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秋兴八首其一ppt课件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7
后来他潜逃到凤翔(陕西省凤翔县)“行在”, “去年潼关破,妻子隔绝久。今夏草木长,脱身得 西走。麻鞋见天子,衣袖露两肘”。 做左拾遗(谏议之官)。但任职半个月,由于忠言 直谏,上疏为宰相房琯guǎn事,被疏远(放长 假)。杜甫渐渐感觉到了唐肃宗对自己的冷淡,这 一时期杜甫的诗中开始表露出对自己这种尴尬处境 的不满和忧虑,以及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愤懑, 诗人的浪漫,书生的意气,让杜甫的为官道路经历 了太多的苦难与挫折。 8月,杜甫从凤翔启程往北去,到鄜州羌村看 望家小。其间,《羌村三首》和《北征》使杜甫向 着现实主义的诗圣又前进了一步,成为唐王朝在由 盛转衰之际的时代的代言人。
12
• 杜甫日夜向往长安,似乎只能永远留在他的记 忆和期盼中了,长时期的贫穷,疾病、漂泊和 忧愁,使杜甫的生命孤舟已经不可能回到长安 。 • 从公元的761年开始,杜甫五十岁的时候,每 年都有朋友去世,这对他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打 击 。761年王维去世, 762年李白去世, 763 年房琯去世 …… • 杜甫的晚年遭受着贫穷与疾病的折磨,但也正 是这种巨大的灾患和痛苦,成就了杜甫,使他 从自身的经历体察到他人乃至整个时代的艰难 与痛苦。 • 病逝于湘江
5
天宝十四载11月,杜甫从长安 回奉先探望妻子的途中,安史之乱 爆发。作诗《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 百字》,在诗中描写了那个大厦将 倾之前,权贵们醉生梦死,纸醉金 迷的生活;也写了一个生活和成长 在盛世中的知识分子,在黑暗的现 实面前极度的愤懑和无可奈何;同 时更写了下层民众的艰难生活,揭 示出在安史之乱爆发之前“朱门酒 肉臭,路有冻死骨”的不公正的社 会本质。这首诗成为杜甫长安十年 生活的一个总结。
28
问题: 颔联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写了哪些意象?) 江间波浪兼天涌, 塞上风云接地阴。
巫峡中的江水波涛汹涌,大浪滔天; 塞上的风云阴沉密布,仿佛和地面相贴。
29
• 骇浪滔天,似暗寓了时局的动荡不安和心 潮的翻卷不息; • 阴云接地,又象征着国家命运的光景暗淡 和作者心情的阴沉郁闷。从中流露出忧国 忧民的愁绪。 • 因此,这两句既是写景,又是写事,暗含 感情,虚实结合,意蕴丰富。 • 触景生情,抒发感慨,景物描写之中表达 了诗人和时局动荡不安、前途未卜的处境, 以及心中翻腾起伏的忧思和郁勃不平之气。
唐肃宗的乾元二年开始,这一年里,杜甫搬了四次家, 春天,洛阳——华州。七月,华州——秦州。十月,秦 州——同谷。十一月,同谷——成都,投奔好友高适和裴 冕。 杜甫草堂建立,生活刚刚安顿好。写《茅屋为秋风 所破歌》的时候,是草堂建起来以后,在狂风中,美好的 田园,变成了破败的田园。仍以充满火热的这样一个仁者 10 情怀来关怀世间 。
8
唐肃宗收复长安后,安史之乱还没有平息,国家还没 有从动乱中恢复过来,但唐肃宗首先关心的是却是如何清 除前朝遗老,排除异己,在宦官李辅国的挑拨下,唐玄宗 被软禁在了太极深宫内,那些被认为与唐玄宗关系密切的 大臣,受到了疏远或罢免。 唐肃宗乾元元年(758)春,贬房琯为邠bīn州刺史, 贬杜甫为华州司功参军,对志向高远的杜甫而言,这是一 次全面的打击和失败。 乾元二年(759),洛阳及附近地区陷入战乱,杜甫 以诗的形式把见闻真实地记录下来,即:
32
•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李白《子夜吴歌·秋歌》 • 雨乍晴,月笼明,秋香院落砧杵鸣。二三更, 千万声,捣碎离情,不管愁人听。 ——张可久《迎仙客·秋夜》 • 一行书信千行泪,寒到君边衣到无? ——唐·陈玉兰《寄夫》
每到秋天,家人要为远方的游子或征人制 作寒衣,因此捣衣声是人间的秋声,往往会 增添(客子)的愁绪。
“三吏” 、“三别”,象征着杜甫诗歌的创作 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代表了当时文关怀的最高的水平。 他的思想、情感已经完完全全的融入到了广大的老百姓 当中,他所想、所写、所说的,都是老百姓的心声。 9
四、西南飘泊时期(四十八至五十八岁) 因关中地区发生大规模的饥荒,以及政治上不 得志等一系列的综合因素,杜甫毅然辞官,携带全 家离开了被饥荒肆虐着的长安,经秦州(甘肃天水 市)、同谷(甘肃成县)等地,到了成都,过了一 段比较安定的生活。
21
当时安史之乱虽然结 束,但李唐王朝仍然面 临北方军阀重新割据的 危险,另外,唐朝与吐 蕃在剑南川西的战争也 接连不断,《秋兴八首》 就是在这样国家仍然动 荡不安,诗人依旧客居 他乡的社会背景写成的。
22
本诗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抒情手法)
首联:借景抒情
23
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的方法:
1、通过抓取、分析意象,透过意象 把握思想感情。 2、寻找诗中关于文章主旨的表达情 感的语句。
唐代诗坛上的双子星 李白:天马星空的浪漫主义诗人
杜甫:饱经沧桑、关注国计民生 的现实主义诗人
1
杜甫(712-770),字子美,生于河南巩 县,因曾居长安城南少陵,故自称少陵野老,世称 杜少陵。35岁前读书、游历。天宝年间到长安, 仕进无门,困顿了十年。安史之乱开始,他流亡颠 沛,竟为叛军所俘;脱险后,授官左拾遗。乾元二 年(759),他弃官西行,最后到四川,定居成都 一度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 又有杜工部之称。晚年举家东迁,漂泊鄂、湘一带, 贫病而死。 子美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 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誉为「诗 史」。其人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奉 为「诗圣」。
6
三、陷贼和为官时期——(四十五至四十八岁) 安史之乱爆发,杜甫回奉先县探亲,随着大流 逃难,狼狈不堪,最后把家人安置在鄜fū州(陕 西省富县),独自往北投奔肃宗,中途被安史叛 军俘获,押到长安,一关就是整整一年。杜甫不 止是一个时代的观察者、记录者,他本身的遭遇, 也是和时代的苦难纠结在一起的,他用诗歌记录 下了贼寇控制下的长安破败的景象和种种人间惨 状。
2
一、读书和漫游时期(三十五岁以前) 杜甫早慧,“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九 龄书大字,所作成一囊。”而且年轻时身体健壮, “忆昔十五心尚孩,健如黄犊走复来;庭前八月梨 枣熟,一日上树能千回”。生活在一个具有诗书传 统的仕宦家庭,逐步树立了“致君尧舜上,再使风 俗淳”的远大理想。二十岁时,走出家乡,开始了 边漫游,边寻找政治机会的新生活。天宝三载, 33岁的杜甫在洛阳结交李白,后又遇到高适,三 人结伴游于梁宋。 这一时期的杜甫开朗、豪放、浪漫,对前途 充满理想,真是太平盛世的知识分子典型。
14
杜甫诗三首
15
在夔州居住的两年 时间,杜甫创造了诗歌 创作的又一个高峰,写 下了四百多首诗,或追 忆往昔似水年华,或感 叹时事如棋局反复,或 借古遣怀,或悲伤衰老。 本课所选的三首律诗, 都作于这个时期。
16
诗歌鉴赏之“四抓”“三么”: 一、抓题目: 时间、地点、人物、事情、情感…… 二、抓作者: 知人论世 三、抓诗句: (三么:写了什么?表达了什么?怎么写? ) 意象/意境、技巧、情感…… 四、抓注释:①难理解的词语;②传递诗歌当中 隐含的内容和信息(人物、背景、情感 ……)
17
七律即七言律诗的简称。每首八句,每句七字, 共五十六字。一般逢偶句押平声韵(第一句可押 可不押),一韵到底,当中不换韵。 按规定,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首联和尾联 可对可不对。 • 词语对仗的要求: • 词义必须同属一类,如以山川对山川,以草木对 草木等;词性必须基本相同,如名词对名词,动 词对动词等;平仄必须相对,即以平对仄或以仄 对平;结构必须对称,即以单纯词对单纯词,以 合成词对合成词;另外,要避免同字相对。
30
第三联开始,转而由景生情,抒发感 慨。怎样理解这一联?
丛菊两开他日泪 , 孤舟一系故园心。
31
问题: 尾联诗人将关注点转移到生活中来, 写千家万户的“刀尺声”“捣衣声”,其用 意何在?
• 岁至寒冬,晚上家家为亲人赶制冬衣,而诗人 却仍旅居外地,听到这声音怎能不起孤苦无依 的羁旅伤感之情。 • 用意:蕴凄苦、思乡之情于刀尺、捣衣声 中,含蓄蕴藉,韵味绵长。 由夔州想到故土长安,又由对故园的思念回到 现实,实现了抒情上的一个回环往复。
20
抓题目
• 自肃宗乾元二年(759)弃官,至今已历七载, 战乱频仍,国无宁日,人无定所,知交零落,壮 志难酬,在寓居夔州两个年头里,杜甫时年五十 五岁,已处在人生之秋,心境非常寂寞、抑郁。 当此秋风萧飒之时,不免触景生情。不免触景生 情,感发诗兴,故曰《秋兴》。 • 《秋兴》,即因秋感发诗兴(触景生情),共有 八首,八首诗是一个完整的乐章,主题是故国之 思,“玉露凋伤枫树林”是其中的第一首,为全 诗序曲,统帅后面七篇。
3
望岳
25岁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4
二、困居长安时期(三十五至四十四岁)
天宝五载,34岁的杜甫赴长安,次年考进士 (制举),因李林甫的原因,失利,沦落京城。
天宝九载,39岁的杜甫向张垍投赠诗信,向 皇帝献三大礼赋,“帝奇之,使待制集贤院,命 宰相试文章。” 然而,仕途无获,过着“朝扣富 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 的生活,天宝十载,40岁的杜甫拖家带口,搬到 了距离长安城二百四十里的奉先(陕西省的蒲城 县),在这里安顿下来之后,杜甫再次踏上了求 官之路。最后才得到右卫率府胄曹参军的小官(从 八品下)。
33
小结
• 这是一篇随物兴感、触景生情之作。 • 诗人由深秋的衰残景象和阴沉气氛感发 情怀,抒写了因战乱而常年流落他乡、 不能东归中原的悲哀和对干戈不息、国 家前途未卜的担忧。 • 诗人不仅是悲自然之秋,更是悲人生之 秋和国运衰落之秋,充溢着苍凉的身世 之感和家国之秋。
13
• 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他依然关心着处在飘荡和动乱 中的国家、朝廷,他依然为自己的功名无成,而感 到万分的悲痛,漂泊了半生的杜甫,就丢下了他的 妻子、儿女、兄弟,还有朋友,死在了北去的湘水 之上,也死在了送他离开四川的那条旧船上,很有 意味的是,在湘水的东边,是传说中潇湘妃子哭泣 的洞庭湖,在他的西边是大诗人屈原投江自尽的汨 罗江。 • 可以说杜甫的一生是悲惨的,他所经历的政治挫折 ,贫穷,饥饿,疾病,逃亡,都是一般人无法想象 和承受的,但也正是因为这些苦难与坎坷,才铸就 了杜甫那悲天悯人的仁者情怀,才造就了那一篇篇 超越时空的动人诗篇,这才最终成就了他“诗圣” 的美誉。
24
问题:哪句诗最能表明诗人感情?
•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 明确主旨:抒发羁旅之愁,思乡之苦。
25
玉露凋伤枫树林
26
巫山巫峡气萧森
凋伤、萧森:败落景象,气氛阴 沉,定下全诗感情基调。
27
玉露凋伤枫树林, 巫山巫峡气萧森。 • 诗人借助秋露清冷,草木凋落,秋气 萧森等景象,联想到自己功业无成、 无人重用的寂寥一生,如今漂泊沦落, 转徙他乡;联想到安史之乱后唐朝的 衰败,何等哀伤。 • 首联状秋季阴森之景,衬作者哀感深 沉心境。
成都杜甫草堂
11
• 唐代宗的广德元年(763)正月,安史叛军的首 领史朝义众叛亲离,自杀身亡,史朝义的死在很 大程度上标志着安史之乱结束。 • 公元764年,朝廷下诏书任命严武担任剑南节度 使。严武表奏杜甫为节度使署中参谋检校工部员 外郎赐绯鱼袋 • 唐代宗永泰元年(765)四月,严武得了暴病死 去,四十岁不到。杜甫在四川失去了依靠,五月 份他买船南下,离开了成都,来到夔州,管理官 田,生活比较富足、安定。然而,政治与生活上 的因素,大历三年(768)杜甫带着家小离开了 夔州,此时的杜甫已经57岁,已是暮年,虽然 年老体衰,而且百病缠身,但他并不悲观失望, 凭着一股英雄暮年的悲壮之气,仍打算回到长安 能够有所作为。
18
节奏:
七律一般二四六分明(平仄),(节 拍)为“二二二一”, 也可根据意 义有一些变化,为“二二一二”
19
《秋兴八首(其一)》 杜甫
diāo wū sēn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yīn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xì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zhēn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