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课堂教学中探究性学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课堂教学中探究性学习
实施素质教育,关键在课堂教学的改革。改进课堂教学,使学生“乐学”、“活学”,达到“学实”、“学活”的目的,培养孩子终身学习的能力。“探究性”学习是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现代化人才培养方式。基于问题解决来建构知识是探究性学习的核心思路。一方面,探究性学习关注学生认知结构的发展及问题解决,另一方面,探究性学习不仅关注获得问题解决的结果,更关注学习的过程,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体验与感受,关注学生学习的创造性与主体性人格的培养。让孩子在融洽的师生关系中生活,在和谐的课堂氛围中学习,实现教与学的和谐。
探究性学习的尝试“探究性学习模式”的实施方法是:诱发情趣,重视参与;提倡质疑,鼓励创新;倡导合作,激活思维;扩大视野,积极探究。要在吃透、用好、用活教材的基础上,让知识超越教材;在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的基础上,让教学超越课堂;在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基础上,让学生超越教师。
学生虽具有一定的认识能力,可又必须看到,他们尚未成熟,必须依赖教师的指导,才能去认识客体,掌握知识,进而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可以说学生的学习方式的转变以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为前提。但教学方式的转变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在更新教育观念,建立先进的教育理念,掌握先进的教学技术的过程中逐步完成。因此,今天的教师在面对学生的时候,首先应该做到“十个”学会:尊重与
信任、商量与对话、设计与策划、因势利导与按需帮助、观察和发现、留有空白、表扬与激励、宽容与沉默、运用现代化教学技术、合作与研究。教师:为学生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让学生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思想和方法,指导学生的合作与交流、培养科学的探究态度,建构学生的主体意识。学生:主动参与、经历数学知识学习的全过程,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发展探究与创新的精神,通过激励评价,强化积极的情感,使学生在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中,不断获得成功的体验、发现的快乐、欣赏到数学的美、感受到数学的价值。
实施“探究性学习”的教学原则情趣性原则:探究性学习要激发、培养、发展学生的“数学情感”。通过创情、激情,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内应力”,使学生享受到学习的快乐,感受到数学的“美”。主体性原则:学生只有自主的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才算进
入“探究”的领域,才能提高自身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差异性原则:在探究性学习中,教师对学生既要有统一的要求又要从学生的现实差异性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组织。活动的目标是多层次的,依学生的知识、技能,分层、分时逐步达到各自的目标,即上不封顶,下要保底。使不同的人学到不同的数学,在各自潜能的基础上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创新性原则:探究性学习的目的之一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在探究中,教师一定要让学生看到自己的创造成果,让别人欣赏学生的创造成果,从而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
探究性学习的教学方法。学生的探究性学习会受到知识水平、思维水平、年龄特征、探究问题的内容、问题的难度、探究问题的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创设和谐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发现问题的意识。实施“探究性学习”,首先要创造愉悦的氛围,师生关系是平等的、和谐的;其次要营造友好、融洽的生生关系,学生之间不仅是平等的,而且应该是互助的,形成“共同体联盟”。学生只有在宽松的,无责怪的氛围中,才能勇于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进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这就要求教师“提倡质疑”,“鼓励探究”,“重视实践”,“善于启发”,贯彻“民主原则”,“无错原则”等等。探究的愿望、创造的欲望是一种心理需求,由此引发出的探究动机、意向,是学生探究、创造活动的内驱力和出发点。因此,教师要抓住两个要素:一是需要,二是冲动,使问题的探究正好处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注意学生的发展差异性。探究性学习,需要教师最大程度地为学生提供参与的时空。从时间上看,给学生探究的时间要有量的保证,否则就可能流于形式。从方式上看,探究方式应该是独立探索与合作探究的结合,尊重学生的客观差异,给每个个体以充分的发展机会。从思维上看,既然是探究,必定要给学生一定的思维空间。探究的题材应具有一定的挑战性,也就是和学生现有认知状态有一个适度的距离(潜在距离)。材料是多样的,学生的选择也是多样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也是多样的。加强对学生的学法指导,重视学生的过程体验。
学法指导:指导学生读书,养成读书、思考的习惯,逐步学会学习。可以进行课前预习性读书,记录下想要探究的问题;课上自学性读书,寻求探究的结果;课后复习性读书,巩固探究的新知,进而捕捉新的发现。指导学生观察,有明确的观察目标、顺序,会与思维结合,进行比较、判断。指导学生操作,操作要围绕教学目标进行,操作过程要明确有序,并与观察、思维、语言有机结合,从操作中获取新知识。指导学生倾听他人的发言,把“听与想”结合起来,使自己的思维始终处于兴奋状态,善于从他人的见解中,发现闪光点,补充到自己的发现中来。指导学生合作,这里有学生小组内的合作,也有小组间的合作,以及师生之间的合作。学生初步感受到研究问题的方法也要讲究科学性。而科学的研究背后是科学家艰辛的探索历程,激发了学生的情感体验。虽然“极限” 的数学思想,学生们还不能完全感悟,但是科学的“无极限”却深深的蕴藏在每个人的心田。择充实的探究素材,培养学生的数学情感。学生的探究性学习,往往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问题情境的熟悉度,影响着他们探究学习的实效性。这就要求探究的素材要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结合,使他们有机会从自己熟悉的生活中发现、理解、运用数学,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选择的都是学生身边的情境,当学生运用新知识、技能解决这些实际问题的时候,他们会因熟悉而喜欢,因喜欢而融入,因融入而体验。
探究性学习的策略。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是实现探究性学习的保障,同时有效的探究性学习也会促进学生数学素质的提高,二者是相辅相成的。为了实现这一双重目标,应注重以下策略的研究。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学生的积极性是否被激发和调动起来了,是学习成败的决定性因素。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研究问题的内容特点,可以进行这样的尝试:设计目的性强、趣味性浓、障碍性适当的问题。师生共同创设宽松、和谐、生动活泼的学习场景。为学生提供展示、交流、评价、反思的活动过程。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探究水平的高低。其中思维的概括性、问题性、逻辑性是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表现。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善于抓住每一个环节,下功夫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为探究性学习提供强有力的载体。发散性思维训练,从不同方向、不同角度去考虑问题。提高学生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独创性。非逻辑思维训练,利用猜想、联想、类比、模拟、不完全归纳推理等形式,作为逻辑思维的重要补充,激发创新欲望。直觉思维的训练,从整体上研究对象,直接接触问题的实质,运用知识经验提出假设、迅速判断,使学生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创造性得到有效发展。强化学生的技能水平。学生已有的知识技能水平是探究性学习的重要保障。在学生面临新问题时,这种“已有的”知识、技能就是学习新知识、形成新技能的“推动器”。因此,教学中必须重视强化学生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使探究性学习扎实、深刻,实现真正的学习目标。锻炼学生的心理品质。健康的心理品质是影响学生探究性学习的重要因素。学生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