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脂肪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体脂肪
一.人体脂肪的研究
下面这个表格是脂类在近代被认识的发展过程:
局限于此。

脂肪,是人类健康的必需物质。

狭义的脂肪指动植物的油脂,例如猪油、羊油、菜子油、花生油等。

其主要化学成分是甘油与脂肪酸所产生的脂—三酞甘油(甘油三醋)。

存在于动植物中的脂肪是复杂的混合物,包括由相同脂肪酸所构成的甘油三单醋和由不同脂肪酸所构成的甘油三杂酷等中性脂肪,也可能含有甘油二酷、甘油单醋、游离的脂肪酸,有时也含有高分子醇、烃类及色素等。

组成脂肪的酸主要是具有偶数碳原子的高分子饱和脂肪脂肪肝的概述酸及不饱和脂肪酸。

植物脂肪主要由不饱和脂肪酸构成,多呈液态,而呈固态的动物脂肪中含有大量饱和脂肪酸。

脂肪,具有独特的香味,为烹调食物必不可少的东西。

但是过多地摄人脂肪,也会影响消化功能,减退食欲。

人体中储存脂肪过多,还会增加心脏与其他器官的负担。

不仅使人体臃肿、行动笨拙,而且还易诱发心脏病、肥胖病、高血压及脂肪肝等,所以一提起脂肪,不少人便有谈“脂”色变之感。

当今,人们对脂肪进行了新的全面的研究。

最新研究资料表明:脂肪不仅是人体代谢的主要能源,而且也是人类发育及健康所必需的物质。

脂肪摄人不足将严重影响身体的健与美。

脂肪不仅是一种含高热值的营养素,也是构成脑细胞的主要成分,是人体吸收利用维生素所必需的物质。

更重要的是,人体中含有一些被称为必需脂肪酸的物质,如摄人不足,造成机体缺乏,便会使组织、细胞发生某种异常变化,而这种必需脂肪酸不能由糖、蛋白质转化而来,只能从食物中获得。

脂肪的另一重要功能是参与性激素的合成与代谢,脂肪摄人不足将直接导致性激素含量降低,进而影响性器官的成熟与发育。

有一种说法,摄人脂肪过多可致癌。

事实上任何美味佳肴吃得过多都没有好处。

合理的食法应是适量摄取植物性脂肪,少吃动物性脂肪,总之,不可走极端。

人体的脂肪有两类:一类为中性脂肪,即俗话说的“肥油”,它可以随人们的营养状况和机体活动的多少而增减;另一类为类脂,包括磷脂胆固醇和胆固醇脂,它们是人体生物膜的主要成分,是形成生命重要物质胆盐、维生素D、类固醇激素的重要原料,它们是相对固定而不能轻易变动的。

人体每天需要的营养如果过剩,包括脂肪、蛋白质和糖类供给过剩,都会以脂肪的形式在体内贮存,这些过多的脂肪则很难清除。

这就是说,要变成胖子似乎很容易,但要减肥确实很难。

要想减肥就得减少每天热量—脂肪、蛋白质、糖类的摄人,而且还要增加运动量。

还应当注意,脑力活动不会消耗脂肪、脑的活动必须用糖类补充热量。

随着医学科技的发展, 2009年采用监测癌症及癌症转移的氟化脱氧葡萄糖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技术-X射线断层显像技术(18F-FDG PET-CT)检测到在成年人体内也存在功能性的褐色脂肪组织,此发现颠覆了传统的观念,也为人类对抗肥胖提供了新靶标。

哺乳动物有两种脂肪组织:白色脂肪组织(white adipose tissue, WA T)和褐色脂肪组织(brown adipose tissue, BAT)。

两者在形态、功能以及基因表达谱系上都存在差异。

1.褐色脂肪组织在成年人体内的发现
褐色脂肪组织在成年人体内的发现褐色脂肪组织在啮齿动物和人类新生儿中普遍存在,在应对寒冷、维持体温方面起重要作用。

2002年以前,学术界普遍认为褐色脂肪组织在成年人体内基本不存在。

然而自2002年这个观点受到了挑战。

采用PET/CT对病人进行肿瘤定位和转移检测时发现在病人的颈部和肩部等非肿瘤区域存在对称的18F-FDG吸收,经CT鉴定为脂肪,于是命名为锁骨上部区域吸收FDG的USA-脂肪组织(uptake ofFDG localizingt to the supraclavicular area, USA-fat)。

尽管USA-脂肪的一些特性,如受冷暴露被激活,受交感神经抑制剂抑制,暗示其可能是褐色脂肪组织,此现象却被生理学家们一直所忽视。

究其原因,一方面是这些研究结果发表在核医学领域的期刊上,不为生理学家所了解;另一方面正如Weber所说“褐色脂肪组织在成年人体中不存在的事实已深入人心,于是我们对眼前的东西视而不见”。

2007年,Nedergaard等首次对褐色脂肪组织在成年人体内存在的证据进行了综述,但尚缺乏分子层次的佐证。

直到2009年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发表了3篇相关文章,采用18F-FDG PET-CT检测并结合组织定位取样进行基因表达和蛋白水平上的鉴定,证实了USA-脂肪即为褐色脂肪,并初步估计至少在10%的成年人群体内存在这种功能性的褐色脂肪组织,且褐色脂肪组织的存在具有性别差异,在女性中更为常见(存在比例:男性为3. 1%;女性为7.5% )。

但由于这些结果大多是在室温条件下获得的,考虑到褐色脂肪组织对温度的敏感性,可能低估了褐色脂肪组织在成年人体内存在的普遍性。

2.褐色脂肪组织在人体内的分布
在啮齿动物中,褐色脂肪组织的主要分布部位一般是颈部、胸部、腋下、肩胛间、肩胛下、肾脏周围、主动脉周围、心脏、腹股沟及脊柱背部等区域,以肩胛间和腋下分布量居多,在胸腺附近、白色脂肪组织及骨骼肌中也少量存在。

在人类新生儿中,褐色脂肪组织主要分布在颈部、胸腔纵隔、大的血管周围以及肾周,其量约为150 ~ 250g (体重的2 ~5% )。

而在成年人体内,褐色脂肪组织主要分布于颈部、锁骨上部、纵隔、脊柱两侧区域及肾上部区域,其中以颈部和锁骨上部分布量最多,在肾脏周围的分布甚微,而在肩胛间和腋下没有分布。

根据褐色脂肪组织在人类及啮齿动物中的这种分布差异,我们也不难理解长期以来为什么人们一直认为成年人体内不存在褐色脂肪组织,因为以前在成人中的研究着重关注了肩胛间和肾脏周围,所以得出“褐色脂肪组织在成年人体中不存在”
的结论也就不奇怪了。

除了这些典型的褐色脂肪分布之外,弥散在白色脂肪组织和肌肉中的褐色脂肪样细胞也在人体内存在。

一些研究在人类的皮下脂肪中检测到了UCP1的mRNA,更有研究发现在人类肌肉和白色脂肪组织中存在可分化为褐色脂肪细胞的前体细胞。

由此,在人体内至少存在三种类型的褐色脂肪或褐色脂肪细胞的分布:典型的褐色脂肪组织、弥散在白色脂肪组织中的褐色脂肪细胞和弥散在骨骼肌中的褐色脂肪细胞。

3.褐色脂肪组织在人体内的生理意义
确定了褐色脂肪组织在成年人体内存在之后,人们关心的问题便是这些组织是否具有重要的生理功能意义。

关于褐色脂肪组织生理功能的研究大多局限于啮齿动物中,在人类中还很少涉及。

根据现有的结果,褐色脂肪组织除了与产热有关外,可能还与肥胖、糖尿病和衰老相关。

○1褐色脂肪组织与产热
冷暴露不仅可显著激活人类体内褐色脂肪组织的活性,还可以提高人群中褐色脂肪存在的比例。

例如,Virtanen等采用18F-FDG PET-CT技术监测发现冷暴露之后锁骨上部区域FDG的吸收增加15倍; vanMarken Li-chtenbelt等发现经冷暴露2小时之后,在实验人群中褐色脂肪组织的存在比例也明显升高。

除此之外,研究还发现冷暴露之后褐色脂肪组织的活性与皮肤表面的温度的变化成反比,也就是说褐色脂肪组织活性较高的人群,在冷暴露之后,其皮肤表面温度降低幅度较小。

人体内的褐色脂肪组织也存在季节性变化,无论是褐色脂肪组织的活性还是存在比例,在秋、冬季节明显高于春、夏季节。

然而褐色脂肪组织的活性与冷诱导的产热之间却没有发现存在直接的相关关系,原因未知,一个可能的解释是其它组织,如骨骼肌也参与了产热响应。

另外,人体内的褐色脂肪组织活性的季节性变化与光周期的变化更为相关(与环境温度相比),暗示可能存在尚未报道的人体褐色脂肪组织功能调节机制。

○2褐色脂肪组织与肥胖
肥胖的发生源于能量摄入和消耗之间的失调。

适应性产热约占总能量支出的10~15%。

个体间的适应性产热,无论是动物还是人类,都存在很大差异,这种差异可归因于褐色脂肪组织数量或活性的差异。

因此,适应性产热水平的高低可能与肥胖的易感性相关,提高适应性产热能力可以用来治疗或抵抗肥胖。

在大多数啮齿动物模型中,肥胖易感性与褐色脂肪组织活性的降低相关,而肥胖抵抗与褐色脂肪组织功能的增加或白色脂肪组织和(或)肌肉中褐色脂肪细胞的诱导有关。

例如过表达UCP1的转基因小鼠对食物诱导的肥胖和遗传性肥胖具有抵抗作用;UCP1敲除小鼠饲养在热中性区时肥胖易感性增加;分布在骨骼肌间的褐色脂肪细胞也与sv129小鼠的肥胖抵抗性有关。

而在成人中,褐色脂肪组织在能量平衡过程中到底有多大程度的影响至今还不清楚。

现有的研究表明,体重指数(bodymass index, BMI)、总脂肪含量、内脏脂肪含量也与褐色脂肪的量呈负相关。

在超重或肥胖个体中褐色脂肪组织的活性也较瘦个体低,这提示褐色脂肪组织可能在成人体重调节中起作用,其活性的缺失导致肥胖易感性增加,不过不排除肥胖个体过多的皮下脂肪隔热效率高从而抑制了褐色脂肪组织活性的可能性。

据估计,仅50g全部激活的褐色脂肪组织就可消耗成年人每天能量支出的20%,采用PET/CT扫描也发现在一位志愿者的锁骨上部存在63g褐色脂肪组织,如果这些褐色脂肪组织完全激活,每年可消耗近4kg的白色脂肪组织,因此褐色脂肪是改变能量支出的天然靶组织,为人类对抗肥胖提供了新的切入点。

褐色脂肪组织的激
活和增补(recruitment)及将白色脂肪细胞转化为褐色脂肪细胞被认为是两种
可行的策略。

而近期鉴定出的褐色脂肪细胞分化形成的分子决定开关PRDM16(一种锌指蛋白(zinc finger protein),含PRD1-BF1-RIZ1 homologous结构域)和BMP7 (骨形态发生蛋白7)更为对抗肥胖提供了重要的药物设计靶点。

PRDM16通过与C/EBPβ(CCAAT增强子结合蛋白)形成转录复合体激活PPAR-γ和PGC-1α基因表达,进而PRDM16辅激活PPAR-γ和PGC-1α活性,从而控制细胞命运从成肌细胞前体或白色脂肪细胞前体向褐色脂肪细胞分化,而BMP7通过诱导PRDM16、产热能力要比雌性差。

○3这种褐色脂肪组织功能的下降可能对衰老过程中内脏脂肪的积累增加有所解释。

衰老对人类体内的褐色脂肪也具有重要影响。

随着人类年龄的增长,在体内监测到褐色脂肪组织存在的机率降低,受冷暴露所激活的褐色脂肪组织的活性在老龄人群中降低,且褐色脂肪与BMI的相关性在老年人群中却更为突出。

这些结果至少在一定程度上对“随着年龄的增长,肥胖易感性增加”给出了解释。

但是衰老和褐色脂肪组织功能降低两者是否具有因果关系现在还是未知的。

不过有证据暗示,褐色脂肪组织似乎在延缓衰老过程中起作用,如能量限制可激活褐色脂肪组织,同时能量限制可延长寿命。

结合衰老过程中褐色脂肪组织功能降低的事实,提高褐色脂肪的活性似乎可作为延缓衰老的一种手段,不过目前尚未有此方面的报道。

衰老过程中褐色脂肪组织活性降低的原因也是未知的,是交感神经功能降低导致的还是褐色脂肪组织对肾上腺素信号敏感性降低,甚或是褐色脂肪细胞本身的分化或功能的降低导致的都值得深入研究。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医学界一直有一种观点认为,食用低脂肪含量的食物可以降低人们罹患癌症和心脏病的风险。

但实际情况果真如此吗?
美国多家媒体8日纷纷援引一项最新出炉的研究结果显示,低脂肪食谱在帮助人们、特别是中老年人抵御癌症和心脏病侵袭方面,几乎起不到任何作用。

也就是说,少吃脂肪≠少生病。

这项最新研究成果刊登在2006年8日出版的《美国医学会杂志》上。

据报道,这项研究是美国联邦政府出资4.15亿美元倾力打造的,它隶属于一个名为“妇女健康动力”的美国系统研究工程项目。

在这项最新的课题研究中,有关人员前后历时8年,分别对年龄在50至79岁之间的4.9万名绝经妇女进行跟踪调查。

结果显示,专门食用低脂肪食物的一组妇女和另外一组可以随意食用高脂肪食品的妇女,她们的乳腺癌、结肠癌以及心脏病的发病率几乎完全一样。

对于这项研究结论,美国国内的部分医学专家给予了极高的评价。

美国洛克菲勒大学的名誉退休教授朱尔斯·希斯克说:“这项研究是革命性的。

我们从此应该改变这样的思维方式,即我们要想更加健康,就必须彻底抛弃我们现在的饮食模式。

”据悉,希斯克退休之前一直从事饮食与健康和体重关系的课题研究。

美国哈佛大学布里汉姆妇女医院的预防医学专家、本次研究项目的参与者乔安·曼森表示,这个结果多少让人感到有些失望。

“我们原来以为对一个人的饮食进行干预可以对他的健康产生重大的影响。

”不过,曼森警告说,尽管高脂肪食物不会增加人们患病的风险,但这并不等于说,人们从此就可以放开胃口,肆无忌惮地大吃高脂肪食品,因为这么做对人们的健康还是会产生不利影响。

美国国内的许多医学研究人员表示,这个最新研究结论的出台让医生们今后不会再给患者灌输低脂肪食谱有助于降低癌症和心脏病发病率这样的观点。

这样,医生和健康专家们可能开始寻找一种更为科学和合理的饮食模式。

有专家指出,今后医生向病人推荐的最佳饮食方案应该是:少食饱和性脂肪和转化脂肪、多吃
谷物类食品、多食水果和蔬菜。

对于这项研究结论,也有专家提出了不同意见。

美国加利福尼亚州预防医学研究院的院长迪恩·奥内什认为,参加实验的妇女们并没有将食谱中的脂肪含量降到足够低的水平,或者,她们食用了过多的水果和蔬菜。

这两种情况都会直接导致研究人员得出不同的结论。

此外,奥内什表示,整个研究尽管耗时8年,但这段时间仍然不足以充分说明问题。

要想得出更科学的结论,研究人员还应进一步延长低脂肪食谱的使用时间。

不仅如此,还有部分专家认为,合理膳食对于降低人们心脏病的发病风险确实有效,但前提条件是人们应该尽量避免食用类似黄油这样的饱和性脂肪,而多吃橄榄油这样的植物性脂肪。

但遗憾的是,在这项最新研究中,所有不同种类的脂肪都被研究人员从参与实验的妇女的食谱中去掉了,因而也就无从得出相关结论。

二.脂肪的作用
人体由许多种类的细胞组成,其中包括脂肪细胞,其主要作用是贮藏脂肪。

下面罗列的,就是脂肪主要的生理功能:
1.供给热能
脂肪是一种能量密度最高的营养素。

1g脂肪在体内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并产生9kcal(37.56kJ)能量,比1克蛋白质或1克葡萄糖高一倍多。

体内1kg脂肪可贮存7700kcal能量。

一般在合理膳食方案中,由脂肪所提供的能量应占总能量的20%~30。

体內储存的脂肪是人体的能量库,亦是能量的浓缩形式。

当人体热量供应不足时,即可动用储存脂肪来进行补充。

所以,人在短期饥饿或绝食数十天时仍可依靠体內储存的脂肪提供能量维持生存。

一般正常人体内的脂肪约占体重的10%~20%,主要存在于脂肪组织中,称为储存脂肪,即是体内过剩能量的一种储存方式。

因其储存量可随人的营养状况和机体活动而增减,亦可以随年龄增长、饮食过量及运动量下降而增加,故又称为“动脂”。

2.构成身体组织及某些生物活性成分
脂类是人体组织重要的组成成分,在维持细胞结构和功能中起着重要作用。

一般成年男女性的脂肪各占体重的15%~20%和18%~25%。

其中,脂肪多堆积在皮下组织及腹部,不仅有储存能量的功能,而助还能有效保护脏器、组织和关节,即有“脂肪垫”功能。

皮下脂肪可防止体温过多向外散失,减少身体热量散失, 维持体温恒定。

也可阻止外界热能传导到体内,有维持正常体温的作用。

类脂约占总脂量的5%,是细胞结构的基本原料,一般不参与供能。

如细胞膜就是由磷脂、糖脂和胆固醇等组成的类脂层;脑髓及神经组织中含有磷脂和糖脂;固醇类物质又是体内固醇类激素合成的必需原料。

通常,体内的类脂含量相当稳定,不受饮食和运动的影响,故又称为“定脂”。

3.供给必需脂肪酸
必需脂肪酸包括亚油酸和亚麻酸。

因其必须由食物供给,又是合成磷脂及前列腺素的重要成分。

故必需脂肪酸的缺乏可导致细胞结构与功能异常、前列腺素合成障碍等问题。

必需脂肪酸还与胆固醇的代谢有密切关系,补充不足可致胆固醇代谢异常。

此外,必需脂肪酸的缺乏亦是儿童生长发育迟缓、生殖障碍、皮肤受损及肝、肾、神经、视觉等多种疾病。

4.促进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
脂肪不仅是脂溶性维生素的携带者,又可刺激胆汁分泌,促进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和利用。

若长期油脂或动物脂肪摄入不足或消化吸收不良,均可导致脂溶性维生素的缺乏,从而形成病变。

鱼肝油和奶油富含维生素A、D,许多植物油富含维生素E。

5.增进食欲,增加饱腹感
烹调油脂可以改善食物的色、香、味等感观性质,以增进人的食欲,达到开胃的目的;同时,多量油脂有抑制胃液分泌,延长食物在胃中的停留时间等作用,使人的饱腹感增強,能有效减少进食量。

6.脂肪也是肝和脑组织中必不可少的成分。

脂肪能使皮肤润滑、体态丰满,使女性体型表现出具有魅力和性感的曲线。

尽管女性体内的脂肪比男性还要少20%左右.但女性体内的脂肪分布不同于男性,使女性因脂肪而颇具丰姿。

然而,我们人体的脂肪过多,所引发的问题也是多种多样。

下面列举的,便是一些因为脂肪而产生的问题:
○1脂肪肝:
在我们正常人的肝脏内,脂类仅占肝湿重的3%一5%。

如果它们在肝脏的重量超过15%、即为脂肪肝。

通常我们所指的脂肪肝主要是中性脂肪—三酞甘油(甘油三醋)在肝内的堆积。

脂肪肝的概述:
脂肪肝是指由各种原因引起的脂肪异常大量地在肝脏内蓄积,是一种常见的临床病症。

肝脏在脂质贮存和代谢中起关键作用。

肝脏是人体脂肪代谢的主要消化器官,对脂类的消化、吸收、氧化、分解、合成、转化等起着重要的作用,并使其保持动态平衡。

正常人肝脏内脂质含量占肝湿重的2%一4%,其中14%为三酞甘油,64%为磷脂,8%为胆固醇,14%为脂肪酸,主要是构成细胞膜及其他细胞器的膜。

各种因素导致肝细胞内脂质积聚超过肝湿重的5%,或5%以上的肝细胞在显微镜下可见脂肪小滴,称之为脂肪肝。

脂肪肝时,肝内脂质积聚主要是三酞甘油,常超过总脂质的50%。

根据脂肪含量,可将脂肪肝分为轻型(肝脂肪含量占湿重5%一10%)、中型(含脂肪10%一25%)和重型(含脂肪大于25%)3型。

判断脂肪肝的标准有两项,一是肝脏中脂肪与其本身的重量之比,二是肝细胞脂肪性变与肝细胞的总数之比。

在某些异常情况下,当肝细胞内脂质的蓄积超过肝湿重的5%,或在组织学上肝实质脂肪化超过30%,即称为脂肪肝。

脂肪肝的高危人群指35岁至60岁的人。

脂肪肝、高脂血症等患病率之所以高,可能与这些人群的生活水平相对较高,体力消耗又相对较少有关。

有的人过量摄食、进零食、吃夜宵等不规律的饮食方式,又扰乱了正常的代谢,为脂肪肝和肥胖的发病提供了条件。

即使每天的能量摄取量相同,但固定于晚间的进食方式比有规律地分三次进食更易发胖和患脂肪肝。

造成脂肪肝的原因很多,主要有肥胖、嗜酒、糖尿病、肝炎病毒感染、营养缺乏、药物中毒等,此外还有脂质代谢异常、激素样改变、环境和遗传因素、脂质过氧化损害、免疫反应,缺氧和肝循环障碍等。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习惯、饮食结构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我国脂肪肝发病率有逐渐上升的
趋势。

其临床表现与肝脂肪浸润程度成正比。

虽然脂肪肝常被认为是良性病变,但大量资料表明,无论成因如何,部分脂肪肝病人可发展为肝纤维化,甚至肝硬化。

可以这样说:脂肪肝是肝纤维化及肝硬化的前期病变。

因此,加强脂肪肝的防治,对提高人们的健康水平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2高血压
高血压,是一种以动脉血压持续升高为主要表现的慢性疾病,常引起心、脑、肾等重要器官的病变并出现相应的后果。

按照世界卫生组织(Who)建议使用的血压标准是:凡正常成人收缩压应小于或等于 140mmHg(18.6kPa),舒张压小于或等于90mmHg(12kPa)。

亦即收缩压在141-159mmHg(18.9-21.2kPa)之间,舒张压在91-94mmHg(12.1-12.5kPa)之间,为临界高血压。

诊断高血压时,必须多次测量血压,至少有连续两次舒张压的平均值在 90mmHg(12.0kPa)或以上才能确诊为高血压。

仅一次血压升高者尚不能确诊,但需随访观察。

高血压是最常见的心血管病,是全球范围内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

2004年的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现状调查结果显示,我国18岁及以上居民高血压患病率为18.8%,估计全国患病人数超过1.6亿。

与1991年相比,患病率上升31%,患病人数增加约7 000多万人。

同时,血压升高还是多种疾病的导火索,会使冠心病、心力衰竭及肾脏疾患等疾病的发病风险增高。

由于部分高血压患者并无明显的临床症状,高血压又被称为人类健康的“无形杀手”。

因此提高对高血压病的认识,对早期预防、及时治疗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高血压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a.习惯因素遗传:大约半数高血压患者有家族史,
b.对季节变化忽略添加应季服装。

c.环境因素。

d.其他。

○1体重:肥胖者发病率高。

○2避孕药。

○3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

○4年龄:发病率着随年龄增长而增高的趋势,40岁以上者发病率高。

危害:
a.心脏问题;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塞,心律紊乱
b.脑部;脑供血不足,脑梗塞,脑血栓,脑出血等
c.肾脏;蛋白尿,肾炎,慢性肾衰
d.眼睛;视力下降,眼底出血,白内障,失明
e..多脏器功能衰竭,死亡
○3肥胖症
肥胖症是一组常见的、古老的代谢症群。

当人体进食热量多于消耗热量时,多余热量以脂肪形式储存于体内,其量超过正常生理需要量,且达一定值时遂演变为肥胖症。

正常男性成人脂肪组织重量约占体重的15%~18%,女性约占20%~25%。

随年龄增长,体脂所占比例相应增加。

因体脂增加使体重超过标准体重20%或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