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错误”引领学生探究科学(全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巧用“错误”引领学生探究科学心理学家盖耶认为:“谁不考虑尝试错误,不同意学生犯错误,就将错过最富有成效的学习时刻。
”错误是正确的先导,是通向成功的阶梯,是创新火花的闪现。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总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错误,错误将伴随着学生一起成长,关键是我们教师要善于抓住时机,留心捕捉随时会闪现的错误,并善于化解,巧妙利用,把错误转化为新的教学资源,提高教学效率.
一、错误资源的成因
1、思维性“错误”资源
这是一种思维定势造成的错误。
思维定势在习惯上也被称作思维上的“惯性”。
学生在学习科学的过程中由于受日常生活经验、已有知识技能的影响,容易形成思维上的定势,一旦科学问题的情景和条件发生变化时,便出现错误。
如有这样一道试题:体育课上,小明匀速爬杆,小刚匀速爬绳,他们体重一样。
则:.因为爬杆时手握杆的压力大,所以小明受到的摩擦力一定大B.因为绳子粗糙,所以小刚受到的摩擦力一定大C.小明和小刚受到的摩擦力一定相等。
错选的B比例竟占40%。
进一步的分析发现,这么多的学生之所以错选,是因为在解该题时凭借通常经验,而没有根据问题的需要进行必要的思维活动,忽略了“静摩擦力跟重力是一对平衡力”。
由此可见,思维定势在人们接受新思想、新知识时,在对问题进行分析和推断时的影响是消极的,也是学生思维过程中的一个不利因素。
2、概念性“错误”资源
掌握科学概念最根本的是理解它所反映的事物、现象的本质属性,弄清其科学意义,即在正确理解科学概念的基础上,力求在深广度上进一步明确它的内涵、外延,更深入地认识各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
而不少学生习惯于从字面上去理解,从而出现在解题过程中由于对概念、规律的内容、表达式认识不清或不能正确理解它们的确切含义、成立条件和适用范围而产生的一些错误,这就是概念性错误。
如CuSO4 5H2O是混合物吗?有很多同学把CuSO4 5H2O当成混合物看待。
造成这一错误的原因是结晶水合物概念不清,认为硫酸铜晶体这一物质由无水硫酸铜和水这两种物质组成。
而实际上根据科学实验测定,CuSO4 5H2O 中每个硫酸铜分子跟五个水分子结合在一起,在条件不发生改变时,这一组成保持不变,分子中的H2O,不同于一般的H2O,是结晶水合物分子的一部分,所以CuSO4 5H2O是纯净物,且属化合物,不是混合物。
二、错误资源的利用
1、善用错误资源,丰富教学素材
学生的学习错误,是一种来源于学生学习活动本身,能直接反映学生学习情况的生成性教学资源,作为教师应改变以往对待“错误”的不正确态度,站在一个新的角度,优化评价策略,因势利导,合理利用学生的“错误”,变学习错误为促进学生进展的资源,以丰富鲜活的课程内容。
例如:组织学生练习“氢气
还原氧化铜的实验”操作,突然听到“试管破了”!氢气还原氧化铜的方法和步骤刚刚示范过,怎么操作时还犯了这样的错误?!但转机一想,何不借此机会,总结出实验操作试管破裂的原因,再进行相关的教育呢?于是我转移了学生注意力,给学生们出了一道题目:“在氢气还原氧化铜的实验中,实验结束时发现试管已经破裂,请分析造成试管破裂的可能原因?(至少回答两点)”并要求学生可以独立思考,也可以分组讨论。
刚才使试管破裂的同学先举手发言了:“我没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而是将试管底接触了灯芯,试管受热不均匀,造成试管破裂。
”“试管外面有水珠”“加热时没有对试管进行预热”??各组发言踊跃,我看在心里,喜在心头。
讨论完毕后,我再进行了安全教育。
一个因学生操作错误而引起的突发事件的处理就在这欢笑中结束了。
2、善用错误资源,引发认知冲突
教师在发现学生出现学习错误之后,不能简单地公布正确的答案就算了事,而应从错误本身入手,分析自己出错的原因,或引发其中隐含的问题。
这个过程,实际上就是引发学生认知冲突的过程,即让学生意识到正确的结果与自己所想的不一样,二者有冲突,进而主动去思考为什么会出现不一样。
这样一来,暴露和呈现学生的错误往往能够成为教学真正的起点。
这里需要强调的一点是,教师切忌急于用自己的思想去“同化”学生的错误观点、而应站在学生的立场去“顺应”他们的认识,掌握其错误思想的运行轨迹,摸清其错误源头,对“症”下药,找到解决问题
的好办法。
如“探究燃烧的两个必要条件”。
让两个学生去吹两块烧得不同程度的木炭,同学们惊讶地发现一块木炭被吹旺了,而另一块木炭则被吹灭了,为什么呢?经讨论形成不同的看法,很多同学认为木炭被吹灭是因为人呼出的都是二氧化碳,还理直气壮的说是因为人呼出的气体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当然有学生不服气,“那我们怎么可以给停止呼吸的人进行人工呼吸?这可证明人呼出的气体中有氧气。
”于是在他们的讨论下,想出了用对比的方法鉴别人呼出的气体有氧气的线香实验,并从燃烧的两个必要条件中得出:燃烧不同程度的木炭在吹气后是燃烧更旺还是熄灭取决于木炭本身的温度是否高于着火点还是低于着火点。
3、善用错误资源,诱发探究情趣
“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兴趣。
”而“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
学习错误是一种来源于学习活动本身,具有特别教育作用的学习材料,它来自于学生、贴近学生,教学时又回到学生的学习活动中,这对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唤起学生的求知欲具有特别的作用。
如:在教学《大气压》时我出示了一支大试管和一支小试管,在大试管内装满水,将小试管的一端插入,然后倒置,然后让学生们推测会出现什么现象?结果大部分同学都认为小试管会落下。
然而当我松开手时,他们惊异的发现倒置后,两管之间的水会流出来,而小试管却在大试管中上升。
一时间大家议论纷纷:是是什么力量使试管升上
去呢?什么是大气压?它是如何产生的?生活中还有哪些事例能说明大气压的存在?大气压到底在多大?
4、善用错误资源,拓宽思维深度
从大量学生错例中可以发现,学生的大多数错误是由于学生思考问题不够全面和深刻造成的错误,而学生自己的错例正好客观地反映了他们思维过程中的缺陷。
因此利用收集到的错例,“抛砖引玉”,可以有效地探知学生的思维缺陷,并对症下药,使学生获得“免疫能力”。
学生不出错的教学,不是真正的教学,学生不出错的课堂不是好课堂。
课堂中学生出现错误是美丽的,错误是孩子们最朴实的思想、经验最真实的暴露,社会心理学家曾也指出:“我们期望学生犯错误,从错误中吸取教训,便可争取明天的成功。
”综上所述,我们既要宽容学生的错误,“呵护”学生的错误,甚至“观赏”学生的错误,又要善于化解,巧妙利用,同时做到不喧宾夺主,过于渲染学生的错误,这样才能真正将错误变成新的教学资源,给我们的课堂带来意想不到的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