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由来——精选推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词语由来
转:董志修的博客
词语由来(⼀)
⿊名单的由来
⿊名单⼀词来源于世界著名的英国的⽜津和剑桥等⼤学。

在中世纪这些学校规定对于犯有不端⾏为的学⽣,将其姓名、⾏为列案记录在⿊⽪书上,谁的名字上了⿊⽪书,即使不是终⽣臭名昭著,也会使⼈在相当时间内名誉扫地。

学⽣们对学校的这⼀规定⼗分害怕,常常⼩⼼谨慎,严防越轨⾏为的发⽣。

这个⽅法被当时⼀位英国商⼈借⽤以惩戒那些时常赊⽋不还、不守合同、不讲信⽤的顾客.
英国商⼈把这类顾客的名字开列在⿊⽪书上,后来⼜将⼀些破产者和即将破产的⼈的名字也排在⿊⽪单上。

事情传开后,在社会上引起了轰动,先是商⼈们争相仿效,继⽽,各⾏各业都兴起了⿊⽪书,不少⼯⼚⽼板把参加⼯会的⼈的名字列在“不予雇佣”栏下。

于是,⿊名单便在⼯⼚主和商店⽼板之间秘密地传来传去。

1950年9⽉,美国国会通过《麦卡伦法案》,同年12⽉,总统杜鲁门发布命令,宣布美国处于“全国紧急状态”,正式实⾏《麦卡伦法案》,他们编制了形形⾊⾊的⿊名单,按名逮捕和迫害⼤批进步⼈⼠。

⿊名单的做法由此⽽固定下来了。

“解⼿”的由来
“解⼿”是⼈们对上厕所的⼀种⽂明说法。

历代战争之后,都会发⽣⼤规模的移民,那时候的移民是强制性的,因此,有些⼈留恋家乡,不肯离开故⼟,便想⽅设法逃避,但最终还是逃不过。

在迁移的路上,负责护送移民的官吏担⼼迁移者中途跑掉,就⽤⼀根长绳拴住他们每个⼈的⼀只⼿,这样连成⼀串后,迁移者便不易逃掉。

但是,⼈多事也多。

有⼈要⼤⼩便时,就央求护送的官吏把绳⼦解开。

⼀开始,央求的话语⽐较罗嗦:“长官,我要⼩便,请解开绳⼦”,由于央求的次数多了,慢慢的,⼈们央求的话语也就简单了,只说我要“解⼿”,负责护送移民的官吏便知其意了,⽽后给他把⼿解开,让其⼩便。

这就是⼈们把上厕所称为“解⼿”的由来。

“知⾳”的由来
知⾳即知⼰朋友。

这⼀词来⾃春秋战国时期。

相传,春秋战国时期,晋国有⼀个擅长弹琴的⼩官吏,名叫俞伯⽛,他所弹的曲调典雅动听,但⼀般⼈却难以听懂曲调的意思。

有⼀次,伯⽛回乡坐船途经汉⽔,准备在船上过夜。

那夜皎⽉当空,伯⽛顿起弹琴雅兴,便差⼈在船头焚⾹置琴,⽽后独⾃对⽉弹琴,幽雅的琴声在龟⼭脚下飘散。

有⼀个名叫钟⼦期的樵夫,在回家路上忽然听到了伯⽛的琴声,钟⼦期⼗分感兴趣,便跑到崖边偷听起来。

伯⽛先弹了⼀阵志在⾼⼭的曲调,钟⼦期⼀听,情不⾃禁地说道:“好啊!峨峨兮若泰⼭!”
伯⽛⼜弹了⼀阵意在流⽔的曲⼦,樵夫⼜迫不及待地说道:“好啊!洋洋兮若江河!”
伯⽛两次听到有⼈在崖边夸奖他的琴声,连琴也不弹了,连忙上岸找到樵夫,热情地邀他到船上畅谈,两⼈⼀见如故,结为好友。

⼀次,伯⽛与⼦期出游到泰⼭,刚巧碰到⼀场暴⾬,他俩便⼀起躲进⼀个岩洞。

由于⼼情闷
郁,伯⽛⼜弹起琴来,开始⼀曲表达遇到下⾬的⼼情,接着弹出了雷鸣⼭崩的情绪。

伯⽛每弹奏⼀段曲⼦,⼦期都将他所想表达的思想感情解释得⼀清⼆楚。

伯⽛弹完曲⼦,放下琴,感叹道:“好啊!⼦期所理解的,正是我所想的,⼦期真是听琴的知⾳啊!”
后来,⼈们便是彼此相互了解,最知⼼的朋友称为“知⾳”。

“推敲”的由来
“推敲”⼀词是根据唐朝诗⼈贾岛锤炼诗句的故事引申出来的,意为反复琢磨。

⼀天,贾岛在京城长安,骑着⽑驴在街上⾏⾛,随⼝吟成⼀⾸诗,其中两句是:
“鸟宿池中树,僧推⽉下门。


贾岛觉得诗中的“推”字,⽤得不够恰当,想把“推”字改为“敲”字,但⼀时不知哪个字好。

于是,⼀⾯思考,⼀⾯⽤⼿反复做着推门和敲门两种动作。

街上⾏⼈看到贾岛这种神情,感到⼗分惊讶。

韩愈看到,⼗分⽣⽓地对贾岛说:“你骑驴⼦怎么低着头,也不朝前⾯看看?”
贾岛⼀惊,慌忙下驴,向韩愈赔礼,并将⾃⼰刚才驴上所得诗句,因斟酌“推”“敲”⼆字,专⼼思考,不及回避的情形讲了⼀遍。

韩愈听后,转怒为喜,深思⽚刻后便说:“敲字好!在万物⼊睡、沉静得没有⼀点声息的时候,敲门声更是显得夜深⼈静。


贾岛连连拜谢,把诗句定为“僧敲⽉下门”。

从此,“推敲”两字,便成了深⼊思考问题,反复修改⽂字的典故。

词语由来(⼆)
“偏袒”的由来
汉朝皇帝刘邦,⼿下有⼀个勇猛的太尉叫周勃,此⼈在军中甚有威望。

刘邦临死时,深知有⼈想篡位夺取刘⽒天下,因⽽对周勃寄予极⼤的希望,曾对⼈说道:“安刘⽒者,必勃也!”
刘邦死后,果然,吕⽒专权,⼤⼒培植吕姓的势⼒。

想到⾼祖刘邦的重托,周勃决⼼夺过吕后的兵权,恢复刘⽒的帝业。

⼀天,周勃把军⼠们召集在⼀起,宣布了⾃⼰的主张,他对⼠兵们说:“你们凡是拥护现在的吕后的,就脱掉袖⼦,露出右臂;凡是拥护刘⽒的,就露出左臂!”周勃的话⾳刚落,兵⼠们
都“刷”地露出了左臂,表⽰拥护刘⽒,听他的指挥。

不久,吕⽒就垮台了。

偏是偏向⼀⽅的意思,袒是裸露的意思。

偏袒⼀词的意思就是这样来的。

现在使⽤这个词,它的意义当然不是“露出左臂”的含义了,⽽是在它原义的基础上,引申出“偏向”的意义。

所谓偏袒,就指偏向、袒护。

“名堂”的由来
明堂是上古时候帝王会见诸侯、接见长者的地⽅。

汉武帝是个好⼤喜功的皇帝,⼀⼼想学古时候帝王的样⼦,做出⼀番事业,流芳百世。

这天,他学着三皇五帝巡狩泰⼭的架势,浩浩荡荡来到东岳泰⼭。

⼭上有古时明堂的⼀处遗址,他见了⼀时雄⼼⼤发,便要在这⽚遗址上造⼀座新的明堂,以显⽰⾃⼰的威风。

但是,⽂武百官没有⼀个知道明堂是什么样⼉,应该怎么造。

⼀直到战国时期的《孟⼦》这本书⾥,才记了齐宣王建明堂的事。

当时,明堂的建造已很不流⾏,齐宣王建明堂就遭到许多⼈反对。

到了唐朝,国势强⼤,经济繁荣,重建“明堂”的事⼜提了出来。

由于“明堂者王者之堂”,所以,
武则天为了巩固⾃⼰的地位,让⼈各⾃上书献策,谈谈明堂是什么样的。

不多久,有⼈写了《黄帝明堂经》三卷献给武则天,上⾯绘有巍峨的正殿,四⾯是清⽔环绕,空中有响履⽊铺成的复道通到岸上,⾮常繁华。

武则天看了很⾼兴,准备照此动⼯。

⼤⾂刘允沦见这么⼀搞,劳命伤财,于国⽆利,就写了⼀篇《明堂赋》,讽喻武后,要她注意:那⼈不知搞的什么“明堂经”,明堂经⾥也不知弄的什么“明堂”,这些都是⼦虚乌有,胡说⼋道!武则天看了深为赞许,就没照着那所谓的“明堂经”去造“明堂”。

这事流传出去,就将稀奇古怪别出⼼裁的东西称作“搞什么明堂”,由于“明”和“名”的读⾳相同,⽽“明堂”⼜能表⽰“有名的明堂”这样的意思,所以“明堂”慢慢地写成了“名堂”,“明堂经”也给说成是“名堂经”了。

“糟糠”的由来
东汉皇帝刘秀有⼀个姐姐,名叫湖阳公主。

湖阳公主死了丈夫之后⼀直守寡在家。

⼀天她看中了⼀位叫宋弘的⼤⾂,就请弟弟刘秀皇帝出⾯提亲。

刘秀⼼想:“我是皇帝,为⾃⼰的姐姐说亲岂有不成之理。


⼏天后,刘秀便派⼈请宋弘来赴宴,席间,刘秀故意⽤话来考察和暗⽰宋弘,他对宋弘说:“⼈⽣在世,只要有了地位与财富,就不难找到朋友和妻⼦,你说对吗?”
刘秀想:“宋弘⼀定会同意我的观点。

”不料,宋弘当场反驳道:“贫贱之交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

”意思是说在贫贱时结交的朋友,不能因为⾃⼰的地位变了⽽忘记,同⾃⼰⼀起吃糠咽莱过苦⽇⼦的妻⼦,不能因为⾃⼰富贵了就抛弃!(不下堂是仍然主持家务的意思。


刘秀⼀听,感到宋弘的话讲得⼗分有理。

刘秀知道宋弘已经有了妻⼦,既然糟糠之妻不下堂,那么,宋弘是不会忘本抛弃妻⼦⽽另攀⾼门的,于是,作为皇帝的刘秀,便不在宋弘在前提起给⾃⼰姐姐说媒的事了。

后⼈根据这个故事,把⾃⼰⽣死相依、同⽢共苦的妻⼦称为“糟糠”。

“黄粱梦”的由来
唐朝开元年间,有个叫卢⽣的少年,在邯郸旅店中遇见了⼀个名叫吕翁的道⼠。

⾔谈期间,卢⽣⾃叹穷困,吕翁见这位少年情志不畅,⽬昏思寐,便从⾃⼰的⾏囊中取出⼀个两端有孔的青瓷枕头送给卢⽣。

当晚,卢⽣睡下后即做了如下⼀个美梦:
⾃⼰返家数⽉后,娶了本县望族崔⽒的漂亮⼥⼉为妻。

第⼆年,⼜考中了进⼠,后来由县尉步步⾼升,还当了⼗余年宰相。

期间,他还统率⼤军,出征外族,开疆辟⼟,⽴下赫赫奇功。

⾃⼰所⽣的5个⼉⼦,个个功成名就,都和名门望族对了亲……后来,⾃⼰⼜被劾贬谪,历尽曲折,终于获得皇帝察知冤情,从此更受皇上宠信。

执政⼗余年来,享尽⼈间荣华富贵,⼀直活到来80多岁才寿终正寝。

卢⽣⼀觉醒来,只见⾃⼰仍躺在旅店⾥,店主⼈在他睡觉前所蒸的黄粱⽶饭还未熟,卢⽣这才明⽩,⾃⼰⼏⼗年的荣华富贵,竟然是短暂的⼀场梦。

以后,⼈们就把“黄粱梦”喻作不可能实现的虚幻欲望,只是⼀场空欢喜⽽已。

“九⿍”的由来
相传,九⿍是夏禹治⽔成功后铸成的。

当时天下分为九州,即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九州。

治⽔成功后,他利⽤九州进贡得来的⾦属,铸造了九个⿍(⼀说仅⼀⿍,因材料来⾃九卅),将勘测所认识的这些地理状况,按九州划分,分别铭刻在九个⿍上。

因此,九⿍实际上是我国有⽂字记载以来的最原始的地图。

九⿍当时是国家政权的象征,夏、商、周各代帝王将它作为传国之宝,⼗分珍视。

战国时期,周室衰微,诸侯国渐强。

诸侯各国都希望拥有“九⿍”,成为正宗,因此发⽣了⼏次兴师求⿍的战争。

到了周显王四⼗⼆年(公元前327年),九⿍没⼊泗⽔彭城下。

据说,秦始皇时九⿍⼜现于泗⽔。

秦始皇⼤喜,以为这是⾃⼰德合三代,理当继承霸业的征兆,于是派数千⼈潜⼊⽔中打捞,结果拴⿍的绳⼦被“龙齿”咬断没有成功。

后来有⼈推断这些都
是⽆稽之谈,九⿍是在周宗室罹乱时被周室⾃⾏销毁了。

这⼏种说法⽆论孰是孰误,有⼀点很明确:九⿍是在战国期间失传了。

九⿍虽然失传,但是九州图像并没因此完全湮没。

由九⿍图像派⽣出来的《⼭海经》图继续传下来,成为我国制图学的先声。

⽽且,九⿍作为我国有⽂字记载的最原始的地图,⽐埃及公元前1300年产⽣的努⼒亚塔⾦字塔⼀带的巴⽐伦鲁斯地图还早⼋百多年。

“借光”的由来
“借光”这个词,现在已经成了⼈们普遍使⽤的礼貌⽤语。

⼈们把凡是请求别⼈提供某种帮助和从别⼈那⾥分享某种荣誉称作“借光”。

“借光”这个词由来已久。

据《战国策·秦策》记载,战国时秦国将军⽢茂曾对齐国使者苏代讲过这样⼀个故事:⼀条江边住着不少⼈家,每晚,姑娘们都凑到⼀起做针线活⼉。

其中有⼀位姑娘家境贫寒,买不起灯烛,其余的姑娘嫌弃她,说她爱占⼩便宜,拒绝她来。

这位姑娘说:我虽然买不起灯烛,但是我每晚都⽐别⼈先来,把屋⼦打扫⼲净,把坐席铺设整齐,让⼤家⼀来就能舒适地做活,这对你们多少也有些⽅便。

你们的灯反正是要点的,借给我⼀点光⼜有什么损失呢?姑娘们觉得她的话有道理,便把她留下了。

词语由来(三)
“青春”的由来 “青春”⼀词原指季节中的春季。

它始于汉代,为⽂史学家刘向⾸先使⽤。

据刘向《楚辞·⼤招》载:“青春受谢,⽩⽇昭只。

”即春季降临,万物复苏,呈现勃勃⽣机。

此后相当时期内,⽂⼈墨客⽤“青春”⼀词都是这个意思。

如杜甫的诗:“⽩⽇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 后来,⽂⼈们赋予“青春”⼀词以新意,泛指⼈的青年时期。

如王维在《洛阳⼥⼉⾏》⼀诗中:“狂夫富贵在青春,意⽓骄奢剧季伦。

”于是,“青春”⼀词逐渐失去春季的词义,成为青年的代称。

“⼊伍”词语的由来
参军叫⼊伍,与我国古代军阶编制有关。

据《周礼》载:我国古代军队⾥“五⼈为伍,五伍为两,五俩为卒,五卒为旅,五旅为师,五师为军”。

从西周时代起,军队就是按伍、两、卒、旅、师、军编制的。

那时,社会基层单位叫“⽐”,⼀个村庄、⼀个部落住在⼀起,五户为⼀⽐。

当兵时,五户各送⼀名男丁,⼀⽐共送五⼈,组成⼀个伍,不管⼲什么,五⼈总是在⼀起。

历代军队编制虽然不断变化,但“伍”的叫法却⼀直流传⾄今。

近代的班、排、连代替了古⽼的伍、两、卒,⼈们仍习惯把参军叫作“⼊伍”。

“伍”字在部队⼴为使⽤,如:“队伍”、“⼊伍”、“退伍”等等。

“⽂学”的由来
西汉时期,学校的负责⼈不是叫校长或教官,⽽是称“⽂学”,即负责⼈称为张⽂学、李⽂学等。

汉武帝为选拔⼈才,特设“贤良⽂学”科⽬,由各郡每年举荐⼈才上京考试,被举考者便叫“贤良⽂学”。

“贤良”是指品德端正、道德⾼尚之⼈;“⽂学”则指精通儒家经典的⼈。

魏晋后期,“⽂学”⼀词成为语⾔艺术的专⽤名词。

史书上记载的曹丕“好⽂学”,以著述为务,即是现今所指的⽂学含义。

“消息”的由来 “消息”⼀词最早出现于《易经》:“⽇中则昃,⽉盈则⾷,天地盈虚,与时消息。

”意思是说,太阳到了中午就要逐渐西斜,⽉亮圆了就要逐渐亏缺,天地间的事物,或丰盈或虚弱,都随着时间的推移⽽变化,有时消减,有时滋长。

由此可见,我国古代就把客观世界的变化,把它们的发⽣、发展和结局,把它们的枯荣、聚散、沉浮、升降、兴衰、动静、得失等等变化中的事实称之为“消息”。

只是到了近代才逐渐成为⼀种固定的新闻体载,所
以“消息”⼜叫新
闻。

“三脚猫”的由来 “三脚猫”是形容那些在技艺上略知⽪⽑⽽不甚精通的⼈。

“三脚猫”⼀词,语出于元末明初陶宗仪的《南村辍耕集》:“张明善作北乐府《⽔仙⼦》讥时云……说英雄,谁英雄;五眼鸡,岐⼭鸣凤;两头蛇,南阳卧龙;三脚猫,渭⽔⾮熊(⾮熊即飞熊)。

”⽂中的“三脚
猫”是⼀种动物。

后来,明⼈郎瑛在《七修类稿》记载:“嘉靖间,南京神乐观有三脚猫⼀头,极善捕⿏,⽽⾛不成步。

”捕⿏是猫的专职,“三脚猫”的本职技能很不错,却“⾛不成步”,难怪郎瑛接着解释道:“俗以事不尽善者,谓之三脚猫。

”就这样,“三脚猫”⼀词成了做事技艺不精的意思
了,并⼀直沿⽤到今。

“OK”的由来
“OK”是舶来语。

“OK”的意思尽⼈皆知,但这个词是怎么来的,则有种种不同的说法。

早在1565年,在英国⼈的遗嘱中就出现了这个词。

有⼈说,它起源于美国内战时期,讲德语的美国⼈说“OK”表⽰“Oberoomma”(最⾼统帅),当时美国有过这⼀军衔。

有⼈说,某个德国新闻记者在⽂章末尾写上“OK”,意思是“Ohnekovretur”(没有错误)。

还有⼈说可能起源于⼀个名叫奥托·凯撒(0ttokaiser)的商⼈,他在检验产品后,在合格产品上都贴上写有⾃⼰姓名缩写字母的标签。

美国辞典的说法是:1840年美国民主党总统候选⼈马丁·范布伦在竞选时,⽤“OK”作为竞选⼝号。

原来他出⽣于纽约的⽼⾦德胡克(Oldkinderhoek),⽤这个地名的头两个字母作为竞选⼝号,意思是“竞选成功”。

语⾔学家则认为,这是由“Allcorrect”(完全正确)⼀词的奇怪拼法(Ollkorrect⽽来。

但是通常认为,“OK”来⾃美国的⼀位记者。

1839年3⽉23⽇《波⼠顿晨邮报》⼀位记者在⽂章付印前写上了“OK”。

研究古希腊语⾔的学者认为,这位记者曾受过古典的希腊教育,千百年前,希腊教师在批阅优秀学⽣的⽂章时,往往在末尾写上“Oiakala”或“OK”,意思是⼀切都好,与英语中“OK”表⽰的意思(对,好,可以,⾏)差不多。

“⽆厘头”的由来 “⽆厘头”原来是⼴州的⽅⾔俚语,含有“⽆缘⽆故、莫名其妙”的意思。

作为⼀种⽂化形态,它是在⽇常⽣活平淡⽆奇的细节、语⾔和动作中,猎取观众意料之外的、令⼈忍俊不禁的笑料。

所以,也有⼈⼲脆就把它叫做“反智戏谑”。

它是受美国影视影响,并由⾹港电视台带动起来的。

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由于港台影视的⼤量引进,使我国⼤陆地区也很
受“⽆厘头”⽂化的影响。

“穿⼩鞋”⼀词的由来现在,⼀般把上级对下级或⼈与⼈之间进⾏打击报复,称之为“穿⼩鞋”,这是为什么呢?在封建时代,我国汉族妇⼥⼀直沿袭着缠⾜陋习,脚缠得越⼩就认为越美,⽽美其名⽈“三⼨
⾦莲”。

过去婚姻⼤事全凭⽗母之命,媒妁之⾔,男⼥双⽅根本互不相见,所以,只能依照脚的⼤⼩,⽽衡量⼥⼈的俊丑。

因此,在媒婆说媒时,必先请男⽅看⼥⽅的鞋样⼉,以⽰⼥⽅脚的⼤⼩,⼀但男⽅同意了亲事,就留下此鞋样⼉了,按此样尺⼨作⼀双绣鞋连同订婚礼物⼀起送到⼥⽅家,成亲那天,新娘必须穿上这双绣鞋,以防脚⼤⽽受骗。

如果当初故意把尺⼨弄⼩,⾃然就穿着不舒服,甚⾄穿不上,从⽽⼥⽅出丑。

后来,⼈们把这⼀风俗引伸到社会⽣活中,⽤来专指那些在背后使坏点⼦整⼈,或利⽤某种职权寻机置⼈于困境的⼈为“给⼈穿⼩鞋”。

“⾛后门”的由来不正当的⼿段来谋求达到某种个⼈⽬的,叫“⾛后门”。

此典故据说出⾃北宋年间。

相传宋哲宗死后,徽宗继位,以蔡京为相。

蔡京拼命贬谪和排斥旧吏,并规定其⼦⼥不得出仕和⼊京,甚⾄连其诗⽂也不准流传,因此引起了⼈们强烈的不满。

⼀次朝廷设宴,艺⼈们在宴间演出了这样⼀幕:⼀个⼤官据案中坐,传判各事。

有个和尚要求离京出游,因其戒牒是哲宗年间的,即被令还俗;⼀个道⼠遗失度牒要求补发,因是哲宗年间出家的,⽴即被剥下道袍复为百姓。

这时,⼀个属官上前低声说:“今国库发下的俸钱⼀千贯,皆为旧时钱⽂,如何处置t”这个⼤官略作沉思,悄悄地说:“那就⾛后门,从后门搬进来吧”这便是“⾛后门”的由来。

词语由来(四)
“磨洋⼯”的由来
⼈们习惯于将消极怠⼯、只出⼯不出⼒的现象称为“磨洋⼯”。

其实,最初“磨洋⼯”并不是指磨蹭、怠⼯的意思,⽽是指建筑⼯程的⼀道⼯序。

中国旧式的房屋建筑,官宦⼈家⼀向讲究“磨砖对缝”。

磨⼯,就是指对砖墙的表⾯进⾏打磨,使之平整、光滑,相当于现在的勾缝和打磨⽯类的装修。

1917年⾄1921年,美国⽤清政府的“庚⼦赔款”在北京建造协和医院和协和医学院。

⼯程耗资500万美元,占地22公顷,⽽且建筑质量要求甚⾼,外观上采取中国传统的磨砖对缝、琉璃⽡顶。

由于这项⼯程是由外国⼈出资、设计,中国⼯⼈就称它为“洋⼯”。

协和医院共有主楼14座,⼜是⾼层建筑,“磨⼯”⼯序⼗分浩繁。

所以,参加建筑⼯程的许多⼯⼈就把这⼀⼯序称为“磨洋⼯”。

⾄于后来的意思,也许是出于对西⽅帝国主义者侵略中国的罪恶⾏径的⼀种不满的发泄,最终改变了原来的意思。

历史上这种讹传的例⼦还有很多。

“破天荒”的由来
科举制度是逐级选拔,凡是考进⼠的⼈,都由地⽅选送本地区成绩最好的⼈⼊京赴试。

唐朝年
间,荆南地区派⼈参加京城会试(中央⼀级的科举考试),四五⼗年竟没有⼀个考中举⼈。

于是,⼈们称荆南地区为“天荒”,把那⾥遣送的考⽣称做“天荒解”。

天荒,本指浑沌未开的原始状态,⽐如盘古开天地。

这⾥的天荒是指荒⽽落后的地区。

把荆南地区称做“天荒”,是讥笑那⾥⼏⼗年没能有⼀个⼈上榜提名。

唐宣宗⼤中四年,荆南应试的考⽣中终于有个叫刘锐的考中了,总算破了“天荒”。

当时,魏国公崔弦镇守荆南⼀代,得知刘锐考中进⼠,便写信表⽰祝贺,并赠他70万“破天荒”钱。

刘锐不肯接受崔弦所赠之钱,在给崔弦的回信中,他写道:“五⼗年来,⾃是⼈废;⼀千⾥外,岂⽈天荒。


旧时⽂⼈常⽤“破天荒”来表⽰突然得志扬名。

现在⽤来指从未有过或第⼀次出现的新鲜事。

“吹⽜⽪”的由来
“吹⽜”、“吹⽜⽪”,是⼈们⽣活中最常见的⼝头禅。

在交通不太发达的时候,相传在黄河上游⼀带,⽔急浪恶,难以⾏⾈,为此当地的⼈们常⽤⽜、⽺⽪制成筏⼦渡河,它是由⼏个形状像袋⼦的⽜⽪⼝袋连结⽽成,使⽤时⽤嘴将⽪筏吹起来,于是那时就有了“吹⽜⽪”⼀语。

不⽤⾜够的⼒⽓,光谈空话,⽪筏是吹不起来的。

⼈们常对光说着空话的⼈说:你有本事就到河边吹⽜⽪看。

其后,⼈们就把那些既⽆知识,⼜⽆⼯作能⼒,爱说空话⼤话,夸⼤其词的叫做“吹⽜⽪”了。

“露马脚”的由来
宋代以后,妇⼥逐渐形成缠⼩脚的陋俗。

“三⼨⾦莲”——脚缠得越⼩越美。

据传,明太祖朱元璋⾃⼩家境贫寒,年轻时与⼀位也是平民出⾝的马姑娘结了婚。

这位马姑娘长着⼀双未经缠过的“⼤⾜”,这在当时是⼀⼤忌讳。

朱元璋当了皇帝以后,仍念马⽒辅佐有功,将她封为明朝的第⼀位皇后。

但是“龙恩”虽重,⽽深居后宫的马⽒却为脚⼤⽽深感不安,在⼈前从来不敢将脚伸出裙外。

⼀天,马⽒忽然游兴⼤发,乘坐⼤轿⾛上街头。

有些⼤胆者悄悄瞧上两眼,正巧⼀阵⼤风将轿帘掀起⼀⾓,马⽒搁在踏板上的两只⼤脚赫然⼊⽬。

于是,⼀传⼗,⼗传百,顿时轰动了整个京城。

从此,“马脚”⼀词也随之流传于后世。

“敲⽵杠”的由来
⽤别⼈的弱点或寻找借⼝向别⼈敲诈钱财的⾏为叫“敲⽵杠”。

“敲⽵杠”这个词的来源是这样的:清朝末年,帝国主义商船纷纷向中国输⼊鸦⽚,毒害中国⼈的健康,牟取暴利。

爱国官吏林则徐向清政府提出禁烟,并在⼴州海⾯派出官船巡逻,查禁鸦⽚。

有⼀次,官船截住⼀艘⾛私船。

⼀个官员抽着旱烟上了商船,监督⼿下⼈搜查,他⽆意之中在船篙上磕烟袋锅,这个动作可吓坏了⾛私商⼈。

原来他们正是打通船篙,隐藏鸦⽚的。

这会⼉,⾛私商⼈以为官员发现了秘密。

他强作笑脸,趁别⼈不注意把钱塞进官员的⼿中。

这个贪官⼼领神会,放⾛了⾛私船。

以后,“敲⽵杠”的说法就传开了。

“敲⽵杠”的来源,还有⼀种说法:四川⼭区,有钱⼈进⼭烧⾹时乘坐着⼀种⽤⽵杆做的滑杆,滑杆由⼈抬着。

⾛到半⼭腰抬滑杆的⼈就敲着滑杠,要求加⼯钱,否则就不抬⼈,乘坐滑杆的只好加钱。

还有⼀说:清朝末年,市场上⼩额的买卖,以铜钱作为单位,店家接钱后便丢在⽤⽵杠做的钱筒⾥,晚上结账时再倒出来,谓之“盘钱”,⼜称之为“盘点”。

当时上海城⾥有家店铺,⽼板很不⽼实,陌⽣顾客进门,往往随意提价。

每当伙计在接待顾客时,店主就敲⽵杠⼀下,⽰意提价。

吃醋”的由来
男⼥相恋时有第三者介⼊,往往发⽣争风吃醋现象。

到底什么是“吃醋”呢?原来,唐太宗李世民
当年赐给房⽞龄⼏名美⼥做妾,房不敢受,李世民料到是房的夫⼈是个悍妇,不肯答应。

于是唐太宗派太监持⼀壶“毒酒”传旨房夫⼈,如不接受这⼏名美妾,即赐饮毒酒。

夫⼈⾯⽆惧⾊,接过“毒酒”⼀饮⽽尽。

结果并未丧命,原来壶中装的是醋,皇帝以此来考验她,开了⼀个玩笑。

于是“吃醋”的故事传为千古趣谈。

现代⽣活中,有些⼈见别⼈受到表扬或奖励,⼼存嫉妒,眼红别⼈,也被戏称为“吃醋”。

“铜臭”的由来
如果骂⼀个⼈太爱钱,称之⽈“充满了铜臭⽓”,“铜臭”⼀词⾃然成了⼀个贬义词。

“铜臭”⼀词怎么由来呢?这⾥⾯还有⼀个典故。

根据《后汉书·崔烈传》记载:东汉时,⼀名叫崔烈的⼈,⽤500串铜钱买了个相当于丞相的司徒官职。

由于司徒与太尉、御史⼤夫合称“三公”,是掌握军政⼤权、辅助皇帝的最⾼长官,所以,⼈们虽对崔烈的丑⾏议论纷纷,但当着他的⾯谁也不敢谈及此事。

⼀天崔烈问⼉⼦崔钧:“吾居三公,于议者何如?”意思是说,⼈们对我当上三公有何议论。

崔钧据实相告:“论者嫌其铜臭。

”这就是“铜臭”⼀词的来历。

“拍马屁”的由来
“拍马屁”⼀词⾃然是从产马区流传起来的。

内蒙古、宁夏、青海、新疆等地,草原辽阔,盛产马匹,⽽且经常出现宝马良驹。

⼀般百姓⼈家都会拥有⼏匹马,以解决⾏路、运输等问题,牧民们常以养得骏马为荣。

有时⼈们牵着马相遇时,常要拍拍对⽅马的屁股,摸摸马膘如何,并附带随⼝夸上⼏声“好马”,以博得马主⼈的欢⼼。

起初,⼈们实事求是,好马说好,可是相沿很久以后,有的⼈竟不管别⼈的马好与坏、强和弱,都⼀味地只说奉承话,把劣马也说成是好马了。

于是“拍马屁”⼀词便⽤来讽刺那些不顾客观实际、专门谄媚讨好别⼈的⾏为了。

“马虎”的由来
马虎,是近代才流⾏的⼀个名词。

是形容⼈做事丢三落四,糊⾥糊涂。

据说,古时有个⼆百五画家,喜欢画虎和马。

⼀次,他刚画成⼀个虎头,有位朋友请他画匹马,画家顺笔⼀挥,虎头下⾯添上了马⾝。

朋友见他画得不伦不类就问他:“你画的是马还是虎?”画家随⼝答⽈:“管他是什么,马马虎虎吧!”朋友⽣⽓⽽去。

画家随⼿把这幅画挂在墙壁上。

他的⼤⼉⼦问道。

“⽗亲,上⾯画的是什么呀?”画家漫不经⼼地答道:“是马。

”⼆⼉⼦见了也问他,画家⼜随便地答道:“是虎。

”两个孩⼦遂马虎不辨。

⼀⽇,⼤孩⼦遇到⼀只⽼虎,以为是马,就想骑它,结果被⽼虎吃掉了;⽼⼆碰上⼀个⼈牵着⼀匹马,却以为是虎,拉⼸将马射死,结果被⼈打个半死。

于是,⼈们便送给画家⼀个外号“马虎先⽣”。

这就是“马虎”⼀词的由来。

“东西”的由来
“东西”⼀词是我们通常对⼀切物体的总称。

因为古代通常把东西南北中与⾦⽊⽔⽕⼟相配,称
为“五⾏”。

有⼀次宋朝朱熹去会他的朋友盛温和,正巧盛提篮上街买东西了,于是朱熹便问
他:“难道不买南北t”盛温和答道:“东⽅属⽊,西⽅属⾦,凡属⾦类、⽊类的我这个篮⼦就装得;南⽅属⽕,北⽅属⽔,⽕类、⽔类我这个篮⼦就装不得。

所以只能买东西,不能买南北。


原来,东⽅属⽊,代表⼀切植物,如花草、树⽊等;西⽅属⾦,代表⼀切⾦属矿物,如⾦银铜铁等;南北中则是属⽔、⽕、⼟。

⽔、⽕、⼟是⼈们司空见惯的化学现象或物质,容易被古⼈忽视。

⽽属⽊的植物和属⾦的⾦属矿物普遍受到⼈们重视,可以⽤来代表⼀切有⽤的物质。

所以⼈们便把代表“⽊”和“⾦”的两个⽅⾯联在⼀起,“东西”⼀词由此⽽来。

词语由来(五)
“眼中钉”的由来
“眼中钉”⼈们常⽤其来形容极为仇视的⼈。

提起这个词的来历,还有⼀段有趣的历史故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