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研社版小学英语教材的分析与评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文献综述
1. 国外关于教材评价的研究
国外对教材评价的研究已经取得了许多成果,欧美各国从19 世纪中期就开始了教材的分析评价工作,20 世纪初开始了教材评价(materials evaluation)理论的研究。
研究的内容包括评价的概念、范围、内容、功能,评价的主体、过程、方法和原则等等。
对教材评价的标准或指标体系的讨论一直是教材评价研究中的热门话题。
1922 年,Franzen 和Knight 对早期的教材评价工作做了归纳,提出了教材分析的五大要素:兴趣、理解、教材所包含的学习方法、内容的价值、结构。
他们认为教材评价的维度有两类,一类是一般性的维度,包括学科内容、社会内容、教学设计、可读性和制作质量五个,另一类是因评价目的或主体的不同而有不同的特殊维度,主要是教材与课程纲要以及学生情况的适切性等。
教材评价的方法、程序和工具也是研究的重要方面[1]。
有影响的研究包括SSEC 方案,伯克莱(Berkeley)方案,Eash 方案等。
随着教育技术的发展和多媒体教材的出现,教育评价方案变得越来越复杂,但其基本的理据还是来自传统的方案。
进入20 世纪80 年代以后,研究开始关注从新的角度出发重新审视教材在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或者依据认知、心理发展、学生素质发展、社会文化、语言学、信息科学、经济学和教育哲学等等方面的研究成果,从新的视角审视教材的质量,从新的角度分析教材,对教材的编制提出新的要求。
换句话说,从新的视角出发建立教材评价的标准。
90 年代后,特别是近几年,不少学者主张开放式的评价,反对少数专家对教材进行封闭式的审查。
在这股潮流的影响下,许多国家对教材的审查标准放得很宽。
在这种形势下,教材分析和评价就更多地倾向于为基层的学校选择教材服务,而不是为教育当局的审查服务。
“分析”的概念强化了,“评价”的概念淡化了。
2.国内关于教材评价的研究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内外语界对中小学英语教材的研究从未间断过。
这些研究从多角度探讨分析了我国中小学英语教材的各个领域。
英语教材的评价研究在我国英语界已经引起了一些专家学者的重视,但是主要还是引入国外专家学者的观点。
比如,北京师范大学王蔷教授在她的著作《英语教学法教程》一书中专门介绍了Tomlinson(1998)关于教材的评价标准。
华南师范大学何安平教授在《外语教学大纲·教材·课堂教学设计与评估》一书中详细介绍了Sheldon(1988)的一份较为详细的英语教材评价方法。
北京师范大学程晓堂教授在《英语教材分析与设计》一书中针对教材的外部评价,专门介绍了Grant(1987 )所提出的关于教材选择的三个评价表。
夏纪梅在《现代外语课程设计理论与实践》一书中介绍了Genesee(1996)的教材适用性评价,并介绍了Ur(1996)关于教材评价表或调查问卷设计的步骤。
他们的介绍对我们了解国外的教材评价研究起到了很好的传播作用,促进了国内学者对英语教材的评价研究。
另外一些专家和教师利用国外专家的研究成果来评价教材,比如徐锦芬、肖掸(2001)利用Hutchinson和Waters的对照法评价《大学英语》听力的教材评价细则来评价高职英语教材等。
周雪林(1996)认为,教材应当体现教学理论研究的最新成就,并满足学习者的需求。
教学大纲是教材编写的主要依据,而教材是实施教学大纲的载体,教材内容应与大纲的要求相吻合。
因此,许峰(2004)提出,教学大纲应是评价教材的唯一依据。
束定芳、庄智象(1996)也指出,教材的评价要与具体的教学目标相结合,要看它是否与教学大纲中所提出的教学目标和要求相吻合。
胡壮麟(1995)也表达了相似的观点,教材评价应从教材与当时教学大纲的一致性和教学效果两方面进行综合考察。
但是教学大纲会随着语言学研究的不断发展、社会需求的不断变化而作相应的变化,因此教材也应该不断的修订或推陈出新。
刘道义(2004)指出,衡量一套教材质量优劣的标准是动态的,但在特定历史时期和社会条件下还是有一些基本的衡量标准。
她提出编写英语教材应符合四个方面的基本要求:符合国家各项政策法规;符合国家课程标准;符合学生的发展要求;符合各地教改实际。
并指出要在以上编写要求的基础上,以课程标准的有关规定为依据来评价英语教材。
孙平华(2006)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结合我国英语教材评价的大背景,提出评价我国中小学英语教材的十个方面的标准:教材应反映先进的语言、学习和教学理论;教材应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教材应包括系统的语言知识;教材应平衡发展各项基本语言技能;教材内容应该科学地组织、分级和排列;教材应提供语言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的内容;教材应考虑学习者个体差异;教材应考虑教师教学和职业发展的需要;教材应具备支持性教学材料;教材应考虑教学资源和条件限制。
丁朝蓬根据学生个体和人类社会对教材的需求,从教材目标、教材内容、教材内容组织、内容呈现与表达四个方面提出教材评价的15 个标准。
高凌飚教授从知识与科学性、思想品德与文化内涵、认知与心理规律、编制技巧与工艺水平等四个维度提出分析问题、构建评价的指标,对教材的分析评估的视域和目的作了清楚的界定。
总的来说,国内外关于教材评价的理论探索为教材评价实践提供了基础和依据。
但是由于各门学科的教材都有其自己的特点,因此,各学科教材如何制定适合本学科的评价标准以提高该学科教材的质量,还需要做进一步的研究。
(三)概念界定
评价教材,首先必须清楚什么是教材?
教材问题是一个古老的问题,教材起源于教育活动,教育活动起又源于人类营谋生活、传递经验的需要。
教材是与教育教学同时发生,并同步发展起来的教学媒介。
表情达意的教学媒介由口耳相传、言传身教发展到文字性材料,并逐步形成为教科书。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作为教学媒体的教材家族也在不断壮大。
关于教材的定义,在CNKI工具书中的解释有:根据一定学科的教学任务,按照教学理
论的要求编写的,具有一定深度和范围的知识和技能体系的教学材料。
主要有教科书、讲义、讲授提纲、参考书刊、辅导材料等。
有的意见认为,现代化的声像资料和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也应该属于教材的范围[2]。
汉语倒排词典中解释教材是教学用的有关讲授内容的材料[3]。
当代汉语词典解释说教材是与讲授内容相关的材料,如书籍、讲义、图片等[4]。
简明同义反义词典中讲到教材就是根据教学大纲和实际需要,为师生教学应用而编选的材料。
主要有教科书、讲义、讲授提纲等[5]。
现代汉英词典中说教材就是教学材料(teaching material)[6]。
进步教育派认为,教材是人类行为活动的经验方法,它是一切自然和社会现象的解释,或者说教材是对宇宙和人生的各种实体的说明。
布鲁纳认为,教材是传递教学内容的手段。
也有学者说,教材是教学过程的一个要素,教材包括了教师教授行为中所利用的一切素材和手段。
因此可以归结出教材是指教师教授和学生学习的材料,具有以下特征: 第一,教材是社会实践的产物,是为一定教学目标服务的,是教学目标知识结构的具体化。
第二,教材是系统知识分类呈现的过程。
第三,教材体系是人工创作的系统,不是人类经验的本身。
与教材密切相关的一个概念是教科书,在这里有必要进行区分一下。
教科书是教材多种形式中最基本的一种,它是以课程标准为基础,依据教学规律,由学科专家编写,经权威组织审定,供学校施教使用的文本教学材料。
教科书是学生直接的学习对象,是理解课程内容并实现课程目标的媒介。
教科书又分为学生用书和老师用书,接受评价的可以是成套教科书,也可以是单册教科书和教科书中特定的单元材料。
本文研究的教材是指教材外延的概念,包括了教科书及教学辅助材料(教学音像资料、教学图、习题、练习册等),主要是评价学生用的教科书。
拉尔夫•泰勒认为,评价是查明已编制的和组织的学习经验在实际上将带来多少预期结果的过程,评价过程实质上是要弄清楚课程和教学对教育目标实现的程度。
评价活动是一种特殊性的认识活动,对事物进行评价,实质上是对该事物价值的认定。
教材评价本质上是衡量教材在实现教育目标的过程中的有效程度。
对教材评价就是通过特定的方法和途径对教材有效性、可靠性、可行性和使用效果进行分析,并通过一定的方式对分析结果加以综合概括,得出对教材价值的总体认识,也即是对教材的总体评价。
(四)研究目的及意义
在外语教学中,教材是实现教学大纲的重要保证之一,是教师组织教学活动的主要依据,也是学生获得有关知识、技能、学习策略的主要来源。
对教材进行评析,有助于教学大纲的实现,能为教育行政部门选择教科书提供参考依据,能向教科书编写单位提供改进教材的参考意见,教材评析尤其有利于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对教材进行取舍和调整,有针对
性地帮助学生学习。
目前广西的小学普遍使用由外研社出版的英语教材,为了了解它的适应性和实效性,特选了此题目进行研究。
此次研究具有一定现实意义:一是为义务教育阶段小学学校选择合适的教材提供参考依据,二是为英语教材编写单位提供改进教材的意见,以便教材更好地服务于教学。
三是,盼望本次研究的方法在评价其它科目教材上依然有效。
二、教材评价的原则、方法及标准
(一)教材评价的原则
为了保证教材评价的有效性,在制定评价标准之前,必须明确教材评价的原则。
高凌飚教授认为我国教材评析应遵循这样的原则:[7]
1.公开性原则
公开性原则要求评价过程具有一定的透明度。
要求评价者在评价工作开始之前,应当公开承认自己赖以进行评价的理念、标准、方法、程序结果和用途等,让公众,特别是教材的编写者和学校师生了解评价的过程和细节,了解评价的合理性和可能存在的局限。
2.公正性原则
公正性原则要求教材的评价者或评价机构与被评价的教材编制者不具有利益关系。
教材评价的组织和实施更不能由直接参与教材的设计、编写或主编,或者以其他名义间接参与了教材编制的人员承担,避免出现既是“运动员”,又是“裁判员”的情形。
此外,教材评价过程常常受到来自不同方面的压力和影响,坚持公正性原则尤其是要防止教材管理行政人员对教材评价做定位或定性化的干预,防止教材编制单位或人员对评价施加影响,防止某些权威带有学术流派见解的意见干预。
3.客观性原则
客观性原则要求评价过程的操作是客观的、摆脱个人偏见、严格按照程序进行。
收集评价资料证据时不应带有任何偏见,实事求是地反映问题,科学地进行分析。
不管制定的方案是多么合理和客观,教材评价的内容还有许多是内在的、不可测量的、属价值判断范畴的东西。
评价工作要做到完全客观是不可能的,评价者本人的观念对评价的结果有相当大的影响。
因此,保持评价人员的广泛代表性和相对稳定,尽可能全面收集资料证据,防止因环境差异、个人差异和学术观点的差异带来的片面性。
4.有效性原则
评价本身的有效性主要体现在评价所做出的判断的科学性。
有效性原则实际上也是教材评价权威性要求的体现,评价过程中各个评价人员可能对问题有不同的看法,但最终所做出的判断意见应保持一致,不能产生前后矛盾的评价意见。
规避评价者的意见处于摇摆不定之中。
5.动态与静态相结合原则
动态与静态相结合就是要求教材评价既有定量分析,又有定性评价。
定量评价只是保证了教材评价的客观性和科学性。
但是,教材的功能和作用最终是要通过人来实现,人是处于发展和变化之中的。
因此,为了能够真正满足教材的使用者(教师和学生)的需要,
必须通过必要的问卷调查,才能判断出教材的适切性。
(二)教材评价的方法
教材评价的方法有内容分析法、指标体系法、问卷法、观察法、访谈法等[8]。
评价活动是一种特殊性的认识活动,教材评价的实质是通过特定的方法和途径对教材的有效性、可靠性、可行性和使用效果进行分析,并通过一定的方式对分析结果加以综合概括,得出对教材的价值的总体认识。
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教材评价实质上也是评价教材对教育目标实现程度的过程。
根据这一理解,教材评价至少应该包含3个方面:教材设计和编制的分析和评价,教师使用教材的分析和评价,学生行为模式和学业成绩的分析和评价。
对教材进行分析评价,首先要对教材的文本进行分析,判断教材在设计和编制方面的质量水平。
也就是教材评价的内容分析法,它是一种发展较成熟的重要方法,使用这种方法能够对教材的内容进行较具体的研究,因此用得比较普遍。
在对内容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确定一定的评价指标,结合模糊综合评判的手段对教材的各个部分以及教材的整体做出量化的评价,即所谓的评价指标体系法。
这种方法的优点在于能够给教材一个比较简明的总体评定,不足之处在于许多东西难以用明确的指标加以表示,因此可能造成相当大的误差。
这种方法仍处于研究探讨阶段,可以作为一种辅助的方法。
访谈是一种能够深入地了解访问对象的深层思想的重要方法。
访谈有两类,一类是个别访谈,一类是小组或集体访谈。
个人访谈除可以进行得深入之外,还能得到一些被访者不愿公开表达的意见,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但是,个人访谈时耗力,大量地做不符合经济的原则。
小组或集体访谈可部分弥补这一缺陷,但容易被某些权威人士或主导意见所左右。
这种方法仍然需要消耗较多的时间和精力,也不能过多采用。
同时不论是个人或小组访谈,其结果质量更多地依赖研究者的个人经验、研究素质,要求高水平的评价人员去实施。
这也限制了这种方法的运用。
观察法可以从客观的角度直接了解教材使用的实际情况,为评价提供第一手真实情况,值得提倡。
但观察法也同样需要时间和精力,同样依赖于研究者的素质,因此难以大量采用。
而只根据少量观察现象来对问题进行判断,难免带有片面性和偶然性。
问卷法可以大面积地使用,省时省力,结果简要明确,容易量化,是研究者采用较多的方法。
但问卷法难以达到较深的层次,因此一般是配合其他方法一起使用。
本次研究采用了内容分析法、问卷法和访谈法相结合,在对教材文本进行分析的基础上,配合问卷和访谈做实证分析,最后对教材做总体的评价。
(三)教材评价的一般标准
1.评价的出发点
在制定教材评价的标准之前,必须清楚教材评价的出发点。
这是因为任何价值的判断
都与判断者的立场或出发点分不开,从不同的立场出发,可能会对同一事物作出完全不同的价值判断。
高凌飚教授认为我国教材评析的出发点应该是党的教育方针。
根据中共中央和国务院于1999年6月13日公布的决定,现阶段我国教育的基本任务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适应21世纪现代化建设需要的社会主义新人”,“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9]。
最近,教育部有公布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试行)》和相应的课程标准,体现了现阶段我国基础教育的目标要求。
这些是我们进行教材分析评价的基本出发点或基础。
2.评价的维度和标准
教材评价的维度指的是从哪些方面来对教材进行评价,每一个维度都反映了教材质量的一个重要方面。
评价维度的确定是基于对教材的认识和功能定位。
作为学生学习的资源,教材的知识内容应能为学生终身学习的理念打下基础。
作为一种媒介,教材应以正确的价值观念对学生进行引导,体现丰富的文化内涵;应该对国家课程进行合理的解读;应该用先进的教育理念对教学进行引导。
作为一种工具,教材应符合学生的认知心理,应有高的编写制作质量,应有良好的操作性和使用效果,应与当前的教育教学环境相匹配,与教师和学生的实际水平相匹配。
根据这些要求,高凌飚教授总结出了教材评价的五大维度[10]: (1)知识科学性维度
首先,作为学生的知识资源和学习工具,教材以什么理念作为指导思想去概括人类的知识宝库,或者说,选取什么样的知识作为教学的内容,能否将学生学习的必要知识 以恰当的方式汇集起来,与教材的质量水平有密切关系,是分析评价教材的一个很重要的标准。
教材的内容应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应有益于启发学生的思维和创造力。
同时应考虑教材的内容能否将其它学科紧密联系。
这一标准衡量的问题包括:
教材内容对学生素质发展的必要性和典型性;
教材内容反映学科基本结构和发展方向的水平;
教材内容与学生生活环境的联系程度;
教材内容及组织、表达方式的科学性;
教材内容与其他学科的配合协调程度;
(2)思想文化性维度
教材不仅是学生在知识与智力方面进行学习的资源和工具,也是帮助学生提高思想品德修养,认同自己文化归属的资源和工具。
教材必须有丰富的思想文化内涵,必须展现高尚的道德情操,潜移默化地帮助学生提高思想觉悟和文化涵养,培养良好的道德风范,懂得尊重和善于吸收其他文化的营养,这是衡量教材质量水平的另一个标准。
这一标准主要考虑的是教材的思想价值和及文化内涵。
这一标准衡量的问题包括:
教材所体现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思想境界;
教材所体现的价值观、人生观和道德观;
教材在激励学生的探索精神、创造精神和实践精神方面的水平;
教材对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科学态度的倡导水平;
教材对中华文化和人类文化的认识;
(3)认知能力性维度
这一标准考虑的是教材在内容选择、结构组织、活动安排、文字撰写、插图使用等等方面是否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发展规律。
作为学生学习的工具,教材在内容的选取和组织表达的方式上必须遵从人类认识事物和学习发展的规律。
在中小学阶段,学生还未成年,其心理特点和智能发展水平都与成年人有所不同,教材应该适应青少年的心理特点和发展水平。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但他们又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学习,教材应充分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同时又要处理好主动学习与教师指导的关系,这是衡量教材质量水平的第三个重要标准。
这一标准衡量的是: 教材能否调动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教材能否从多方面来强化学生的感知和知识发生过程;
教材能否引导学生主动建构新知识;
教材对学生的起始程度要求和预定发展目标是否合适;
教材是否符合学生心理发展的成熟程度,遵循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
(4)可行适应性维度
这一标准考虑的是教材是否与当前的教学环境和资源条件相匹配的问题。
教材需要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去实现教育的效果,教材的使用过程不仅与教材本身有关,还与教学环境、师资水平以及学生情况有关。
如果教材太难,或者对实验设备的要求太高等等,与当前的环境条件不适应,使用起来就不会有好的效果,就不是好的教材。
这是反映教材质量的又一重要标准,需要考虑的问题包括:
教材与学生水平的适应程度;
教材与教师水平的适应程度;
教材与学校资源环境的适应程度;
教材与使用教材的地区的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适应程度;
教材的教学设计与实际使用情况的符合程度;
教材预定的教学目标在实际中的达成情况;
(5)编制水平性维度
作为学生学习的工具,教材编写和出版制作水平,包括教材的文字和插图、挂图、地图、图表等的编写制作水平,也是衡量教材的很重要因素。
一本内容再好的教材如果在编写和
制作方面水平很低,其使用效果也不会好,这是衡量教材质量的第四个标准。
不同类型的教材以及用不同的媒体制作的教材,如传统的教科书和音像教辅材料,其制作技巧和工艺要求是不同的,需要考虑的问题也不相同。
它需要考虑的问题是:
教材文字的编制水平;
教材插图与文字的配合程度及制作水平;
教材的挂图、音像视频材料的制作水平;
教材的版式设计水平;
教材的印刷工艺质量;
(四)本研究的评价维度
教材作为资源的价值,主要是看其内容与结构体系是否对学生的知识、能力和身心素质的健康发展有益、有效和可靠,是否符合国家教育方针的规定,时代气息如何,等等。
教材作为工具的价值,主要是看其功用如何,教育观与教学法是否先进,与学生的心理发展、接受能力是否相称,使用是否方便,效益与效率如何等等。
根据国内外的教材评价的理论和实践,结合我国基础教育英语课程的性质特点和新课标对教材的要求,参考高凌飚教授关于教材评价的五大维度,制定了小学英语教材评价的五个维度,并分别制定了各维度的评价标准。
这些维度和标准将在本文的教材解读及问卷部分具体展现并做详细的分析和评价。
1.知识科学性维度
教材教学目标的实现都是以知识技能的学习为基础。
依据国家英语课程标准的要求,英语教材对知识性的要求有多少是以课程标准或教学大纲所规定的最低限度为准,对知识的取舍、编排、组织、展开和归属等各方面的处理水平,要求规范、正确。
同时,不可忽视知识的内在联系和规律,但不能过分追求知识体系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而最重要的是不应该出现科学性错误。
知识的呈现应根据各学段学生不同的知识背景和认知发展水平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内容应在不同的年级有再度重复,以保证知识的连贯性。
小学生的自我总结能力比较薄弱,教材的知识点应清楚明了,重难点突出,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
同时,还应该注意小学生的学习特点,适当的设置习题和单元检测题,以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因此,小学教材也应体现这些方面的内容:
(1)教材内容是否符合义务教育新课程改革标准的要求;
(2)教材的编排顺序是否体现了知识的内在联系和规律;
(3)教学内容在不同年级中是否有适度的重复与连贯;
(4)教材知识点是否清楚,重点难点是否突出;
(5)习题、单元检测题是否可以有效地衡量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