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守仁的儿童教育思想及其启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王守仁的儿童教育思想及其启示
马睿(西华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四川南充637002)
【摘要】摘要:王守仁是我国明朝中叶著名的哲学家、政治家、军事家及教育家。
他在“心即理”“致良知”和“知行合一”等哲学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以“明人伦”为教育目的、“致良知”为核心的儿童教育思想,其思想在我国教育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本文简要分析了王守仁的儿童教育思想,即顺应儿童身心发展特点;反对体罚;循序渐进,因材施教;提倡独立思考等,在此基础上得出其对当代儿童教育的启示。
【期刊名称】开封教育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6(036)008
【总页数】2
【关键词】王守仁;儿童教育思想;启示
王守仁,号伯安,浙江余姚人。
因时常在阳明洞读书,所以别号阳明,学者都称他为阳明先生。
王阳明进一步发展了孟子、陆九渊的哲学教育思想,通过对“心”“天理”“良知”及其相互关系的分析,提出了“心即理”“致良知”“知行合一”等命题,形成了与程朱理学分庭抗礼的心学体系,对中国明代中叶后期及近代的教育思潮产生了深远影响。
一、王守仁的教育思想探析
(一)顺应儿童身心发展特点
王守仁特别关注儿童教育,这是因为他认为儿童阶段人欲尚少,良知容易体认,所以更应搞好儿童教育。
他在《训蒙大意示教读刘伯颂等》一文中曾指出,“大抵童子之情,乐嬉游而惮拘检,如草木之始萌芽,舒畅之则条达,摧挠之
则衰痿。
今教童子,必使其趋向鼓舞,中心喜悦,则其进自不能已。
譬之时雨春风,沾被卉木,莫不萌动发越,自然日长月化。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大体上,儿童都喜欢游戏而不喜欢拘束检点,如同草木刚开始萌芽,舒朗畅适枝条就会发达,毁坏阻挠,草木就会衰败萎缩。
现在教育儿童,一定要使他们向精神振作的方向发展,如此内心喜悦,其进步自然不能停止,这就像应时的雨水和春风,浸润吹拂草木,草木没有不发芽抽枝、茁壮成长的,自然就会日日月月成长、变化。
可见,王阳明提倡教育应从儿童“乐嬉游而惮拘检”的特点出发,顺应儿童的性情,采用引导、鼓舞的方式,使儿童“趋向鼓舞,中心喜悦”,乐于接受,那儿童就会不断进步。
他认为教学就好像雨露春风,及时滋润儿童,其就会时刻充满生机,茁壮成长。
王守仁的这种自然主义教育思想将儿童当作不同于成人的个体来对待,提倡教育应立足于尊重儿童的性格特征和人格尊严,这样才能使儿童在宽松愉悦的生活环境中健康成长。
(二)反对体罚
王守仁不仅强调顺应儿童身心发展规律进行教学,更深刻揭露了当时体罚儿童的陋习。
他说:“若近世之训蒙稚者,日惟督以句读课仿,责其检束,而不知导之以礼;求其聪明,而不知养之以善,鞭挞绳缚,若待拘囚。
”王守仁认为,体罚只能使学生厌恶学习,憎恨师长与学校,“视学舍如囹狱”“视师长如寇仇”。
在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束缚和体罚儿童,造成师生对立,是剥削阶级教育的一种痼疾,是摧残儿童、违背教育规律的失败方法。
可见,王守仁对当时教育儿童过于注重机械记忆,滥用体罚,造成儿童仇视学校、欺诈师长的不良习性,是非常痛恨的。
他主张采取诱导的方法,使学生愿意接受学习,乐于学习。
(三)循序渐进,因材施教
王守仁认为,学必须有基础,在自身的基础上逐渐加深,不可躐等而进。
“我辈致知,只是各随分限所及。
今日良知见在如此,只随今日所知扩充到底;明日良知又有开悟,但从明日所知扩充到底。
如此方是精一功夫。
与人论学,亦须随人分限所及。
”“分限”指的是儿童智力发展所达到的水平,教学要考虑儿童不断变化的生理和心理特点,“随人分限所及”有两个层面的意义:其一,对不同的儿童要因材施教,把握儿童的个体差异性;其二,对同一个儿童,要遵循量力性原则,循序渐进地促进儿童发展。
在王守仁看来,一个人发展的关键时期是儿童期,儿童的体力、智力等各方面都处于不断发展、形成的过程中,即所谓的精力日足、筋力日强、聪明日开。
因此,教育教学应按照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根据儿童的接受能力来进行,不要过分超越,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儿童发展。
(四)提倡独立思考
王守仁认为,学习应有批判精神,要善于独立思考。
王守仁强调学习过程中独立思考的重要性,“自求”“自得”,反对人云亦云,他对中国古代教育中盲从教师的“师承”现象进行了深刻批判,他常引用孟子的“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认为只有“自得”才能左右逢源,教学只是引导学生“各得其心”。
他还十分重视在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情感交流,对学生离经叛道的思想不加指责,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大胆创新,认为学是天下之公学,非朱子可得而私,亦非孔子可得而私。
他说:“君子之学求以得之于其心。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任务就是引导儿童用“心”思考,培养儿童独立思考的能力,启迪其智慧。
王守仁还强调只有从小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不盲目崇拜,使之“深入心通”,长大后才能逐渐形成自己的观点而不轻易受别人左右。
“夫学贵得之心,求之于心而非也,虽其言之出于孔子,不敢以为是也,而况其未及孔子者乎!求之于心而是也,虽其言之出于庸常,不敢以为非也,而况其出于孔子者乎!”他认为,学习这种事与其旁人“点化”不如自己“解化”。
他反对朱熹“为学之道在穷理,穷理之要在读书”的观点,认为“六经之实”都在“吾心”之中,单靠读书是不行的,必须考之于心。
在学习方面,王守仁反对盲从《六经》,强调要引导学生“各得其心”,学习贵在自求、自得。
要达到自求自得,必须提倡独立思考和勇于质疑,不盲目迷信书本、圣贤,每个人应使自己“深入心通”,形成自己的观点而不轻易受人左右。
反对盲从典籍,提倡独立思考,这也是王守仁教育思想的一个重要特色。
二、王守仁教育思想对当代儿童教育的启示
(一)顺应儿童天性
正如王阳明所说,儿童生性活泼,喜欢无拘无束、自由自在地玩耍。
但目前,多数教师认为儿童年龄较小,思想尚不成熟,应该对其严格教育,以保证其健康成长。
实际上,教师没有认清儿童的天性,如果一味地束缚儿童的天性,将使儿童的发展存在严重缺陷。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发挥儿童的天性,使其健康成长。
首先,由于儿童的动手能力较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多开展实践课程,如可开展手工制作课,组织手工比赛等,减少理论教学,为儿童提供动手的机会,从而不断提高其实践能力。
其次,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教师可以开展各种兴趣班,如舞蹈班、书法班、绘画班、乐器班等,让儿童根据自己的兴趣参加不同的兴趣班,激发儿童的学习积极性。
最后,教师要多带
领儿童接触大自然,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在大自然中开展相关课程,顺应学生天性。
(二)尊重学生个性,采取因材施教的方式
由于儿童的家庭教育背景不同,因此,儿童的学习基础、学习兴趣等也不尽相同。
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应采用王守仁“循序渐进,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加强儿童的针对性指导。
首先,将小组教学法和任务教学法相结合进行因材施教。
教师可以将具有相同或相似兴趣的儿童分为一组,为其布置相关的活动任务,使小组合作完成相关任务,在进行因材施教的同时,培养儿童的合作精神。
其次,教师要针对不同水平的儿童,设计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目前幼儿园儿童数量较少,基本能实现该方法),使基础好的儿童在学习上更加优秀,基础差的儿童能取得一定进步。
(三)注重培养儿童独立思考的能力
第一,引导儿童多角度进行思考。
通常,儿童都有较强的好奇心,喜欢问各种问题,有些问题在成人看来特别“傻”,但无论儿童提出了什么问题,教师都要耐心解答,不能嫌儿童烦,更不能打击儿童的积极性,而应尽可能多地给儿童提供独立思考的机会,并引导其从多个角度考虑问题,不断提高儿童独立思考的能力。
第二,营造独立思考的氛围。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小组竞赛的方式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并辅以一定奖励,从而激发儿童的思考热情。
三、结语
本文通过对王守仁儿童教育思想的分析,总结出其思想的核心包括四方面内容:一是教育要顺应儿童身心发展特点;二是教学过程中反对体罚;三是教育讲求循序渐进,因材施教;四是教育教学提倡独立思考。
在此基础上得出其教育思
想对当代儿童教育的启示,即顺应儿童天性;尊重学生个性,采取因材施教的方式;注重培养儿童独立思考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孟宪承.中国古代教育文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
[2]顾树森.中国古代教育家语录类编(下册)[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3.
[3]宋本成,邓永凯.中国古代教育家教育及教学思想评介[M].呼和浩特:内蒙古教育出版社,1985.
[4]郭齐家.中外教育名著评介[M].山东:山东教育出版社,1992.
[5]徐静.王守仁儿童教育思想浅析[J].普教研究,2008,(1):75-76.[6]孙玲.王守仁的儿童教育思想及其现实意义[J].太原教育学院报,2005,(6):22-25.
[7]符建峰.王守仁儿童素质教育思想之管窥[J].探索,2012,(6):70.[8]孙德玉.中国教育思想简史[M].安徽:安徽教育出版社,2011.
(责任编辑:陆水东)
doi:10.3969/j.issn.1008-9640.2016.08. 0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