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管理学复习知识点整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管理学理论概论
第一节管理与管理学
管理学告诉人们:“正确地去做正确的事”(案例:三个和尚)
1.管理的概念
①管理是由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及控制等职能为要素组成的活动过程(亨利.法约尔,1916)②管理就是设计和保持一种良好环境,使人在群体里高效率地完成既定目标的过程(哈罗德.孔茨,1974)③管理就是决策(赫伯特.西蒙,1978)④管理是同别人一起,或通过别人使活动完成的更有效的过程。
(斯蒂芬.P.罗宾斯,1990)⑤管理是社会组织中,为了实现预期的目标,以人为中心进行的协调活动(周三多,1994)
结论:管理就是通过信息获取、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和创新等职能,对组织的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进行合理配置,在兼顾经济效益和社会利益的同时,有效果、高效率地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
管理概念的八层含义
①管理是有载体的---组织
②管理有明确的目的---实现某种既定目标
③管理有明确的对象---人力、物力、财力
④管理受环境影响---外部环境、内部环境
⑤管理通过其职能来实现---计划、组织、控制等
⑥管理的核心是处理各种人际关系
⑦管理的主体是管理者---要对管理的效果负责任
⑧管理有衡量标准——有效性(效率和效果)
有效性
效率(efficiency):用最少资源达到组织目标的能力,是一个“投入—产出”的概念。
意味着“正确的做事”。
效果(effectiveness):决定恰当目标的能力,包含了对正确目标的选择。
意味着“作正确的事”。
管理的特征
①普遍性---任何时候都离不开管理,任何活动都依赖管理
②动态性---随时间、环境、思想的变化而变化
③经济性---优化目标、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
④实践性---管理的生命在于实践、管理理论与方法来源于实践
2.管理的职能——我国采用的管理职能划分
①计划职能——就是对组织未来的活动以及未来的资源供给与使用进行的一种预先的筹划。
它首先要确定组织追求的目标,然后确定为了实现这一目标需要采取的行动方案,再决定如何配置组织的资源以实现上述目标。
②组织职能——是管理者创建一个有助于实现组织目标的工作关系结构,以使组织成员能够共同工作而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
组织的结果就是建立一种组织结构,通过这种结构,管理者能够组织和激励组织成员努力实现组织目标。
③领导职能——是指管理者利用组织所赋予的职权和自身拥有的权力去指挥、影响和激励组织成员为实现组织目标而努力工作的一门艺术性很强的管理活动。
④控制职能——按照一定的控制标准(依据计划而制定),对计划的实际执行情况进行检查,发现差距,分析原因,采取措施,予以纠正,使工作能够按原计划进行,或根据客观情况的变化,对计划工作作适当的调整,使其更符合客观实际的过程。
3.管理者
一个组织能够在何种程度上实现其目标,并履行其社会责任,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它的管理者。
若管理者工作做得很出色,组织就有可能达到目标。
管理者:从事部分或全部管理工作的人员(指挥别人活动的人员)
操作者:直接从事具体实施和操作的人员,不具有监督其他人工作的责任。
在鼓励民主管理或参与管理的组织中,操作者可能常常参与管理活动;而在不少情况下,管理者也可能从事某些作业活动(目的:沟通与理解)
注:管理人员的“份内”工作是促成他人努力工作并对他人工作负责(并不一定亲自从事具体工作,而是委托他人去干,主要从事计划安排、组织落实、指导激励和检查控制)管理者的分类
不同层次的管理者
基层管理者的职责:是对从事产品生产或服务的员工进行日常监督管理,保证上级下达的各项计划和指令的执行,完成上级下达的各项具体的任务。
中层管理者的职责:主要负责将高层管理部门制定的总体目标和计划转化为更为具体的目标和任务,负责贯彻和执行高层管理者制定的目标和政策,监督和协调基层管理者的工作,帮助他们找出更好地利用资源、降低成本、改进客户服务的方法和手段。
高层管理者的职责:负责制定组织的总目标,总战略,如决定公司应提供何种产品和服务,决定各部门之间如何联系和协作,监控各部门的中层管理者利用资源实现组织目标的进展情况,评价整个组织的绩效,对组织的成败负有最终责任,在与外界交往中,往往代表组织以“官方”的身份出现。
不同领域的管理者
(1)市场营销管理人员。
(2)财务管理人员。
(3)生产与运作管理人员。
(4)人力资源管理人员。
(5)行政管理人员。
管理者的角色
明茨伯格研究了5位总经理,认为管理者扮演着10种不同、但却高度相关的角色,分为三个方面:
①人际关系(挂名首脑、领导者、联络者)
②信息传递(监听者、传播者、发言者)
③决策制定(企业家、混乱驾驭者、资源分配者、谈判者)
管理者的技能(技术技能人际交往技能概念技能)
概念技能: 是指综观全局、认清为什么要做某事的能力,也就是洞察组织与环境要素间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的复杂性的能力。
技术技能: 是指与特定的工作岗位有关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人际技能: 是指与处理人际关系有关的技能,即理解、激励他人并与他人共事的能力。
结论:对管理者来说,三种技能的重要性取决于管理者所在的管理层次。
对于高层管理者来说,最重要的是概念技能,基层管理者最接近现场,技术技能格外重要。
由于管理者的工作对象主要是人,因此人际关系技能对于各级管理者来说都是重要的。
有效的管理者与成功的管理者
成功的管理者(以在组织中晋升的速度作为标志)
有效的管理者(以在组织中取得最佳成绩作为标志)
弗雷德.卢森斯和他的副手研究了450多位管理者,他们发现:这些管理者都从事以下4种活动
1.传统管理:决策、计划、和控制
2.沟通:交流例行信息、处理文书工作
3.人力资源管理:激励、惩戒、调解冲突、人员配备和培训
4.网络联系:社交活动、政治活动和与外界交往
结论:社交与施政技巧对于组织中获得更快的提升起着重要的作用
4.管理的性质
管理的二重性
自然属性---与生产力、社会化大生产相联系的属性。
任何国家的管理、任何组织的管理其目的都是通过管理,合理配置和使用有效资源,以提高效率和效益,从而推动生产力发展,这种与生产力直接联系的属性就是管理的自然属性。
社会属性---与生产关系、社会制度相联系的属性。
管理是人类的活动,而人的活动都是生存在一定的社会制度和一定的社会文化中,必然要受到社会制度和社会文化的影响,以至于人们在管理思想和管理行为上产生一定的差别,这种与社会生产管理相联系的属性称为管理的社会属性。
管理的科学性和艺术性
管理既是一门科学:管理作为人类社会的基本活动,存在一系列的基本规律性,人们应该承认管理的科学性,依据这些理论与方法来指导实践活动。
也就是说,不能随心所欲的管理。
管理又是一门艺术:要因人、因时、因地的管理。
5.管理学
管理学及其特点
管理学是一门系统地研究管理过程的普遍规律、基本原理和一般方法的科学
①管理的普遍性②管理的动态性③管理的经济性④管理的实践性
管理学的研究对象
管理活动---达到目标管理过程---合理、有序
管理学的研究内容
广义的角度
生产力方面:合理配置人财物,发挥最大功用
生产关系方面:处理人与人之间的问题,调动积极性
上层建筑方面:使内外部环境相适应,维护生产关系,促进生产力
狭义的角度:研究管理过程的原理、规律和方法问题
第二节管理学的形成与发展
管理学形成的阶段划分
以泰罗的科学管理作为管理学形成的标志
管理学形成前
中国古代管理思想
早期管理实践与管理思想阶段(人类社会产生——18世纪)
管理思想的萌芽阶段(18世纪——19世纪末)
管理学形成后
古典管理理论阶段(20世纪初——20世纪30年代)
行为科学理论阶段(20世纪30年代——60年代)
现代管理理论丛林(20世纪60年代——)
中国古代的管理实践(《尧典》《周礼》《孙子兵法》)
中国古代管理思想(老子、孔子、孟子、墨子、商鞅、荀子、韩非子、孙子、管子的管理思想)
中国古代管理思想的三大流派
背景与逻辑结构:都产生于春秋战国时代。
如何维护社会的有效管理,仁者见仁、智者见
智,三大学派应运用而生。
儒家—王者之道,仁政德治。
儒家提出人行善,依此相应提出仁政、德治理制的管理方式,用礼制和道德感化的手段实现治国的目的。
法家---霸者之道,法制刑制。
提出人性恶的假设,因而主张推行法制,并以刑治为手段,通过严刑重罚护法,实现治国的目的。
道家---王霸杂合之道,无为而治。
道家提出人性自然,认为“道法自然”,“无为而化万物”,主张以弱小胜刚强,以反求正,以实现至德之世的理想境界。
①顺道——顺应宏观的治国理论和客观的经济规律
②重人——重人心向背,重人才归离
③人和——调整人际关系,讲团结、上下和、左右
④守信——信誉是人类社会人们之间建立稳定关系的基础
⑤利器——“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⑥求实——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是思想方法和行为的准则
⑦对策——运筹谋划,以智取胜。
两个要点:预测、运筹
⑧节俭——理财和治生都提倡开源节流,勤俭治国
⑨法治——起源于先秦法家和《管子》,后逐渐演变成一套法治体系
⑩标准化---秦国武器的标准化,车同轨,统一钱币,统一文字
西方早期管理思想(古巴比伦汉谟拉比王国的管理、古埃及的国家行政管理、古希腊的城邦管理)
管理理论产生的萌芽阶段
亚当·斯密——(1723 –1790)英国经济学家“劳动分工”、“经济人”
“经济人”的观点:经济现象是由具有利己主义的人们的活动所产生的,人们在经济行为中,追求的完全是私人的利益。
查尔斯·巴贝奇—(1792-1871)英国数学家和管理科学家赞同亚当·斯密的劳动分工能够提高劳动生产率的观点,认为斯密忽略了分工可以减少支付工资这一好处。
利润分配制度
罗伯特·欧文——(1771-1858)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者,人际关系运动的先驱重视人
第三节古典管理理论
古典管理理论阶段(20世纪初—20世纪30年代)
一、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案例:UPS)
泰罗(1856—1915年)美国管理学家,科学管理之父
著作:1895的《计件工资制度》1903年的《车间管理》;1911年的《科学管理原理》。
泰罗的三项试验(金属切削实验搬运生铁实验铁锹实验)
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的主要观点:
①科学管理的根本目的是谋求最高工作效率
②达到最高工作效率的重要手段,是用科学的管理方法代替旧的经验管理
③实施科学管理的核心是要求管理人员和员工双方在精神上和思想上来一次彻底的变革泰罗的管理制度(作业管理和组织管理)
泰罗的合作者和追随对“科学管理”的贡献
1、弗兰克·吉尔布雷斯夫妇(1868—1924年)以进行“动作研究”而著称
2、亨利·甘特(1861—1919年)重要贡献之一是创造了一种用线条表示的计划图表,称“甘特图”
对泰罗者的评价
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的诞生奠定了管理学“科学基础”,直到如今,他所制定的许多管理法
规仍为许多企业所运用。
据调查,即使在科技高度发达的美国,至今还有83%的公司和工厂在使用泰罗所开创的某些科学管理的基本方法。
贡献
●它冲破了百年来沿袭下来的传统的落后的经验管理办法,将科学引进了管理领域,并且创立了一套具体的科学管理方法来代替单凭个人经验进行管理的旧方法。
是管理理论上的进步,也为管理实践开创了新局面;
●由于采用了科学的管理方法和科学的操作程序,使生产效率提高了二三倍,推动了生产的发展;
●由于管理职能与执行职能的分离,企业中开始出现了职业管理人员,这就使管理理论的创立和发展有了实践的基础。
局限性
●由于泰罗本人长期从事现场生产管理工作,因而他的一系列主张主要是解决员工的操作以及生产现场的监督和控制问题,而缺乏对组织管理的系统分析;
●过分偏重从技术角度研究员工的作业行为和管理者的行为,而对于影响人的行为和生产效率的社会因素和心理因素,未能作深入探讨;
●泰罗认为员工所追求的只是经济目标,最关心的是提高工资收入。
因而强调物质刺激,而忽视了员工对其他方面的需求;
●强调专业分工、管理职能与操作职能分离和作业标准化,从而使操作越来越简单,越来越枯燥,员工越来越处于被支配的地位,这必然会激起生产员工的强烈不满;
古典管理理论阶段
二、古典组织理论
法约尔的一般管理理论
亨利·法约尔(1841-1925)法国人,1916年《工业管理与一般管理》“现代经营理论之父”“管理过程理论之父”
1 、“经营”与“管理”
经营的六项职能:技术、商业、财务、会计、安全、管理
2 、管理的十四条原则
分工、权力与责任、纪律、统一指挥、统一指导、个别利益服从整体利益、人员的报酬、集中化、等级链(法约尔桥)、秩序、公平、人员稳定、首创精神、集体精神
3 、管理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4、管理要素
韦伯的行政组织理论
马克斯·韦伯(Max Weber 1864—1920),德国人。
著作有《新教伦理和资本主义精神》、《社会和经济组织的理论》等韦伯对管理理论的最大贡献是提出了所谓“理性的行政组织体系”理论
1、理想的行政组织体系的基础
任何组织都必须以某种形式的权力作为基础
存在着三种被社会所接受的纯粹形式的合法权力
传统的权力是世袭得来而不是按能力挑选的;超凡的权力来源于别人的崇拜与追随,不是依据规章制度而是依据神秘或神圣的启示;理性—合法的权力是一种按职位等级合理分配,经规章制度明确规定并有能力胜任其职的人依靠合法手段而行使的权力(职权)
只有理性—合法的权力才宜于作为理想组织体系的基础。
2、理想的行政组织体系的特点
存在明确的分工: 明确每个职位的责权
自上而下的等级系统:每个职位都是按照等级原则组织起来,自上而下的等级系统。
人员的考评和教育:人员任用都要经过的考试,并且每个人员都必须称职,不能随便免职。
组织中成员之间的关系,是一种职位的关系
遵守规则和纪律
职业管理人员:管理人员有固定的薪水和规定的升迁制度,是一种“职业的”管理人员。
穆尼的组织原则
詹姆斯·穆尼(James D·Mooney 1884—1957)1931年,他与赖莱合写《前进中的企业》,1947年,它对该书进行修改并更名为《组织的原则》补充和发展了法约尔的观点
穆尼的三条组织原则
协调原则:即对组织内各方面的努力进行合理的安排,以期望在实现共同目标中做到行动统一。
等级原则:即每个组织中都有一种职权的等级制度,以及与此相适应的职责的等级制度,等级制度的建立是进行组织的必然结果,
职能原则:即区分各种不同的职能,进行工作专业化的原则。
厄威克和古利克对管理理论的发展
1、林德尔·厄威克(Lyndall F·Urwick)1891年出生在英国
十项原则:目标原则;专业化原则;协调原则;职权原则;职责原则;明确性原则;一致性原则;管理幅度原则;平衡原则;连续性原则
2、卢瑟·古利克(Luther Gulick)1892年生,美国管理学家
POSDCRB管理七职能论:计划(planning)、组织(organizing)、人事(staffing)、指挥(directing)、协调(coordination)、报告(reporting)、预算(budgeting)
对法约尔等人管理理论的评价
主要贡献
(l)明确了管理的重要性,认为管理是任何有组织的社会的一个独特因素,他们把管理看作是协调集体、努力达到集体目的的过程
(2)分析了管理过程,明确了各项职能虽然它们之间相互关系还缺乏逻辑的明确性,但是却为后来管理理论的研究和提高打下了基础,指出了一种研究方向
(3)提出了实现管理职能必须遵循的原则、准则。
他们认为,实现各项职能决不是随意进行的,而应该按照科学的原则和指导路线进行
主要局限性
(1)对人的因素虽然也有所注意,但在大多数情况下都把人看做单纯的“经济人”
(2)管理原则的内容过于庞杂,他们之间的内在联系没有说清楚,缺乏进一步的分析和研究。
同时,对管理原则的过分强调容易使组织僵化
(3)只局限于对静态和简单的组织进行研究,把组织看做是一种封闭系统,所研究的内容只限于组织内部问题,忽视了组织同周围环境的联系
第四节行为科学理论
一、行为科学的产生
一种把人类学、社会学和心理学等运用于企业管理的新理论——行为科学,便诞生了。
行为科学是一门研究人类行为规律的科学,它的前身是人际关系学说。
人际关系学说诞生于梅奥领导的著名的霍桑试验
二、霍桑试验
来由:20世纪初,西方的许多管理者认为,在工人的物质环境、工人自身的健康与劳动生产率之间,存在着一种明确的正相关的因果关系;
为证实这一认识的正确性,1924年,美国国家研究委员会决定在西方电器公司的霍桑工厂
进行了试验;
试验从1924年开始,到1932年结束,历时8年;
共分为四个阶段
1、照明度试验(1924—1927)试验结果无法被解释
2、继电器装配室试验(1927年8月—1928年4月)原因分析:工作条件对劳动生产率的影响是次要的,女工劳动效率提高的原因可能是因为管理人员监督技巧的改进以及随之而来的人际关系的和谐,还有员工感到参加试验受到了关注,因而情绪高昂、精神振奋,从而改变了员工的劳动态度所造成的。
3、大规模的访谈试验(1928—1931)结论: 不是工作环境, 是人际关系影响人的生产效率
4、电话线圈装配工试验(1931—1932)
研究者注意到的两件事情
①工人们对于“合理的日工作量”有明确的概念(不能工作太多、不能工作太少理由:怕公司提高标准定额、保护工作速度慢的同伴)
②正式组织中存在着非正式组织
正式组织是为了实现组织目标所规定的组织成员之间职责范围的一种结构。
非正式组织是组织成员在共同工作的过程中,相互间由于共同的感情、兴趣爱好、态度和倾向所形成的具有共同的行为准则和规范的体系。
霍桑试验的结果
历时近8年的霍桑试验,梅奥等人认识到,人们的生产效率不仅要受到生理方面、物理方面等因素的影响,更重要的是受到社会环境、社会心理等方面的影响,这个结论的获得是相当有意义的,这对“科学管理”只重视物质条件,忽视社会环境、社会心理对工人的影响来说,是一个重大的修正。
霍桑试验的结果,梅奥经过整理于1933年正式发表,其书名为《工业文明中人的问题》。
在此书中,梅约首次提出“人际关系学说”,这对管理学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三、人际关系学说的论点
①工人是“社会人”,而不是单纯追求金钱收入的“经济人”。
②企业中除了“正式组织”外,还存在着“非正式组织”。
正式组织中,以效率逻辑为其行为规范,非正式组织中,则以感情逻辑为其行为规范。
③新型的领导在于通过对职工“满足度”的增加,来提高工人的士气,从而达到提高效率的目的
④存在着霍桑效应:人们由于受到特别的关注而引起绩效或努力上升的情况。
四、行为科学理论及发展
行为科学在20世纪40年代末出现
研究成果体现在四个方面:
1、关于人的需求、动机和激励问题的研究
2、关于“人性”问题的研究
3、关于组织与群体行为的研究
4、关于组织领导方式的研究
对行为科学理论的评价
贡献
行为科学的管理思想是建立在“社会人”假设的基础之上的。
这是管理在人性认识上的一个质的飞跃。
“社会人”的假设使管理界认识到,在生产中员工积极性的发挥和生产率的提高,不仅受金钱和工作条件等物质因素的影响,更重要的是受社会的和心理的因素影响。
无疑,这是管
理思想发展的一次巨大飞跃。
行为科学理论还使人们对管理的职能有了新的认识。
作为管理者,不仅要注意工作要求、生产进度,而且还应把注意的重点放在关心人、满足人的需要上,注意倾听员工的意见,了解员工的思想感情;不应只注意正式组织的功能,还应发挥非正式组织的作用;不应只注意计划、组织和控制等,还应更重视组织中的人际关系,培养和形成员工的归属感和集体荣誉感。
总之,行为科学理论为管理思想和理论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领域,并导致了管理方法上的一系列变革。
局限性
一方面,它过分强调人的社会因素,而否定或轻视经济因素,从而易使管理理论的发展走向另一个极端。
另一方面,在“尊重人格”、“关心人”和“工业民主”等口号下,把员工利益与企业利益联系起来,形成劳资命运共同体,这在一定程度上掩盖了资本主义的剥削性。
第五节现代管理理论丛林
现代管理理论学派(管理过程学派、社会系统学派、系统管理学派、经验学派、权变学派、决策理论学派、管理科学学派)
一、管理过程学派
管理过程学派又称管理职能学派,是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的教授哈罗德.孔茨和西里尔.奥唐奈提出的。
这一理论是在法约尔的一般管理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即管理过程学派的鼻祖是法约尔。
基本观点:
1、管理是一个过程,即让别人同自己去实现既定目标的过程;
2、管理过程的职能有五个,即计划、组织、人事、领导和控制;
3、管理职能具有普遍性,即各级管理人员都执行着管理职能,但侧重点则因管理级别的不同而不同;
4、管理应具有灵活性,要因地制宜灵活运用。
二、社会系统学派
管理学家巴纳德。
1938年,他发表了《经理的职能》。
系统是由两个以上相互作用的部分或要素组成的、具有特定功能和结构的有机整体
主要观点:
1、社会上的各种组织都是一个由个人组成的协作系统。
2、组织都包含三个基本要素:组织中的每一个成员都有协作意愿;共同的目标;有一个能够彼此沟通的信息系统;
3、经理人员的主要职能有三个方面:(1)规定组织目标;(2)促使组织成员为实现目标进行协作;
(3)建立和维持一个信息联系的系统。
三、管理科学学派
管理科学学派,又称作管理中的数量学派,也称之为运筹学。
管理科学学派的代表人物和著作很多。
如拉塞尔·阿考夫等人的《运筹学入门》;萨缪尔·里奇曼的《用于管理决策的运筹学》;埃尔伍德·伯法的《生产管理基础》。
主要观点
管理科学就是管理中的一种数量分析方法,解决复杂系统的管理决策问题,可以用电子计算机作为工具,寻求最佳计划方案,以达到企业的目标。
注:1、并不是所有的管理问题都可以定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