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粤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1.1《鲫鱼与青蛙》(同步练习)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粤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1.1《鲫鱼与青蛙》(同步练习)
一、填空题
1. 像青蛙这样既能在水里生活,又能在陆地生活的动物是(),像鲫鱼这样一生都生活在水中的动物是()。

2. 动物的()经过一段时间的生长发育,逐渐长大为()。

3. 青蛙身体分为()、()、()三部分;表面皮肤();幼体生活在(),长大后生活在()。

二、选择题(把字母编号填在括号里)
1.鲫鱼属于()
A.鱼类
B.两栖类
2.青蛙属于()。

A.鱼类
B.两栖类
3.鱼用()呼吸。

A.肺
B.腮
三、判断题(打的打√,错的打×)
1.青蛙的幼体是蝌蚪,看上去和鱼的幼体很像。

( )
2.鱼用锶呼吸,用鳍游泳;终生生活在水里。

( )
3.青蛙幼体生活在水中,成体生活在陆地。

( )
4. 大鲵属于鱼类。

()
5.鲑鱼属于两栖类。

()
四、简答
1.青蛙和鲫鱼生活的环境有什么不同?
2.青蛙和鲫鱼外形有什么不同?
五、将下列动物进行归类。

鱼类:两栖类:
参考答案
一、填空
1. 两栖动物鱼类
2. 幼体成体
3. 头躯干四肢裸露水里陆地上
二、选择题(把字母编号填在括号里)
1 .A
2.B
3.B
三、判断题(打的打√,错的打×)
1. (√)
2. (√)
3. (√)
4. (×)
5. (×)
四、1. 青蛙小时候生活在水中,长大后生活在陆地,而鲫鱼终生生活在水里。

2.青蛙身体分为头、躯干和四肢,皮肤裸露,鲫鱼:身体分为头、躯干、尾三部分,鲫鱼的身体表面有鳞。

五、鱼类:金鱼鳜鱼
两栖类:蟾蜍蝾螈大鲵
粤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第10课《能溶解多少物质》教学设计
《科学》三年级上册
第10课《能溶解多少物质》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能溶解多少物质》是粤教科技版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溶解”的第3课,是前面两节课内容的延伸和深化,通过探究在一定量的水中,食盐和白砂糖溶解的量是否一样这个活动,让孩子经历完整的探究过程,同时学习一种思维和探究的方法:提出问题—做出假设—制定计划—搜集征集—得出结论。

我们知道食盐能够溶解在水里,那不停地往里面放盐,盐会不断地溶解吗?在一定量的水中,食盐和白砂糖溶解的量一样吗?引导孩子们试着去猜测,那猜测究竟对不对?要通过实验来验证。

那么,这个实验该怎么设计?设计实验时,要思考哪些内容。

当这些活动完成之后,组织孩子们分组进行实验,实验完成之后,分享、交流实验结果。

每个小组的实验结果可能不一样,这里要注意引导他们分析为什么实验结果会不一样,如可能是做实验过程中,不小心把水洒出了一些,溶解的盐就会少一些,每一份盐的含量不同等。

最后,引出饱和溶液的概念:盐不能再溶解时的溶液,叫饱和溶液,这时的溶液浓度是最高的。

本课不仅仅只针对一杯水中可以溶解多少盐进行了研究,更是将不同物质糖和盐在一杯水中的溶解进行了对比,极大的激发学生求知的兴趣。

二、学情分析
学生对一定量的水中可以溶解多少盐的科学概念是模糊不清的,但充满好奇。

同时对于一杯水溶解不同物质糖或盐的量是否相同更是满怀疑问,这对于学习本课的学习都有着很好的铺垫,更大的激发学生探究的热情。

学生对实验课兴趣非常浓厚,但是在思维上,逻辑性、严谨性不强,考虑问题不深入、不够细致周密,同时规范地进行实验操作能力也有待提高。

本节课无论是实验设计还是实验操作,对学生而言都是很好的锻炼。

三、教学策略
1.充分发挥小组讨论,合作学习的功能,在设计实验、开展实验和分析结果环节都通过小组讨论和全班交流来实现,让孩子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培养细致周密地考虑问题。

2.为了更好的发展学生探究思维,经历探究过程,本设计中将实验过程称取每一份盐和糖的复杂过程,由教师课前称好,告知学生方法即可,给予学生更充足的探究时间。

四、教学目标
1.知道一杯水里能溶解的物质是有限的,初步形成饱和溶液的概念。

2.亲历“提出问题——作出猜想——制定计划——搜集证据——得出结论”的科学探究过程。

3.严格规范地进行实验操作,实事求是地进行观察记录。

五、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亲历“提出问题——作出猜想——制定计划——搜集证据——得出结论”的科学探究过程。

教学难点:能利用有效的材料设计一杯水中能溶解多少盐或糖的实验。

六、教学准备
教具准备:食盐、白砂糖、水、烧杯、玻璃棒、课件。

学具准备:食盐、白砂糖、水、烧杯、玻璃棒、学习活动手册。

教学过程
(一)任务驱动
媒体:出示生活情境,两位小朋友在实验室里开展食盐溶解的实验,他们正在搅拌杯中的食盐,发现一杯水,加入一勺盐,盐会溶解,如果继续加盐,盐会一直溶解下去吗?
问题:这杯水能溶解多少食盐呢?
(二)活动探究
1.提出问题:在一定量的水中,食盐和白砂糖溶解的量会一样吗?
2.作出猜想:在一定量的水中,食盐和白砂糖溶解的量是一样的,食盐比白砂糖溶解的量大,食盐比白砂糖溶解的量小,
3.制定计划:
讨论:①确定多少水量合适?
②加入第一份盐(白砂糖)后可以立刻加入第二、三份盐(白砂糖)吗? ③什么现象代表水不能再溶解盐(白砂糖)了?可以停止加盐(白砂糖)了。

④还要注意些什么?(例如:每一份盐都要保障尽可能的相同的量) 实验步骤:
① 在烧杯中加入30毫升水。

② 加入一份质量为3克的盐(白砂糖),然后搅拌
③ 待盐(白砂糖)完全溶解后才能再加一份,直至不再溶解为止。

计算出投放盐(白砂糖)的总量。

温馨提示:
①计算总量时,最后没有完全溶解的那一份盐(白砂糖)不算。

②投放盐(白砂糖)要小心,不要撒在桌面上。

③实验结束后把浓盐水(糖水)放好,留待下一个实验用。

4.收集证据:
活动:按照方案进行实验,观察现象并做好记录。

学生进行实验,教师进行指导。

5.得出结论:
交流:汇报各组在30毫升水中溶解盐或白砂糖的总量。

谁溶解得多一些?
……
总量
小结:在一定量的水中都能溶解一定量的食盐或白砂糖,白砂但糖比食盐溶解的量大。

分析:为什么每个小组的实验结果会不一样,会是什么原因造成呢?【可能是做实验过程中,不小心把水洒出了一些,放入的每份盐(白砂糖)不同等】但如果是非常精确的操作的话,相同水量和水温溶解食盐(白砂糖)的量是非常接近的。

(三)拓展延伸
拓展:食盐(白砂糖)还能从盐水(糖水)里分离出来吗?
课后:提醒孩子们把这些溶液收集好,等到溶液静止后倒进新的烧杯中,注意不能倒入底部没有溶解的盐,并做好液面刻度记录,以备下一节课进行观察,避免浪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