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吉象艺术学概论第一章.艺术的本质与特征重点总结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艺术的本质与特征
第一节艺术的本质
一、关于艺术本质的主要看法
1、客观精神说
2、主观精神说
3、模仿说和再现说
1、客观精神说
代表人物:古希腊…柏拉图(哲学家)
从他的客观唯心主意说法,柏拉图认为,理念世界是第一性的,物质世界是第二性的,而艺术世界是第三性的,艺术世界是“影子的影子”“摹本的摹本”,和真实个这三层。

于柏拉图的客观精神说相仿,是德国…古典美学的集大成者:黑格尔(哲学家)
黑格尔对美学的定义“美就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2、主观精神说
代表人物:德国古典美学的鼻祖康德(思想家…哲学家)
康德认为艺术不涉及任何功利,没有任何目的,无功利性和无目的性是艺术的特征。

康德认为,艺术是自我意识的表现,是生命本质的冲动,是一种自由自觉的活动。

3、模仿说和再现说
代表人物: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哲学家、逻辑学家、科学家)
古希腊学者认为,人类模仿鸟儿的啼叫,所以人类要唱歌;人类模仿蜘蛛织网,所以人类要织布;人类模仿燕子的筑巢,所以人类要盖房子。

亚里士多德也认为艺术就是模仿,戏剧里面的好人就是在模仿生活中的好人,戏剧里面的坏人就是在模仿生活中的坏人。

中国美学界泰斗朱光潜先生认为亚里士多德的模仿论,在西方雄霸了2000年,产生了巨大影响。

这种影响一直持续到19世纪,俄国:民主主义者:车尔尼雪夫斯基(文艺理论家)提出了“美是生活”
理论
车尔尼雪夫斯基从“美是生活”的理论出发,认为:艺术就是对于现实生活的再现。

除以上几种主要观点外,中外艺术史上还有“形象说”“情感说”“表现说”“形式说”等多种颇有影响的说法。

二、艺术本质的科学理论基础
关于艺术本质的问题,我们认为德国:马克思(革命家、社会学家、经济学家)的
“艺术生产”理论奠定了科学理论基础。

马克思认为:人类的生产活动可以分为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而艺术生产是精神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艺术生产”理论的启示
第一,艺术生产理论揭示了艺术的起源、性质和特点。

从艺术的起源来看,艺术生产本身是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才从物质生产中分化出来的,人类最初的艺术作品,常常是同物质生产劳动有着直接的联系。

早在原始社会,人们的装饰品往往都和生产劳动有关。

从艺术的性质和特点来看,艺术作品必然包括艺术家的主观能动创造和客观现实生活的反应,这样两个组成部分。

所以艺术作品既有主观的因素,又有客观的因素,艺术作品应该是主客观的有机统一。

第二,艺术生产理论阐明了两种生产的“不平衡关系”。

也就是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
19世纪的俄国,是两种不平衡生产又一个鲜明的例证,经济上非常落后,政治上非常黑暗,是沙皇统治最黑暗的时期。

但是19世纪的俄国,出现了著名的诗人,普希金;
小说方面,出现了列夫·托尔斯泰,写下了《战争与和平》、《复活》、《安娜·卡列尼娜》。

戏剧方面,出现了果戈理、契科夫等。

在音乐上,出现了柴可夫斯基,以及以穆索尔斯基为首的“强力集团”。

在美术上,出现了列宾《伏尔加河上的纤夫》、苏里科夫等为代表的“巡回展览画派”。

在舞蹈上,出现了《天鹅湖》《睡美人》等优秀的芭蕾舞作品。

别林斯基、车尔尼雪夫斯基、杜勃罗留波夫合称“别车杜”
第三,艺术生产理论揭示了艺术系统的奥秘。

艺术生产指出艺术包括:艺术创作—艺术作品—艺术鉴赏
实际上从生产理论来看,也应该包括:生产—产品—消费
第二节、艺术的特征
一、形象性二、主体性三、审美性
1.艺术形象是客观与主观的统一
一、形象性 2.艺术形象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
3.艺术形象是个性与共性的统一
1、艺术形象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
任何艺术作品的形象都是具体的、感性的,也都是体现着移动的思想情感,都是客观因素与主观因素的有机统一。

鲁迅先生说过,画家所画的,雕塑家所雕塑的“表面上是一幅画,一个雕像,其实是他的思想和人格的表现”。

例如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画家达·芬奇的《蒙娜·丽莎》,凝聚着达芬奇的追求,和审美理想
故事:在画中的少妇,据说在弗罗伦萨一个皮货商的妻子,当时她刚刚丧子,心情很不愉快,达芬奇请她做模特她也不好推辞,就答应了,但始终闷闷不乐,为了让她高兴起来,达芬奇想了很多办法,达芬奇知道她喜欢音乐,就在作画时,为了让她保持愉悦的心情,请了一个小乐队在旁边为她演奏,让乐队演奏到这位少妇最喜欢的乐曲的时候,她微微一笑,达芬奇抓住这个瞬间,留下了这幅画的最美的瞬间“神秘的微笑”。

传说达芬奇完成这幅画整整用了四年的时间。

后来的心理分析学派艺术批评家们,用性欲升华的理论来分析这幅作品,认为达芬奇在蒙娜丽莎这幅画中,提吓出了明显的“恋母情结”,多母亲的爱,女性的爱全部凝聚起来。

达芬奇这幅画,表现了文艺复兴时期人们对美的追求。

2、艺术形象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
任何艺术形象都离不开内容,也离不开形式,二者是有机统一的。

真正的优秀作品应该是深刻的思想内涵,完美的形式来体现。

例如:19世纪法国画家米勒《拾穂者》
它描绘了几位在田间拾麦穗的农妇,虽然这些农妇年龄都很大,穿的也是破破烂烂,但是画家对于她们给予了无限的同情,所以这幅画画的很美。

20世纪20年代,鲁迅先生在上海中华艺术大学拿米勒的《拾穂者》和当时上海的美女月份牌进行比较,美女月份牌虽然一个个都是美女的形象,但是鲁迅先生认为他们并不美,画的非常苍白,因为她们只有形式,没有内容,更没有艺术价值情感。

而《拾穂者》虽然画的是穿的破破烂烂的农妇,但是她们非常美,因为它凝聚着艺术家的情感,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艺术的内容与形式的有机统一是需要艺术家创造性劳动,在这方面,法国著名雕塑家罗丹,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他为法国大文豪巴尔扎克(伟大科学家),雕塑一副塑像,
巴尔扎克去世以后,法国文学家协会找到罗丹,希望罗丹能为巴尔扎克做一个塑像,罗丹非常崇敬巴尔扎克,欣然接受了这个任务,为了做好这个雕像,罗丹专门去采访了巴尔扎克的裁缝,这样就知道了巴尔扎克准确的身材尺寸,为他的雕塑做好基础,与此同时,罗丹还阅读了大量巴尔扎克著名的作品和传记,来了解巴尔扎克的性格。

据说罗丹做出了很多巴尔扎克的样本,然后拿给他的学生,问学生雕的怎么样,学生们看了赞不绝口,罗丹问学生他们觉得雕的最好的是哪个部位,学生们说两只手雕的很好,罗丹非常生气,拿起斧头把两只手砍掉,他对学生说:你们首先注意他的两只手,说明我的作品失败了,因为我雕刻的巴尔扎克,主要雕刻的是巴尔扎克的精神气质,而不是他的两只手。

因为罗丹考虑到巴尔扎克总是在夜间写作,巴尔扎克总是喜欢穿着一件睡袍,就将巴尔扎克雕像披了一件睡袍,把巴尔扎克的双手都延长在里面了,只有巴尔扎克的脸和炯炯有神的眼睛非常突出,但是法国文学家协会拒绝接受,他们说:你把大
3.艺术形象是个性与共性的统一
任何艺术作品都应该是独一无二的,具有个性,但与此同时,独一无二的人物形象,又应该具有普遍性和共性。

鲁迅先生的阿Q既有共性又有个性的人物形象。

《阿Q正传》,在阿Q身上,既有农民质朴憨厚的一面,同时又有落后愚昧麻木的一面,在阿Q身上,他既是有受压迫受欺负的一面,同时他又恃强凌弱,非常复杂、鲜明,他是一个立体人物,不是一个扁平人物,是一个原型人物,但不是一个单一人物,阿哥这个人物,做到了个性与共性的统一。

以至于许多评论家认为,阿Q身上,体现了我们国民性的弱点,包括阿Q的“精神心理法”也具有普遍性。

所以在阿Q 已经达到了艺术形象的最高层的艺术典型。

艺术形象和艺术典型,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他们的联系就在于,艺术形象和艺术典型都要强调共性与个性的统一,但是他们的区别在于,艺术典型比起艺术形象来,又具有更加强烈的个性和更加广泛的共性。

1.艺术创作具有主体性的特点
二、主体性 2.艺术作品具有主体性的特点
3.艺术欣赏具有主体性的特点
1、艺术创作具有主体性的特点
物质生产,精神生产都是都是人类的生产劳动,都需要主体性的,而艺术生产作为精神生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更加具有主体性,因为艺术生产需要独创性或能动性,所有的艺术生产都应该是具有创新性的,都应该是独一无二的,从这种意义上来说,艺术就需要创新。

那画马来说,从唐代的韩干到元代的赵孟頫(fu3),到现代的徐悲鸿,但是他们画的马都各不相同。

唐代的韩干的《照夜白图》把马奔跑嘶叫的动态画出来。

唐代以肥为美!
杜甫批评韩干画的马,画肉不画骨!
和韩干截然不同的艺术风格
2.艺术作品具有主体性的特点
艺术作品作为精神文化的产品,必然打上艺术家个人的烙印,每个画家、雕塑家、诗人、作家,他的作品都会打上个人的烙印。

20世纪20年代,两位文学大师:朱自清、俞平伯
两位同游南京的秦淮河,并且用同一题目各自写出一篇散文《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这两篇散文,虽然题材相同,时间相同,地点相同,题目相同,但是具有完全不同的风格和特征。

3.艺术欣赏具有主体性的特点
艺术欣赏也是一种再创造。

艺术鉴赏的本身,就是一种审美的再创造。

作为欣赏者,读者,观众或听众,同样在进行审美的再创造,同样具有主体性的特点。

西方有一句谚语: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套用这句话,可以想到《红楼梦》
也可以说: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贾宝玉,一千个林黛玉
创作艺术作品和艺术欣赏最大的一个特征:
艺术作品必须具有两个条件:
任何艺术作品都必须是人类艺术生产的产物
任何艺术作品都必须具有审美价值,即审美性
正是这两点,使得艺术品和其他非艺术品区分开来。

1.艺术的审美性是人类审美意识的集中体现
三、审美性 2.艺术的审美性是真、善、美的结晶
3.艺术的审美性是内容美和形式美的统一
1、艺术的审美性是人类审美意识的集中体现
美学理论告诉我们,美,只要分为三种形态,就是艺术美,自然美,社会美
艺术美和自然美最大的区别,艺术美是人类艺术生产的产物,在艺术美,艺术作品的身上凝聚着艺术家创造性劳动的结晶。

而自然美是大自然的产物,是大自然的创造者,所以自然美,虽然有着和人类长期实践形成的审美关系,但它毕竟是自然形成的,而不是人工形成的。

2、艺术的审美性是真、善、美的结晶
艺术必然要来源于生活,但是艺术的真实,不等于生活的真实,因为在艺术创作中,需要把生活真实升华为艺术真实,而且艺术要提现“善”,也就是道德价值,但是艺术中的“善”不等同于社会生活中的“善”,而艺术中的“善”,是要把化善为美,通过艺术作品而表现出来道德价值,而不是道德地说教,所以艺术中它必须通过化真为美、化善为美来体现艺术的审美价值。

例如:北宋,张择端的巨型长卷风俗画《清明上河图》
明显的体现出了真、善、美的统一,它把生活的真实和艺术的真实,有机的统一起来。

全画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为远郊,他表现了北宋都城汴京(现在的开封)整个城市的远郊区。

第二部分为汴河,以及汴河上的一座虹桥,这是全画的中心。

第三部分就是以城墙为界,进入到了城区。

不但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而且具有经济学、民俗学、建筑学、地理学、历史学等等多方面的价值,一位美国教授,就是根据清明上河图来研究开封城的历史变迁,他发现汴河已经不在原来的河道上,已经改了河道,可见清明上河图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而且清明上河图画的非常逼真、非常传神,这幅画可以说是我国的一个国宝。

比如说虹桥,上面画了86个人物,每个人物的身份、年龄、性格、职业都各不相同,而且在虹桥下,有条大船正要穿过桥洞,船上的人正在紧张的划船,而岸边已经有人站在房顶上大声的呼喊让船上的人要当心桥上的人也在低头往下看。

在艺术中还有一个问题,就是生活中“丑”,在艺术中怎么表现。

就是说艺术还要“化丑为美”,这也是艺术的审美性所决定的,因为艺术必须要强调审美性,也就是要“化丑为美”,去把生活中的丑,变为艺术中的美,便是优秀的艺术作品。

比如法国莫里哀的《吝啬鬼》,成功地塑造了阿巴贡这一极端自私而贪婪的人物形象。

他的另一部作品《伪君子》,成功地塑造出达尔丢夫这一无耻伪善者的典型例子。

比如英国莎士比亚的《威尼斯商人》中贪婪无厌的高利贷者夏洛克,唯利是图、贪财如命的人物形象。

他的另一部作品《麦克白》中的女主人公麦克白夫人,是一个内心丑恶的女人。

3、艺术的审美性是内容美和形式美的统一
艺术的审美性离不开内容,也离不开形式,二者是有机统一的。

艺术家们在自己的创作实践中总是在不断地探索和寻找美的形式,从内容出发,去选择最恰当的形式来加强艺术的表现力。

举建筑为例:
古希腊…..帕蒂农神庙
造型端庄,比例匀称,主题有46根洁白的大理石圆柱构成,而且它整个的比例和柱子之间的比例完全符合古希腊黄金分割的比例,表现了对建筑艺术美的追求。

澳大利亚…..悉尼歌剧院
处于澳大利亚海滩,用丹麦设计师约恩·乌松与1973年建成
故事:当时澳大利亚政府向全世界征求设计方案,当时全世界征求了200多个设计方案,为了使建筑别具一格,澳大利亚政府专门聘请了美国建筑家协会的主席沙利文,请沙利文先生来担任评选委员会的主席,沙利文坐飞机到澳大利亚,由于航班延误,所以迟到,其他人已经选出了10个样本请他看,结果沙利文看了以后都不满意,全部扔到一边,然后他说:还有没有更好的?别人说都是淘汰下来的200个,然后沙利文让都拿给他看,结果他发现了丹麦设计师约恩·乌松的方案,他就说这个是最好的,最后他就以这个方案建造了悉尼歌剧院,耗时17年,造价是原来的14倍,但是它成为了优秀的观景艺术,也是一个优秀的有机建筑,它和周围的大海融为一片,像贝壳、像帆船、也像白荷花,都和水有关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