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南师范大学《学校德育》在线作业题库(12)及满分答案-更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华南师范大学《学校德育》在线作业题库(12)
及满分答案
1.第1题
在小学教育阶段,学生指导的重点是()。
A.生涯指导、学习指导、心理指导
B.生活指导、学习指导、人格指导
C.生活指导、生涯指导、人格指导
D.生活指导、人格指导、心理指导
标准答案:B
2.第2题
在尊重学习者方面,学校德育的核心问题是()。
A.考虑儿童的身心特点
B.从社会现实出发
C.有效促进师生互动
D.尊重儿童的道德主体性
标准答案:D
3.第3题
道德作为一种社会规范体系,具有非强制性,其发挥作用的个体内在动因是()。
A.道德情感
B.道德观念
C.心理意识
D.道德良心
标准答案:D
4.第4题
语文课文中渗透德育的主要方法有()。
A.紧扣文眼、创设情境渗透
B.分析人物形象、对比中渗透
C.导语中、背景介绍中渗透
D.以上全部都是
标准答案:D
5.第5题
在一定意义上,“三岁定终身”所昭示出家庭德育的特点是()。
A.天然性
B.基础性
C.感染性
D.终身性
标准答案:B
6.第6题
在儿童的成长和发展中,起着奠基作用且具有终身影响的教育类型是()。
A.社会教育
B.学校教育
C.家庭教育
D.终身教育
标准答案:C
7.第7题
能够对个体品德发展状况进行对比描述及价值判断,使学习者相对公正、客观地认识自己。
教育评定功能的这种作用是()。
A.教育作用
B.反馈作用
C.描述作用
D.导向作用
标准答案:A
8.第8题
在道德教学中,以儿童的体验、感受为主要特征的教学方式是()。
A.情境分析
B.问题讨论
C.现场调查
D.观摩、作品欣赏
标准答案:D
9.第9题
学校德育评价中的难点是()。
A.德育实践评价
B.德育工作评价
C.学生品德评价
D.教师品德评价
标准答案:C
10.第10题
班主任在班级教育实务中的主要角色是()。
A.教育者、指导者、管理者
B.教育者、指导者、示范者
C.组织者、管理者、示范者
D.管理者、指导者、组织者
标准答案:A
11.第11题
我国小学常用的德育方法是()。
A.价值澄清法
B.价值分析法
C.社会学习法
D.说理教育法
标准答案:D
12.第12题
从知、情、意相结合的视角来设置的德育课程是()。
A.行为取向型德育课程
B.情意取向型德育课程
C.综合型德育课程
D.整合型德育课程
13.第13题
由学校全体学生参加、旨在丰富学生的课外生活的活动课程类型是()。
A.学生会活动
B.班级活动
C.级会活动
D.社团活动
标准答案:A
14.第34题
学校德育在实践中基于何种理念、按照何种方式来运作,其所涉及的基本问题是()。
A.德育模式
B.德育内容
C.德育目标
D.德育手段
标准答案:A
15.第35题
道德学习者接受各种德育影响的内在驱动力是()。
A.精神需要
B.社会需要
C.发展需要
D.道德需要
标准答案:D
16.第36题
与其它教材的编写一样,编写品德教材的中心工作是()。
A.教科书的编写
B.学生指导用书的编写
C.课程资源开发
D.教师指导用书的编写
17.第37题
下列特点中,最能体现社会行动模式特点的是()。
A.可操作性
B.情感性
C.认知性
D.实践性
标准答案:D
18.第38题
下列蒙学教材中,旨在使学童懂得接人待物之理、明晓为人处世之道的是()。
A.《千字文》
B.《论语》
C.《小学》
D.《急就篇》
标准答案:C
19.第39题
在小学品德教材编写方面,编写者所要考虑的核心要素是()。
A.学生的生活经验
B.学生的知识水平
C.学校的教育目标
D.社会的发展需要
标准答案:A
20.第40题
学生不良品行中,主要由挫折造成的焦虑引起、随时间而产生,并具有隐匿性、持续性特点的不良品行属于()。
A.攻击型
B.压抑型
C.不良品德型
D.过失型
21.第14题
德育目标是德育过程的出发点和归宿,是组织德育活动的基本依据。
标准答案:正确
22.第15题
教育实践中,由于班主任被视为“班集体的组织者、教育者和指导者”,所以班主任工作只能作为各级各类学校落实德育工作的辅助途径。
标准答案:错误
23.第16题
虽然不同教育形式和途径之间在德育方面的具体功用不尽相同,学校没有必要根据他们不同的特点和功用把握教育侧重点。
标准答案:错误
24.第17题
班级非正式群体的存在是一种非正常现象,所以我们要严格管理班级群体,以避免非正式群体的出现。
标准答案:错误
25.第18题
严格说来,教育也属于影响品德发展的环境因素。
标准答案:正确
26.第19题
达到集体这一水平的班级群体具有很强的内聚力、向心力,有一致目标,和严格有效的组织规章制度,并有良好的群体舆论、班风和班级传统。
标准答案:正确
27.第20题
活动课程类型中,学生自主活动一般可分为:级会活动、学生会活动和社团活动。
标准答案:正确
28.第24题
学校德育实施过程评价主要是指对学校德育实施过程的整体评价。
标准答案:错误
29.第25题
在小学教育阶段中,冲突的协调主要是依靠班主任自身的指导艺术来加以解决的。
标准答案:正确
30.第26题
德育课程的教学主要涉及的是价值教学问题。
标准答案:正确
31.第27题
品德综合课程的目标和内容要以儿童的学校生活为基础,让儿童的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回归学校生活。
标准答案:错误
32.第28题
德育的唯一功能就是培养个体品德,以促进个体自身的完善的发展。
标准答案:错误
33.第29题
资料收集是通过学生主体的互动学习来激活道德情绪、培养道德认知能力的基本方法。
标准答案:错误
34.第30题
最早从理论上设计班级组织的是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他在《教育漫话》一书中,将儿童按照年龄划分为6个班级。
标准答案:错误
35.第41题
在学校教育中,必须始终把教育性的活动与交往作为组织德育过程的基础。
标准答案:正确
36.第42题
人际交往中,反馈主要在于表扬和批评、赞赏和惩戒,并不在于行为指导。
标准答案:错误
37.第43题
在心理-社会发展理论中,成功的欢乐,主动性,方向性,目的性属于勤分队自卑心理阶段。
标准答案:错误
38.第44题
就德育渗透而言,小学各科教科书都会直接渗透道德因素。
标准答案:错误
39.第45题
在学校教育实践中,可以将公民教育和道德教育有机结合起来,通过推行公民教育来促进德育的实施,并以此代替德育。
标准答案:错误
40.第46题
由于学校德育具有系统相关性、全方位性、全面渗透性等特点,小学要特别突出德育管理的实体意义,而不应多注重学校管理作为德育隐性课程的性质。
标准答案:错误
41.第21题
班级活动
标准答案:
广义的班级活动是指在教育者的组织和指导下,为了实现教育目标、完成学校教育计划,班级成员全员参与的一切教育活动,包括课堂教学活动和课外、校外学习活动等。
狭义的班级活动则是指在班主任领导或指导下,由学生自己组织、自主参与的各种教育活动。
题目分数:3.0
42.第22题
爱国主义教育
标准答案:
爱国主义教育是通过国家观念教育、民族意识与情感教育、国情教育、奉献教育、国防教育等,培养学习者爱国的思想和感情,并形成和具备相应的爱国行为。
题目分数:3.0
43.第31题
班级
标准答案:
班级是按照一定年龄、学业程度、师生比例所分编而成的、相对稳定的的学生群体,是学校进行教育、教学工作的基本单位。
题目分数:3.0
44.第47题
学生品德评价
标准答案:
学生品德评价是学校德育评价的主要组成部分。
它指的是依据一定的评价指标,运用一切科学可行的方法、技术,系统地收集有关的资料信息,对学生的品德状况及其发展作出价值判断的活动。
题目分数:3.0
45.第48题
品德
标准答案:
品德即道德品质,是一个人长期的道德行为所表现出的比较稳定的、一贯的心理特征或倾向。
题目分数:3.0
46.第23题
简述道德与社会(生活)分科设课的特点。
标准答案:
道德与社会(生活)分科设课的特点在于:(1)各门课程重点突出,道德课程重在道德判断力和道德实践力的培养;(2分)(2)生活科重在日常生活知识的把握、生活兴趣的培养和生活能力的初步养成;(2分)(3)社会科则重在对社会生活的了解和公民基础素质的培养。
(2分)
47.第32题
简述矫治学生不良品行的方法。
标准答案:
(1)行为契约法。
(1.5分)(2)宣泄法。
(1.5分)(3)惩罚法。
(1.5分)(4)代币治疗法。
(1.5分)
48.第33题
简述建立健全班级组织机构的基本要求。
标准答案:
第一,要进行班级组织机构的设计,其核心是班委会,是由正副班长及各委员组成的班级领导集体;(1分)第二,为便于管理与教育,还要对班级进行小组编排,使之成为班级教育活动的基本单位。
(1分)第三,要培养、选拔班干部。
(1分)第四,为了加强班级管理与教育,形成班级教育网络。
(1分)第五,建立与健全班级组织的规范体系,是组织和培养班集体的重要一环。
班级规范作用的发挥,关键在于对规范进行合理运用。
(1分)第六,在班集体中,班主任运用班级规范要遵循一定的原则。
(1分)
49.第49题
简述小学德育整体构想的主要步骤。
标准答案:
(1)揭示本校的德育目标。
(1分)(2)确定各学年的德育侧重点。
(1分)(3)注意多种教育形式和途径的区分与统整。
(1分)(4)确立健全管理体制、规章制度的基本方针,以及协调他们与教学、指导之间相互关系的准则,并拟定养成优良校风、营造教育氛围和改造校园环境应当遵循的基本原则。
(2分)(5)提出学校与家庭,社区相互联络、沟通与协调的指导思想和行动建议,以及建立以学校、班级为基础的三结合教育网络设想。
(1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