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专题复习四 统一民族国家的发展和各族人民共同繁荣 人教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历史专题复习四统一民族国家的发展和各族人民共同繁
荣人教版
创新训练解析
一、选择题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自秦以来,统一和民族融合是主流。

据此回答1~5题。

1.张骞通西域,使得西域( )
①正式归属中央政权②逐渐成为当时世界上的几大文明的汇聚地③生产技术有较大进步④天山南北地区第一次与内地连成一体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 ②③④ D.①③
解析:西域归属中央政权是“西域都护”的设置,而非张骞通西域。

①可排除。

答案:C
2.唐朝对待突厥的民族政策不包括( )
A. 战争征服
B.“全其部落,顺其土俗”
C.设置都护府管辖
D.和亲
解析:唐与突厥的关系中,没有和亲政策。

和亲政策在唐与吐蕃、回纥之间实行过。

答案:D
3.下列制度和政策对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起过积极作用的有( )
①郡县制度②行省制度③僧官制度④“改土归流”
A.①②④ B.①②③④
C. ②④
D. ①②③
答案:B
4.下列对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构想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体现了和平统一祖国的战略方针
B.首先针对香港和澳门问题而提出
C.首先在解决香港问题上得到成功运用
D.是一项大胆、创造性的战略决策
答案:B
5.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改造,主要采取了( )
A. 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实行区域自治
B.通过和平方式废除封建制度
C. 实行民族团结、平等、共同发展繁荣的制度
D.派出大批干部、技术人员支援少数民族地区
解析:教材的表述为:社会主义改造开始以后,党和政府根据少数民族的意愿,在少数民族地区进行民主改革或土地改革。

民主改革通过和平的方式废除了剥削制度,消灭了阶级压迫,建立起社会主义经济。

答案:B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历史上许多杰出的人物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作出过贡献。

据此回答6~9题。

6.一位古代诗人在《题昭君出塞图》中写道:“草黄沙白马如云,落日悲笳处处闻。

此去妾心终许国,不劳辛苦汉三军。

”从诗中可看出作者肯定昭君主要是因为( )
A. 昭君出塞是为了个人幸福
B.昭君不畏艰险
C.昭君出塞是为了国家利益
D.昭君出塞加强了汉与匈奴的关系
解析:呼韩邪单于求婚汉宫,目的是为了加强汉匈友好往来,昭君是政治使者,确实是为了“国家利益”。

答案:C
7.铁木真一生中最主要的功绩是( )
A. 领导蒙古部落反抗金的统治
B.率领蒙古骑兵西征取得胜利
C.建立统一的蒙古政权
D.结束辽宋夏金并立的局面
解析:铁木真的主要功绩是建立蒙古政权。

西征带有扩张和掠夺的性质,不能视为历史功绩。

结束辽宋夏金并立的局面的是忽必烈。

答案:C
8.下列巩固国家统一的措施中与康熙帝有关的是( )
①反对准噶尔贵族的分裂势力②赐给西藏五世班禅以“班禅额尔德尼”的封号③设台湾府④平定维吾尔贵族大小和卓兄弟发动的叛乱⑤平定三藩之乱
A.①②③④⑤ B.①②③⑤
C.②③④⑤ D.①②④⑤
解析:④是乾隆时的措施,与康熙无关,其余四点都是康熙帝所为。

答案:B
9.对开发我国东北地区作出贡献的少数民族首领是( )
A. 大祚荣 B.皮罗阁
C.元吴 D.骨力裴罗
答案:A
我国西南地区自古就生活着众多少数民族,中央政府在该地区推行了许多促进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政策。

据此回答10~14题。

10.汉朝时我国西南地区统称为“西南夷”。

对于这一地区状况的表述,正确的是( )
A. 汉朝在这一地区设置九郡,进行有效的管辖
B.张骞“凿空”,沟通了与这一地区的联系
C.这一地区分布着数十个语言不同、风俗各异的少数民族
D.这一地区部族众多,总称百越
解析:A、D两项是华东、华南地区的状况,B项反映了汉与西域地区的状况。

答案:C
11.元朝时,西藏正式成为中央政府管辖下的一个行政区,中央政府( )
A.在西藏设立行省
B.以宣政院为管理西藏地区的机构
C.在西藏设置卫所
D.设驻藏大臣
解析:卫所是明朝所设。

“驻藏大臣”是清朝所设置。

元朝时,西藏地区为宜政院辖区,未设行省。

答案:B
12.明清两朝在西南地区实施“改土归流”政策( )
A.规定按田亩多少纳税,允许人口流动
B.在当地推广土司制度
C. 康熙时为平息三藩之乱而加以大规模推行
D.由中央政府任命行政官员实施直接统治
解析:所谓“改土归流”的含义就是用流官代替原来的土司。

D项表述正确。

大规模“改土归流”是在平定三藩之乱以后,C项错误。

答案:D
13.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初期,中央人民政府在西南等少数民族地区进行民主改革的主要任务是( )
①废除剥削制度②消灭阶级压迫③统一国家财政经济④建立社会主义经济
A. 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解析:③应当排除。

在少数民族地区的改革与统一国家财政经济没有直接关系。

统一财经是为了解决财政困难而采取的措施。

答案:B
14.西藏和平解放50年来,国家向西藏自治区拨付的财政补贴和基本建设费已达200亿元人民币,目前每年都保持在不少于10亿元人民币。

党和政府之所以重视和帮助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经济,是为了( )
A. 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 B.实现民族平等
C.加强民族团结 D.贯彻民族区域自治政策
解析:主要目的是为了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客观上有利于民族团结。

答案:A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华民族大家庭是历史地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据此回答15~20题。

15.秦征服越族地区和张骞出使西域产生的最深远的进步影响是两者都( )
A.促进了当地经济发展
B.扩大了中央政府的管辖范围
C. 促进了民族融合
D.扩大了铁器的使用范围
答案:C
16.秦朝之所以被认定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主要依据是( )
A.确立了皇权至高无上
B.开创了具有深远影响的政治、经济制度
C.结束了长期分裂割据局面,实现了国家的统一
D.统一了文字
答案:C
17.国家统一是我国历史发展的主流,也是中华文明绵延不绝的保障。

秦、隋是两个短命王朝,却分别为汉、唐盛世奠定了基础,它们共同的历史贡献是( )
A.制定了有利于巩固统一的制度和政策
B.开辟了沟通南北经济交流的水上运输通道
C. 修筑了大规模的军事防御工事
D.推行了以思想统一服务于政治统一的统治方法
解析:本题考查对秦隋两个王朝为维护统一所作的贡献的比较、归纳能力。

C、D两项符合秦的统治特点,B项符合隋的历史特点,只有A项符合两王朝统治的共同历史特点。

答案:A
18.元朝统一后,促进了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主要表现在( )
①汉族人民大量迁居到边疆地区②边疆各族大量迁入中原和江南③人居黄河流域的契丹人和女真人与汉族相融合④形成一个新的民族——回族
A. 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答案:D
19. 元朝时,形成了新的民族——回族。

这个新民族的形成不包括原来的( )
A.波斯人和阿拉伯人
B.蒙、汉民族
C. 吐蕃和大理人
D.畏兀儿族
解析:教材中有明确的叙述:元朝时有大量的波斯人和阿拉伯人迁入中国。

他们和汉、蒙、畏兀儿等民族长期杂居、通婚,开始形成一个新的民族——回族。

所以,回族中不包括吐蕃和大理人。

答案:C
20.元朝和清朝为维护国家统一所采取的措施中,相同之处是( )
①加强对西藏的管辖②抗击外来殖民侵略③加强对台湾的管辖④设专门机构管理宗教和少数民族事务
A. 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①③
答案:B
二、非选择题
21.(2005年苏州高三教学调研)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初,汉两将(指卫青、霍去病)大出围单于,所杀八九万,而汉士物故(死)者亦万数,汉马死者十余万匹。

匈奴遂病(一蹶不振),远去,亡匿于漠北寒苦无水草之地。

而汉马亦少,无以复往。

……兵速而不解,天下苦其劳,干戈日滋,府库并虚……
——《史记》材料二:竟宁元年(公元前33午)春正月,呼韩邪单于复入朝……愿婿汉以自亲。

元帝以后宫良家子王昭君赐举于。

王昭君号宁胡阏氏,生一男……(昭君和亲后)边城晏闭,牛马三野,布世无犬吠之警,黎庶亡干戈之役。

——《汉书》材料三:衣用全无,毡裘不奈夏热,段(通缎)布难得。

(引自《北狄顺义王俺答臣贡表》)生锅破坏,百计补漏用之,不得已,至以皮囊贮水煮肉为食。

……每次攻城陷堡,先行掳掠,以得锅为奇货。

——《明经世文编》卷317
材料四:俺答汗多次派人向明朝要求通贡互市,直至隆庆五年(1571年),双方才达成协议(俺答汗)事朝廷甚谨,部下卒有掠夺边民者,必罚治之,且稽首谢罪……数千里军民乐业,不用兵革。

九边(明朝中央政府与蒙古族的交界地区)生齿日繁,守备日周,田野日辟,商贾日通。

——《明史纪事本末》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及所学知识,评述汉武帝及汉元帝对匈奴的政策。

(2)根据材料三、四,概述明朝与蒙古族鞑靼部的关系。

(3)你认为应如何处理民族关系?
参考答案:(1)汉武帝时采取反攻(反击)政策。

当时国力已强,为维护边地安宁,对匈奴反攻是正确的;但长期多次的用兵,也使汉匈两族人民饱受战争之苦。

汉元帝时实行和亲政策。

当时匈奴内附,王昭君“出塞”为汉匈民族友好相处交流作出了重要贡献,是正确的。

(2)明初,双方多次战争,明朝实行封禁政策,蒙古族人民生活苦不堪言;经俺答汗不断请
求,双方和好。

(开设互市,边境人民安居乐业,贸易兴旺,交流频繁)
(3)①民族之间斗则两伤,和则两利。

②即使战争不可避免时,也应适可而止,为政者切不可穷兵黩武。

③民族间的平等交流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顺应历史潮流的民族政策能促进民族关系的发展与融合,反之则相反。

22.(2005年湘潭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阅读下列材料,根据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自契丹侵取燕蓟以北……其间所生豪杰,皆为其用,得中国(指中原)土地,役中国人力,称中国位号,仿中国官属,任中国贤才,读中国书籍,用中国车服,行中国法令,是二敌(指辽、西夏)所为,皆与中国等一。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150 材料二:辽人因生活上的要求,向宋进逼之时,宋为自卫计,当然予以反攻,甚或欲逐之使北,永绝外患,这样以来,双方便大开战端。

……双方先后发生高梁河战役和岐沟关战役,但结果均以北宋的失败而告终。

从此,北宋对契丹改变了策略。

材料三:1005年辽宋订立澶渊之盟,双方在河北沿边陆续开放了雄州、霸州、安肃军、广信军四处榷场,其中以雄州与霸州最为重要,双方交换的商品,宋方有香药、犀角、象牙、苏木、茶叶、缯帛、漆器、粳糯、瓷器、麻布和“九经书疏”等,辽方有羊、马、骆驼、银两等。

——材料二、三均摘自《中国古代史》
福建人民出版社
请回答:
(1)结合材料一,分析契丹受中原地区影响很深的原因及其表现。

(2)结合材料二,分析辽宋战争的主要原因。

(3)结合材料一、二、三,分析辽宋议和的积极意义。

参考答案:(1)原因:①中原地区经济文化的先进性。

②契丹统治者积极学习中原地区的先进文化。

表现:契丹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受中原地区影响。

(2)原因:①辽国迫于生计、掠夺财富。

②北宋为了进行自卫,保卫政权。

(3)①有利于双方结束战争走向和平。

②有利于双方进行经济文化交流。

③有利于契丹族封建化进程。

④有利于民族融合。

23.识别下面三图,指出三图分别反映了什么时期的政治形势,概述各图形成过程并指出三图显示的历史发展趋势。

解析:考点知识:宋元时期的政治特点。

通过三幅地图来考查历史知识,进而分析历史阶段特征。

题目显得很活,这符合新课标要求学习材料呈现方式的多样性,也是考查解决问题过程的有效尝试。

参考答案:图1反映的是北宋、西夏、辽的形势;图2反映的是南宋与金对峙的形势;图3反映的是元朝统一全国的形势。

北宋建立后,结束五代十国分裂局面,并对辽和西夏用兵。

双方损失很大,北宋分别与辽、西夏议和,并在边境互市。

原辽统治区的女真人建立金政权,先后灭掉辽、北宋,占据中原。

北方大地主逃到江南,建立南宋。

全军继续对南宋用兵,南宋统治集团偏安江南,宋金议和,形成对峙局面。

宋金对峙时期,北方蒙古族建立蒙古政权,蒙古政权征服攻灭了中国境内许多政权,建立元政权,统一全国。

发展趋势: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封建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

24.(2005年南通高三第一次调研)结合史实指出清朝前期阻碍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因素。

概括这一时期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以巩固发展的原因。

参考答案:因素:少数民族贵族的分裂活动,如准噶尔部噶尔丹和回部贵族大小和卓叛乱等,外国侵略者对边疆的侵略,如俄国入侵东北等,地方割据势力的存在,如三藩、台湾等割据势力。

原因:封建经济发展,国力强盛;中央集权加强,有利于巩固统一;统治者采取正确的政策和措施;人民群众支持国家统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