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秋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21古文二则练习新版语文版

合集下载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六单元 21《古文二则》练习(1)(新版)语文版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六单元 21《古文二则》练习(1)(新版)语文版

《古文二则》练习一、基础题1.填空①《四知》选自于_______,作者_______,_______史学家,字_______。

②《私心》,选自于_______,主人公是_______,_______是复姓。

范晔,字_______,南朝宋时著名_______,主要作品_______。

《后汉书》以_______为体例,与_______、_______相同。

它分_______、_______、_______,合为百篇。

2. 解释加粗词语。

(1)四迁荆州刺史、东莱太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君不知故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吏人奏记及便宜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然少蕴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 用现代汉语表述下列句子。

(4分)(1)何谓无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故旧长者或欲令为开产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昔人有与吾千里马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虽不省视而竟夕不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整体感悟1. (杨震)曰:“使后世称为清白吏子孙,以此遗之,不亦厚乎!”你同意他的观点吗?请说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你知道“清官”还称什么吗?你能举出两个古代的“清白吏”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 你认为杨震拒金的故事,今天对我们有教育意义吗?请简要分析,不少于50个字。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第21课古文二则习题精选语文版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第21课古文二则习题精选语文版

21、古文二则习题精选助学指要“杨震拒金”的故事流传千古,课文《四知》节选自《后汉书·杨震列传》,虽然篇幅短小,却写了两件事,人物形象塑造得鲜明突出,尤其是人物语言刻画非常传神。

《私心》也选自《后汉书》。

舆论上大都以为有私心是不好的,很少有人能坦陈自己有私心;时人认为第五伦奉公无私,然而第五伦却坦陈自己有私心。

这个故事的引人之处和它的教育意义就在于第五伦能够从内心深处反省,每个读到这则故事的人也应扪心自省,挖掘自己内心深处的私心杂念。

学习这两则古文,要仔细品味文章内涵,认识古人廉洁自律、谦虚自省所具有的现实意义。

读读练练一、基础知识及其运用1.给下面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

谒见()辟之()辄叱()蕴藉()····2.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的字词。

(1)举茂才(2)后转涿郡太守··(3)吏人奏记及便宜者(4)时人方之前朝贡禹···(5)每三公有所选举(6)竟夕不眠····(7)性质悫(8)若是者,岂可无谓无私乎····3.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白话文。

使后世称为清白吏子孙,以此遗之,不亦厚乎!二、整体理解1.课文所选两则古文均选自《后汉书》,此书与《史记》《汉书》《三国志》并称“前四史”,长于记述史实和人物性格塑造。

作者_______是_______(时期)_______家。

2.《四知》写了两件事,第一件是______________;第二件是______________,可见杨震是个_______的人。

《私心》写第五伦怎样奉公无私,作者用极其简练的笔墨写了两件事(用原文填写):一是“_____________________”,二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两篇文章虽然短小,但精练而传神,很好地凸现了人物的性格和形象。

第21课《古文二则》同步练习(语文版九下)

第21课《古文二则》同步练习(语文版九下)

《古文二则》(《四知》《私心》)同步练习【模拟试题】(答题时间:30分钟)一、基础题填空①《四知》选自于_______,作者_______,_______史学家,字_______。

②《私心》,选自于_______,主人公是_______,_______是复姓。

范晔,字_______,南朝宋时著名_______,主要作品_______。

《后汉书》以_______为体例,与_______、_______相同。

它分_______、_______、_______,合为百篇。

1. 解释加粗词语。

(1)四迁荆州刺史、东莱太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君不知故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吏人奏记及便宜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然少蕴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用现代汉语表述下列句子。

(4分)[来源:](1)何谓无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故旧长者或欲令为开产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昔人有与吾千里马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来源:](4)虽不省视而竟夕不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源:.Com][来源:]二、整体感悟1. (杨震)曰:“使后世称为清白吏子孙,以此遗之,不亦厚乎!”你同意他的观点吗?请说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你知道“清官”还称什么吗?你能举出两个古代的“清白吏”吗?[来源:学_科_网Z_X_X_K]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来源:]3. 你认为杨震拒金的故事,今天对我们有教育意义吗?请简要分析,不少于50个字。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21《古文二则》练习语文版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21《古文二则》练习语文版

《古文二则》一、基础知识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1)闻其贤而辟.之( ) (2)怀金十斤以遗.震( ) (3)不受私谒.( ) (4)性质悫.,少文采( ) (5)辄叱.遣之( )(6)吏人奏记及便.宜者( ) 2.写出下面加点词的古今义。

(1)吏人奏记及便宜..者古义: 今义:(2)性质..悫,少文采古义: 今义:(3)每三公有所选举..,心不能忘古义: 今义:(4)暮夜无知..者古义: 今义:3.解释下列每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

闻其贤而辟之. () 当之.郡 () 君不知.故人 () 当之.郡 暮夜无知.者 () 故所举荆州茂才王密为.昌邑令( ) 当之.郡 故旧长者或欲令为.开产业 ( )(1) (2) (3)4. 用“/”划分下列句子的朗读停顿。

大将军邓骘闻其贤而辟之5.填空。

本文选自朝宋史学家的《后汉书》,在史传文学中它和、、《三国志》并称为“前四史”。

6.依次填人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①这场精彩的魔术表演,真是让人大开眼界、叹为观止,其丰富奇妙的变化简直。

②有的家长认为子女阅读课外文学名著、参加社会活动就是,这种观点失之偏颇。

A.不言而喻不学无术B.不可思议不务正业C.不可思议不学无术D.不言而喻不务正业7.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A.甲队在最后一分钟大举进攻乙队时,被乙队断球反攻,最终攻破甲队大门。

B.善于灵活运用各种表现手法的文学作品,往往生动传神,寓有艺术感染力。

C.造型独特的北京奥运主会场——“鸟巢”,充分体现了绿色奥运的理想途径。

D.遭到特大雪灾破坏的南岭生态系统,至少需要三十年时间才能基本全部恢复。

附:参考答案1.(1)bì(2)wèi (3)yè(4)què(5)chì(6)biàn2.(1)指对国家有利的事方便合适;便利(2)生性一种事物区别于另一种事物的特性(3)选拔举用贤能用投票或举手等表决方式选出代表或负责人(4)两个词,没有,知道没有知识,不懂事理3.(1)代词,代杨震动词,到(2)了解知道(3)动词,担任介词,替,给4.大将军邓骘/闻其贤/而辟之5.南范晔《史记》《汉书》6.B7.B二、类文阅读庞葱①与太子质②于邯郸③,谓魏王曰:“今一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否。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21课 古文二则同步练习 语文版-语文版初中九年级下册语文试题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21课 古文二则同步练习 语文版-语文版初中九年级下册语文试题

古文二则一、字音字形1.识记生难字骘.(zhì) 邑.(yì) 谒.(yè) 涿.(zhuō) 辄.(zhé) 悫.(què) 征辟.(bì) 便.宜(biàn) 2.读准多音字(1)辟.之bì 其他读音:pì 组词:开辟 (2)蕴藉.jiè其他读音:jí组词:狼藉(3)遗.之yí其他读音:wèi 组词:遗十金 (4)省.份shěng 其他读音:xǐng 组词:反省 二、重要词语1.重点词语理解辟:征召。

举:推举,选拔。

茂才:即秀才,通称才能优异的人。

汉代以来成为荐举人员的科目之一。

东汉时避光武帝X 秀名讳,改秀才为茂才。

迁:晋升或调动官职。

故人:汉代人在门生故吏面前,自称故人。

转:调动(官职)。

便宜:指对国家有利的事。

悫:恭谨,诚实。

蕴藉:宽和,宽容。

2.一词多义辨析(1)之⎩⎪⎨⎪⎧ 当之.郡(动词,到)以此遗之.(代词,代指“子孙”)辄叱遣之.(代词,代指“诸子中劝谏的人”)(2)以⎩⎪⎨⎪⎧ 亦以.此见轻(表原因,因为)至夜怀金十斤以.遗震(表目的,来)(3)而⎩⎪⎨⎪⎧ 密愧而.出(表修饰关系,相当于“地”)而.亦终不用也(表转折关系,相当于“不过”)虽不省视而.竟夕不眠(表转折关系,相当于, “但是”)(4)知⎩⎪⎨⎪⎧ 君不知.故人(了解)何谓无知.(知道)(5)遗⎩⎪⎨⎪⎧至夜怀金十斤以遗.震(赠送)以此遗.之,不亦厚乎(遗留) (6)称⎩⎪⎨⎪⎧ 称.为清白吏子孙(称作)在位以贞白称.(著称)(7)时⎩⎪⎨⎪⎧ 诸子或时.谏止(经常)时.人方之前朝贡禹(当时) 3.词类活用解释(1)子孙常蔬食步行 活用词语:蔬食 解释:粗粮。

这里名词活用为动词,吃粗粮。

(2)故旧长者或欲令为开产业 活用词语:故旧 解释:形容词活用为名词,老朋友。

4.古今异义区分(1)何谓无知..古义:无人知晓。

2021-2021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21《古文二则》练习(2)(新版)语文版

2021-2021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21《古文二则》练习(2)(新版)语文版

《古文二则》练习1、给下列字词注音。

邓骘( ) 辟( )之谒( )见涿( )郡遗()2、解释下列加粗实词闻其贤/而辟之故所举荆州茂才王密为昌邑令至夜/怀金十斤/以遗震不亦厚乎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题目。

四知范晔3.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四迁荆州刺史、东莱太守 / 迁客骚人,多会于此B.故所举荆州茂才王密为昌邑令 / 故虽有名马C.暮夜无知者 / 京中有善口技者D.使后世称为清白吏子孙 / 不能称前时之闻4.对下列句子的翻译,有误的一项是()A.大将军邓骘闻其贤而辟之。

译文:大将军邓骘听说杨震非常贤明就派人征召他。

B.当之郡,道经昌邑。

译文:杨振赴任途中,取道经过昌邑。

C.后转涿郡太守。

译文:后来杨震调任涿州郡担任太守。

D.子孙常蔬食步行,故旧长者或欲令为开产业。

译文:他的子孙常常吃蔬菜作饭,出门步行走路,他的老朋友中年长的人有的想让他为子孙开办一些产业。

5.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题目“四知”是“天知,神知,我知,子知”,杨震怕“人知道,拒绝王密的贿赂。

B.本文从侧面描写入手:“大将军邓骘闻其贤而辟之”,说明杨“的贤明是远近闻名的。

C.虽然“子孙常蔬食步行”,但杨震“绝“故旧长者”提出的“为开产业”,在他看“,留给后代廉洁守正的名声是对他们最大的馈赠。

D.作者善于人物的语言刻画,文中杨震的话语不多,但却掷地有声,最能凸现人物的性格特点。

类文阅读题去私6.给加粗字注音。

(1)解狐可( ) (2)国无尉( )7.解释加粗的词语。

(3)外举不避仇。

8.用现代汉语表述下列句子。

(1)君问可,非问臣之仇也。

9.试评述祁黄羊、杨震、第五伦三人的共同之处。

赏析:《去私》和《古文二则》都是讲古代清官的故事。

这三个人物有共同特点,就是没有私心。

在对人物的刻画方面,祁黄羊主要是通过他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亲的两件事,通过语言描写来刻画他的无私;《四知》通过写杨震拒收贿赂和不为子孙开产业突出他的没有私心;《私心》通过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来突出第五伦的无私。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21课《古文二则》同步练语文版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21课《古文二则》同步练语文版

古文二则Ⅰ.课外古诗背诵【原文】夜上受降城闻笛李益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赏析】本诗是一首写景抒情的七言绝句。

前两句写景。

沙白似雪,映白了回乐城旁边的烽火台,月色如霜,笼罩受降城。

后两句抒情。

不知何处响起芦笛声,引起征人的悲伤,整夜地盼望归家。

本诗真切地再现了征人凄楚痛苦之情,感人至深。

Ⅱ.课前准备一、生字识记骘(zhì):安排;定。

如:评骘。

辟:1.(pì)①开辟。

如:各家开辟出绿地。

②透彻。

如:精辟。

③驳斥或排除。

如:辟谣。

2.(bì)①排除。

如:辟邪。

②帝王召见并授予官职。

如:辟举。

本文取此义。

谒(yè):谒见。

涿(zhuō):地名。

辄(zhé):总是,就。

便(biàn):1.方便,便利。

如:轻便。

本文取此义。

2.非方式的,简单平常的。

如:便饭。

3.排泄屎、尿。

如:大便。

悫(què):恭谨,诚实。

藉:1.(jiè)垫在下面的东西。

如:枕藉。

2.(jí)①践踏;侮辱。

②盛多;杂乱。

二、词语识记辟:征召。

当:当……时候。

举:推举,选拔。

之:往,到。

迁:晋升或调动官职。

故:从前。

遗:赠送。

或:有人。

厚:优厚。

便宜:指对国家有利的事。

方:比作,比拟。

虽:虽然。

用:任用。

竟:整。

选举:选贤任能。

三、预习效果反馈1.“故所举荆州茂才王密为昌邑令”的理解。

2.用现代汉语表述“使后世称为清白吏子孙”。

3.如何理解“岂可谓无私乎?”4.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语。

①举茂才:②不受私谒:③吏人奏记及便宜者:④时人方之前朝贡禹:5.填空。

①《四知》选自于,作者,史学家,字。

②《私心》,选自于,主人公是,是复姓。

Ⅲ.课堂跟讲一、背记知识随堂笔记1.范晔,字,南朝宋时著名,主要作品。

2.《后汉书》以为体例,与、相同。

它分、、,合为百篇。

二、整体把握板书设计(一)板书设计四知拒收下属贿赂——四知:天知,神知,我知,子知拒绝为子孙开产业——使后世称为清白吏子孙私心(二)段落层次《四知》1.开头到“密愧而出”:。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六单元 21《古文两则》习题课件 (新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六单元 21《古文两则》习题课件 (新

蕴藉.( jiè )
2.重点词语解释。(10 分) (1)闻其贤而辟.之( 征召 ) (2)举.茂才( 推举,选拔 ) (3)四迁.荆州刺史( 晋升或调动官职 ) (4)后转.涿郡太守( 调动官职 ) (5)使后世称为清.白.吏子孙( 廉洁守正 ) (6)言事无所依.违.( 迟疑,模棱两可 )
(7)吏人奏记及便.宜.者( 指对国家有利的事 ) (8)性质悫.( 恭谨,诚实 ) (9)然少蕴.藉.( 宽和,宽容 ) (10)每三公有所选.举.( 古代指选拔举用贤能 )
第21课:古文两 则
学习好文言文需要打下扎实的字词基本功,请先复习《早读手册》,
Hale Waihona Puke 做到胸有成竹,再完成文言文的堂堂清。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9 分)
邓骘.( zhì)
昌邑.( yì )
私谒.( yè )
涿.郡( zhuō ) 辄.( zhé )
悫.( què )
征辟.( bì)
便.宜( biàn )
4.古今异义。(4 分)
(1)至夜怀金十斤以遗.震 遗古今义义::wyíèi,,赠丢送失。,漏掉。 (2)性.质.悫 性质古 今义 义: :性 事物 ,的 生特 性征 ;。 质,诚信。
(3)每三公有所选.举. 选举古义:选拔举用贤能。
今义:用投票或举手方式选出代表或负责人。 (4)吏人奏记及便.宜.者 便宜古今义义::对价国格家低有。利的事。
5.词类活用。(4 分) (1)暮夜.无知者( 名词作状语,在夜里 ) (2)至夜怀.金十斤以遗震( 名词作动词,怀揣 ) (3)子孙常蔬.食.步行( 名词作动词,吃粗粮 ) (4)亦以此见轻.( 形容词作动词,轻视 ) 6.作家作品。(5分) 范晔, 南朝 人,著名史学家。他一生最大的贡献就是撰 写《后汉书》。它继承了《史记》、《汉书》的 纪传 体例。它 与《三国志》同属“前四史”,长于记事和人物性格的塑造。

2016年秋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21《古文二则》练习(新版)语文版

2016年秋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21《古文二则》练习(新版)语文版

《古文二则》一、基础知识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1)闻其贤而辟.之( ) (2)怀金十斤以遗.震( ) (3)不受私谒.( ) (4)性质悫.,少文采( ) (5)辄叱.遣之( )(6)吏人奏记及便.宜者( ) 2.写出下面加点词的古今义。

(1)吏人奏记及便宜..者 古义: 今义: (2)性质..悫,少文采古义: 今义: (3)每三公有所选举..,心不能忘古义:今义: (4)暮夜无知..者 古义:今义: 3.解释下列每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

闻其贤而辟之. () 当之.郡 () 君不知.故人 () 当之.郡 暮夜无知.者 () 故所举荆州茂才王密为.昌邑令( ) 当之.郡 故旧长者或欲令为.开产业 ( ) (1) (2) (3)4. 用“/”划分下列句子的朗读停顿。

大将军邓骘闻其贤而辟之5.填空。

本文选自朝宋史学家的《后汉书》,在史传文学中它和、、《三国志》并称为“前四史”。

6.依次填人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①这场精彩的魔术表演,真是让人大开眼界、叹为观止,其丰富奇妙的变化简直。

②有的家长认为子女阅读课外文学名著、参加社会活动就是,这种观点失之偏颇。

A.不言而喻不学无术B.不可思议不务正业C.不可思议不学无术D.不言而喻不务正业7.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A.甲队在最后一分钟大举进攻乙队时,被乙队断球反攻,最终攻破甲队大门。

B.善于灵活运用各种表现手法的文学作品,往往生动传神,寓有艺术感染力。

C.造型独特的北京奥运主会场——“鸟巢”,充分体现了绿色奥运的理想途径。

D.遭到特大雪灾破坏的南岭生态系统,至少需要三十年时间才能基本全部恢复。

附:参考答案1.(1)bì(2)wèi (3)yè(4)què(5)chì(6)biàn2.(1)指对国家有利的事方便合适;便利(2)生性一种事物区别于另一种事物的特性(3)选拔举用贤能用投票或举手等表决方式选出代表或负责人(4)两个词,没有,知道没有知识,不懂事理3.(1)代词,代杨震动词,到(2)了解知道(3)动词,担任介词,替,给4.大将军邓骘/闻其贤/而辟之5.南范晔《史记》《汉书》6.B7.B二、类文阅读庞葱①与太子质②于邯郸③,谓魏王曰:“今一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否。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六单元 21 古文二则习题课件 语文版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六单元 21 古文二则习题课件 语文版
第六单元 诵读经典 品悟人生
21 古文二则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四迁荆州刺史( 晋升或调动官职 ) (2)性公廉,不受私谒( 拜见 ) (3)后转涿郡太守( 调动(官职) ) (4)言事无所依违(迟疑,模棱两可) (5)性质悫( 恭谨,诚实 ) (6)虽不省视而竟夕不眠( 全,从头到尾 )
2.下面的句子属于被动句的是( C ) A.至夜怀十金以遗震。 B.吏人奏记及便宜者,亦并封上,其无私若此。 C.不修威仪,亦以此见轻。 D.何谓无知!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使后世称为清白吏子孙,以此遗之,不亦厚乎! _我__要__让__后__代__被__称__作__清__白__官__吏__的__子__孙__,__用__这__个__来__馈__赠__他__们__,__不__也__是__很___ _优__厚__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若是者,岂可谓无私乎? __像_这__样__,__难__道__可__以___说__没__有__私__心__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去私 晋平公问于祁黄羊①曰:“南阳无令②,其谁可而③为之?”祁黄 羊曰:“解狐可。”平公曰:“解狐非子之仇邪?”对曰:“君问可, 非问臣之仇也。”平公曰:“善。”遂用之,国人称善焉。居有间, 平公又问祁黄羊曰:“国无尉④,其谁可而为之?”对曰:“午可。” 平公曰:“午非子之子邪?”对曰:“君问可,非问臣之子也。”平 公曰:“善。”又遂用之,国人称善焉。 孔子闻之曰:“善哉,祁黄羊之论也!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子,祁 黄羊可谓公矣。”
【注】①祁黄羊:名奚,字黄羊,晋国大夫。②令:县官。③而:同“以”。

2016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6单元 21 古文二则习题课件 语文版

2016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6单元 21 古文二则习题课件 语文版

语句
古义
故.人.知君
汉代人在门生故 吏面前的自称
若.是.者,岂可谓无 私乎
像这样
吏人奏记及便.宜. 对国家有利的事情 者
今义
老朋友 表示假设关系 的关联词语
商品价钱不贵
5.下列句子节奏停顿有误的一项是( A ) A.故/旧长者/或欲令/为开产业 B.使/后世/称为/清白吏子孙 C.每/三公/有所选举 D.虽/不省视/而竟夕不眠
3.主题解说
《四知》通过叙述“杨震拒金”的故事,表现了身居高官的杨震廉洁自 律,坚决拒贿的高尚品格.《私心》通过第五伦从内心深处进行挖掘,坦然 承认自己也有私心的故事,表现了第五伦无私奉公,自觉修身揭私的精神. 4.结构图解
5.重点聚焦 师:两个故事在人物塑造的手法上有何特点?
生甲:《四知》以杨、王二人的对白勾勒人物形象,寥寥数语,却将人物描 写得有血有肉,并以对比和衬托的手法来刻画人物形象.
【公】 ①性公.廉(公正) ②公.有私乎(表示对对方的尊称) 【遗】 ①至夜怀金十斤以遗.震(赠送) ②以此遗.之,不亦厚乎(遗留) 【为】 ①使后世称为.清白吏子孙(是) ②故旧长者或欲令为.开产业(替) ③故所举荆州茂才王密为.昌邑令(担任)
(2)古今异义 ①吏人奏记及便.宜.者(古义:指对国家有利的事;今义:价格低) ②性.质.悫(古义:性格质朴;今义:特征,属性) ③每三公有所选.举.(古义:选拔举用贤能;今义:用投票的方式等表决 选出代表或者负责人) ④暮夜无.知.者(古义:没有知识;今义:愚昧,没有文化)
蕴藉.( jiè) 悫.( què) 谒.见( yè ) 涿.郡( ( 晋升或调动官职
) (2)谒.见( 拜见 )
(3)后转.涿郡太守( 调动(官职) ) (4)不亦厚.乎( 丰厚 )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21课《邹忌讽齐王纳谏》练习题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21课《邹忌讽齐王纳谏》练习题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第21课《邹忌讽齐王纳谏》练习题★【原文阅读】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

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

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

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

”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练习提高】1.解释句中加点的字词。

①而形貌昳丽..(光艳美丽)②窥镜..(照镜子)③旦日..(第二天)④能谤讥于市朝..(集市、市场等公共场合)⑤时时..而间.进(常常,不时)(间或,偶然)⑥期年..之后(满一年)2.找出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孰视之(孰同“熟”,仔细)3.解释句中加点字词的古今义。

①邹忌修.八尺有余古义:长,这里指身高今义:修理②私.我也古义:偏爱今义:自私③明日..,徐公来古义:第二天今义:今天的下一天④今齐地方..千里古义:土地方圆今义:中央下属的各级行政区域的统称,某一区域⑤宫妇左右..莫不私王古义:君主身边的近侍之臣今义:方位词⑥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古义:指责今义:尖的东西进入或穿过物体⑦虽.欲言古义:即使今义:虽然⑧窥.镜而自视古义:照今义:暗中偷看4.根据语境,解释句中的多义词。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六单元 21 古文二则习题课件 语文语文级下册语文课件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六单元 21 古文二则习题课件 语文语文级下册语文课件
第六单元 诵读 经典 (sòngdú) 品悟人生
21 古文二则
第一页,共十一页。
第二页,共十一页。
晋升(jìnshēng)或调 动官职
拜见 调动(官职) 迟疑,模棱两可 恭谨,诚实
全,从头到尾
第三页,共十一页。
C
第四页,共十一页。
我要让后代被称作清白官吏的子孙,用这个来馈赠他们(tā men),不也是很优厚吗? 像这样,难道可以说没有私心吗?
②人懂得尊重自己——他不苟且,因为不苟且所以有品位
③人懂得尊重别人——他不霸道,因为不霸道所以有道德。 A.②①③ B.②③① C.③②① D.③①②
第十页,共十一页。
内容(nèiróng)总结
No 第六单元 诵读经典 品悟人生。B.吏人奏记及便宜者,亦并封上,其无私若此。(1)使
后世称为(chēnɡ wéi)清白吏子孙,以此遗之,不亦厚乎。我要让后代被称作清白官吏的子孙, 用这个来馈赠他们,不也是很优厚吗。居有间,平公又问祁黄羊曰:“国无尉④,其谁可而 为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外举不避仇 , 内举不避子。B
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子
公正无私,刚正不阿,以国家利益为重,置个人利益于外。
第九页,共十一页。
9.(2文01化7·重影庆响人中的考思(z维hō方nɡ式k和ǎo行)A为卷习)依惯次,填调入节下人面与横世线处界的的句关子系,。最在恰一当个的文一化项厚是实( B的) 社会里,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这样,人才能实现从“小我”向“大 我”的转变,成为一个有文化、有教养的人。 ①人懂得尊重自然——他不掠夺,因为不掠夺所以有永续的生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文二则》
一、基础知识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1)闻其贤而辟.之( ) (2)怀金十斤以遗.
震( ) (3)不受私谒.( ) (4)性质悫.
,少文采( ) (5)辄叱.遣之( )
(6)吏人奏记及便.宜者( ) 2.写出下面加点词的古今义。

(1)吏人奏记及便宜..者 古义: 今义: (2)性质..悫,少文采
古义:
今义: (3)每三公有所选举..,心不能忘
古义:
今义: (4)暮夜无知..者
古义: 今义: 3.解释下列每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

闻其贤而辟之. (
) 当之.郡 (
) 君不知.故人 (
) 当之.郡 暮夜无知.者 (
) 故所举荆州茂才王密为.昌邑令
( ) 当之.郡 故旧长者或欲令为.开产业 ( )
(1) (2) (3)
4. 用“/”划分下列句子的朗读停顿。

大将军邓骘闻其贤而辟之
5.填空。

本文选自朝宋史学家的《后汉书》,在史传文学中它和、
、《三国志》并称为“前四史”。

6.依次填人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①这场精彩的魔术表演,真是让人大开眼界、叹为观止,其丰富奇妙的变化简直。

②有的家长认为子女阅读课外文学名著、参加社会活动就是,这种观点失之偏颇。

A.不言而喻不学无术
B.不可思议不务正业
C.不可思议不学无术
D.不言而喻不务正业
7.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
A.甲队在最后一分钟大举进攻乙队时,被乙队断球反攻,最终攻破甲队大门。

B.善于灵活运用各种表现手法的文学作品,往往生动传神,寓有艺术感染力。

C.造型独特的北京奥运主会场——“鸟巢”,充分体现了绿色奥运的理想途径。

D.遭到特大雪灾破坏的南岭生态系统,至少需要三十年时间才能基本全部恢复。

附:参考答案
1.(1)bì(2)wèi (3)yè(4)què(5)chì(6)biàn
2.(1)指对国家有利的事方便合适;便利(2)生性一种事物区别于另一种事物的特性(3)选拔举用贤能用投票或举手等表决方式选出代表或负责人(4)两个词,没有,知道没有知识,不懂事理
3.(1)代词,代杨震动词,到(2)了解知道(3)动词,担任介词,替,给
4.大将军邓骘/闻其贤/而辟之
5.南范晔《史记》《汉书》
6.B
7.B
二、类文阅读
庞葱①与太子质②于邯郸③,谓魏王曰:“今一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否。

”“二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疑之矣。

”“三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信之矣。

”庞葱曰:“夫市之无虎明矣,然而三人言而成虎。

今邯郸去大梁也远于市,而议臣者过于三人矣。

愿王察之。

”王曰:“寡人自为知。

”于是辞行,而谗言先至。

后太子罢质,果不得见。

(节选自《战国策·魏策》) [注]①庞葱:人名,战国时魏国的大臣。

②质:做人质。

③邯郸(hándān):地名;赵国的都城。

④大梁:地名,魏国的都城。

鉴赏要点
选文讲述了庞葱将和太子到赵国的都城邯郸做人质,在未去之前,庞葱与魏王进行了对话。

通过对话表现了庞葱的机智,希望魏王不要相信谣言及别人的挑拨,应该有自己的主见。

问题探究
1.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夫市之无虎明矣,然而三人言而成虎。

2.从庞葱与魏王的对话中,可以看出庞葱有哪些思想顾虑?
3.后人从这个故事中概括出成语“三人成虎”。

这个成语通常用来比喻什么?
附:参考答案
1.集市上没有老虎是很明显的事,但是有三个人说有老虎,就变成真的有老虎了。

2.担心邯郸距离大梁太远,有人挑拨离间,使魏王对自己失去信任。

3.比喻谣言或讹传一再反复,就有使人信以为真的可能。

欢迎您的下载,资料仅供参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