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的热处理——钢的珠光体转变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电镜形态
2、片状珠光体分类 生产上根据珠光体片间距的大小,可将珠光 体类型组织分为三种: ①珠光体: 片间距约为450 ~ 150nm,形成于 A1 ~ 650℃温度范围内。在光学显微镜下可清晰 分辨出铁素体和渗碳体片层状组织形态。 ②索氏体: 片间距约为150~80nm,形成于 650-600℃温度范围内。只有在800倍以上光学显 微镜下观察才能分辨出铁素体和渗碳体片层状组 织形态。 ③屈氏体: 片间距约为80~30nm,形成于 600~550℃温度范围内。在光学显微镜下已很难 分辨出铁素体和渗碳体片层状组织形态。
粒(球)状珠光体
粒状珠光体:渗碳体 以粒状分布于铁素体基体 中。它一般通过特定的热 处理获得。渗碳体颗粒大 小、形状与所采用的热处 理工艺有关。渗碳体颗粒 的多少与WC有关。 在高碳钢中按渗碳体 颗粒大小将粒状珠光体分 为粒状P、细粒状P、点 状P。 其他类型的珠光体,如 碳化物呈纤维状和针状。
铁素体和片状珠光体混合组织及其性能 (1)亚共析钢在退火和正火工艺下的室温组织为F+P (2)随含碳量增加,铁素体量减少,珠光体量增多。 (3)随冷却速度的增加,先析出铁素体量减少,珠 光体量增多,珠光体的含碳量下降。
三、片状珠光体的形成过程
一、片状珠光体形成过程
片状珠光体形成依赖于扩散,以得到所需要的浓 度变化以及结构变化,转变也是一个形核和长大的 过程。 1、 形核 (a)形核位置:Fe3C形核于奥氏体晶界或奥氏 体晶内未溶Fe3C粒子。珠光体优先在奥氏体晶界上 或其他晶体缺陷处形核。? (b)晶核的形状:薄片。因表面积大,易接受 扩散来的原子,且应变能小。
第二节
珠光体形成机制
6.2.1珠光体形成的热力学特点 珠光体相变的驱动力:新旧两相的体积自由焓之差。 由于珠光体转变温度较高,Fe和C原子都能扩散较大 距离,珠光体又是在位错等微观缺陷较多的晶界成核,相 变需要的自由能较小,所以在较小的过冷度下就可以发生 相变。
图6-12为铁碳合金的、和Fe3C三个相在T1、T2温度 的自由焓-成分曲线示意图。 (1)T1温度三个相的自由焓-成分曲线有一条公切线, 此时和Fe3C两个相的混合物珠光体的自由焓与共析成分 的奥氏体相同,二者的自由焓之差为零,因此相变驱动力 为零。所以,在T1温度三相处于平衡状态,共析成分的奥 氏体不能转变为珠光体。
(3)此时相内的碳含量不均匀,存在碳浓度梯度, 即与Fe3C界面处碳浓度低,与相界面处碳浓度高,碳 将从高碳区向低碳区扩散,使相的上述转变得以持续进 行,最终完全转变为自由焓最低的a成分的相与Fe3C的 两相混合物—珠光体。
6.2.2 珠光体形成机制
一、珠光体形成的两个基本过程
珠光体转变过程包括两个同时进行的过程:
第六章 钢的珠光体转变
本章内容提要: 珠光体(P)的组织形态、晶体结构 珠光体形成的热力学条件、形成过程、 形成机制 亚(过)共析钢的珠光体转变、先共析相 的析出条件 珠光体转变动力学和影响因素 珠光体的力学性能、影响力学性能的因 素
6.1 珠光体的组织特征
珠光体类转变是过冷奥氏 体在临界温度A1以下比较高的 温度范围内进行的转变,将分 解为铁素体与渗碳体的混合物, 称为珠光体转变,又称高温转 变。产物为珠光体。 铁素体和渗碳体两相的含 碳量、晶体结构相差悬殊且与 奥氏体截然不同,转变时必然 发生C的扩散和晶格的改组, 因此珠光体转变是典型的扩散 型相变。 根据奥氏体化温度和奥氏 体化程度不同,过冷奥氏体可 形成片状珠光体和粒状珠光体, 前者渗碳体呈片状,后者渗碳 体呈粒状。
(2) T2温度时,三个相的自由焓曲线如图6-12b所示, 可作出三条公切线,它们分别代表三组混合相的自由焓: d成分的相与Fe3C,c成分的相与a成分的相;a′成分的 相与Fe3C。由于共析成分的相的自由焓在三条公切线之 上,因此共析成分的相将首先同时转变为d成分的相与 Fe3C以及c成分的相与a成分的相。
片状珠光体的机械性能取决于 (1)层片间距S0; (2)珠光体团尺寸; (3)F亚结构。
1.珠光体层片间距S0
S0减小,相界面增多,相界面阻碍位错运动 的能力增加,变形抗力提高,强度提高;另外S0 减小,Fe3C变薄,易弯曲和滑移使塑性提高。
2.珠光体团尺寸
珠光体团尺寸与珠光体形成温度和原奥氏体 晶粒尺寸有关,珠光体形成温度低和奥氏体晶粒 尺寸细小导致珠光体团尺寸小,单位体积内片层 排列方向增多,应力集中可能性降低,导致强度 和塑性提高;反之强度和塑性降低。
影响珠光体片间距的因素
8.02104 S0 T
1. 过冷度的影响 珠光体片层间距S0的大小,取决于过冷度ΔT 而与原奥氏体晶粒尺寸大小无关。 S0大小变化的原因:(1)珠光体形成在一个温度范围 内进行,先冷却得到的珠光体由于形成温度高,C 原子扩散速度快,扩散距离长,珠光体片层间距 S0大。(2)随着温度降低,后冷却得到的珠光体由 于ΔT增大,ΔG增大,形核率I增加并且C原子扩散 速度和距离变小,使S0变小。
① 珠光体(P): 片间距约为450~150nm, 形成于A1 ~650℃温度范围内。在光学显微镜 下可清晰分辨出铁素体和渗碳体片层状组织形 态。5~25HRC。
光镜形貌
电镜形貌
珠光体形貌像
②索氏体(S): 片间距约为150~ 80nm,形成于650~600℃温度范围内。 只有在800倍以上光学显微镜下观察才 能分辨出铁素体和渗碳体片层状组织形 态。细片状P-索氏体,25~36HRC。
片状珠光体晶粒尺寸大小可以用片间距大小来表 示,相邻两片Fe3C(或F)的平均距离S0称珠光体的 片层间距。 珠光体片层间距方向大致相同的区域称为“珠光 体团”、“珠光体领域”或珠光体晶粒。一个原 奥氏体晶粒内可以形成几个珠光体晶粒。
S0 原A晶界
α
Fe3C
图3-1 图3-2
P团
片状珠光体
金相形态
一、片状珠光体 共析成分的奥氏体冷却到 A1 以下时,将分解为铁素 体与渗碳体的混合物,称为珠光体。 1. 概念 片状珠光体:过冷奥氏体缓冷所得的铁素体与渗碳 体呈层片相间组织; 珠光体团:片状珠光体的片层位向大致相同的区域 称为珠光体团,在一个奥氏体晶粒内,可有几个珠光 体团。 珠光体片间距:珠光体团中相邻的两片渗碳体(或铁 素体)中心之间的距离称为珠光体的片间距,用S0表示。
性能:魏氏组织以及经常与之伴生的粗晶组织会严重 恶化钢的性能,使钢的强度、塑性和冲击韧性显著降低, 使钢的冷脆转变温度升高,容易发生脆性断裂。 解决方法:对易于出现魏氏组织的钢材可以通过控制 轧制、降低终锻温度、控制锻(轧)后的冷却速度或者改 进热处理工艺,如采用细化晶粒的正火、退火、调质等工 艺来防止或消除魏氏组织。
2. 含碳量的影响 过共析钢S0<亚共析钢S0 亚共析钢:C%↓,S0 ↑ 3. 合金元素的影响 Co、Cr显著减小S0 Ni、Mn、Mo使S0 增大。
片状珠光体的晶体学
铁素体与母相奥氏体保持K-S关系:
渗碳体与奥氏体之间保持Pitsch关系:
片状珠光体的性能特点
光镜形貌
电镜形貌
索氏体形貌像
③屈氏体(T): 片间距约为80~ 30nm,形成于600~550℃温度范围内。 在光学显微镜下已很难分辨出铁素体和 渗碳体片层状组织形态。极细片状的P屈氏体,35~40HRC。
电镜形貌 屈氏体形貌像
光镜形貌
珠光体、索氏体和屈氏体比较
珠光体
索氏体
屈氏体
珠光体、索氏体、屈氏体之间无本质区别, 都是出铁素体和渗碳体片层相间组织,其形成 温度也无严格界线,只是其片层厚薄和片间距 不同。
(2)远离珠光体晶核的奥氏体,其含碳量Cγ 为共析成分的含碳量,因为有Cr-Fe3C ≤Cγ≤ Cr-a,所以,远离珠光体晶核的奥氏体中的 C原子向与Fe3C相接的奥氏体扩散使其形成 珠光体的Fe3C;而与F相接的奥氏体中的C 原子向远离珠光体晶核方向扩散使其形成 珠光体的F。
(3)在已形成的珠光体中,与奥氏体相接的 铁素体中的C原子向与Fe3C相接铁素体中扩 散。 (4)珠光体晶核一端与母相奥氏体保持不可 动的共格晶面,形成一定的晶体学位向关 系,另一端(可动)长入奥氏体晶内,完成纵 向长大。 (5)为了减少应变能,珠光体呈片状,C原子 扩散路程短,有利于扩散。 (6)Fe原子自扩散完成晶格改组。
横向长大:奥氏体晶核内形成一片Fe3C,立刻就 有两边F相连,搭桥机制。 珠光体分枝长大:(反常长大) 正常的片状珠光体形成时,铁素体与渗碳体是交 替配合长大的,但在某些情况下,铁素体与渗碳 体不是交替配合长大的。
粒状珠光体形成机制
粒状珠光体一般通过特定的热处理获得。 生产中广泛应用的球化退火、淬火+高温回 火,即通过下述方法得到粒状珠光体。 特定的热处理条件是: (1) 低的奥氏体化温度,短的保温时间, 加热转变未充分,有较多的未溶渗碳体粒子。 (2) A→P临界点下高的等温温度,长的 等温保温时间,冷却速度极慢,以得到粒状 珠光体。 (3)淬火+高温回火(调质处理)
3.铁素体亚结构
铁素体亚结构为位错,亚结构尺寸越细, 位错的量越多,受Fe3C阻碍变形抗力越高, 强度越高。 4.片状珠光体与粒状珠光体性能比较 同一成分钢,P粒相界面比P片少,强度低; 塑性好是因为F呈连续分布,Fe3C颗粒分布 在F基体上,对位错阻碍作用小。因此P粒表 现出(1)切削加工性能好;(2)冷塑性变形性 能好;(3)加热时变形或开裂倾向小。
A → F + Fe3C
共析成分的奥氏体,在临界点以下发生如下转变:
2、 长大 Fe3C薄片向纵向、横向长大,不断吸收周 围碳原子→ 在Fe3C两侧或奥氏体晶界上贫碳 区,形成F核→Fe3C纵向长大(横向已不可能), F纵向长大、横向长大,于F侧的同一位向形 成Fe3C,在同一位向交替形成F与Fe3C,形成 一个珠光体团。 在不同位向形成另一个珠光体团→珠光体 团互相接触,转变结束。 片状P的长大方式:(1)交替形核、纵向 长大; (2)横向长大;(3)分枝形式长大。
(1)通过碳原子的扩散使奥氏体分解为高 碳的Fe3C和低碳的F; (2)通过铁原子的扩散发生晶体结构的 改组。过程如下( A冷至Ar1 以下 ):
A → P(F + Fe3C) 面心 体心 复杂斜方 0.77% 0.0218% 6.69%
二、珠光体转变的领先相 珠光体转变是有奥氏体分解为铁素 体与渗碳体,必然存在一个先析出相。 珠光体形成的领先相取决于化学成分。 因为珠光体中F与F先位向相同,Fe3C与 Fe3CIII位向相同,一般认为亚共析钢中 F为领先相,过共析钢中Fe3C为领先相; 共析钢中领先相可以是F,也可以是 Fe3C,一般认为领先相是渗碳体。 一般认为亚共析钢以F为领先相, 共析钢和过共析钢以Fe3C为领先相。
C的扩散
Cr-a—与铁素体相接的 奥氏体C%; Cr-Fe3C—与Fe3C相接的 奥氏体C%; Ca-r—与奥氏体相接的 铁素体C%; Ca-Fe3C—与Fe3C相接的 铁素体C%。
(1)由于过冷奥氏体中存在C浓度不均匀,导 致C原子扩散,C原子扩散破坏该温度下的C 浓度平衡,为了恢复平衡,与铁素体相接 的奥氏体形成铁素体排出C使碳浓度升高到 Cr-a ,与Fe3C相接的奥氏体形成Fe3C使碳浓 度降低到Cr-Fe3C ,其结果导致C原子扩散再 次发生。如此反复,珠光体晶核纵向长入 奥氏体晶内。
(4)塑性则随珠光体量的增多而下降,随铁素体晶 粒直径的减小而升高。 (5)亚共析钢的冲击韧性随珠光体量的增多而减小, 而冷脆转变温度则随珠光体量的增多而升高,见图6-10。
珠光体量与钢中含碳量、合金元素和冷却速度有关。 合金元素通过改变共析点成分(见图4-6)而影响珠光体中的 含碳量。由于合金元素能降低共析点的含碳量,所以,在 相同含碳量情况下,合金钢的珠光体含量比碳素钢要多。 冷却速度越快,产生的伪共析组织越多,珠光体量也会增 多。 魏氏组织及其性能 (1) 魏氏组织:工业上将先共析片状铁素体和先共 析针(片)状渗碳体称为。 (2)魏氏组织分类:铁素体魏氏组织,渗碳体魏氏 组织。 (3)魏氏组织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