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汉语自考·语法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章修辞
一、填空题
1、修辞要研究的是如何有效地运用语言,运用语言的最基本的要求是(),也就是把话说明白。

2、说话写文章,是简是繁,是直陈还是婉言,是白描还是彩绘,都要依据()加以选择,目的不明确,一味在词句上雕琢,只能贻笑大方。

3、修辞这一术语,有时指修辞活动,有时指修辞规律,有时还指()。

4、修辞效果的好坏是以适应()为第一原则。

5、语体可以分为两大类:()和书面语体。

6、文句的关联,从内容上讲应该有连贯性,语句内容的连贯有几种基本方式:凌空鸟瞰的方式、依次观览的方式、()、互相依存的方式等。

7、说话要突出重点,在句子里,新信息的重点叫()。

8、焦点有三种:()、对比焦点、特指焦点。

9、音长构成的节奏主要表现在声音的速度和()上。

10、用语音停顿划分出来的语言单位叫音步,在汉语里有两种不同性质的音步:奇音步和()。

11、音色构成的节奏主要表现在()上。

12、对偶有起句和对句两部分,这两部分要求()、意义相关、结构相同或相似。

13、错综主要有三种方式:更换字面、变更语序、()变换。

14、“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等语句中,把完整的意思拆开叙述,理解时要把分述的部分看成整体,这种修辞方式一般叫()。

15、修辞格的综合运用可分为兼用、()和套用。

16、比喻一般由本体、()和比喻词语组成。

17、文句的关联,从内容上讲应该有连贯性,从形式上讲,必须是()。

18、平声和仄声的特点分别为(),平仄相间,声调抑扬顿挫,听起来十分悦耳。

19、音长构成的节奏主要表现在声音的()和停顿方面。

20、借喻的基础是事物之间的相似性,借代的基础是事物之间的()。

21、抓住事物特征,故意言过其实,做夸大或缩小的描写,以提高表达效果,这种辞格叫做()。

22、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借助语言或语义的联系,使语句同时关涉两种事物,这种言在此而意在彼的修辞方式叫()。

23、层递要求并列的几项之间有层层()的关系。

24、排比要求并列的几项之间()相同或相似。

25、在现成词语的比照下,更换词语的某个词或词素,临时仿造出新词语的修辞方式叫()。

答案:
1、达意;
2、交际目的;
3、修辞学;
4、题旨情景;
5、口头语体;
6、以点代面的方式;
7、焦点;8、句末焦点(常规焦点);9、停顿;10、偶音步;11、押韵;12、字数相等;13、句式;14、互文;15、连用;16、喻体;17、上下文衔接;18、“长而缓”和“短而促”;19、时间长短;20、相关性;21、夸张;22、双关;23、递升或递降;24、结构和字数;25、仿词。

二、单项选择题(在各备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正确的)
1、语言交际中对语言材料进行选择,要以()为基本原则。

A、平实准确
B、适应题旨情景
C、追求新奇
D、辞藻华丽
2、“我娘家姓赵,……出嫁了,把名字也嫁.了,人家叫我阿洪家的。

”这段话加点处是()格。

A、仿词
B、顶真
C、夸张
D、拈连
3、比喻的本体和喻体之间具有()。

A、统一性
B、相关性
C、相似性
D、一致性
4、借代的本体和借体之间具有()。

A、统一性
B、相关性
C、相似性
D、一致性
5、“这种作风,拿了律己,则害了自己;拿了教人,则害了别人;拿了指导革命,则害了革命。

”一句话运用的修辞格是()。

A、排比
B、层递
C、对比
D、对偶
6、“只要想想,天地是厂房,深谷是车间,幕天席地,群星环拱,世界上哪个纺织厂有那样的规模呢?”一段话中连用了()修辞格。

A、对偶、反问
B、排比、比喻
C、比喻、反问
D、对比、排比
7、“我是来工作的,不要在我和干部群众当中砌上一堵墙。

”一句中含有()格。

A、借喻
B、借代
C、比拟
D、反语
8、“这是天已大亮,家人和街坊都已起床了。

于是,她尽情地刷牙漱口,她发出的声音非常之大响,好像一列火车开进了她们的院子。

而她洗脸的声音又好像哪吒闹海。

”一段兼用了()格。

A、对比、比喻
B、比喻、夸张
C、衬托、夸张
D、比喻、对偶
9、“秋水如神玉为骨,词源如海笔如椽。

”一对()。

A、只是辞格的兼用
B、只是辞格的连用
C、既含有辞格的兼用,又含有辞格的连用
D、既不是兼用,也不是连用
10、“刘局长放声大笑,那笑声震得桌子上的公文、窗上的玻璃直至窗外的小叶杨树,都悉洗嗦嗦地发抖。

”一句含有()。

A、兼用借代的夸张
B、兼用拟人的夸张
C、兼用比喻的夸张
D、兼用衬托的夸张
11、“有一些特产丰美、名胜古迹多的地区,更是宾客盈门,高朋满座。

一二把手有时变成的‘内交家’,自愿地或被迫地生活在彬彬有礼、客客气气的应酬活动中……”一段话中含有()格。

A、借代
B、借喻
C、仿词
D、拟物
12、“韩老六的大老婆应声走出来,这是一个中间粗、两头尖枣核样的女人,……大枣
..核.存心把剩下的钱往少处说。

”这段中加点词语是()格。

A、借代
B、双关
C、比拟
D、借喻
13、“洗了家伙,到自己屋中坐下,一气不知吸了多少根‘黄狮子’。

”这句中含有()格。

A、借代
B、借喻
C、引用
D、夸张
14、“看吧,狂风紧紧抱起一层层巨浪,恶狠狠地将它们甩到悬崖上,把这些大块的翡翠摔成尘雾和碎末。

”这句话含有()格。

A、比拟、借代
B、借喻、夸张
C、比拟、借喻
D、夸张、拈连
15、“芦柴棒
...着急地要将大锅子里的稀饭烧滚,但是倒出来的青烟,引起了她一阵猛烈的咳嗽。

”加点处含有()。

A、借代
B、双关
C、比拟
D、借喻
16、“小船在他的指挥下,像一条小梭鱼一样飞速荡行。

”一句是()格。

A、借喻
B、明喻
C、暗喻D非比喻
17、“不知凭意义还是凭想象,当月亮照近来时,那个字也一下子发起光来,顿时照得满室通亮。

”一句话含有()。

A、兼用拟物的夸张
B、兼用对比的夸张
C、兼用借代的夸张
D、兼用拟人的夸张
18、副词是修饰动词或形容词的,但表示情态的副词一般修饰的是()动词或形容词。

A、单音节
B、双音节
C、三音节
D、单音节或双音节
19、()句的焦点是对比焦点。

A、这本书我五天就读完了,他却读了八天。

B、王冕七岁上死了父亲。

C、上海是1949年解放的。

D、我们那天是在学术讨论会上认识的。

20、“一条修长的石路,右边尽是水田,左边是一条清澈的小河,隔河是个村庄,村庄的背后是一联青翠的山岗。

这条石路,原来就是所谓‘山阴道上应接不暇’的山阴道。

”这段话语句的衔接连贯方式是()。

A、依次观览的方式
B、以点代面的方式
C、互相依存的方式
D、凌空鸟瞰的方式
21、在比喻中,被比方的事物和用来打比方的事物必须是()。

A、性质不同的事物
B、性质相同的事物
C、性质不同的事物,但二者之间有相似之点
D、性质相同的事物,而且二者之间有相似之点
22、比喻的表达作用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不适合比喻的是()。

A、可以使语言形象化
B、可以把深奥的道理说得浅显易懂
C、可以揭示事物的本质
D、可以使语言含蓄,耐人寻味
23、借喻和借代都是借别的事物来代替本体,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A、借喻考虑的是事物之间的相关性,借代考虑的是事物之间的相似性
B、借喻考虑的是事物之间的相同性,借代考虑的是事物之间的相异性
C、借喻考虑的是事物之间的相似性,借代考虑的是事物之间的相关性
D、借喻考虑的是事物之间的相异性,借代考虑的是事物之间的相同性
24、下面的说法正确的是()。

A、双关是利用词语的多义性、同音构成的修辞格式
B、双关是利用词语的多义性、比喻性构成的修辞格式
C、双关是利用词语的比喻性、同音构成的修辞格式
D、双关是利用词语的多义性、单义性构成的修辞格式
25、下面的说法正确的是()。

A、排比是把一对结构相同,字数相等的句子连接在一起的修辞格式
B、排比是把三个或更多结构相似,字数大体相等的句子连接在一起的修辞格式
C、排比要求结构上均衡,语音上协调,注意平仄
D、排比不能有反复的词语,尽量避免字面上的重复
26、“在大多数人的心目中,老薛就是工会,工会就是老薛”中运用的修辞手段是()。

A、暗喻
B、借代
C、回环
D、顶针
27、“申花队客场保准能取胜吗?说不准,说不准,真的说不准”中运用的修辞手段是()。

A、反复
B、排比
C、顶针
D、回环
28、“你不要一遇到困难就轮胎放炮----泄气了,那还行吗?”中运用的修辞手段是()。

A、比喻
B、双关
C、对比
D、夸张
29、“记忆是抹不去的,抹不去的是记忆”中运用的修辞手段是()。

A、顶针
B、反复
C、回环
D、对比
30、“树上有只鸟,鸟嘴衔小草,小草落地上,地上长麦苗”这首儿歌中运用的修辞手段是()。

A、回环
B、反复
C、排比
D、顶针
31、“春天来了,百花拉着手,清风唱着歌,歌唱着生命和活力”中运用的修辞手段是()。

A、比喻
B、夸张
C、借代
D、比拟
32、“茅台尚未沾唇,人先醉了三分”中运用的修辞手段是()。

A、夸张、借代
B、夸张、比喻
C、借代、对比
D、比喻、拟人
33、“一站站灯火扑来,像流萤飞去;一重重山岭闪过,似浪涛奔涌”中运用的修辞手段是()。

A、对偶、比喻、夸张
B、对偶、比喻、比拟
C、比喻、比拟、夸张
D、借代、对偶、比喻
答案:
1、B;
2、D;
3、C;
4、D;
5、B;
6、C;
7、A;
8、B;
9、C;10、B;11、C;12、D;
13、A;14、C;15、D;16、B;17、A;18、B;19、A;20、D;21、C;22、D;23、C;24、A;25、B;26、C;27、A;28、B;29、C;30、D;31、D;32、A;33、B。

三、多项选择题(5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以上是正确的)
1、下列句子中含有比喻的()。

A、他低着头不做声,好像在想着什么。

B、祖国交给我们的任务好像一副千斤重担。

C、用大兵团进剿等于高射炮打蚊子。

D、老张看上去是个粗人,其实倒是个好脾气。

E、叶子出水很高,好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2、“有人在县里‘抓点’,索取土特产品价值一百一十万元……群众说:‘这哪里是抓点,明明是吃点、喝点、拿点啊!’”这段话含有()格。

A、排比
B、对比
C、仿词
D、反语
E、衬托
3、“缝啊缝啊,春分绕着长线荡漾,暖流跟着针眼流淌。

这破洞曾收进了多少风寒,此刻,又缝进了多少温暖!”这段话里含有()。

A、对偶
B、比喻
C、对比
D、拈连
E、反复
4、下列句子含有比喻的有()。

A、街上仿佛没有人,道路好像忽然加宽了许多,空旷而没有一点凉气,白花花的
令人害怕。

B、大地是母亲,人民用辛勤的汗水浇灌着她。

C、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D、生活不是一架准确的天平。

E、中国最多的却是枉道:不打落水狗,反被狗咬了。

5、下列语句中含有借喻的有()。

A、然而,圆规很不平,显出鄙夷的神色。

B、郑大官人便是此间状元桥下卖肉的屠户,绰号镇关西。

C、这地方,一阴天,我心里就堵上了大疙瘩。

D、决定历史命运的不是秦皇汉武,唐宗宋祖,而是人民自己……
E、茅台他够不上,专喝“啤酒”,有瓶的不喝零的,有“青岛”不喝“北京”。

6、“友谊、青春的波涛,一代一代地流动着,奔涌着,永远不会老,永远不会淡漠,永远不会中断”中运用的修辞手段是()。

A、对偶
B、排比
C、比喻
D、比拟
E、夸张
7、“小鸟在欢唱,溪水在奔流,人们在嬉笑”中运用的修辞手段是()。

A、比喻
B、对偶
C、比拟
D、排比
E、夸张
8、“盼望着,盼望着,春天的脚步近了,春天的歌声来了,春天的面纱撩起来了”中运用的修辞手段是()。

A、反复
B、排比
C、比拟
D、比喻
E、借代
9、“树缠藤,藤缠树,他们两家的关系,就如同这树和藤一样,恩恩怨怨永远纠缠在一起”中运用的修辞手段是()。

A、夸张
B、比喻
C、比拟 D排比 E、反复
10、“茵茵牧草绿山坡,山坡畜群似云朵,云朵游动响笛声,笛声悠扬卷浪波”中运用的修辞手段是()。

A、顶针
B、比喻
C、回环
D、对偶
E、比拟
答案:
1、B、C、E;
2、A、C;
3、A、D、E;
4、B、C、D、E;
5、A、C;
6、B、D;
7、C、D;
8、A、B、C;
9、B、C、E;10、A、B、E。

四、是非判断题
1、修辞是从语言运用效果角度来研究语言的,不是语言的要素,因而跟语音、词汇、语法无关。

()
2、夸张要以客观实际为基础,但又要超出客观实际。

()
3、仿词和被仿的词一定要在言语中同时出现。

()
4、构成排比格的语言形式可以是句子、分句,也可以是句子成分。

()
5、借喻和借代的主要区别在于它们的客观基础不同,借喻的本体和喻体之间有相似性,借代的本体和借体之间有相关性。

()
6、评价修辞的好坏主要看是否适合题旨情景。

()
7、现代汉语句子里旧信息一般在前,新信息一般在后,所以作为新信息重点的焦点只能在句末。

()
8、疑问句的焦点是随疑问点的变化而变化的。

()
9、修辞主要站在表达者的立场上,听者和读者只能被动地接受。

()
10、语体的差别主要表现在语体风格上,在用词上没有什么差异。

()
答案:
1、×(说明:修辞是从语言运用效果角度来研究语言的,不是语言的要素,但语言的语音、词汇、语法等语言要素甚至文字都为修辞手段的选用、为修辞效果的体现提供了条件,语言要素正是修辞的基础和手段,修辞要调动、加工的就是语言材料。

因而修辞跟语音、词汇、语法有着密切的关系。


2、√(说明:夸张要以客观实际为基础,否则不能给人真实感;但又要超出客观实际,要故意言过其实,对客观事物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夸张要明确、显豁,不能既像夸张,又像真实。


3、×(说明:仿词和被仿的词往往在言语中同时出现,这样,仿词在意义上就有所依托,形成反义关系,收到互相映衬、启人联想的作用;但如果被仿的词较为常见,仿词也可以单独出现。

4、√(说明:构成排比格的语言形式多数是句子或分句,但也可以是句子成分。


5、√(说明:借喻和借代都有代的作用,但它们的客观基础不同,借喻的本体和喻体之间有相似性,借代的本体和借体之间有相关性。


6、√(说明:修辞不仅仅是语言技巧问题,修辞活动是受题旨情景即交际目的、交际环境限制的。

可见,选择什么样的表达方式,达到什么样的表达效果,并非只是语言形式问题,评价修辞的好坏主要看是否适合题旨情景。


7、×(说明:就一般规律来看,现代汉语句子里旧信息在前,新信息在后,所以作为新信息重点的焦点一般在句末。

但焦点除了句末焦点外,还有对比焦点和特指焦点,它们就不一定在句末了。


8、√(说明:疑问句的焦点就是疑问点,疑问点在疑问句中并不是固定的,如:是不是你昨天去了上海?你是不是昨天去了上海?你昨天是不是去了上海?你昨天去的是不是伤上海?,可见,疑问句的焦点是随疑问点的变化而变化的。


9、×(说明:说话、写文章是一种社会行为,话总是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说的,文章总是写给某些人读的。

所以,表达得明确不明确,是由说话人或阅读者来鉴定的,抒发的感情恰当不恰当,也不能由说话人或作者单方面认定。


10、×(说明:不同的语体在用词方面也有比较大的差异,如“月、月亮”是通用词,而“月球”则带科学色彩;“儿童”是通用词,“孩儿”则是口头色彩的词,不同语体常使用带有一定语体色彩的词。


五、术语解释题
1、修辞;
2、语境;
3、焦点;
4、节律和节奏;
5、音步;
6、比拟;
7、借代;
8、移就;
9、错综;10、比喻;11、夸张;12、双关;13、对偶;14、排比;15、顶针
答案:
1、修辞,严格地说有三种互相联系的含义,一是指有效运用语言的方法、技巧和规律,即修辞规律;二是指说话和写作中积极调整语言的行为,即修辞活动;三是指以加强表达效果的方法、规律为研究对象学问和著作,即修辞学和修辞学著作。

2、语境,即语言环境,一般指在语言运用中对言语交际有影响的情景、情况和关系等因素,这些因素可以分为:主观语境因素,指交际双方的自身情况,客观语境因素,指交际过程中涉及的社会背景、时间、地点、场合等。

3、在句子里,新信息的重点就是焦点,焦点是说话者需要突出的部分。

4、事物的重复和变化就构成的节奏,语言的节奏表现在平仄、押韵、速度、停顿、重音等许多方面;节奏的规律就是节律。

5、音步是用语音停顿划分出来的语言单位。

6、比拟是把甲事物当作乙事物的来描写的修辞方式,包括拟人和拟物。

7、借代是用与人或事物有关的别的事物来代替人或事物的修辞方式。

8、把描写甲事物的词语移来描写乙事物的修辞方式就是移就。

9、为避免语言的呆板和单调,特意使字面更换、语序变化、句式变换的修辞方式就是错综。

10比喻:是根据不同类型的事物之间所具有的某种相似点,而用甲事物来描摹或说明乙事物的一种修辞手法。

基本要素为本体、喻体和喻词,基本类型为明喻、暗喻和借喻。

11、夸张:是运用丰富的想像力,以远远超越客观事实的说法来渲染或强调某事物,以求给人突出印象的一种修辞手法。

有扩大夸张、缩小夸张、超前夸张等等。

12、双关:是利用语言的声音或意义上的联系,使词语或句子具有双重含义的修辞手法。

有语义双关和谐音双关两种。

13、对偶:是用一对字数相等、结构相同的语句来表达相同、相关或相反的意思的修辞手法。

有正对、反对和流水对三种形式。

14、排比:用几个结构相似的并列语句,把相关的意思连续地说出来的修辞手法。

构成排比的一组语句往往带有共同的或相近的提示语。

15、顶针:是指前后的几个语句之间,由相同的语言成分衔接上下两句,以上递下接,首尾蝉连,而使结构紧密,语义连贯,声音流畅的一种修辞手法。

六、问答题
1、举例说明有几种焦点。

2、歧义产生的原因有哪些?
3、举例说明消除歧的方法。

4、比喻和比拟有何不同?
5、对偶和映衬有何区别?
6、对偶和排比有什么不同?
7、有人说,修辞就是“咬文嚼字”,是“文字游戏”,这种说法对不对?
8、修辞与语音、词汇是什么样的关系?
9、节拍与意群的停顿有无区别?
10、散文中对平声和仄声的运用有何讲究?
11、词语的选用为什么要注意声音和意义两个方面?
12、移就和拈连如何区分?
13、怎样区分移就和拟人?
14、错综的修辞效果和方法是什么?
15、借喻和借代有什么不同?
答案:
1、在句子里新信息的重点叫焦点,在汉语中焦点有三种:一是句末焦点,一般来说,句子的信息分布是旧信息在前、新信息在后,那么新信息中的焦点就出现在句末,如“王冕七岁上死了父亲”一句“父亲”是焦点,“王冕在七岁的时候父亲死了”一句“死了”是焦点;第二是对比焦点,从对比中来显示焦点,如“上大学时,他喜欢语法,我喜欢古代文学”,“语法”和“古代文学”就是对比焦点,再如“我三天就读完了这本书,他却读了十天”,“三天”和“十天”分别是对比焦点;第三是特指焦点,常用的是用副词“是”来指示焦点,如“我是前天在上海看见他的”的“前天”就是特指焦点,口语中特别重读的词语往往是特
指焦点。

2、一个句子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理解,这就产生了歧义,造成歧义的原因很多,主要有以下几种:
(1)词义不明确。

句子中的多义词如果有不止一种理解,就产生了歧义,如“他走了两个小时了”,“走”可理解为“行走”,也可理解为“离开”或“死”。

(2)句法结构不固定。

如“下午我们要学习材料”,“学习材料”有偏正关系和动宾关系两种理解。

(3)语义关系含糊。

如“开刀的是他父亲”,因为“他父亲”是开刀的医生(施事)还是病人(受事),不能确定,因而有歧义。

(4)层次不分明。

如“我们三个一组”,既可能是“我们三个|一组”,也可能是“我们|三个一组”,不同的层次切分产生歧义。

(5)指代不明。

代词的先行词不明确也可能造成歧义,如“小王把这一问题汇报给了主任。

第二天他向校长作了汇报。


3、说话场景、轻重音及上下文都可以帮助消除歧义,同时为避免歧义的产生,人们还可以通过改写语句的方式消除歧义,如:(1)更换词语,如“几个学校的领导”有歧义,而更换成“几位学校的领导”就没有歧义了;(2)调整次序,“几个学校的领导”调整成“学校的几个领导”就没有歧义了;(3)增添词语,如“鸡不吃了”变成“鸡,不吃它吧”或“鸡,它不吃了”就没有歧义了;(4)重新组织句子,如“有人在火车上写标语”改写成“有人把标语写在火车上”就没有歧义了。

4、比喻和比拟都是两事物相比,但比喻重在喻,即以乙事物喻甲事物,甲乙两事物一主一次;比拟重在拟,将甲事物当作乙事物来描写,甲乙两事物彼此交融,浑然一体。

5、在内容上,对偶的两部分语义上有联系,但没有主次之分;而映衬是用陪衬事物来衬托被陪衬事物(主体事物),两者有主次之分,陪衬事物是用来突出被陪衬事物的。

在形式上,两者差别更大,对偶要求两部分字数相等、结构上相同或基本相同;而映衬的两部分在形式上没有特别的要求。

6、构成对偶的是两部分,而且两部分要字数相等、结构上相同或基本相同,尽量避免字词的重复;排比要求三个或三个以上的语言形式的排列,字数和结构只要大体相似即可,且排比个语言形式往往有共同的提示语。

7、有人以为修辞就是咬文嚼字,是单纯地追求华丽的词藻。

这种看法是不对的。

修辞学研究的虽然是语言的表达形式,但是语言的表达形式是为思想内容服务的,这里的原则仍然是内容决定形式,讲究修辞,追求理想的表达效果,必然要求形式和内容要有完美的统一。

因此,讲究修辞同不顾内容而片面地讲究形式美,单纯地追求华丽的词藻的错误作法是根本不同的。

8、先看修辞与语音的关系。

语音是以语言声音的结构规律为研究对象。

修辞是研究运用语言规律提高表达效果的,所以修辞自然要研究谐音、叠音、拟声、双声、叠韵、字调、语调、押韵、儿化韵等语音问题,研究这些语音现象所表现出来的感情色彩、音律美和鲜明的民族风格。

修辞和词汇也有密切的关系。

词汇研究的是词义、词的构成以及词汇的组成、发展和规范等问题。

修辞是从词语的同义手段选用的角度出发去研究词汇的,其中包括同义词的选用,词的多义关联以及词语的活用等。

9、按照常规,形式与内容吻合,节拍表示的就是意群。

比如,四字成语通常由两个双音节单位组成,读出来则在当中稍作停顿,如“风调——雨顺”、“称心——如意”、“屈指——可数”,这里的停顿就是意群的切分。

但是节拍与意群的停顿不能混为一谈。

因为节拍的划分是着眼于声音上的间歇,即语音上的停顿,所以往往与词语意义的划分有不一致的地方。

由于节奏的需要,有一个词语要剖开分属到两个节拍里去。

例如下列成语的意群划分是:无——可非议不——动声色
一衣带——水呆——若木鸡
病——从口入如——出一辙
但人们照旧在当中停顿,而不管这个停顿是否反映意群关系。

所以说,节拍与意群的停顿虽然常常是一致的,但并不是一回事儿。

10、旧格律诗用字讲求平仄,必须依照一定的规律。

散文虽没有这种严格的要求,但是有两点值得注意。

第一,句子要避免连用较多的平声或仄声。

也就是说,要力求平仄协调。

比如报纸上的一个标题“观众感赞剧目新”的声调安排是“平仄仄仄仄仄平”,中间仄声字太多。

如果把“感赞”改为“赞扬”,全句成为“平仄仄平仄仄平”,就平仄协调,合乎节律了。

第二,在语段中,各个句子的最后一字的声调要错落有致。

一般地说,句末总接连出现同样的字。

例如接连几句的末尾都用“了”或用“的”收尾,就宜加改变。

虽然不出现同样的字,接连出现同音字,也宜避免。

因为散文不是韵文,押韵反而显得不伦不类。

11、词语是声音和意义的结合体,意义是其内容,声音是其形式,两者是密不可分,相辅相成的。

因此,由词语组成的句子就有个声音的配合问题。

声音配合得好,不仅能使语言铿锵悦耳,琅琅上口,给人以音乐美,而且对表达思想、抒发感情,也有很大的作用。

反过来说,词语声音的配合讲究节奏鲜明、声韵和谐、音节匀称、平仄协调。

这种语言的声音美又与词语的选择密切相关。

老舍曾说:“字虽同义,而声音不同,我们就须选用那个音义俱美的”。

因此,在选用词语时,不仅要掌握意义、辨别色彩,而且还要注意声音这个因素。

这样,才能收到音义兼美、声情并茂的表达效果。

12、移就是把原属于形容甲事物的修饰语移用于乙事物。

如:
(1)那是怎样的宁静而幸福的夜啊!
(2)然而悲惨的皱纹,却也从他的眉头和嘴角出现了。

移就的基本特点是:①从内容上看,移就所“移”的一般是表示人的情状的词语(如“幸福”、“悲惨”等)。

②从结构上看,移就所关涉的两项一般构成限定关系(如“幸福的夜”、“悲惨的皱纹”)。

拈连的基本特点也可以概括为两点:①是“拈”,将某一词语从可以那么用的环境里“拈”到一般不可以那么用的环境里来,②是“连”,两种不同的语气环境都出现,一前一反地“连”在一起。

如:
(3)蜜峰是在酿蜜,又是在酿造生活。

(4)在高山的土地上种下一株株的树秧,也就是种下了一个美好的希望。

由上面的讨论我们可以看出,移就和拈连虽然都是将适用于甲事物的词语移用到乙事物,但它们各自的特点,足以让我们把它们区别开来。

13、拟人和移就都是词语的移用,拟人所移用的词语有动词(一般用作谓语),有形容词(可用作谓语,也可用作修饰语)。

如:
(1)太阳还不能从云里面挣扎出来。

(2)肥壮而显得挺大方的蒲公英开了,温柔而敦厚的马兰花啊,也在路旁讨人喜欢哩。

因为移就一般只是把形容词用作事物名词的修饰语,所以拟人中与移就易混淆的只是用作修饰语的那部分。

即例(2)中的“挺大方”、“温柔而敦厚”是移就还是拟人有时似难区别。

我们可以从两方面来看:一、从内容上看,移就的作用在于使人的情绪、状态同一定事物联系起来,着重表现人的情绪或状态;拟人是让事物人格化,即赋予事物以人的特性,作用在增添语气的生动性。

二、从结构上看,虽然二者都是用作修饰语,但因为拟人是使事物人格化,所以拟人化的词语可以根据需要在结构上再加上修饰语“有点”、“有些”、“好象”、“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