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兽医学复习资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兽医
一.名词解释
1.五行:是指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及其运动和变化,借以说明万物都是由五种基本物质衍生变化的结果。
2.五行相生:指五行之间存在着有序的滋生、助长和促进的关系,借以说明事物间有相互协调的一面。
3.五行相克:指五行之间存在着有序的克制和制约关系,借以说明事物间相拮抗的一面。
4.脾主运化:指脾具有消化、吸收、运输营养物质及水湿的功能。
5.肝主疏泄:指肝具有维持全身气机疏通调达,通而不滞、散而不郁的作用。
6.整体观念:动物机体各组成部分,在结构上不可分割、功能上相互协调、病理上相互影响,机体与自然环境密切相关。
因此动物本身的整体性和动物与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就是整体观念。
7.七情内伤:七情指人的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变化,只有突然、强烈或持久的情志刺激,超过机体本身生理活动的调节范围,引起脏腑气血功能紊乱,才会引起发病。
8.邪正盛衰:指在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致病邪气与机体抗病能力之间相互斗争所发生的盛衰变化。
9.同病异治:指同一种疾病,由于病因、病机及发展阶段不同,而采用不同治法。
10.异病同治:指不同的疾病,由于病机相同或处于同一性质的病变阶段(证候相同),可采用同种治法。
11.四气:药物具有寒、凉、温、热四种不同药性,自古称为四气,也称四性。
12.五味:中药具有辛、甘、酸、苦、咸五种不同药味,称为五味。
13.阴阳:自然界一切既对立而又统一的两个事物或方面的代名词。
既可代表两个相对立的事物,又可代表同一事物内部相对立的两个方面。
14.阴阳对立:指阴阳双方存在着相互排斥、相互斗争和相互制约的关系。
15.三因制宜:包括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和因畜制宜,即治疗疾病时要根据四时气候、地域环境以及病畜的性别、年龄、体质等因素考虑用药原则。
16.辨证论治:就是中兽医认识疾病,确定防治措施的基本过程。
辩证就是利用四诊收集资料、分析判断、认识疾病证候,论治就是根据证的性质确定治疗方法。
17.八纲辨证:八纲即表里、寒热、虚实、阴阳。
八纲辨证就是将四诊搜集到的病情资料综合分析,对疾病部位、性质、正邪盛衰等加以概括,归纳为八个具有普遍性的证候类型。
18.四诊合参:运用四诊,诊察动物在疾病过程中显现出的症状和体征,就可了解疾病的病因、病机,从而为辨证论治提供依据,即四诊合参。
19.虚脉:指浮、中、沉取均感无力,按之空虚的脉象,主虚证。
多为气血两虚及肺腑虚证。
20.实脉:指浮、中、沉取均感有力,按之实满的脉象,主实证。
21.六淫:风、寒、暑、湿、燥、火六种外感病邪的统称。
机体正气虚弱,不能适应六气变化,或六气出现太过或不及的反常变化,就能成为致病因素,侵犯机体导致疾病发生。
22.五脏:即心、肝、脾、肺、肾,是化生和储藏精气的器官,具有藏精气而不泻的特点。
23.六腑:即胆、小肠、胃、大肠、膀胱、三焦,是受盛和传化水谷的器官,具有传化浊物、泻而不藏的特点。
24.八法:即汗、吐、下、和、温、清、补、消八种药物治疗的基本方法。
25.经络:是动物体内经脉和络脉的总称,是机体联络脏腑、沟通内外和运行气血、调节功能的通路,是动物体组织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26.中药:是在中(兽)医理论指导下,用于预防和治疗各种动物疾病的药物。
27.津液:机体内一切正常水液的总称,包括脏腑组织内的体液及其正常分泌物。
清而稀者为“津”,浊而稠者为“液”。
28.病机:指各种病因作用于机体,导致疾病发生、发展与转归的机理。
29.培土生金:五行学说的相生规律为土生金,脾属土,肺属金,培土生金就是健脾补气以益肺气的方法。
二.简答题
1.中兽医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1)概念
中兽医学是起源于中国古代,经过数千年发展形成的具有独特理论体系和丰富诊疗手段的传统兽医学。
主要内容包括基础理论、诊法、中药、方剂、针灸和病证防治等部分。
(2)特点
①整体观念:中兽医学认为,动物体本身各组成部分之间,在结构上不可分割,在生理功能上相互协调,在病理变化上相互影响,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同时,动物生活在自然环境中,它与外界环境之间紧密相关。
自然界既是动物正常生存的条件,也可成为疾病发生的外部因素,动物要适应自然界的变化,以维持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即动物体与自然环境构成一个整体。
②辨证论治:辨证论治是中兽医认识疾病,确定防治措施的基本过程。
"辨证”是把通过四诊所获取的病情资料,进行分析综合,以判断是某种“证”,即识别疾病证候的过程。
"论治”是根据证的性质确定治则和治法的过程。
辨证是确定治疗的前提和依据,论治是治疗疾病的手段和方法,也是辨证的目的。
治则和治法是否恰当,取决于辨证是否正确;而辨证论治的正确性,又有待于临床治疗效果的检验。
因此,辨证和论治是诊疗疾病过程中,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也是理法方药在临床上的具体运用。
2.五行相生相克的规律
(1)五行相生:五行之间存在着有序的滋生、助长和促进的关系,借以说明事物之间有相互协调的一方面。
木→火→土→金→水→木
(2)五行相克:五行之间存在着有序的克制和制约关系,借以说明事物间相拮抗的一面。
木→土→水→火→金→木
(3)五行制化:五行之间相互生化、相互制约以维持平衡协调的关系。
3.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在中兽医治疗方面中的应用
(1)阴阳学说
①确定治疗原则
由于阴阳偏盛偏衰是疾病发生的根本原因。
因此,泻其有余,补其不足,调整阴阳,使其重新恢复协调平衡成为诊疗疾病的基本原则。
如“热者寒之,寒者热之”。
②概括药物的性味与功能,指导临床用药
根据药物阴阳属性,灵活运用药物调整机体的阴阳,以期补偏救弊。
阴:寒凉性药物;酸、咸、苦味药物;沉降、涌泄作用的药物
阳:温热性药物;辛、甘、淡味药物;升浮、发散作用药物
③用于指导针灸治疗
用针灸调整阴阳以恢复期阴阳的相对平衡。
(2)五行学说
①确定治则治法
根据五行学说,疾病是脏腑之间生克制化关系失调,出现“太过”或“不及”而引起的,因此抑制过亢,扶助过衰,使其恢复协调平衡称为治疗的关键。
根据相生关系提出的治疗原则是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
根据相克关系提出的治疗原则是抑强扶弱,治法如扶土抑木法等。
②控制疾病的传变达到预防目的
运用五行生克乘侮理论。
由于一脏的病变,往往牵涉到其他脏器,通过调整有关脏器,可以控制疾病的传变,达到预防的目的
③药味与五脏相关选药
4.心的生理功能和窍、液、五体等系统联系
(1)生理功能
①心主血脉:心具有推动血液在脉管内运行,以营养全身的作用。
②心藏神:神是精神活动,即机体对外界事物的客观反映。
心藏神是指心为一切精神活动的主宰。
(2)联系:心属火,主血气,开窍于舌,在液为汗,在体合脉,其华在面,在志为喜,与小肠相表里
5.肺的生理功能和窍、液、五体等系统联系
(1)生理功能
①主气、司呼吸:肺主宰一身之气的生成、出入、代谢
②主宣发肃降:肺气的运动具有向上、外宣发,向下、内肃降的双向作用
③通调水道:肺的宣发和肃降运动对体内水液的输布、运行和排泄具有疏通调节作用
④肺朝百脉,助心行血:辅助心脏,推动和调节全身血液的运行
⑤肺主治节:肺辅助心脏治理调节的作用
⑥肺藏魄
(2)联系:肺属金,主宣降,开窍于鼻,在液为涕,在体合皮,其华在毛,在志为忧(悲),与大肠相表里
6.脾的生理功能和窍、液、五体等系统联系
(1)生理功能
①主运化:脾具有消化、吸收、运输物质营养以及水湿的功能
②主统血:统摄血液在脉中正常运行,不溢出脉外
③主升清:脾具有向上输送水谷精微和津液的作用
④脾藏意
(2)联系:脾属土,主运化,开窍于口,在液为涎,在体合肌,其华在唇,在志为思,与胃相表里
7.肝的生理功能和窍、液、五体等系统联系
(1)生理功能
①主疏泄:保持全身气机疏通调达
②藏血:储藏血液,调节血量
③肝主筋:肝为筋提供营养,维持其正常功能
④肝藏魂
(2)联系:肝属火,主疏泄,开窍于目,在液为泪,在体合筋,其华在爪,在志为怒,与胆相表里
8.肾的生理功能和窍、液、五体等系统联系
(1)生理功能
①肾藏精:精的产生、储藏和转运均由肾所主
②主命门之火:肾之元阳有温煦五脏六腑,维持生命活动的功能(命门之火又叫元阳或肾阳藏之于肾,是肾脏生理功能的动力,又是机体热能的来源)
③主水:在机体水液代谢中起着升清降浊的作用
④主纳气:摄纳呼吸之气,协助肺司呼吸
⑤主骨、生髓、通于脑:主管骨骼代谢,滋养骨髓、脊髓和大脑的功能
(2)联系:肾属水,主精髓,开窍于耳,司二阴;在液为唾;在体合骨,其华在发,在志为恐,与膀胱相表里
9.气、血、津液的生理功能
(1)气的功能
气:是不断运动的、及其细微的物质,是构成和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
①推动作用:气有激发和推动的作用,维持生命活动的稳定。
②温煦作用:指阳气能够生热,具有温煦机体脏腑组织器官以及血、津液等的作用。
③防御作用:指气保卫机体,抵御邪气的作用,包括抵御外邪与祛邪外出。
④固摄作用:指气能统摄和控制体内液体物质,不使其无故丢失的作用。
固摄血液、汗液、尿液、唾液、精液等。
⑤气化作用:通过气的运动而产生的变化。
包括各种气(元气、宗气、营气、卫气)的生成及其代谢,精、血、津液等的生成、输布、代谢及其相互转化等。
⑥营养作用:指脾胃所运化的水谷精微之气对机体各脏腑组织器官所具有的营养作用。
⑦中介作用:气弥漫于全身,是感应、传递信息的载体。
如针灸治法产生的刺激和信息,通过气的感应运载而传导于内脏,达到调节机体生理活动的目的。
(2)血的功能
①营养滋润:血具有营养和滋润全身的功能。
②化神作用:血是机体精神活动的主要物质基础。
(3)津液的功能
①滋润濡养:津以滋润作用为主,液以濡养为主
②营养血液:津液入脉,化生血液。
津液和血液都来源于水谷精气,二者相互滋生、转化,故津血同源。
10.气的生成、种类、运动
(1)气的生成(我觉得是选择题,但是也看看,下面一个备注同理)
①是禀受于父母的先天之精气,即先天之气。
藏之于肾,构成生命的基本物质,为动物体生
长发育和生殖的根本
②是肺吸入的自然界清气和脾胃所运化的水谷精微之气,即后天之气。
(2)气的种类
①元气:元气根源于肾,包括元阴、元阳(即肾阴、肾阳)之气,由先天之精化生,藏之于肾,又赖后天精气的滋养,才能不断发挥作用
②宗气:宗气由脾胃所运化的水谷精微之气和肺所吸入的自然界清气结合而成。
它形成于肺,聚于胸中,有助肺以行呼吸和贯穿心脉以行营血的作用。
③营气:营气是水谷精微所化生的精气之一,与血并行于脉中,是宗气贯入血脉中的营养之气,故称“营气”,又称荣气。
④卫气:卫气主要由水谷之气所化生,是机体阳气的一部分,故有“卫阳”之称。
(3)气的运动(选择题)
气是不断运动的,气的运动称为气机,其基本形式有升、降、出、入四种。
所谓升,是指气自下而上的运动,如脾将水谷精微物质上输于肺为升;所谓降,是指气自上而下的运动,如胃将腐熟后的食物下传小肠为降;所谓出,是指气由内向外的运动,如肺呼出浊气为出;所谓入,是指气由外向内的运动,如肺吸入清气为入。
气在体内依附于血、津液等载体,故气的运动,一方面体现于血、津液的运行,另一方面体现于脏腑器官的生理活动。
11.简述气与血的相互关系
(1)气能生血:①气特别是水谷精微之气是化生血液原料②气化作用是化生血液的动力(2)气能行血:血的运行必须依赖气的推动
(3)气能摄血:血液能正常循行于脉中不溢出脉外,全赖气对血的统摄
(4)血以载气:气无形而动,必须依附于有形之血,才能行于脉中而不散失
12.风邪的致病特点
①风为阳邪,其性轻扬开泄。
风邪善动不局,具有升发、向上、向外的特性。
风邪所伤易侵犯动物上部和肌表。
风性开泄,是指风邪易使皮毛腠理疏泄而开张,出现汗出、恶风的症状。
②风性善行数变。
风邪致病部位具有游走不定,变化无常,发病急,变化快的特点。
③风性主动。
风邪致病具有类似摇动的症状,如肌肉颤动、四肢抽搐、颈项强直、角弓反张、眼目直视等。
13.寒邪的致病特点
①寒性阴冷,易伤阳气。
寒邪致病往往出现阴寒偏盛的寒象,机体的阳气本可以化阴,但阴气过盛,阳气不但不能驱除寒邪,反而会为阴寒所伤。
②寒性凝滞,易致疼痛。
寒邪所伤使阳气受损,经脉受阻,气血凝结不通畅引起疼痛。
③寒性收引。
寒邪侵入机体,可使机体气机收敛,腠理、经络、筋脉和肌肉等收缩挛急。
14.暑邪的致病特点
①暑性炎热,易致发热。
伤于暑者,常出现高热、口渴、脉洪、汗多等一派阳热之象。
②暑性升散,易耗气伤津。
暑为阳邪,阳性升散,故暑邪侵入机体,多直入气分,使气津两伤
③暑多挟湿。
夏暑常伴潮湿,动物感受暑邪常兼感湿邪,表现暑热、湿邪困阻症状。
15.湿邪的致病特点
①湿为阴邪,阻遏气机,易损阳气。
湿邪留滞脏腑经络,容易阻遏气机,使气机升降失常。
又因脾喜燥恶湿,故湿邪最易伤及脾阳。
②湿行重浊,其性趋下。
湿邪所伤,多先起于机体下部,迈步沉重,倦怠无力,其分泌物及排泄物秽浊不清。
③湿性黏滞,缠绵难退。
湿邪致病症状上可以表现粪便粘滞不爽,尿涩滞不畅等。
病程上可以表现为病程较长,缠绵难退或反复发作。
16.燥邪的致病特点
①燥性干燥,易伤津液。
燥邪为病,易伤机体的津液,出现津液亏虚的病变,如口鼻干燥,皮毛干枯,眼干不润,粪便干结,尿短少,口干欲饮,干咳无痰等。
②燥易伤肺。
燥邪致病易伤肺,肺与大肠相表里,从而影响大肠。
17.火邪的致病特点
①火为热极,其性炎上。
火邪入侵多表现于机体上部,如心火上炎、口舌生疮、齿龈红肿、目赤肿痛
②火邪易生风动血。
火热之邪侵犯机体,往往劫耗阴液,使筋脉失养,而致肝风内动,侵犯血脉
③火邪易伤津液。
火热邪气,最易迫津液外泄,消灼阴液。
故火邪致病除见热象外,往往伴有咽干舌燥,口渴喜饮冷水,尿短少,粪便干燥,甚至眼窝塌陷等津干液少的症状。
④火邪易致疮痈。
火邪常侵犯血分,聚于局部腐蚀血肉,发为疮疡痈肿。
18.十二正经的全称和循行规律
十二经脉气血流注次序依次是:前肢太阴肺经、前肢阳明大肠经、后肢阳明胃经、后肢太阴脾经、前肢少阴心经、前肢太阳小肠经、后肢太阳膀胱经、后肢少阴肾经、前肢厥阴心包经、前肢少阳三焦经、后肢少阳胆经、后肢厥阴肝经。
19.同治与异治,即异病同治和同病异治。
(1)异病同治:指不同的疾病,由于病机相同或处于同一性质的病变阶段(证候相同),可采用同种治法。
例如,久泄、久痢、脱肛、阴道脱和子宫脱等病症,凡属气虚下陷者,均可用补中益气的相同方法治疗。
(2)同病异治:指同一种疾病,由于病因、病机及发展阶段的不同,而采用不同治法。
例如,同为感冒,由于风寒和风热的不同病因和病机,治疗就有辛温解表和辛凉解表之分。
20.常见病理舌象、脉象及其代表主证(应该不是选择题,但是舌色和脉象有可能,常见的)(一)舌象
(1)舌色
①白色:主虚证
②赤色:主热证
③青色:主寒、主痛、主风,多为感受寒邪和疼痛的象征。
青白为脏腑虚寒,青黄为内寒挟湿,青紫为寒极、气血瘀滞。
④黄色:主湿,多为肝、胆、脾的湿热所引起。
黄色鲜明如桔色者,称为阳黄,为肝胆湿热;黄色晦暗如烟薰色,称为阴黄,为肝胆寒湿。
⑤黑色:主寒极、热极。
阴寒内盛,黑而有津;阳热炽盛,黑而无津。
(2)舌苔
①苔色
白苔:主表证、寒证。
黄苔:主里证、热证。
灰黑苔:主热、主寒湿,表示病情危重。
②苔质
有无:舌苔的有无,常表示病情的进退和胃气的复衰。
若舌苔由无到有,说明胃气渐复,病情好转;舌苔由有到无,说明胃气虚衰,病情欠佳。
厚薄:由舌苔的厚薄,可知邪气的深浅和病情的进退。
舌苔薄,表示病性轻;舌苔厚,表示病性重。
舌苔由薄变厚,表示病邪深入,病情加重;舌苔由厚变薄,表示病邪渐退,病情好转。
润燥:舌苔湿润,表示津液未伤。
若苔面水分过多,多为水湿内停。
舌苔干燥,说明津液已伤,多为热盛伤津,久病阴液亏耗,或阳虚气化不行,津不上承所致。
腐腻:主湿浊、痰饮、湿热等证。
腐苔如豆腐渣堆积于舌面,多因胃热、食物积滞。
(3)舌津
口津粘稠或干燥,多为热盛伤津。
口干,舌面有皱褶,则为阴虚液亏严重脱水的征兆。
口津多而清稀,口腔滑利,多为寒证或水湿内停。
(4)舌形
老嫩:舌质纹理粗糙,苍老,属实证、热证。
舌质纹理细腻,娇嫩,属虚证、寒证。
胖瘦:舌淡白胖嫩,属脾肾阳虚,津液不化;若舌赤红肿胀,多属热毒亢盛;舌肿满口,板硬不灵,多为心火太盛,见于木舌症。
瘦薄而色淡,多为气血两虚。
瘦薄而色红干燥,多为阴虚火旺、津液耗伤。
若久病而见舌淡绵软,伸缩无力,为气血俱虚,病情沉重。
(5)绝色
是危重症或濒死期的口色,主要有青黑或紫黑两种。
(二)脉象
(1)浮脉与沉脉:是脉搏显现部位深浅相反的两种脉象。
①浮脉
脉象:轻按即得,重按反觉脉减,如触水中浮木。
主证:主表证。
浮而有力为表实证,浮而无力为表虚证。
②沉脉
脉象:轻取不应,重按始得,如触水中沉石。
主证:主里证。
沉而有力为里实证,沉而无力为里虚证。
(2)迟脉与数脉:是脉搏快慢相反的两种脉象。
①迟脉
脉象:脉来迟慢,马骡一息不足三至,牛一息不足四至,猪、羊一息不足五、六至。
主证:主寒证。
迟而有力为寒实证,迟而无力为虚寒证;浮迟是表寒,沉迟为里寒。
②数脉
脉象:脉来急促,马、骡一息四至以上,牛一息五至以上,猪、羊一息七、八至以上。
主证:主热证。
数而有力为实热证,数而无力为虚热证;浮数是表热,沉数为里热。
(3)虚脉与实脉:是脉搏力量强弱相反的两种脉象。
①虚脉
脉象:浮、中、沉取均感无力,按之空虚。
主证:主虚证。
多为气血两虛及脏腑虛证。
②实脉
脉象:浮、中、沉取均感有力,按之实满。
主证:主实证。
(4)滑脉与涩脉
①滑脉
脉象:往来流利,应指圆滑,如盘走珠。
主证:主痰饮、食滞、实热。
母畜妊娠时常见,是气血充盛而调和的表现。
②涩脉
脉象:往来艰涩,欲来而未即来,欲去而未即去,如轻刀刮竹。
主证:精伤、血少、气滞、血瘀。
(5) 洪脉与细脉:是脉波幅度和脉势均相反的两种脉象。
①洪脉
脉象:脉来如波涛汹涌,来盛去衰。
特点是脉阔,波动大,满溢指下。
主证:热盛。
②细脉
脉象:脉幅细小,但应指明显。
特点是脉窄,波动小。
主证:诸虚劳损,阴血虚为主。
湿邪困住脉道,也可见细脉
(6)促、结、代脉:是脉搏节律不整齐或有间歇的脉象。
①促脉
脉象:脉来急数,时而一止,止无定数,即呈数而不规则的间歇。
主证:阳盛实热,气滞血瘀。
②结脉
脉象:脉来缓慢,时而一止,止无定数,即呈缓而不规则的间歇。
主证:阴盛气结,寒痰瘀血。
③代脉
脉象:脉来动而中止,不能自还,良久复动,止有定数,即呈缓弱而有规律的间歇。
主证:脏气衰败,痛证,跌打损伤。
21.内治八法的内容、各自的适应证和具体治法(如有)(论述题)
内治八法:内治八法即汗、吐、下、和、温、清、补、消八种药物治疗的基本方法。
药物治疗是临床上使用最为广泛的一种方法,而八法又是其中最为主要的内容。
①汗法:又叫解表法,是运用具有解表发汗作用的药物,以开泄腠理、驱除病邪、解除表证的一种治疗方法。
分为辛温解表和辛凉解表。
主要用于治疗表症。
如风邪郁闭的皮肤瘙痒,麻疹未透,痈肿疮疡和痹症初起等证。
②吐法:又叫涌吐法或催吐法,是运用机械方法或具有涌吐性能的药物,使病邪或有毒物质从口中吐出的一种治疗方法。
主要用于急救。
如食物中毒,痰涎壅盛、食积胃腑等证。
③下法:又叫攻下法或泻下法,是运用具有泻下通便作用的药物,以攻逐邪实,达到排除体内积滞和积水,以及解除实热壅结的一种治疗方法。
主要适用于里实证。
如食积、寒积、虫积、大便秘结等。
④和法:又叫和解法,是运用具有疏通、和解作用的药物,以祛除病邪、扶助正气和调整脏腑间协调关系的一种治疗方法。
主要适用于病邪既不在表,又未入里的半表半里证和脏腑气血不和的病证。
如外感少阳证,肠胃不和等。
⑤温法:又叫祛寒法或温寒法,是运用具有温热性质的药物,以祛除体内寒邪,补益阳气的一种治疗方法。
主要适用于里寒证或里虚证。
如肾阳虚衰、脾胃阳虚、经络不通等。
⑥清法:又叫清热法,是运用具有寒凉性质的药物,清除体内热邪的一种治疗方法。
主要适用于里热证。
如胃肠湿热、瘟疫、暑热病等。
⑦补法:又叫补虚法或补益法,是运用具有营养作用的药物,对动物体阴阳气血不足进行补益的一种治疗方法。
适用于一切虚证。
⑧消法:又叫消导法武消散法,是运用具有消散破积作用的药物,以达到消散体内气滞、血瘀、食积等的一种治疗方法。
适用于气滞证、瘀血停滞的瘀血证、胃肠积食。
22.卫气营血辩证各个阶段辩证要点
卫、气、营、血是对温热病四类证候的概括,同时代表温热病过程中由浅入深,由轻转重的四个阶段
(1)卫分病证
发热重、恶寒轻、咳嗽、咽喉肿痛、口干微红、舌苔薄黄、脉浮数
(2)气分病证
但热不寒(只发热,而无怕冷之感的症状)、呼吸喘粗、口干津少、口色鲜红、舌苔黄厚、脉洪大。
①温热在肺:发热,呼吸喘粗,咳嗽,口色鲜红,舌苔黄厚,脉洪数
②热入阴阳:身热,大汗,口渴喜饮,口津干燥,口色鲜红,舌苔黄燥,脉洪大
③热结肠道:发热,肠燥便干,粪结不通或稀粪旁流,腹痛,尿短赤,口津干燥,口色深红,舌苔黄厚,脉沉实有力
(3)营分病证
高热、舌质红绛,斑疹隐隐、神昏或躁动不安
①热伤营阴:高热不退,夜甚。
躁动不安,呼吸喘促,舌质红绛,斑疹隐隐,脉细数
②热入心包:高热,神昏,四肢厥冷或抽搐,舌绛,脉数
(4)血分病证
身热,神昏,舌质地深绛,黏膜和皮肤发斑,便血,尿血,项背强直,阵阵抽搐,脉细数
①血热妄行:身热,神昏,黏膜和皮肤发斑,便血,尿血,口色深绛,脉数
②气血两燔:身大热,口渴喜饮,口燥苔焦,舌质红绛,发斑,衄血,便血,脉数
③肝热风动:高热,项背强直,阵阵抽搐,口色深绛,脉弦数
④血热伤阴:低热不退,精神倦怠,口干舌燥,舌红无苔,尿赤粪干,脉细数无力
23.中药炮制的目的和方法、十八反、中药七情
(一)炮制目的
①清楚杂质以及非药用部分,保证药物的纯净清洁。
如植物根茎类药物洗去泥沙、刮去粗皮;矿物类药物去除杂质
②减少或消除药物毒性、烈性、副作用。
有些药物疗效好但毒性或副作用大,炮制可以降低毒性或副作用。
如甘草蒸煮后可以显著降低毒性
③增强药物疗效。
中药除可以通过配伍提高疗效,还可以通过炮制来提高疗效。
如醋制延胡索增强其活血止痛作用
④转变药物性能作用。
通过炮制转变药物性能作用,以便更适合病情需要。
如生地黄制成熟地黄后滋阴补血
⑤便于制剂、服用和储藏。
药物制成各种剂型前,应干燥或煅炒,以便加工储藏。
如植物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