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 刀 中 的 力 学 知 识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菜刀中的力学知识
指导教师:陈万显
课题组成员:朱俊杰、王海建、高博、梁超、张再亮、戴冰清
组长:朱俊杰
班级:高一(12)班
主导课程:物理
一、菜刀上的力学知识开题报告
研究背景:菜刀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了解菜刀并掌握菜刀的使用是生活实践能力的一种体现,同时就菜刀本身而言,无论是菜刀的材料还是菜刀自身的结构特征或是菜刀的使用过程无不与力学知识有关。

在生活中,经常出现用普通菜刀剁骨头的现象,不但费时,费力,还会极易卷刀口或造成其它不必要的伤害,或用普通菜刀切冷冻肉,困难很大。

以菜刀为题材,研究其中的力学道理,充分地体现了物理与生活实际的联系,对提高我们的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以及实践分析能力都大有裨益.
课题的目的及意义:目的:解决人们在使用刀具时的弊端,以及掌握如何正确使用刀具的方法;意义:加深对物理知识的了解,激发我们学习物理的兴趣
研究内容:研究各类刀具的长度、厚度、宽度、质量、锋利程度、外形、刀把长度以及材料,分析讨论不同刀具在不同运用中的力学关系,并且运用物理知识加以解释。

任务分工:执笔:戴冰清;采访资料:朱俊杰、王海建、高博、梁超、张再亮
研究方法及步骤:
资料收集阶段:第1——2周,到商场调查,获取一些有关刀具的资料,并走访屠夫,了解他们对刀的认识;
实际研究阶段:第4——6周,到制刀厂,打铁店,请教刀匠,做实验,做深入调查研究。

理论讨论阶段:第7——10周,在实验的基础上整理资料,得出结论
活动所需的条件:图书资料,电脑;实验设备:各种菜刀
预期成果:调研报告
表达形式:文字、图片
具体安排:
第1周——第2周:确立选题,开题研究
第3周:到商场、图书馆、互联网上获取一些关于刀具的资料
第4周——第6周:进行实验,写出结论
第7周——第9周:整理结论、理论探讨
第10周:撰写调查报告
二、研究结果
1、菜刀的结构及几种常用菜刀
菜刀主要有刀身、刀刃和刀把三部分组成如图所示.
2、菜刀的种类、特点以及不同用途
市场上提供的菜刀的种类繁多,通过走访刀具市场、铁匠店等处,初步了解到与我们生活密切联系且使用频率较高的菜刀主要有以下几种:普通菜刀、水果刀、带锯条的锯齿刀、剁骨刀等.这些刀具的外观、材料、用途、重量、长短都各不相同.
列表统计如表1和表2 (仅作粗略统计).
3
、菜刀中的力学知识主要涉及以下内容:
1.力的合成与分解
力的合成与分解满足平行四边形定则:作用在物体上的一个力往往产生几个效果,如:放在水平面上的物体受到一个斜向上的拉力F,这个力与水平方向成θ角,如图所示,这个力产生两个效果:水平向前拉物体,同时竖直向上提物体,因此力F可以分解为水平方向的分力F1和沿竖直方向的分力F2,力F1和力F2的大小为F1=Fcosθ,F2=Fsinθ.
2.力矩的平衡
一个有固定转动轴的物体,在力的作用下,如果物体保持静止,我们称这个物体处于转动平衡状态;我们把力F和力臂L的乘积叫做力对转动轴的力矩M,当物体处于转动平衡时,作用在物体上的合力距等于零,即M
=0.

3.压强的计算
压强的公式可以表示为S
F p =,在压力F 一定的条件下,压强p 与受力面积S 成反比. 4.动量定理: 物体所受合力的冲量等于物体的动量变化,这个结论叫做动量定理,用公式表示为 F 合t =mv 末一mv 初或F 合t=p 末一p 初
从动量定理中可以得出,F 合=(p 末一p 初)/t ,在动量的变化一定的条件下,作用时间越
短,产生的作用力越大.
4、分析菜刀形体中的力学知识:
(1)刀刃
刀刃的截面是三角形且刀尖非常的锐利,即三角形
的顶角θ很小,当我们使用菜刀切削食物,给刀刃施加
作用力F 时,首先,这个力作用在食物上,对食物产生
很大的压强,从而把食物割开;同时这个力会产生两个
效果,这就是使刀刃的两个侧面推压食物,把物体切开,应用力的合成和分解的知识可知:
垂直侧面的两个作用效果可以用f 1和f 2表示,为作用 力F 的分力.若刀刃的截面是等腰三角形,根据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可知,f 1=f 2=2sin 2θ
F
F ,如图所示,因此,θ越小,
刀刃越锋利,菜刀越容易切削物体,但刀刃的强度和刚性会相对减弱.我们磨刀的目的就是减小刀刃的顶角
(2)刀身
不同的菜刀,刀身的形状有很大的不同,常用的菜刀,刀身呈长方形,厚度一般为1mm 左右.剁肉用的肉刀(肉斧),刀身呈圆弧形,且非常厚实,如图所示;水果刀,整体较小,刀身长而窄,质地较轻,如图所示.
这些刀的形状是由它们的用途决定的.对于肉刀,因为要切肉,同时,还要剁肉骨头,所以需要质量较大的刀,当菜刀以一定的速度去切肉或剁肉骨头时,质量大的菜刀就会对食物产生较大的作用力,从而达到切削食物的目的.而对于水果刀,切割的是水果,相对较脆,切削时不需要很大的作用力,所以质地较轻的水果刀惯性小、容易操作.
如果用刀剁骨头,当刀的前端接触骨头时,手会感到刀把向下震,反之则向上震,有那么一个位置,刀上的这一点剁到物体上时,手感十分轻松.这是因为绕轴转动的任何物体都存在一个“打击中心”,当力的作用线通过“打击中心”时,转动轴所受的“打击”作用力为零.屠夫经常用来剁肉的肉斧的刀身是圆形的,这是为了在剁肉骨头时,不管刀的哪一个部位与肉骨头接触,都能保证,肉骨头对刀的作用力基本上通过以刀柄为转动轴的“打击中心”,这样就可以减小剁肉时刀对手的作用.
刀的质量大小对刀具的使用有很大的影响,当菜刀在接触物体后速度的改变率一样的情况下,质量大的刀所受切割物体的作用力一定大,因此刀对切割物体的作用力也越大.
刀的扁平程度,应用切割物体时的受力大小及功能不同予以解释,如切易分割的物体,
只需刀口锋利,一般做得较为扁平,而剁骨头的刀若如此,则极易卷口,故一般都比较厚.菜刀由刀把和刀身组成,刀身的质量越大,刀的惯性越大.刀的质量主要取决于刀刃的质量,刀刃一般用弹簧钢制成,涉及力学中的密度、硬度等物理知识;刀把的长短涉及力学中的力矩知识.
刀刃的形状呈锲形,可利用力的合成与分解加以阐述,用很小的力,就能产生很大的作用效果.
5、菜刀使用过程中的力学问题
如:剁骨刀在使用过程中所体现的力学知识.
将刀提起一定高度,需要对刀做功,刀越重,被举得越高,刀获得的重力势能就越多,我们消耗的体力和能量就越多,人就越容易疲劳.
为了能很快剁开骨头,我们并不是让刀自由下落,在刀具下落的同时,给刀施加一个作用力,对刀做功,这样当刀与骨头接触时就能获得很大的速度.根据功能关系,我们对刀作功越多,刀获得动能就越多,刀口与骨头的作用时间越短,根据动量定理可知,刀口与骨头之间产生的作用力越大,效果就越明显.
对研究性学习的辅导体会
陈万显
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学习的方式,与传承性和接受式学习的方式相比有其自己的特点.研究性学习是围绕着问题展开的学习,传承性和接受式学习的方式是以知识为线索进而展开的学习,对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研究和讨论不多.而研究性学习,首先是发现问题,选择有关的问题作为研究的问题,围绕解决问题进行一些必要的知识准备和一些必要的资料收集,再进行研究讨论,得到结论.例如菜刀上的力学知识,就是以人们所熟悉的菜刀作为问题的中心,结合力的合成和力的分解的知识,进行一些讨论,再根据力矩的一些知识进行一些研究,从而把所学的知识和实践生活中的问题相结合起来.形成理论联系实际的作风.深化了课堂学习的过程.通过一个学期对学生研究性学习的辅导,我觉得有如下一些体会。

一、研究性学习是一种新的学习方式
研究性学习是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它是一门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以学生的自主学习,直接体验和研究探索为基本方式,以培养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个性养成教育为基本目标的活动课程。

它在学习内容上具有综合性和开放性;在学习过程中具有主动性和自主性;在学习结果上具有创造性;在学习形式上具有灵活性,另外,还有学生参与的全员性,实践的多样性等特点。

二、研究性学习课程的特点
1、自主学习,强调在活动中学习自觉地进行探索性、研究性学习。

这门课程的内容没有严格的规定,无论是学科课程涉及的领域,还是没有涉猎的范畴,或是当今社会的热门话题都在其中。

研究性学习改变了以往教师讲学生听,学生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探索、去尝试、去研究、去寻求答案。

研究性学习主张学生在真实的环境中和真实的活动中自主地学习,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一个更加多样化的舞
台,以实现和完善学校养成教育的功能。

从选题、收集资料开始到撰写报告,答辩,成果展示的全过程,都是学生自主选择的过程,教师只起指导和协助作用。

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可以展示自信、自立、自强的精神风貌。

2、直接体验,强调在活动中学生亲身体验和实践科学结论的发现过程。

传统教育使学生远离社会,他们在毕业后需要很长时间才能适应工作岗位和社会生活,而活动课程为学生提供了许多了解、适应、参与社会的机会,从而帮助学生逐步走向社会。

研究性学习的价值就在于克服了分科教学的弊端。

走上社会,我们发现,任何一个实际问题的解决都需要综合地运用各科知识,只有通过研究性学习中的多种形式的活动,才能把以往分散割裂的知识变成真正有价值、有生命的系统知识,所以研究性学习是分科教学的成果在一个学生身上的整合。

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很多内容要靠学生在学校、社会资源中去寻找,包括资料、设备、信息、专家等,这些使学生获得了亲身体验。

3、个性养成教育,强调在活动中学生要养成独立、积极和创造性的人格个性。

在人的个性中,最本质的特征是人格的独立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人的个性形成有先天因素的作用,但更需要后天环境的影响,更需要依靠平时的养成教育。

养成教育所强调的是在长期的良好环境下对人的渐进影响过程,是生活和实践中的学习,所以,养成教育离不开生活和实践。

活动课程主张学生在真实的环境中和真实的活动中自主地学习,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一个更加多样化的舞台,以实现和完善学校养成教育的功能。

三、研究性学习使教师面临着挑战
随着新世纪的到来,一支粉笔、一本教材的传统教学方式正面临着信息技术的挑战。

新一轮的课程、教材改革,从小学阶段的综合实践课到初中的综合方案、高中的研究性学习,都对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新世纪,教师将面临着新的挑战:一是如何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二是信息化浪潮之下,教师如何继续教育。

面对新世纪,教师现有的思想观念和素质结构已远远满足不了教育的新要求了。

解决这一问题,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通过学习和培训来完成。

四、从实践看,研究性学习的意义
不可否认,绝大部分学生对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开展持赞成态度。

研究性学习的开展在一定程度上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组织能力、团结协作能力、应变能力,使学生多方面知识得到整合,有益于知识和能力的迁移和发展,有益于学生个性的养成,对于了解社会、参与社会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有益于养成正确的世界观。

这门课程受到了学生的欢迎和许多社会人士的肯定。

但是,由于多方面的因素,研究性学习的开展过程中也有着一定的不足,整理如下:
1、许多学生对这门课程很感兴趣,主动、积极地参与进来,非常投入、认真地完成了学习任务;同时也有一些学生受升学压力的影响,加上这门课程的评价方法还不完善,没有完善的考核机制,他们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仅仅持应付的态度。

所以,从一定意义上说,传统的应试教育对研究性学习的顺利开展有很大的制约,同时也需要不断完善研究性学习课程的评价和考核机制。

2、学生凭着一腔热血,仅根据自己的兴趣而盲目选题,选择的课题与自己的知识和能力水平不符合;课题专业化程度很高,所需的能力也很高,这就等于是空中楼阁,可望而不可及,也不易达到学习的目标。

3、我们的学生对这门课程仍很陌生,有些同学在活动过程中抱着玩玩的态度,敷衍了事,没有真正端正态度,积极参与,达到研究性学习这门课程的目标。

总的来说,研究性学习这种新的学习方式应该得到肯定,对于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学生
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积极的意义。

当然,任何一项制度的改革,都需要经历提出、试行、推广、成熟等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我们期望研究性学习课程越来越好。

过氧化钠与水反应过程中酚酞褪色的原因实验
魏姝
为了验证过氧化钠与水反应过程中过氧化钠具有漂白性以及产物中有强碱氢氧化钠生成,一般加入酚酞指示剂。

观察到的现象是溶液先变红,接着红色很快褪去。

但是,在较浓的氢氧化钠中加入酚酞,我们也看到了类似的现象。

酚酞在碱性条件下真的会变色吗?
学生首先如下实验1。

如何解释酚酞在碱性条件下的变色原因呢?
学生查找资料后发现:酚酞在碱性条件下有两种结构,醌式结构和羧酸式结构,在强碱性条件下是可逆的。

醌式结构时呈现红色,羧酸式结构时呈现无色。

结合实验学生分析:当氢氧化钠的质量分数为0.4%时,酚酞的醌式结构可长时间稳定。

而当在10%到40%之间时,褪色现象明显。

如何使褪色后的溶液再恢复红色?利用可逆性可知假如提高溶液的PH,就可能实现恢复红色。

学生设想了两种方案。

第一种方案是向褪色后溶液中加入酸,上表中已经列出实验现象。

第二种方案是加水稀释。

在第二种实验方案时却没有出现红色,这又是为什么呢?
学生分析可能是两种原因?一是硫酸根离子的影响。

另一种原因是温度的影响(中和反应时有较明显的热量变化)。

针对两种原因的可能性,学生继续完成了以下实验。

实验2:
说明硫酸根离子不是影响因素。

再取加水稀释后没有恢复红色的溶液,加热。

结果出现了红色。

说明温度确实对酚酞的醌式和羧酸式的可逆转变有影响。

由此可以得出:当做过氧化钠与水反应加入酚酞指示剂的实验时,可用加热法来做鉴别。

加热后如果红色复出,则说明原来的褪色是强碱性造成的。

明白了酚酞在不同浓度的碱性溶液中的褪色情况后,学生回到过氧化钠的研究。

取0.4%氢氧化钠溶液2ml,加入2滴酚酞指示剂。

溶液显示明显的红色。

在振荡中逐滴加30%的双氧水0.5ml,溶液呈现极浅的红色,加热,完全褪色。

再加1%氢氧化钠溶液,溶液没有变回到红色,说明酚酞的结构已经被双氧水破坏了。

结论:在做过氧化钠与水反应的实验时,在为检验过氧化钠具有漂白性及反应产物有碱性,应把过氧化钠加入的量控制在每3ml水0.03克左右。

(生成的氢氧化钠的质量分数约为0.9%)这样可排除碱液浓度大导致酚酞褪色的影响。

并可通过加热的方法,证明酚酞最终褪色是其氧化性,即漂白作用的影响。

在指导学生的研究性学习中体会创新教育
魏姝
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说到底是教学改革,课程方案一旦确定,教学改革就成了课程改革的重头戏。

如果教学观念不更新,教学方式不改变,课程改革就只会流于形式、事倍功半甚至劳而无功。

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精神和核心任务,其相应的教学改革应在整合教学与课程、师生关系互动、构建素质教育的教学目标体系、构建充满生命力的教学运行体系
等方面有所突破。

指导研究性学习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出发,在改革传统的教学上作了探索。

在指导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我有以下几方面的体会。

一、激发情感,让学生有体悟感。

学习过程是以人的整体心理活动为基础的认知活动和情意活动相统一的过程。

传统的教学论研究忽视了教学中的情感问题,把生动、复杂的教学活动囿于固定、狭窄的认知主义框框之中。

在新的课程理念背景下,教学中的情意因素被提高到一个新的层面来理解。

它强调情感、态度、价值观必须有机地渗透到教学内容中去,成为教学过程的灵魂。

学生中开展研究性学习就要突破单纯地注重传授知识和发展智力的局限,把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情感放到至关重要的位置,使学生具有学习的热情,积极、主动地学习。

因此,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应凸现五个观念:①由教师权威转变为师生相互尊重、相互信任;②由强调苦学转变为乐学、激发学生兴趣;③由单纯的说教转变为多向情感交流;④由一味地由教师教转变为让师生共同学习;⑤由学生害怕出错转变为学生敢于出错,增强学生的自信,有利于学生大胆发表意见。

二、师生互动,让学生有主人感。

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现代教学论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首先,必须承认教师与学生都是教学过程的主体,都是具有独立人格价值的人。

其次,强调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动态的信息交流,通过信息交流实现师生互动,相互沟通,相互影响,相互补充,从而真正实现教学相长。

教师与学生建立密切合作的教学关系既是教学的手段,也是教学的目的,通过合作,能使学生养成与人相处、善待他人的良好性格和集体主义精神,但合作更主要的是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在开展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主要有以下特色:①变"一言堂"为群言堂,以学生差异发展为起点,让学生充分参与,积极表现,在讨论、辩论中,使每个学生都充分发展;②克服死记硬背的弊端,提倡导趣、导疑、导思、导创,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奇思异想;③避免教师"满灌",激励学生勤思、多问、多练,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点拨下,通过亲自尝试、探索,建立知识间的联系;④教师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向现代的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师生共同学习与进步。

三、开放多变,让学生有灵活感。

教学是预设与生成、封闭与开放的矛盾统一体。

预设是教学的基本要求,教学是有目标、有计划的活动,教学的运行也需要一定的程序,并因此表现出相对的封闭性。

传统教学过分强调预设和封闭,从而使学习过程变得机械、沉闷和程式化,缺乏生气和乐趣,缺乏对智慧的挑战和对好奇心的刺激,使师生的生命力在学习中得不到充分发挥。

研究性学习,首先要求教师把学生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生活世界看成重要的课程资源,回归儿童的生活。

也就是要求教师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对教科书进行大胆的自我理解、自我解读,对生活中的问题大胆质疑,勇于创新,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见解,使学习的内容开放。

其次,在研究的过程中要充分认识学生是一个个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他们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兴致参与研究,使课堂教学呈现出丰富性、多变性和复杂性。

因此,研究性学习不应当是一个封闭系统,也不应拘泥于预先设定的固定不变的程式。

研究性学习的过程是师生即兴创造,甚至可以超越目标预定的要求。

四、问题突现,让学生有兴趣感。

研究性学习的关键是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因为"疑问"能产生认知冲突,促使学生积
极思考,在这个过程中才可能实现创新。

教师在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且从中找到问题让学生思考讨论,就成了研究性学习的一个重要的环节。

教师要善于启迪思维,激励学生积极思考,教给学生分析问题和思维的方法,指导他们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引导学生思考的过程中,要注意有多种模式,引发学生思维的碰撞。

五、动手实践,让学生有创新感。

研究性学习的过程是学生亲自动手实践的过程。

古今中外的思想家、教育家对学习中多动手都有很多精辟的论断。

如苟子说:“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行之,明也。

"韩非子说:“循名实以定是非,因参验而审言辞。

”陆世仪说:“学问从致知得者较浅,从力行得者较深,所谓躬行心得也。

”毛泽东说:“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

”他们都把实践作为获取知识、发展知识的重要源泉。

在实践活动中应用知识,也是学习知识,而且是创新的必要途径。

这是符合“实践--认识--再实践”认识规律的。

知识越用则飞跃越快,上升也越高。

在实践中学习知识,易于遇到新情况,产生新问题,萌发探索解决问题的思考和方法,这就是创新的过程。

陶行知说:“行动生困难;困难生疑问;疑问生假设;假设生试验;试验生断语;断语以生行动,如此演进于无穷。

”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说过:“最好的教育就是‘从生活中学习’、‘从经验中学习’。

”也提出了“从做中学”的教育原则。

研究性学习提供了学生更多的实践的机会。

《杭州市区停车场现状调查及分析建议》开题报告
指导教师:姚建峰
选题依据:根据杭州市统计局综合处2005年初统计:截至2004年末杭州民用汽车拥有量为41.08万辆,比2000年净增24.8万辆,4年间平均增长26.0%。

而私人汽车比2000年净增19.07万辆,4年间平均增长53.2 %。

今年一季度,杭州市城调队的调查结果
显示,“杭州私家车的数量每天在以200多辆的速度向上增长。


另一方面,截至2003年4月底,杭州市区(不含萧山、余杭)机动车总数达到154205辆,现有的停车泊位仅41101个,相当于4辆汽车要共用一个车位。

据杭州房产网统计2003年底前建成的住宅小区,基本未建车库。

2004年建成立体车库30多个,停车位约为15000个,但停车难问题仍然十分突出,占道停车现象普遍。

第三,杭州交通之声电台统计,虽然目前车位非常紧张,但是仍然有部分大型车库使用率不高,甚至有把车库当成仓库使用的。

目前我校学生家庭有家用轿车的比例较高,选择这个题目对于学生、家长有一定了解,容易取得配合展开项目。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发达国家从50年代开始深入研究城市停车问题,如美国在1956年针对停车特性与城市规模的关系进行了研究,根据近70个城市的调查结果总结出《城市停车指南》
(Parking Guide for Cities)。

50年代末60年代初进行了CBD停车的研究,并于1965年出版了《城市中心停车》(Parking in the City Center)。

1971年出版的《停车指导原则》(Parking Principle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