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写作资料复习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使命:记录者/观察者/报道者
新闻· 历史
新闻是历史的草稿
每日纪闻
邸报
客观
笔法
避免情感偏向的描述
理念
让新闻和真相无限接近/ 用事实阐述你的思想和观点
好新闻的秘诀:
让读者看见,令读者在乎
读者在乎的是新闻事实本身,不是你的新闻稿件
让你的新闻稿尽可能展现新闻事件本身
尽可能展示人们的动作。

用细节进行讲述。

用简单句。

最好用主——谓——宾结构。

用有力量的行为动词
将专业术语翻译成读者能理解的通俗语言
用具体细节取代形容词。

新闻写作是一门应用性、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是新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闻传播活动的基础、前提和保证,是新闻学的核心课程。

因为我们所有的新闻媒体:报纸、广播、电视、网络全离不开新闻的采访与写作……
新闻学教育的目标:培养优秀职业记者
优秀职业记者意味着:对新闻媒体充满了激情、具有社会责任感和职业道德、有强烈的好奇心、怀疑精神和批评态度、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和精巧的写作能力。

写作—从本质说,写作不仅是个人情感的宣泄和抒发,而且也是为了交流思想、传播信息进行精神生产的创造性劳动过程。

新闻写作—是指记者把采访到的材料、信息,通过写作成一定体裁的新闻作品的过程。

重要性:
是新闻学研究的重要部分,是新闻记者的职业责任最终要通过写作的新闻报道获得实现。

新闻写作是媒体形成影响力的关键要素。

新闻记者的职业才能最终要通过新闻作品得以展现。

新闻采访是新闻写作的基石。

新闻采访决定新闻写作。

新闻记者的素质修养
政治素养
知识素养
思维素养
身体素质
采写编播技能
良好的意志品格
新闻采访既是高强度的脑力劳动,又是高强度的体力劳动,经常处于紧张甚至危险的状况之中,没有足够的体力、耐力,很难胜任工作。

要有强烈的好奇心、竞争意识、冒险精神、坚强意志.
新闻业务能力
新闻价值是记者、编辑选择和衡量新闻事实是否值得加以报道的一种客观标准,即事实本身所具有的足以构成新闻的特殊素质的总和。

新闻价值大体包含以下因素:
(1)时效性(Freshness)包括时间性与新鲜性两层意思。

时间性:发生与被报道之间的时间差。

时差越小,时间性越强。

信息时代,要力争在第一时间发出报道。

新闻事业发展史即是争取时间性的历史。

新鲜性:新闻报道的新鲜感,表现在内容、视角、切入点、形式、主题等方面。

2)重要性(Importance)
新闻事实对人民大众的利益、社会及自然界影响的大小。

衡量的尺寸可以由影响的人数、面积、烈度、持续度、范围等因素来决定。

(3)显著性(Significance)所谓显著是指事实中人物、地点、事件的引人注目或非同寻常的程度:
普通人+不普通事
不普通的人+普通的事
不普通的人+不普通的事
平常事在不寻常的地点
不寻常事在寻常的地点
不寻常事在不寻常的地点
寻常事+不寻常的时间
(4)接近性(Accession)
新闻事实令人关切的程度:
引起受众关切的因素有:地理、职业、年龄、心理、文化及利害关系等。

具有这些因素的新近发生的事实能在相关的特定人群中引起较大程度的关注而具有较高新闻价值。

(5)趣味性(Character of Interest)
奇特的、罕见的事物,具有冲击性、故事性的事件,具有谐趣性的、幽默性、反常性的人或事,都为人们所喜闻乐见,具有较大新闻价值,受到媒体重视,成为竞争中的重要武器,常与可读性联系在一起。

第二章新闻写作的真实性原则
(一)具体事实真实准确
(二)整体概括与分析符合客观实际
二、新闻报道失实的原因
1、体制的缺陷
2、利益的诱惑
3、故意与非故意
第三章新闻写作的基本方法
(一)用事实“说话”
(二)用典型事实“说话”
(三)用再现场景“说话”
(四)用背景材料“说话”
(五)用“直接引语”“说话”
用事实说话的表述方法:
通过客观地叙述新闻事实及其背景来体现观点、发表意见。

记者把思想、观点藏在精心选择的某些事实里,让受众通过事实自己领悟其中的道理。

让读者看见,才能让他在乎。

定义——用来说明新事实的旧事实
应用技巧
善于联想/ 对比
不同的背景资料表达不同的观点/主题
综合运用背景资料将更加有深度和力度地表达主题
在体现主题(观点)的时候,单纯用新的事实往往力度不够
即便是对于同样的一个新闻事件,当你的新闻稿确立的不同的主题的时候,配合使用的背景资料也不一样
背景资料尽可能简洁
让你的背景资料多样化:数据、对话、具体的事件
五、巧用“直接引语”来“说话”
直接引语的作用:
1、增强报道的现场感和人情味,展示人物个性色彩克服新闻写作中的概念化;
2、有利于提高新闻的真实性和权威性;
3、借助于被采访者的话表达记者的观点,深化新闻主旨。

4、活泼版面,美化新闻
第四章新闻写作的基本要求
一、新闻写作要求的决定性因素
读者需要决定新闻写作
版面要求决定新闻写作
第六章新闻笔法——跳笔
新闻跳笔作为一种重要的新闻写作笔法,是指在新闻写作中,对新闻事件的叙述和描写,不是按照事件发生的先后次序和逻辑次序对事件进行详尽、面面俱到的叙述和描写,而是把不太重要的情节、片断和段落省略掉,简练概括地勾勒出新闻事件,从而达到特定的艺术效果。

打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只着力突出读者最感兴趣的新闻事实,把它们之间用跳跃的方式组合起来。

可以从一件事,突然跳到另一件事上去
特点:
(1)多段体,分小段的文体结构。

(2)句子之间、段落之间跳跃幅度较大。

肯尼迪遇刺身亡
路透社达拉斯1963年11月22日电急电:肯尼迪总统今天在这里遇到刺客枪击身亡。

总统和夫人同乘一辆车中,刺客发三弹,命中总统头部。

总统被人紧急送入医院,并经输血,但不久身亡。

官方消息说,总统下午1时逝世。

副总统约翰逊将继任总统。

二、新闻跳笔的作用
(1)吸引读者并适应其快速阅读的习惯
(2)便于记者快速写作并形成明快的新闻文风
(3)是增加新闻信息量的重要手段之一
三、新闻跳笔的运用
第七章新闻语言
第一节、新闻语言的含义和特点
(一)新闻语言——通过新闻媒体,向受众传播(报道)最新发生的具有新闻价值的信息时所用的文字语言,叫新闻语言。

(二)新闻语言是新闻事业发展过程中形成的。

(三)新闻语言的特点
1、客观。

新闻所报道的事实是客观存在的,用来陈述、表达事实的新闻语言,它的特色之一就是选词造句的客观性。

但新闻语言的客观性,并不排斥新闻倾向性,恰恰相反,客观的语言正是为新闻传播的主观意图服务的。

其客观性的体现:
(1)中性词多于褒贬词。

(2)修饰语的限制性多于形容性。

为了客观地表述新闻事实,必须直接地、连贯地陈述事实的要素,诸如事实状态的指称、时间、处所、方位、范围、程度、过程、数量,以及事实相互关系的领属、因果等。

这些要素主要由限制性定语、状语来表示,而尽可能减少由主要起描写、表情作用的形容词或由形容词性词组来作定语状语
(3)句子的陈述口气多于感叹口气。

感叹语句往往带有强烈的情感语调,大升大降;陈述语句虽然也可以带上一些感情,但语调一般没有明显的抑扬,它主要用于陈述事实,以达到预期效果,而不是靠赤裸裸的赞
扬或指责去达到效果。

2、准确。

对于体现事实的新闻报道,其语言的准确、贴切,更应是它的一大特色了。

这也正是新闻真实性原则对语言的要求。

3、简练
如何做到简洁:
(1)首先,要把事理弄清,问题想透,能概括出一个鲜明的主旨,这是语言简练的基本环节。

(2)要说短话,写短句。

不用过剩的抒情句,不用过多的形容词,不用不恰当的比喻和警句。

(3)在句子的结构上,要强调简洁直叙,少曲折迂回,尤其忌讳语言杂质,不要让复杂的结构和修辞手段、表情语言淹没事实。

4、朴实
质朴无华、具体实在,这是新闻语言的又一特色。

新闻语言还以具体可感见长。

客观存在的事实总是具体的,报道事实的新闻,它的语言就不能抽象,不能概念化,包括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等,都必须表述具体,言之有物,实实在在,让人觉得看得见、摸得着。

5、通俗
第二节、新闻语言的现状分析
新闻语言在长期实践中形成了自身的语言体系,有着独具的特点和规律,也有自身的语言技巧。

新闻语言是一种综合性的职业语言。

“职业用语”是基础,“具有生命力”是要求,二者相辅相成,既体现了新闻语言的受限制特点,也决定了新闻语言应当具有的一般特征。

第三节、新闻语言的要求
1、基本要求:准确(符合事实):
不少记者的新闻语言非常贫乏、枯燥,常常使用词语非常模糊和宽泛,不够具体和精确。

可能的原因主要是:一是记者本身采访不深入、不扎实,或者索性偷懒编造一些所谓的专家观点或学者意见;二是记者的文字功底较差,习惯性地使用陈词滥调。

2、基本要求:生动(鲜活、有镜头感)
3、基本要求:简洁
4、基本要求:理性(客观中立冷静)
(二)新闻语言运用的技巧
1、细节:运用记者或新闻事件目击者的全部感官,去抓取细小的、具体的细节,给故事一种生命。

2、镜头:
电视是通过摄像记者的镜头拍摄的画面、广播是通过声音刺激听众想像把受众带到新闻现场。

印刷媒体是通过文字缩短读者与现场的距离。

无论记者来自何种媒体,只要记者抓取现场的画面、声响,都会给读者产生巨大的冲击力。

新闻报道要有现场感,记者必须到达现场。

这方面,最有代表性的是“目击式”新闻。

怎样报道原子弹爆炸成功后现场人们的心情?用传统的手法会用“人们激动万分、欢喜若狂”等定性的、空泛的词语来叙述:
《“末日即将来临!”》的作者则抓取了一个细节:人们开始是“像欢庆春天到来的原始人那样激烈地跳跃着”,不久,“原始人又变成了现代人——他们互相握手、拍背而贺”。

这种由失态——忘记文明人的礼貌,到恢复常态的细节描写,既让读者自己得出了“人们激动万分、欢喜若狂”的结论,又具体地反映了特定时间、特定人群的特殊反应,给人如临其境之感,比定性的叙述具有更强的说服力、感染力。

这种细节描写正是“镜头一扫”所难以企及、文字记者恰可以大展身手之地,因为镜头里的客观画面即使是特写,也要依赖观者的理解力而发生作用,文字描写却可以兼顾“画面”和“提示”。

3、修辞:
新闻写作虽然不同于文学创作,但同样可以运用比喻、拟人、对比等修辞手法,灵活运用这些手法可以使新闻报道更生动、更有意味。

包括,一些幽默手法的运用,也会使报道别有趣味。

比如:1995年8月11日《参考消息》上有这样一篇报道《帝企鹅之家温情曲》,其中一段这样写道:
“……原来是小企鹅的妈妈回来了。

她从很远的大海上回来,她像所有的雌企鹅一样,在产完孵后就到海上去觅食,去恢复体力去了。

她这一去就是两个月。

留下雄企鹅一个在家负责孵卵。

现在,她回来了,因为她的儿子已经诞生了。

她唱着,呼唤着,……在清一色服装的同伴中寻找着自己的家,直到自己的丈夫认出了她的声音为止。

然后,夫妇俩便相互致意、问候,寒喧一番……现在该轮到饿了好几个月的雄企鹅到海上觅食去了。


(4)风格:
(三)西方新闻写作的语言要求
一、尽可能多用动词和名词,少用形容词和副词。

符合新闻报道普遍的客观性原则,能够更大程度上保证新闻的真实、客观、准确,减少记者的主观判断和文章的过分渲染。

美国学者约翰•钱塞勒和沃尔特•米尔斯在《记者生涯》一书中曾说:
“运用形容词和副词的关键是恰如其分。

所用的修饰词必须有助于使被修饰的名词或动词更为明确”。

他们警告说:“小心,形容词对你的报道是危险的。


新闻报道之所以应当多用动词,首先与新闻报道的本质属性有关。

这类视觉新闻有两大类别:一是电视新闻;二是各种媒体上越来越多地刊登的新闻照片。

它们之所以对文字新闻造成极大的冲击和挑战,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通过极具现场感的形象,很好地体现了“用事实说话”的新闻原则,既使得新闻报道真实性大大增加,又使得新闻报道极具形象感。

3、关于名词的使用
西方新闻学界主张多用名词,至少有两个明显的理由:
一、事实的发生总离不开具体的时间、处所、方位、范围、人物或事物指称、原因、过程、结果、状况、程度等,没有这些要素就构不成事实内容,而这些要素落实到语言表述中,名词或名词性词语占据着大部分;
二、西方新闻写作最崇尚的“主-谓-宾”结构中,除去谓语动词,主语和宾语大多由名词或名词性结构充当,在基本语言成分中也占据多数。

二、尽可能多用短句子,少用长句子。

短句子读起来语意清晰、轻快简洁,有利于事实的传达和表述.
三、多用白描手法
(一)新闻语言的发展:感觉化、视觉化
新闻感觉化:
是指读者、听众或观众接受和感觉新闻报道刺激的能力,如听觉、视觉、嗅觉、触觉、味觉。

这种刺激能够给读者带来愤怒、悲伤、压抑、快乐、愉悦、甚至疲劳、口渴、饥饿的感觉。

运用记者或新闻事件目击者的全部感官,去抓取细小的、具体的细节,给故事一种生命。

新闻的视觉化是给读者带来一种“眼见为实”的感觉。

感觉化的新闻留给读者的印象是持久的。

记者在采访中,要想方设法从被采访者那里获取感性的画面。

视觉化是记者运用写作艺术,通过目击者的眼睛、耳朵和鼻子把读者带到记者从来没有目击的场面。

优秀的新闻记者应该是通过自己的文字、视点或被采访者的视点,把读者带到新闻事件的现场。

新闻语言的视觉化的方法:
1、可视画面
一张照片胜过一千个文字。

一个好的场景文字描写也会胜过一张照片。

2. 鲜活场面
有经验的记者通常是通过描写一个很有诱惑力的场景作为新闻报道的开头,然后再把新闻的重要意义和新闻价值通过背景陈述出来。

改错:
(6)美国一名外交官8日晚上在格鲁吉亚返回第比利斯的途中遇刺身亡。

(《深圳商报》1993年8月11日4版)
(6)第比利斯是格鲁吉亚的首都,应有具体的出发地点,否则就如“在江苏返回南京的途中”一样说不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