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类应用型本科培养方案的构建与执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机械类应用型本科培养方案的构建与执行
发表时间:2010-06-17T15:28:17.797Z 来源:《科学教育家》2009年第5期供稿作者:许德章
[导读] 专业培养方案是人才培养的纲领性文件,其制定需要明晰的思路、严谨的态度,规范的流程。
本文阐述机械类应用型本科培养方案制定的思路,构思和起草过程,以及在教学实践中保障培养方案落实的措施等。
机械类应用型本科培养方案的构建与执行
许德章
(安徽工程科技学院先进数控和伺服驱动技术安徽省重点实验室安徽芜湖241000)
【摘要】专业培养方案是人才培养的纲领性文件,其制定需要明晰的思路、严谨的态度,规范的流程。
本文阐述机械类应用型本科培养方案制定的思路,构思和起草过程,以及在教学实践中保障培养方案落实的措施等。
【关键词】培养方案;应用型本科;机械
Construction and implementation of mechanical application-oriental undergraduate training program
Xu De-Zhang
【Abstract】Specialized training scheme is the programmatic document of personal training. Establishing it need clear thinking, serious attitude, and normative process. This article mainly discuss the drawing ideas, design and drafting process of mechanical application-oriental undergraduate training program, measures to guarantee the implementation of training program in teaching practice.
【Key words】Specialized training scheme;Applied talent;Machinery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646(2009)05-0018-02
1 引言
专业培养方案是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的总体设计蓝图[1],是实施人才培养工作的纲领性文件[2],是一所学校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的展示,体现学校对专业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要求,是制定课程教学大纲、授课计划和组织教学实施的依据,也是开展学科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学风建设、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等5 项教学基本建设的基础,涉及四个环节,即设计和审批、监控和评估[3]。
笔者从多年教学实践和教学管理经历中认识到,方案构思和执行是最关键的两个环节。
1 培养方案制定的思路
我国所有高等学校的专业都依据专业目录设置,但不同学校,同一专业的培养条件存在很大差异性,如培养目标的追求、师资条件、生源条件、硬件条件、经费投入、学生就业去向等。
因此,没有一个专业培养方案适合所有学校同一专业。
评价一个专业培养方案是否可行、合理的主要指标有:培养目标的明确性,学生知识结构的完整性与合理性,学生能力培养的可获得性与针对性,教学内容组织的科学性与合理性,教学资源利用的充分性,与生源的匹配性以及人才市场需求的吻合性,专业建设与发展的前瞻性与引领性等。
这就要求专业教研室教师,特别是教研室主任能充分理解这些指标的内涵,并有一个清晰的思路,才能构思出一个成熟的专业培养方案。
1 1目标理念。
一般认为,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可分为研究型、通识型、复合型、应用型和技能型等5种类型。
我校机械类2008级培养方案立足于学校办学指导思想与培养目标定位,即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依据“合格+特长”的目标取向,合理规划学生知识结构和能力构成。
方案力求体现培养目标刚性(合格)和弹性(个体特长)的统一,通识教育与职业教育的统一,以期实现人才的“知识”与“能力”兼备,“实用”与“可塑”兼顾,“求真务实”与“创新精神”完美结合。
1 2教学内容组织。
以知识传授为手段,能力培养为目标的专业教育理念,遵循“能力只有通过系统训练才能获得”的人才培养规律,尊重学生认知和能力提高的客观过程,精心组织教学内容,合理设置不同类型的实践性教学环节。
1 3教学资源的充分利用。
专业培养方案不仅立足现有的师资条件,更应该为师资建设和发展提供明确导向,提倡依靠团队力量,从整体上提高育人效果。
同时,方案在立足现有教学科研仪器设备的基础上,也应为实验室建设、仪器设备购置提供明确依据,应体现一定的前瞻性。
2 制定过程
我校机械类2008培养方案的制定分为动员发动、明确和统一思路、调研、形成初稿、评审、修改完善等几个主要步骤,历时一年多才定稿。
自2007年3月份起,结合我校教学评估整改工作,在全体教师中动员发动,做好学年学分制条件下的2008级各专业培养方案的制定准备工作。
专业教研室组织多次教研活动,讨论2008级培养方案制定的思路、原则和步骤等问题;机械工程系也多次组织召开教研室主任会议、教师代表座谈会,研讨2008级培养方案制定问题。
随后教研室教师分成若干组深入用人单位调研,走访用人单位人力资源领导和校友,召开不同层次座谈会,并通过网络发放了调查表。
经过半年准备,由教研室主任起草了初稿。
在2007年下半年,专业教研室邀请了部分基础教研室教师,召开了3次研讨会,讨论2008培养方案修改意见。
机械工程系也组织2次研讨会,邀请部分骨干教师,会同教研室主任讨论修改意见。
在经过3次较大幅度修改后,提交校组织的专家审核。
表1通识教育与职业教育学分分布
专业名称通识教育职业教育公共基础综合素质、公共选修专业基础、专业课专业方向、专业任选实践学分比例(%)学分比例(%)学分比例(%)总学分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67.534.0989.545.204120.71198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67.533.0998.548.283818.63204测控技术与仪器67.533.839547.623718.55199.5车辆工程67.533.9290.545.484120.60199 3 特色
3 1重构课程体系,兼顾职业教育与通识教育。
通识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双重功能是我国高等教育的显著特点。
在培养方案制定过程中,权衡两者间关系显得非常重要,即在实现学生基本知识和素质培养的基础上,满足职业培养的针对性、实用性和可发展性,表1列出我校机械类专业培养方案在学时、学分方面的分配情况。
3 2在基本专业规格的基础上,开设多个专业方向,形成“专业+方向”的多样化培养模式,表2列出各专业的方向设置。
3 3注重学科的交叉融合,拓宽就业岗位。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测控技术与仪器”、“车辆工程”四个专业在
机械学科背景下,逐步融合电子技术、控制理论应用、信息科学等学科内容。
学生在报考研究生和在企业选择就业岗位时,有更多地选择。
3 4增加了实践性综合训练。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增加2周数控加工实训;“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增加1周材料成型专业综合实验,1周材料科学基础实验;“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增加1周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综合实验;“车辆工程”专业增加2周车辆拆装实验。
3 5培养目标兼顾不同层次学生的要求。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总体趋势下,既要满足大部分学生具备较强职业能力,即应用型人才培养,也要照顾学生学术研究能力的培养,即日后成为研究型人才。
因此,在选择公共基础课时,充分考虑到学生报考研究生的客观要求,主要课程兼顾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限选课。
在设置专业基础课时,加强了主干专业基础课程的理论教学,适当增加了学时。
3 6课程内容的整合与优化。
改变课程以学科为中心的知识分割、简单拼凑的状况。
从人才培养的全局观点出发,处理各教学环节之间的关系,进行整体优化。
坚持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和综合提高。
如机械制造装备设计、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材料成型原理、工程材料及热处理、车辆专题课程设计、光电技术、测控总线及虚拟仪器等课程都是经过重新整合优化的课程。
4 执行规划
4 1在全体教学参与者中宣讲培养方案。
教学参与者包括教师和学生两方面主体,为了有效执行2008方案,有必要在学生和教师中宣讲培养方案。
一是利用教研活动时间,由教研室主任在全系教师大会上解读各自培养方案。
二是利用入学教育机会,由教研室主任宣讲培养方案,动员本科生导师利用专业集中辅导时间,解读培养方案。
表2各专业培养方向
专业名称专业方向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机械制造模具设计机电工程机械设计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液态成型工艺与装备塑性成型工艺与装备焊接成型工艺与装备测控技术与仪器测控技术精密机械车辆工程汽车设计与制造汽车电子4 2制定完备的教学大纲。
培养方案规定的教学任务需要多位教师合力完成,而各门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存在较大弹性,不同教师的理解也存在相当差异。
为了减少教学内容组织和教学要求的随意性,确保培养方案总体设计思路得到有效落实,需要制定完备的教学大纲,包括理论课程、课程设计、实验、实习、毕业设计等。
4 3检查、评价、总结。
检查是确保培养方案的执行力度和效果不可缺少的手段。
检查内容包括授课计划与大纲的一致性,授课计划执行的严肃性和规范性等。
具体方法包括授课计划审核、领导随机听课检查、学生信息员和教学督导员信息反馈等。
评价与总结是针对教学内容组织、教学过程、教学效果、成绩评定、材料归档等环节的规范性,教师对培养方案理解与贯彻的程度,所授课程与前后课程间关联性的呼应等方面进行评定和总结,帮助教师进一步认识、理解,并自觉执行培养方案。
5 结束语
在质量工程实施过程中,我校将专业培养方案制定放在最优先位置,动用了相当的人力、物力,花了一年半时间,构思、起草、论证、修改专业培养方案,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同时,引入教学过程质量监控体系,确保专业培养方案执行的严肃,有力地保障了人才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胡波,李宏伟,李卫兵,等.地方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研究[J].中国大学教学,2006年第5期,42-43 [2]滕小华,许丽,徐良梅.高校人才培养方案研究综述[J].新课程研究,2009年2月,141期,7-8
[3]毕家驹.高校内部质量保证工作:专业培养计划的设计[J].高教发展与评估,第24 卷第4 期,2008年7月,53-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