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原习题绪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习题库
绪论
一、单项选择题
1.马克思主义创立的经典作家是(A)。
A.马克思和恩格斯
B.列宁
C.毛泽东
D.邓小平
2.马克思主义公开问世的标志是(A)。
A.《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B.《政治经济学》的发表
C.《资本论》的发表
D.巴黎公社
3.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时间是(A)。
A.19世纪40年代
B.18世纪60年代
C.20世纪30年代
D.17世纪50年代
4.马克思主义的崇高理想是(B)。
A.世外桃源
B.共产主义社会
C.无政府主义社会
D.理想国
5.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的哲学基础是(C)。
A.自由主义
B.行为主义
C.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
D.斯宾罗莎主义
6.马克思主义政党最鲜明的政治立场是(C)。
A.民主
B.博爱
C.致力于实现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D.人权
7.马克思主义诞生在(C)。
A.美国
B.非洲
C.欧洲
D.中国
8.马克思主义是关于(D)的科学。
A.人权
B.自由
C.契约论
D.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
9.20世纪和21世纪之交的时候,英国广播公司在全球范围内进行了一次“千年思想家”网上评选,结果,(D)位列榜首。
A.爱因斯坦
B.牛顿
C.休谟
D.马克思
10.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是(D)。
A.自由
B.平等
C.三权分立
D.始终站在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的立场上,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
11.马克思主义是关于(D)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A.奴隶
B.农民
C.商人
D.无产阶级
12.(C)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核心内容,是对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的集中概括。
A.科学社会主义
B.剩余价值学说
C.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D.唯物史观
13.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细胞学说和生物进化论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D)前提。
A.数学
B.哲学
C.文化
D.自然科学
14.马克思、恩格斯合著的《德意志意识形态》首次系统阐述了(C)的基本观点,实现了历史观上的伟大变革。
A.哲学
B.政治经济学
C.历史唯物主义
D.科学社会主义
15.“哲学把无产阶级当作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无产阶级把哲学当作自己的精神武器”,这个论断的含义是( A )。
A.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B.哲学的存在方式是物质
C.无产阶级的存在方式是精神
D.无产阶级掌握哲学就由自为阶级转变为自在阶级
16.国际工人协会于1864年9月在英国成立,其灵魂人物是(D)。
A.毛泽东
B.斯大林
C.恩格斯
D.马克思
17.列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俄国实际相结合,创立了(A),把马克思主义发展到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A.列宁主义
B.布尔什维克
C.斯大林主义
D.赫鲁晓夫主义
18.列宁科学地剖析了帝国主义的经济基础、深刻矛盾和统治危机,提出了(C)的论断。
A.国际垄断同盟
B.垄断
C.社会主义革命可能在一国或数国首先发生并取得胜利
D.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19.中国共产党在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实际相结合的奋斗、创造、积累的过程中,形成了毛泽东思想和(C)两大理论成果。
A.邓小平理论
B.三个代表
C.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D.三个全面
20.德国古典哲学最有代表性的人物是(A)。
A.黑格尔和费尔巴哈
B.康德和黑格尔
C.康德和费尔巴哈
D.谢林和费希特
21.(C)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
A.实践观
B.矛盾论
C.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D.辩证法
22.(A)和革命性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特征。
A.科学性
B.阶级性
C.政治性
D.辩证性
23.(C)的理论品质是马克思主义始终保持蓬勃生命力的关键所在。
A.实事求是
B.解放思想
C.与时俱进
D.求真务实
24.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质属性在于它的彻底的(C)、坚定的革命性和自觉的实践性。
A.民主性
B.自由性
C.科学性
D.自然性
25.实践基础上的( A)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
A.理论创新
B.制度创新
C.技术创新
D.社会创新
26.发表在1844年2月(B)上的论文表明,马克思和恩格斯完成了从唯心主义向唯物主义、从革命民主主义向共产主义的转变,为创立马克思主义奠定了思想前提。
A.《莱茵报》
B.《德法年鉴》
C.《泰晤士报》
D.《纽约时报》
27.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布鲁塞尔合写的(B)首次系统阐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实现了历史观上的伟大变革。
A.《神圣家族》
B.《德意志意识形态》
C.《资本论》
D.哥达纲领批判》
28.马克思开展了深入的政治经济学研究,撰写了《资本论》手稿并出版了(A),系统阐述了剩余价值学说,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秘密。
A.第一卷
B.第二卷
C.第三卷
D.第四卷
29.1883年3月14日马克思逝世后,恩格斯承担起了指导国际工人运动的重任,并整理出版了(C)第二卷、第三卷。
A.《共产党宣言》
B.《科学社会主义》
C.《资本论》
D.《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30.马克思主义第一次阐明了(D)是资本主义制度的掘墓人、建设社会主义的领导力量,是革命最彻底、最有前途的阶级。
A.封建主
B.资本家
C.奴隶
D.现代无产阶级
31.(B)之所以成为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因为它是完备深刻而无
片面性的学说。
A.政治经济学
B.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C.民主主义
D.民生主义
32.彻底而完备的唯物主义哲学特别是(C)的建立,为马克思主义整个理论体系提供了理论基础,列宁将其称为“科学思想中的最大成果”。
A.剩余价值学说
B.建党学说
C.历史唯物主义
D.价值规律
33.(D)是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的哲学基础。
A.亚里士多德哲学
B.柏拉图主义
C.新柏拉图主义
D.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34.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最基本、最核心的内容,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的集中概括。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是( A )。
A.马克思主义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根本立足点和出发点
B.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规律的科学认识
C.对人类思想成果和社会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
D.建立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方法论基础上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
35.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经济、社会历史条件是( A )。
A.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B.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斗争的日趋激化
C.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实践
D.人类文明成果的最新发展
36.社会主义从空想发展到科学,是因为马克思恩格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创立了( D )。
A.无产阶级革命学说
B.无产阶级政党学说
C.无产阶级历史使命学说
D.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
37.马克思主义是在实践中产生的,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
马克思恩格斯曾经认为无产阶级革命至少将在几个主要的资本主义国家内同时发生。
列宁认真总结了当时变化了的新情况,深刻论述了社会主义革命可能在一国或数国首先取得胜利的论断。
列宁得出社会主义革命可能在一国或数国首先取得胜利的理论依据是( C )。
A.无产阶级政党的成熟程度
B.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斗争的尖锐化
C.帝国主义阶段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
D.民族解放运动的空前高涨
38.2015年10月10日,由北京大学主办的首届世界马克思主义大会在北京举行。
来自世界近20个国家的400多名马克思主义研究学者和中国问题研究专家受邀参加,对马克思主义在世界范围内的交流、传播与发展,以及在推动社会进步和文明发展中的重要价值展开研讨。
马克思主义自诞生以来就表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这种强大生命力的根源在于( A )。
A.它的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B.它吸收了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
C.它是符合所有人利益的普遍真理
D.它始终站在人民大众的立场上
39.马克思主义基本的和最鲜明的特征是( A )。
A.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B.高度的抽象性和广泛的普遍性的统一
C.直观性和现实性的统一
D.规范性和开拓性的统一
40.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 B )。
A.强大生命力的根源
B.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C.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D.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41.马克思主义追求的根本价值目标是( A )。
A.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B.实现人类永恒不变的普适价值
C.建立一个四海之内皆兄弟的大同世界
D.建立一个自由、平等、博爱的理性王国
二、多项选择题
1.马克思主义包括( ABCD)。
A.马克思创立的理论、观点、学说
B.恩格斯创立的理论、观点、学说
C.毛泽东思想
D.邓小平理论
2.马克思主义创立的直接理论来源是(ABC)。
A.德国古典哲学
B.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
C.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
D.自由主义
3.19世纪30——40年代接连爆发了无产阶级反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斗争,三大工人运动的爆发标志着现代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
这三大工人运动是(ABD)。
A.法国里昂工人起义
B.英国的宪章运动
C.巴黎公社革命
D.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
4.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指(ABC)。
A.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
B.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
C.马克思主义基本方法
D.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
5.我们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目的是(ABCD)。
A.认识世界
B.改造世界
C.分析问题
D.解决问题
6.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方法是( ABCD)。
A.实事求是的方法
B.辩证分析的方法
C.社会基本矛盾分析的方法
D.历史分析的方法
7.马克思恩格斯的伟大发现是(AB)。
A.唯物史观
B.剩余价值论
C.能量守恒
D.细胞学说
8.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条件是(ABCD)。
A.尖锐的时代课题
B.深刻的社会根源
C.工人运动
D.理论基础
9.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包括(ABCD)。
A.列宁主义
B.毛泽东思想
C.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D.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总书记的“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10.我们如何掌握和运用马克思主义(ABCD)。
A.努力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
B.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
C.以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
D.将马克思主义化作自觉的行动
11.马克思主义是我们行动的指南,是因为(ABC)。
A.马克思主义教给我们认识世界的方法
B.马克思主义给我们提供了改造世界的伟大工具
C.马克思主义为我们提供了人生的有益启迪
D.马克思主义是一劳永逸的真理
12.马克思主义在创立的过程中,批判地继承了优秀的人类文化遗产,其中对德国古典哲学的继承表现在(A D)。
A.批判地继承了费尔巴哈哲学的“基本内核”
B.批判地继承了费尔巴哈哲学的“合理内核”
C.批判地继承了黑格尔哲学的“基本内核”
D.批判地继承了黑格尔哲学的“合理内核”
1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是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这是由于(AB)。
A.实现了辩证法同唯物主义的统一
B.实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同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
C.无产阶级和被压迫群众第一次有了自己的理论武器
D.发现了唯物史观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质属性
14.(ABCD)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A.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B.理论联系实际
C.实事求是
D.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15.19世纪的三大科学发现,即(ABD),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自然科学前提。
A.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
B.细胞学说
C.勾股定律
D.生物进化论
16.当人类即将迈入21世纪的时候,英国广播公司(BBC)在全球范围内举行过一次“千年思想家”网上评选,结果马克思获得了高度认可。
这说明下列哪些观点是错误的( AB )。
A.马克思主义“过时论”
B.社会主义“终结论”
C.马克思主义具有无穷的思想魅力
D.马克思主义虽然产生于欧洲,却跨越欧洲影响了全世界
17.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包括(ABD)。
A.世界统一于物质
B.物质决定意识
C.浪漫主义
D.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18.马克思主义是(ABCD)。
A.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B.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学说
C.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及其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规律的学说
D.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
19.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表现在(ABCD)。
A.坚持世界的物质性和真理的客观性
B.力求按照世界的本来面目如实地认识世界
C.力求全面地认识客观事物,并透过现象深刻地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D.自觉地接受实践的检验,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
20.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归纳起来就是创造性地探索和回答了(ABC)等重大理论问题。
A.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
B.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C.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
D.人权、民主理论
21.马克思主义是由一系列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它是一个完整的整体。
其中,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不可分割的三个基本组成部分的是( ABC )。
A.马克思主义哲学
B.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C.科学社会主义
D.马克思主义社会学
22.在1872年《共产党宣言》德文版序言中,马克思恩格斯就指出,“这些原理的实际运用,正如《宣言》中所说的,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
”这表明( ABC )。
A.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
B.马克思主义原理的运用应当从实际出发
C.必须以科学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
D.《共产党宣言》的原理过时了
23.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是马克思主义始终保持蓬勃生命力的关键所在,因为这一品质( ABD )。
A.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质的反映
B.是人类认识发展规律的具体体现
C.是马克思主义成为绝对真理避免相对真理性的关键所在
D.是理论创新的内在要求
24.1848年2月马克思恩格斯为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党所写的党纲的发表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
第一个无产阶级政党的名称和党纲的名称是(BD)。
A.正义者同盟
B.共产主义同盟
C.《共产主义原理》
D.《共产党宣言》
25.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是实现共产主义社会,即实现( BCD )。
A.无矛盾的和谐社会
B.物质财富极大丰富
C.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
D.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