的适时引导有机结合,使学生再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提高学习能力。
教学中我注重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通过观察情境图理解加减混合的含义和计算顺序。
所以在例题和“做一做”的练习中注重让学生说图意,根据图意列式计算,以更好地理解计算顺序。
值得欣慰的是,学生对于加减混合的计算顺序还是掌握较好的,计算速度也较快。
这部分内容是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的知识,是学生在100以内加减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前面所学计算方法的综合练习。
通过这部分内容的学习,可以进一步巩固所学的100以内的加减法,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因为一年级已经学习了连
加、连减、加减混合的运算顺序,因此这节课的重点放在学习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中需要用竖式计算的方法。
在具体的教学中,我结合情景图例1,先按照运算顺序,分步列两个竖式计算,接着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怎样写就比较简便?简便在什么地方?学生通过观察发现两个竖式连写比较方便。
在连减和加减混合的计算中,让学生结合连加的竖式写法类推出来。
这样既巩固了前面的知识,又给了学生思考的空间,整节课的效果很不错。
在进行巩固练习时,我采用一贯的方法,让全班学生每人出一道题,内容可以是连加的、也可以是连减或加减混合的。
然后全班一起计算,教师强调书写格式和进位、退位的计算。
这样感觉学生计算自己出的题兴趣很高,而且还锻炼了学生的思维和思考能力。
在本节课中发现不足的地方是学生在自己出题时考虑不是很周全,有的题最后的结果可能超出了100,这样就给学习困难的学生增加了难度。
另外还有学生在计算的
过程中进位和退位容易出现错误,审题不是很清。
需老师在以后的练习中注意这方面的指导,让学生认真审题,发现错误及时纠正。
《连加连减》教学反思6
本课结束以后,我仔细的对整个过程进行了回顾!对本节课的教学进行了反思。
本节课我主要是使学生在与生活实际与童话故事紧密结合的同时,接触连加。
神话故事《西游记》是每个孩子都非常喜欢的,尤其是故事中的孙悟空及他的花果山更是孩子们的最爱。
孩子们可以在喜欢的场景中进行连加连减的列式计算,让运算顺序、计算方法,潜移默化的得到掌握,使比较枯燥、抽象的数字生活化、形象化,增加了趣味性。
同时在教学活动中,由于学生的思维方式不一样,所以所列算式及计算过程也是不尽相同的,既扩大了学生的发散思维,又增大了全体学生练习的数量。
最后的自主练习环节,可以用来复习、巩固、提高。
并且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即时评价,摒弃了以往“是”、“好”、“真棒”等简单性的评价,如:“同学们观察的真仔细,还加入了这么多优美的词语,听同学们这么一说,这花果山是越看越美
了。
”“刚才这个同学说的棒极了,相信其他同学也和他一样棒!”改进后的评价让发言学生感到老师对他的肯定和尊重,并同时给其他的学生以鼓励。
由于第一次接触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很多情况下孩子需要老师的帮助,包括读题等,但我有些眼高手低,今后要多关注孩子的年龄特征与孩子的身心发展状况!
《连加连减》教学反思7
这节课主要是让学生理解加减混合运算的意义及算法,初步认识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知道要从左到右依次计算,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我主要采用小故事的形式将学生引入问题情境。
1.要注重对学生操作能力的培养。
本节课可以算是一堂计算课的教学,相对来说算理与算法比较简单,并且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基本掌握,因此为了减少课堂的枯燥性,并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应该设计一定的操作练习,可以让学生通过摆小棒或者画圈等方法,自己探索出整个过程和结果,充分体现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性,而我的教学设计中却忽视了这点,缺少了对学生操作能力的培养,课堂显得有点死板。
2.注意问题呈现形式的多样性。
对于本课中的几个主要问题情境,我都用了动画的形式进行呈现,虽然这样能让学生清楚的明白意思,可是却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多方面发展,容易造成学生的思维定向,并且不利于培养学生对于图片的理解能力,同时,单一的问题呈现形式,也使得课堂稍显乏味,容易造成学生的视觉疲惫,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注意问题情境的设计,尽量避免问题呈现的单一性,并且要尽可能的拓展学生的思维。
3.要进行及时有效的课堂评价。
通过这堂课我更深刻的认识到了自己在语言上的不足之处,课堂语言有点多、有点碎,同时评价性的语言较少,不能及时恰当的给予学生评价,要知道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积极的课堂评价能有效的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有效促进学生的求知欲望,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多加强语言训练,加强与学生的语言沟通,并且多采用有效的课堂
评价。
《连加连减》教学反思8
《连加连减》这一课,教学目标是初步理解连加、连减的含义,掌握连加、连减的计算顺序。
这节课是本单元的一个难点内容,主要难在计算过程上,要分两步进行口算才能计算出结果,特别是第二步计算要用第一步算出的得数作加数或被减数。
为了让学生通过体验事情的发生过程,更加直观地感受连加连减的意义,我利用课件,把书上两个静止的图片变成了动态课件的展示,很形象的向学生展示了小鸡两次走来以及离去的数量,让学生体验事情的发生过程,来明白算式的含义。
同时我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去理解、描述图中的故事。
再定位观察静态图画,让学生在静态观察中再次领会连加连减的意义。
在描述时,培养学生仔细观察的习惯和描述事情的能力,并愉快自觉地融入新知识的学习中去,从中自主感悟出连加连减的运算顺序。
多媒体的使用上,我克服了以往的弊端,用大屏幕显示取代老师的板书,忽略了板书对一年级孩子书写的示范引导性,我把连加连减的算式及过程都清楚地写在黑板上,在学生的头脑中形成深刻的印象,保证记忆的持久性。
在学习中,注重计算顺序的指导,我采用给大量时间让学生说计算过程,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并提问:“要计算这道题,你得把哪个数记住?你是怎么记的?”强调在先计算的两个数下面划一横线,并把得数记录在横线下面,这样就能记住。
使学生对算理掌握得比较扎实。
课中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画面的意思,广泛提问,以致在后面的练习中,大多学生能看懂题意,会叙述,做题效果好。
在教学连减时,学生根据连加的运算顺序自主探究连减的运算顺序。
学生大胆地去尝试各种方法,从中体会到数学的乐趣,从而不断获得成功的体验。
学生在观察、思考、交流、活动中探索新知识,感受数学的作用,经历了探讨“连加连减”的过程。
在练习的处理上,注重把握练习的层次性,形式吸引孩子,让孩子在玩中学,乐中学。
但认真反思后,教学中的不足也是存在的:忽视学生动手操作,
如果让学生“摆一摆,说一说”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在看得见,摸得着的实践活动中,在做中、玩中愉快地学习,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会更好一些。
总之,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还应继续深入学习课标,多浏览教育教学书刊,多上网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加快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步伐,让孩子们在我的课堂收获多多。
《连加连减》教学反思9
本节课内容选自人教版教材数学第一册第6单元第72、73、74页。
连加和连减是本单元教材的一个难点内容,它们主要难在计算过程上,都要分两步进行口算才能计算出结果,特别是第二步计算要用第一步算出的得数作加数或被减数。
在整个数学课堂上,我以师生互动、学生之间的合作探究、动手操作为主线,通过多媒体课件和学具使整个课堂充满了生气,学生能集中精力进行课堂活动,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但是也存在着不足之处,下面对本节课进行深刻的教学反思。
一、优点:能根据教材内容确立明晰的设计思路,确定本节课的重点内容,我认为,学生在学前教育中,能熟练地掌握怎样计算了,而对于应该怎样理解连加、连减的意义,和怎样操作是非常重要的。
所以教学时,我侧重引导学生通过课件来理解连加和连减的含义,使学生明白了,什么时候应该用连加法,什么时候用连减法,让他们掌握了学习方法,便于今后的数学学习。
二、不足:对学生现有知识水平没有及时了解和掌握。
因为用的不是自己班级的学生,把一年级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估计得过高,可是在教学当中,学生因为操作减法时,摆三角形卡片的时候耽误了很多时间,致使后面的练习部分完成得很少。
由于我选择的课题于前面部分衔接处有空白的地方,知识衔接不紧密,导致学生理解连减的意义不够明确,所以“做一做”的第二个联系完成效果不好。
三、改进措施:课下我请教了其他听课教师,他们也一致认为在做一做的第二个练习耽误了时间,如果当时灵活处理的话,就应该在黑板前板演,使全体学生都来学习一下,重点明确:在整体当中,画
斜线的三角形是要去掉的,用减法,画虚线的部分也要相应的减去,使学生重点掌握。
或者在课前预设,将这个练习做成课件,用动画效果演示,使学生明确连减法的过程和意义。
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要充分挖掘教材,熟悉学生掌握知识的水平和程度,做好充分的准备,争取使每节课都达到预期的效果。
《连加连减》教学反思10
这是一次生活中的数学经历故事。
这次课我主要是想使学生在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的同时,接触连加连减。
购物是每个孩子都经常性接触的行为,孩子们可以在熟悉的生活场景中进行连加连减的列式计算,让运算顺序、计算方法,潜移默化的得到掌握,使比较枯燥、抽象的数字生活化、形象化,增加了趣味性。
同时在教学活动中,由于学生选择商品的自主性较大,所以所列算式及计算过程也是不尽相同的,既强调了学生的自主性选择,又增大了全体学生练习的数量。
最后的购物环节,可以用来复习、巩固、提高。
虽然是这样设计的,但是由于我的原因,(初次接触低年级教材、初次接触数学教学),所以有许多问题存在:教学的层次不是很分明,新授课与练习课的分界不太清楚。
教学的节奏应该有张有弛,数学课求快,是我的一个误区,数学应该有快有稳,这样学生才能学的又清楚,又不十分紧张。
由于我一直从事的`是高年级语文教学,所以严谨的数学教学语言是我很大的一个弱点,在今后的工作中我要十分注意。
还有个别环节处理的不够妥当,如:练口算时候用了开火车的方式,不利于面向大多数学生,类似的问题,应该多加注意。
总之,这次课上的不尽如人意,但是对于我来说是一次很宝贵的经验,希望下次还有类似的机会,可以让我们这些不太熟悉数学教学的青年教师,尽快对业务真正熟悉起来。
《连加连减》教学反思11
学习完这个单元后,我深深的感到,作为一名教师要有耐心,要把机会让给每一个学生,让每一个孩子在启发中互相创新,在启发中激起探究的热情。
因为这种动态生成的效果正是我们所追求的。
虽然
对一时的“创造发明成果”还没有马上转化,但在这过程中学生思维的发展,共同促进学习氛围的形成。
对学生今后的发展,都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吧。
(1)口算练习是这个提高计算能力的非常有效的方法。
把基本口算抓好(100以内加减法);
(2)练习的针对性:一天一组一组地根据问题练,问题越练越少;如:小数加法减法学生容易丢数,一般给学生准备三组题,先单练一组,时间很短,也非常有针对性,帮助学生找出错误原因;第二次反复练就达到一种认识掌握,再练第三组是熟练掌握。
李一般老师可能都是一练就是练一组20题,练完一纠正就完了,但如果把它分为三组,每组可能就5道题,题目很少,但是针对一个问题,错了之后学生有一个改错、再认识的机会,最后一组再进行熟练,这样每天的这个效果肯定非常突出,非常明显。
比如,100以内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法共369题,对进位加法本身来说,这些题的口算训练价值是等同的。
但对后继学习(多位数乘法计算)的作用来说,口算训练价值就不一样。
在多位数乘法计算中,涉及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的题共60题,占总题量的60%,比如748×7,要用到 28+5,49+3两道口算题,这60道口算题的训练就应增加题量。
《连加连减》教学反思12
《连加连减》教学目标是初步理解连加、连减的含义,掌握连加、连减的计算顺序。
下面,就《连加连减》教学过程设计,谈谈我的体会和思考。
本节课体现了以下几个教学特点:
1、创设情境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是新课标的一个重要理念。
因此,精心创设情境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一项重要教学策略。
在数学教学实践中创设恰当的课堂情境,不但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而且还能培养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和思维能力,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自由发展的阵地。
本堂课我创设了小明去爷爷家喂小鸡的情境。
学生们比较感兴趣,能很快地投入到学习
的状态。
2、动态感知,静态领会。
为了让学生通过体验事情的发生过程,来明白算式的含义,我把书上的2道例题变成一个运动的过程,通过跑来2只小鸡,又跑来1只小鸡,让学生感受“添上、再添上”,通过小鸡吃饱了,跑走2只,又跑走2只,让学生感受到“去掉、再去掉”的生活经验。
通过喂小鸡这一课件以动态的形式呈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事情发生的先后次序一目了然。
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画面的意思,在看懂图意的基础上,列出算式。
再用课件动态展示喂完小鸡后的情景,将连加连减这两个知识点联系起来,像动画片一样娓娓道来,展示了知识的连续性,又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这一新授环节处理的得心应手,学生一目了然很自然的就列出连加、连减的算式。
播放完课件后,我让学生自己动手,用他们喜欢的符号,在白纸上画出连加算式的含义,让学生静态领会连加的意义。
3、体现算法多样化。
我在教学做一做的两道题目时,学生就出现了几种不同的算式方法:一种是先算左边和中间的小棒,再加上右边的小棒;另一种是先算出中间和右边的小棒,再加左边的小棒;还有一种是先算左边和右边的小棒,再加中间的小棒。
在解决这道题时,允许学生用不同的算式来解决问题,充分尊重了学生,提倡算法多样化,给学生更多展示自己的思维的机会。
在以后的教学中需要改进的地方:
1、在读图意时,我还可以再放手一些,让学生去观察,去表达,尽管学生有时表达得不到位,也给予充分的肯定,因为这是孩子们思维的萌芽,老师的肯定会使他们觉得自己是个了不起的发明家,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
2、教学机智的培养。
在例题教学时,学生在说“8-2-2=4时”,他说“因为2和2组成4,8-4就是4”,这体现了数学算法的多样性和灵活性,我没有好好抓住这些教学资源,进行拓展教学。
这一问题的出现说明我在课堂教学中出现问题时的调控能力还有待于加强。
《连加连减》教学反思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