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套规则,也许会颠覆你的三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这套规则,也许会颠覆你的三观
本文共有 5600 字
如果觉得页面太长
那是因为留言很多
在文章最开始,我想请大家思考一个问题:
你认为,在一个人的一生中,所有获得的成就里面,先天和后天的成分,分别各占多少?
传统的教育会告诉我们:没有什么是天生的,一切都由自己的双手决定。
从这个角度来看,先天:后天,可能是 5:95、10:90,对不对?
但显然,我这样问,你一定会觉得「有陷阱」,那么你可能会把数值调高一点——先天占20%、30%,或者甚至,让我们更大胆一些,占到50%?
这也许是我们能够想象和理解的极限了。
如果再往前走一步,我们似乎就将无可避免地走入「基因决定论」——如果一个人一辈子所取得的成就,基因占比超过了一半,那人类的主体性和主观能动性,还有什么意义?
那么,事情的真相究竟是如何呢?
上世纪后半叶,基于心理学、生物学和遗传学,诞生了一门全新的交叉学科,叫做「行为遗传学」。专注于研究行为特质的遗传性。
什么叫行为特质呢?微观层面,比如智力、身高、性格;宏观层面,比如一个人的职业成就、收入、社会地位,等等。
举个例子:一个人的智力高低,平均来看,受父母遗传给他的基因的影响有多大?这就是行为遗传学要解答的问题。
你也许还会记得:我在你的知识库,是时候更新了中,提到过相关的内容。当时,我的观念还是很乐观的。
但是这阵子,读了大量的行为遗传学文献、著作之后,我发现,这个问题,或许并没有这么简单。
我们慢慢来讲。
行为遗传学诞生伊始,摆在行为遗传学家面前的,就是一道难题。
我们都知道:做实验要讲究「控制变量法」。要知道基因的影响有多大,我们就要控制其他所有变量保持不变,只令基因改变,再观察最终的变化趋势。
但这一点显然不可能实现。
所以,行为遗传学家们采取的方法,是逆向思维:既然一切影响,都可以看作是「基因+非基因因素」。那么,我们控制基因,令其保持不变,再观察最终的结果,不就可以知道「非基因在这里面占比有多大」了吗?
根据这个思路,他们做了一系列的同卵双胞胎实验。
什么叫双胞胎实验呢?一个家庭生下了一对同卵双胞胎,其中一个留下来抚养,另一个被送给一个千里之外、毫无关联的家庭收养,再观察这对双胞胎日后的表现,就能够得到很多结论。(当然,这是自愿的,不存在伦理问题)
思路很简单:同卵双胞胎的基因几乎一模一样。如果这对双胞胎兄弟/姐妹,在未曾谋面的情况下,日后表现出了高度一致的特征,那就说明这些特征是受先天影响的;而如果他们的表现大相径庭、毫不相似,那就说明后天的占比远远超过了先天。
那么,结果是什么呢?
一个令无数人意外、却又在预料之中的结果出现了:
即使是分开抚养的同卵双胞胎,他们成年之后,在各方面,依然是高度相似的。
这就是行为遗传学家 Eric Turkheimer,在 2000 年总结的「行为遗传学第一定律」:
所有的行为特质都是可遗传的。(All human behavioral traits are heritable.)
这个定律有点抽象。我们先讲一下「遗传力」(heritability)这个词。
简单来说,遗传力,指的是一项特质受到遗传基因影响的程度,取值在 0 - 1 之间。某特质的遗传力为 1,意味着这项特质完全由先天
基因决定,后天环境没有起到任何影响——比如人的瞳孔颜色。
遗传力为0,则表示该特质完全由后天决定,遗传基因完全没有任何影响。
举个例子:在双胞胎实验中,我们把这对双胞胎分别称为小左和小右,那么,假设身高的遗传力是0.9,已知小左身高1.72米,我们就可以说:
我有90%的把握相信,小右的身高也是1.72米。
所以,第一定律要告诉我们的是什么呢?
所有的特质,遗传力都在0-1 之间,大部分位于0.4-0.6,小部分高于 0.6,不存在遗传力为 0 的特质。
也就是说:在双胞胎实验里,哪怕他们在不同的家庭长大,有不同的经历,从未谋面,甚至不知道自己有一个兄弟姐妹,但只要我知道了小左的生活,我就有超过一半的把握来预测:
小右的生活跟小左是相似的。
不管小右在什么样的环境里成长,是富裕还是贫困,家里有多少兄弟姐妹,居住在什么地方……这个魔咒,都是成立的。
也就是说:我们一辈子,几十年的时间,在我们人生里的占比,很可能还比不上我们出生时,被镌刻在DNA里面的密码。
重点在于:我们一生中,对我们至关重要的特质的遗传力,都非常高。比如,智力的遗传力约为0.8-0.85;性格(大五人格)的遗传力约为 0.7-0.8。
也就是说:一个人的智力,平均来看,有80%的可能性,跟父母是高度相似的;只有20%的人,会跟父母存在差距(更高或更低)。
所以,你可以理解,这是一个多么石破天惊,又「政治不正确」的结论。
看到这里,你可能会说:虽然智力和性格的遗传力很高,但大多数特质不是都在 0.4-0.6 之间吗?感觉上……似乎还好?
但这仅仅只是一个开始。
前面讲过,行为遗传学家们,把人一生中的影响因素,分为「基因」和「非基因」。这其中,非基因因素,又可以进一步分为「共享
环境」和「非共享环境」。
什么叫共享环境呢?其实,就是我们习惯所说的「原生家庭」。
这三个因素加在一起,就构成了行为遗传学的「ACE铁三角」:
•A:Additive Heritability,加性遗传力。亦即你从父母那里所获得的遗传基因。
•C:Shared Environment,原生家庭。亦即你从出生至成年期间所成长的家庭环境。
•E:Non-shared Environment,独立环境。指的是你成年之后自己的人生经历。
行为遗传学家认为,这三个因素加起来,可以100%解释一个人所有的特质。所以,重点就在于,在我们的一生中,这三个因素,分别占了百分之多少的比例。
为什么要把「非基因因素」分出一个「原生家庭」呢?这是因为,原生家庭同样是一个很容易控制的变量。
行为遗传学家在双胞胎实验的基础上,增加了原生家庭实验。他们把参与实验的双胞胎分成两组,A 组的双胞胎正常抚养,B 组的双胞胎,按照前文讲过的方法分开抚养。
然后,再在成年前,对比AB 两组双胞胎的相似程度,从中来推断原生家庭在一个人成长发育过程中的作用。
举个例子:A 组的双胞胎照常抚养,假设相似程度是60% ——这60%就包含了基因和家庭。如果 B 组双胞胎的相似程度是40%,那就说明,在去除了「家庭」的因素后,基因的影响剩下了40%。那么,基因:家庭就大致是 2:1。
然后,用100减去这两个因素,就能得到「非共享环境」。
于是,我们就能得出完整的ACE 模型。像上面的例子,就是:40:20:40。
那么,真实的结果究竟是什么呢?原生家庭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究竟占了多大的比重呢?
直接给结论吧。答案是:50:0:50。加性遗传力和独立环境各占一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