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东师范大学环境工程专业真题[1]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华东师范⼤学环境⼯程专业真题[1]
环境科学2000年
⼀、填空题(30分)
1、酸⾬是指(pH值⼩于5.6的⾬雪或其他形式的⼤⽓降⽔),我国酸⾬组成以(硫酸型) 为主。

2、微波对⽣物体造成的伤害和⽣理影响,主要是所谓的(电磁辐射)作⽤的结果。

3、⽣物多样性三个主要组成部分是(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态系统多样性) 。

4、《控制危险废物越境转移及其处理公约》⼜叫(巴塞尔)公约。

5、⽤铬法和锰法测定的化学需氧量之间的关系为CODCr (> )CODMn。

6、⼋⼤公害事件中,⽔俣病是由于(甲基汞) 引起的,⾻痛病是由于(重⾦属镉)引起的。

7、⽣态⾦字塔主要有(能量⾦字塔、⽣物量⾦字塔和数量⾦字塔) 三种类型。

8、按照处置对象及技术要求上的差异,⼟地填埋主要分为(卫⽣⼟地填埋和安全⼟地填埋) 两类。

⼆、名词解释(20分)
海岸逆温可持续发展演替环境本底值⽣物质能
三、问答题(50分)
1、污染物质进⼊海洋有哪些主要途径?试举例说明。

答:1、船舶造成的污染。

船舶造成的污染,是指因船舶操纵、海上事故及经由船舶进⾏海上倾倒致使各类有害物质进⼊海洋,海洋⽣态系统平衡遭到破坏。

主要表现为:(1)船舶操作污染源,主要是船舶⼯作⼈员的故意或过失造成的。

(2)海上事故污染源,船舶由于发⽣海上事故,如船舶碰撞,触礁等。

(3)船舶倾倒污染源;这种污染源的产⽣,主要表现在,经由船舶故意的将陆地⼯⼚⽣产所产⽣的⽣产废料、⽣活垃圾、清理被污染的航道河道所产⽣的带有污染物质的污泥污⽔,倾倒⼊海洋。

2、海洋⽯油开发对海洋造成的污染
我国海域⽯油蕴藏量⼗分丰富,⽬前多数开发者集中在近海海域勘探开发。

随着海洋⽯油勘探开发的飞速发展,有的钻井船和采油平台,⼈为的将⼤量的废弃物和含油污⽔不断地排⼊海洋,因此,海洋⽯油开发也是⽬前造成海洋污染的原因之⼀。

主要表现:1)⽣活废弃物、⽣产(⼯作)废弃物和含油污⽔排⼊海洋。

(2)意外漏油、溢油、井喷等事故的发⽣。

(3)⼈为过程中和⾃然过程中产⽣的废弃物和含油污⽔流⼊海洋中。

3、⼯⼚对海洋的污染。

除⽓侯因素外,再就是⼈为因素所造成的。

除前⾯所述的两种原因以外,还有⼀种⾮常重要的原因,就是陆地⼯⼚对海洋的污染。

陆地⼯⼚对海洋的污染主要表现在,(1)与海相通的河流两岸的造纸⼚、化⼯⼚等利⽤河道排放污⽔⽽流⼊海洋。

(2)含有污染物质的⼯业垃圾、⽣活垃圾倾倒河岸或河道,随河⽔或涨落潮流⼊海洋。

2、伦敦型烟雾与洛杉矶型烟雾的区别。

答:表2-3-1 伦敦型烟雾与洛杉矶烟雾的⽐较
项⽬伦敦型(硫酸烟雾)洛杉矶型(光化学烟雾)
概况发⽣较早(1873年),⾄今已多
次出现发⽣较晚(1943年),发⽣光化学反应
污染物颗粒物、SO2、硫酸雾等碳氢化合物、NOX、O3、PAN、醛类燃料煤汽油、煤⽓、⽯油
⽓象条件风速静风22m/s以下
季节冬秋、夏
⽓温低(4℃以下)⾼(24℃以上)湿度(%)85以上70以下
⽇光
弱强臭氧浓度
低⾼出现时间
⽩天夜间连续⽩天毒性对呼吸道有刺激作⽤,严重时导
致死亡对眼和呼吸道有强刺激作⽤。

O3等氧化剂有强氧化破坏作⽤,严重时可导
致死亡。

3、海洋污染的特点有哪些?
答: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的不断增长,在⽣产和⽣活过程中产⽣的废弃物也越来越多。

这些废弃物的绝⼤部分最终直接或间接地进⼊海洋。

当这些废物和污⽔的排放量达到⼀定的限度,海洋便受到了污染。

由于海洋的特殊性,海洋污染与⼤⽓、陆地污染有很多不同,其突出的特点:(⼀)是污染源⼴,不仅⼈类在海洋的活动可以污染海洋,⽽且⼈类在陆地和其他活动⽅⾯所产⽣的污染物,也将通过江河径流、⼤⽓扩散和⾬雪等降⽔形式,最终都将汇⼊海洋。

(⼆)是持续性强,海洋是地球上地势最低的区域,不可能像⼤⽓和江河那样,通过⼀次暴⾬或⼀个汛期,使污染物转移或消除;⼀旦污染物进⼊海洋后,很难再转移出去,不能溶解和不易分解的物质在海洋中越积越多,往往通过⽣物的浓缩作⽤和⾷物链传递,对⼈类造成潜在威胁。

(三)是扩散范围⼴,全球海洋是相互连通的⼀个整体,⼀个海域污染了,往往会扩散到周边,甚⾄有的后期效应还会波及全球。

(四)是防治难、危害⼤。

海洋污染有很长和积累过程,不易及时发现,⼀旦形成污染,需要长期治理才能消除影响,且治理费⽤⼤,造成的危害会影响到各⽅⾯,特别是对⼈体产⽣的毒害,更是难以彻底清除⼲净。

4、简述固体废弃物管理的“三化”。

(环境⼯程学)
答:固体废物发三化原则:减量化、资源化、⽆害化。

减量化是指减少固体废物的产⽣量和排放量;资源化是指采取管理和⼯艺措施从固体废物中回收物质和能源,加速物质和能源的循环,创造经济价值的⼴泛的技术⽅法;⽆害化是指对已产⽣⼜⽆法或暂时尚不能综合利⽤的固体废物,经过物理化学或⽣物⽅法,进⾏对环境⽆害或低危害的安全处理、处置,达到废物的消毒、解毒或稳定化,以防⽌并减少固体废物的污染危害。

其中以城市垃圾为主体的固体废物管理系统的六个功能环节可涵盖上述三化原则:
1、固体废物产源地管理。

2、分散堆存
3、收集系统
4、转运材料回收
5、加⼯处理6最终处置
5、 p L 计算相应于强度为120分贝的噪声的声压。

答:因为公式:
0lg *20p p L p =
p L ——对应于声压p 的声压级,dB ; 0p ——基准声压,a P P 5010*2-=
所以P=20Pa
环境科学2001年
⼀、名词解释(15分)
温室效应富营养化酸⾬噪光光化学烟雾
⼆、简答题(40分)
1、简述可持续发展的含义和原则。

(来源书《环保》)
答:可持续发展是既满⾜当代⼈的需求,⼜不对后代⼈满⾜其⾃⾝需求的能⼒构成危害的发展。

它是⼀个涉及经济、社会、⽂化技术及⾃然环境的综合概念。

它是⼀种⽴⾜于环境和⾃然资源⾓度提出的关于⼈类长期发展的战略和模式。

这并不是⼀般意义上所指的在时间和空间上的连续,⽽是特别强调环境承载能⼒和资源的永续利⽤对发展进程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它的基本思想包括三个⽅⾯:
⼀、可持续发展⿎励经济增长。

它强调经济发展包括数量增长和质量提⾼两部分。

⼆、可持续发展的标志是资源的永续利⽤和良好的⽣态环境。

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是⾃然的耗竭速率低于资源的再⽣速率,必须通过转变资源发展模式从根本上解决环境问题。

三、可持续发展的⽬标是谋求社会的全⾯进步。

在⼈类的可持续发展系统中,经济发展是基础,⾃然⽣态保护是条件,社会进步才是⽬的。

基本原则:⼀、公平性原则。

⼀是本代⼈的公平即代内之间的横向公平;⼆是代际间的公平即代际间的纵向公平。

⼆、持续性原则。

主要限制因素是资源与环境,是⼈类⽣存与发展的基础和条件。

资源的永续利⽤和⽣态环境的可持续性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

三、共同性原则。

不同国家历史经济⽂化发展⽔平不同,可持续发展的具体⽬标、政策和实施步骤也有差异,但公平性和可持续性是⼀致的,实现可持续发展总⽬标,必须争取全球共同的配合⾏动。

2、简述⼤⽓污染预报的依据。

(REMAIN)
答:⼤⽓污染预报分为⼤⽓污染潜势预报和城市⼤⽓污染浓度预报。

了解城市上空污染物稀弹与扩散的规律对确切预报城市⼤⽓污染⼗分重要。

其⽅法有如下三种。

(1)扩散计算法:这是⼀种利⽤电⼦计算机进⾏理论性间接推导预测的⽅法。

这种⽅法是以平地没有建筑物为前提计算的,因此误差较⼤。

但此⽅法最简便,故可作为核算的⽅法。

(2)风洞实验法:过去多⽤来检验飞机、汽车和建筑物的风压,近年各国把此法⽤到⼤⽓污染实验。

此法是按实际地形和⼯⼚排烟的情况作成与实际情况接近的模型,拜以实际成此例的排烟和常风向的风洞⽓流进⾏模拟。

这种⽅法可定量判断出实际地⾯浓度。

(3)现场扩散实验法:这是在现场实地进⾏定性与定量的调查检测⽅法主要是通过扩散物质的观测取样进⾏实验,扩散物质多⽤⼆氯⼆氟甲烷、蟹光物质和铀等放射性物质。

这种实地观测需要预先掌握⽓象资料,这主要是通过⽓象局获得。

对⼤⽓污染关系很⼤的逆温层资料需要专⽉进⾏,主要是通过铁塔、⽓球和直升飞机上的热敏电阻温度针进⾏测量,观测的⾼度⼀般是在⼀百到五百⽶的⾼度范围。

上述三种⽅法各有优缺点,通常是以⼀种⽅法为主,其它两种⽅法为辅进⾏校核修正,最后制成污染浓度分布图作为⼤⽓污染防治与⼤⽓污染预报的依据。

各地区出现逆温的频率、⽣消过程以及⾼度、厚度、强度、持续时间都与当地的⽓象条件、下垫⾯情况有密切的关系。

因此,应该了解本地区低空逆温的⽓象规律,进⼀步分析逆温产⽣的天⽓条件,有助于摸清⼤⽓污染的⽓象情况,为开展⼤⽓污染预报提供依据。

3、什么是⾷物链?它在难(不)降解污染物迁移中的作⽤如何?
答:⾷物链:植物所固定的能量通过⼀系列的取⾷和被取⾷关系在⽣态系统中的传递,这种⽣物之间的
传递关系称为⾷物链。

⾷物链在难(不)降解污染物迁移中的作⽤主要体现在⽣物放⼤和⽣物积累。

⽣物放⼤,即在同⼀⾷物链上的⾼营养级⽣物,通过吞⾷低营养级⽣物蓄积某种元素或难降解物质,使其在机体内的浓度随营养级数的提⾼⽽增⼤的现象。

⽣物积累,即⽣物从周围环境(⽔、⼟壤、⼤⽓)和⾷物链蓄积某种元素或难降解物质,使其在机体中的浓度超过周围环境中浓度的现象。

⽣物发⽣积累与放⼤关键因素主要⾄少包括营养级和⽣物个体⼤⼩.两⽅⾯
4、试述⼈类社会不同发展阶段环境问题的主要特征与动⼒的关系?
答:⼈类的历史可以划分4个发展阶段──前发展阶段、低发展阶段、⾼发展阶段、持续发展阶段。

即原始社会、农业社会、⼯业社会、后⼯业社会。

在原始社会⼈类所⾯临的环境问题主要受洪⽔、⼭林⼤⽕等⾃然灾害威胁之外,就是⼈类是盲⽬乱采滥捕,导致的森林破坏、猎物缺乏,引起饥荒。

动⼒⽔平: ⽣产⼒⽔平低下,发展缓慢,主要靠劳⼒,改造环境能⼒微弱。

在农业社会阶段: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盲⽬开垦,破坏森林、草原,导致⽔⼟流失、⼟地沙漠化、盐渍化等环境问题。

动⼒⽔平: ⽣产⼒得到了发展,学会了灌溉和农耕,对⼟地有着特殊依赖,经济得到增长主要依靠⼟地,其次是劳动⼒。

对环境依附减弱,对抗环境趋于恶化。

在⼯业社会阶段:由于盲⽬的攫取⾃然资源,任意排放有害物质,导致环境污染,⽣态破坏,资源枯竭等。

⼈与环境全⾯不协调,⼈地⽭盾激化,局部地区环境污染演变为公害,环境问题已成为全球性问题。

动⼒⽔平:⼤机器⽣产的出现,⽣产技术的进步,使⽣产⼒突飞猛进的发展;燃烧煤、⽯油、天然⽓等化⽯燃料做为能源基础,为⽣活和⽣产提供了巨⼤的动⼒。

在后⼯业社会阶段:⼈⼝激增,资源⽋缺,环境污染,⽣态破坏,环境和发展得到关注,现我们⾯临的环境问题主要有到⽬前为⽌已经威胁⼈类⽣存并已被⼈类认识到的环境问题主要有: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酸⾬、淡⽔资源危机、能源短缺、森林资源锐减、⼟地荒漠化、物种加速灭绝、垃圾成灾、有毒化学品污染等众多⽅⾯。

20世纪70以来可持续发展的思想逐步形成并得到公认,寻求⼈⼝、资源、环境和发展的相互协调。

动⼒⽔平:随着技术的⾰新、清洁技术的应⽤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产⾥得到进⼀步的提⾼,⼈们努⼒实施综合调控⼿段,追求⾃然、社会、经济、技术、环境的协调发展。

三、论述题(45分)
1、太湖流域⽔污染防治的“零点⾏动”未达到预期效果,你认为主要原因可能有哪些?(25分)选⾃——太湖零点⾏动前后⽔质状况对⽐分析《张巍1,王学军1》
答:(背景知识:为有效地控制太湖富营养化污染的进程,减轻太湖⽔质污染的危害,国务院于1997年批准了“太湖⽔污染防
治“九五”计划和2010年规划”(以下简称“规划”)的治理⽅案,并于1998年底联合流域内⼆省⼀市实⾏了太湖流域污染源达标排放⾏动(简称“零点”⾏动).“零点”⾏动在⼀定程度上削减了外源营养盐负荷,对遏制⽔环境恶化起到了⼀定作⽤[9-11].但是,从1999年和2000年太湖⽔质监测资料来分析,太湖的⽔环境问题远没有解决.)
对达标前后同⽔期太湖⽔质状况的对⽐可见,以零点⾏动为标志的太湖污染源限期治理、达标排放等各项治理措施取得⼀定成效,但⽔质改善的效果并不显著,其原因除了⼀些污染源违规排放和个别地区监管不⼒外,主要有以下2⽅⾯因素。

1⾮点源污染是太湖污染的主要来源
太湖的污染物来源可分2⼤类:点源,来⾃沿湖及流域的城镇⽣活污⽔和⼯业污染源排放;⾮点源,来⾃流域农⽥径流、畜禽养殖、⽔产养殖及降⽔降尘等。

据研究,太湖氮化物的⾮点源⼊湖量约是点源的2倍,其产⽣量主要来⾃农⽥⼟地和⼤⽓降⽔。

污染源达标排放仅能控制点源,⽽对⾮点源污染则收效甚微。

2外源得到基本控制后,内源污染的影响增⼤
这⾥的内源污染主要指湖内底泥营养物质的释放造成的污染。

由于长期以来的积累,太湖沉积物中氮磷负荷很⾼,多些研究表明30多a来,太湖底泥中氮磷和有机质含量呈整体上升趋势,1995年~1996年表层底质TN⽐1980年上升了44·6%;TP上升趋势略⼩,1960年~1995年35 a间上升了31·8%,最⾼值间差别明显;有机质1990年~1991年最⼤值是1980年的5·4倍。

因此虽然零点⾏动控制了点源污染,但沉积物逐步释放的营养盐,仍能被藻类等⽔⽣植物逐步吸收,使⽔⽣植物和藻类⼤量繁殖,使富营养化不断发展。

此外,⽔温和光照也是影响湖泊富营养化的重要因素。

在营养阈值范围内,藻类⽣产量出现峰值的时间主要取决于这2个条件,它们的年际变化是造成Chla(叶绿素a)年际波动的主要原因。

通过对太湖零点⾏动前后2个时期⽔质状况的⽐较看出,实施全流域污染源限期治理、污染企业达标排放等措施之后,取得了⼀定的成效,污染逐年加重的势头总体上得到了控制,但⽔质状况并未得到明显改善。

在进⼀步的治理中,要加强农业⾯源污染治理和清淤⼯作,使太湖流域的⾯源和底泥污染得到综合整治,实现2010年太湖富营养化问题基本解决的⽬标。

2、⽣物多样性丧失的主要原因有哪些?(20分)选⾃——《⽣物多样性丧失原因刍议》
答:丧失的主要原因有两⼤类,⼀是⼤⾃然的灾变,⼆是⼈类的活动,后者是最根本的原因。

1.不合理的⼈类活动
随着新技术、新发明的涌现,⼈们不断地进⾏野⽣⽣物育种选种、野⽣动物驯养、植物新品种培育和种⼦改良,为⼈类⾃⾝谋取了极⼤的经济利益,创造出许多动植物新品种。

同时,⼈类极端的、以⾃我为中⼼的经济活动也给⽣物多样性带来沉重的负担。

(以“中药之王”⽢草为例,我国⽢草主要产于内蒙古、新疆、⽢肃、宁夏等地,20世纪50年代,⽢草产区分布⾯积约为320万⾄350万公顷,蕴藏量约为500万吨,⽽现在⽢草较为集中的分布⾯积仅为110万公顷,减少了70%,总储量只有20世纪50年代的1/5左右,有关专家预测,按照当前的采挖速度,5年后在我国的⼟地上将很难找到⼀根⽣存的野⽣⽢草。


2⼈⼝压⼒⼈类的快速增长,是破坏和改变野⽣⽣物栖息地和过度利⽤⽣物资源的根源所在。

⾼速的经济发展对资源的需求与⽇俱增,加之巨⼤的⼈⼝压⼒、⽆节制、不合理地利⽤,特别是掠夺式的资源开发造成的森林破坏、⼟地荒漠化、⽔资源枯竭、旱
涝灾害频繁、环境污染严重等问题,给⽣物多样性带来了毁灭性的灾难。

3⽣境破碎化⽣境破碎化是将⼤⽚的⽣境分离或隔离成空间独⽴的⼩⽚段的⾮⾃然过程,是导致⽣物多样性降低及⽣态系统退化最严重的因素。

破碎的⽣境由于⽚段⾯积太⼩⽽不能长期维持物种⽣存繁衍。

据统计,在濒临灭绝脊椎动物中,有67%的物种遭受⽣境丧失、退化与破碎化的威胁。

4环境污染环境污染也是造成当前⽣物多样性危机的主要原因。

农药、杀⾍剂的⼤量使⽤,在带来增产增收的同时,也导致了⼟壤板结和⽣态系统污染,特别是严重威胁到位于⾷物链顶端的猛禽的⽣存。

⽬前环境污染已经造成全世界2/3的鸟类繁殖能⼒明显下降,每年⾄少有10万只⽔禽死于⽯油污染。

5⽣物⼊侵有意⽆意地将⼀些物种从⼀个地⽅带到另⼀地⽅,往往会引起⽣态系统内种类成分的变化,通过改变坏境条件和资源的可利⽤性⽽对本地物种产⽣致命的影响,如松褐天⽜携带的松材线⾍由⽇本传⼊我国后,现在⼰成为第1⼤森林病害。

导致⽣物多样性丧失的各因素并⾮孤⽴存在,⽽是环环相扣,相互影响,相互联系的。

任何⼀个中间环节的损害,都会引发其他环节的连锁反应。

因此在保护⽣物多样性的过程中,需要合理有效地利⽤⾃然资源,尽量减少⼈类活动对⾃然系统的⼲扰,特别是在经济决策过程中要充分考虑⽣态优先的原则。

保护⽣物多样性,保障国家⽣态安全,已经成为我国⾯临的紧迫⽽艰巨的任务。

环境科学2002年
⼀、填空题(10分)
1、《⼈类环境宣⾔》于(1972)年在(斯德哥尔摩)市制订。

2、污⽔综合排放标准中第⼀类污染物包括:(汞、镉、铬、铅、砷和苯并(a)芘)。

3、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适⽤区域有六类,它们分别是:、、、、和。

4、影响空⽓污染的⽓象因素有:(风、湍流、⼤⽓的温度层结和⼤⽓稳定度)。

(标注:前两者是⽓象动⼒因素,后者是⽓象热⼒因素)
5、⽣物多样性三个主要组成部分是(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态系统多样性)
⼆、名词解释(10分)
环境要素最⼩限值律环境本底值空⽓⼆次污染物“三同时” 巴塞尔公约
三、简答题(30分)
1、⼆次能源及其举例
答:⼆次能源(secondary energy )是指由⼀次能源经过加⼯转换以后得到的能源,例如:电⼒、蒸汽、煤⽓、汽油、柴油、重油、液化⽯油⽓、酒精、沼⽓、氢⽓和焦炭等等。

在⽣产过程中排出的余能,如⾼温烟⽓、⾼温物料热,排放的可燃⽓和有压流体等,亦属⼆次能源。

⼀次能源⽆论经过⼏次转换所得到的另⼀种能源,统称⼆次能源。

⼆次能源⼜可以分为“过程性能源”和“合能体能源”,电能就是应⽤最⼴的过程性能源,⽽汽油和柴油是⽬前应⽤最⼴的合能体能源。

⼆次能源亦可解释为⾃⼀次能源中,所再被使⽤的能源,例如将煤燃烧产⽣蒸⽓能推动发电机,所产⽣的电能即可称为⼆次能源。

或者电能被利⽤后,经由电风扇,再转化成风能,这时风能亦可称为⼆次能源,⼆次能源与⼀次能源间必定有⼀定程度的损耗。

2、⽔体的氧垂曲线和DO的变化过程(《环境⼯程学》P49)
答:氧垂曲线上,[DO]变化规律反映河段对有机污染的⾃净过程。

这⼀问题的研究,对评价⽔污染程度,了解污染物对⽔产资源的危害和利⽤⽔体⾃净能⼒,都有重要意义。

(⽔体中的氧⽓在被消耗的同时,⼜逐渐得到恢复和补充。

这是⽔体中的耗氧和复氧过程。

)⼀般情况下,紧接着排⼊⼝的各点溶解氧减少,这是因为废⽔排⼊后,河⽔中有机物较多,在⽣物氧化中需要较多的氧,它的耗氧速度超过了河流的复氧速度。

随着河⽔中有机物的逐渐氧化分解,耗氧速度逐渐降低。

在排⼊⼝下游某点处终于出现耗氧速度与复氧速度相等的情况。

这时,溶解氧的含量最低,过了这点之后,
溶解氧⼜逐渐回升。

这⼀点称为最缺点(氧垂点)。

再往下游,复
氧速度⼤于耗氧速度。

如果不另受到新的污染,河⽔中的溶解氧会
逐渐恢复到废⽔排⼊⼝之前的含量。

(图中a为有机物分解的耗氧曲线,b为⽔体复氧曲线,c为氧垂曲
线,最低点Cp为最⼤缺氧点。


3、⽔体重⾦属的污染特点及其主要污染事件(来⾃《环境⼯程学》
上课课件)
答:重⾦属污染指由重⾦属或其化合物造成的环境污染。

重⾦属污染有如下特点:
(a)毒性以离⼦状态最⼤,且不同价态的毒性不同。

如Cr6+>Cr3+,但As3+>As5+;
(b)很难被⽣物降解,有时还可以被⽣物富集或转化成毒性更⼤的物质。

据研究,海⽔中的汞通过⾷物链可富集2万倍;
(c)危害时间长,难消除。

(d)有些重⾦属是⼈体必须的元素。

主要污染事件:
A、1953年⾸先在⽇本⽔俣镇发⽣的“⽔俣病”,属于有机汞的中毒。

B、痛痛病,起源于⽇本富⼠县,20世纪初期开始,属于镉中毒。

4、从四种划分类型简介⼤⽓污染源(《环境学导论》——何强P186)
答:根据不同的研究⽬的以及污染源的特点,污染源的类型有四种划分⽅法:
(1)按污染源存在的形式可划分为固定污染源和移动污染源,此划分法适⽤于进⾏⼤⽓质量评价时绘制污染源分析图。

(2)按污染物排放的⽅式可划分为⾼架源、⾯源、线源,此划分法适⽤于⼤⽓扩散计算。

(3)按污染物排放的时间可划分为连续源、间断源、瞬时源,此划分⽅法适⽤于分析⼤⽓污染物排放的时间规律。

(4)按污染物产⽣的类型可划分为⽣活污染源、⼯业污染源、交通污染源,此划分法适⽤于区域⼤⽓环境质量评价
5、降温率与排烟类型的关系(《环概》P40)
答:从烟囱排出的烟流扩散形状与⼤⽓的温度层结有密切的关系。

有五种典型的类型。

(1)翻卷型。

⼀般出现在午后,⽓温层结处于不稳定状态,即Υ-Υd>0,扩散条件好,污染物落地最⼤浓度点距烟囱较近,多发⽣在晴朗的⽩天,排除的烟流呈波浪状。

(2)锥型。

烟流呈圆锥形,发⽣在中性条件下,即Υ-Υd≈0。

⽓温随⾼度变化不⼤,故烟⽓扩散向前推动良好,⽐翻卷形差。

(3)平展型:这种烟流垂直⽅向扩散很⼩,像⼀条带⼦飘向远⽅。

烟流呈扇形展开,它发⽣在烟囱出⼝处于逆温层中即该层⼤⽓Υ-Υd<-1.污染情况随⾼度不同⽽异,当烟囱很⾼时,近处地⾯上不会造成污染,在远⽅会造成污染;烟囱很低时,会造成
近地⾯上严重污染。

(4)上升型。

这种烟流的下部是稳定的⼤⽓,上部是不稳定的⼤⽓。

⼀般在⽇落前后出现,地⾯由于有效辐射的发射,低层形成逆温,⽽⾼层仍保持递减层结。

它持续时间较短,对近处地⾯污染较⼩。

(5)熏蒸型。

常出现在⽇出后,由于地⾯增温,低层空⽓被加热,使逆温从地⾯向上逐渐消失,即不稳定⼤⽓从地⾯向上逐渐发展,当发展到烟流的下边缘或更⾼⼀点时,烟流便发⽣了向下的强烈扩散,⽽上边缘任处于逆温层中,熏蒸型烟流便发⽣了。

这时烟流下部Υ-Υd>0,上部Υ-Υd<-1。

这种烟流多发⽣在上午8-10时,持续时间很短。

6、固体废弃物处理处置的⼀般⽅法(《环境⼯程学》P588)
答:固体废物处置是指将固体废物焚烧或⽤其他改变固体废物的物理、化学、⽣物特性的⽅法,达到减少或者清除其危险成分的活动,或者将固体废物最终置于符合环境保护规定要求的场所或者设施并不再回收的活动。

固体废弃物终态处理的⽬标是⽆害化、减量化、资源化。

其处置⽅法分为以下⼏种:(1)海洋处置。

海洋处置主要分海洋倾倒与远洋焚烧两种⽅法。

海洋倾倒是将固体废弃物直接投⼊海洋的⼀种处置⽅法。

远洋焚烧,是利⽤焚烧船将固体废弃物进⾏船上焚烧的处置⽅法。

近年来,随着⼈们对保护环境⽣态重要性认识的加深和总体环境意识的提⾼,海洋处置已受到越来越多的限制。

(2)陆地处置。

陆地处置包括⼟地耕作处置、深井灌注处置、⼟地填埋处置⼏种。

具有⽅法简单、操作⽅便、投⼊成本低等优点,但是,处置场所总是和⼈类活动及⽣物圈循环有关,相对来说其安全感较低,⼈们总担⼼会产⽣⼆次污染。

四、叙述题(50分)
1、叙述⽣态系统的组成部分及其主要作⽤(来⾃《环保与可持续发展》P14)
答:⽆机物:包括氮、氧、⼆氧化碳和各种⽆机盐等。

有机化合物:包括蛋⽩质、糖类、脂类和⼟壤腐殖质等。

⽓候因素:包括温度、湿度、风和降⽔等来⾃宇宙的太阳辐射也可归为此类。

⽣产者:⽣产者是指能进⾏光合作⽤的各种绿⾊植物、蓝绿藻和某些细菌⼜称⾃养⽣物。

绿⾊植物的叶⽚中含有叶绿素,能进⾏光合作⽤,把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把⽆机物转化为有机物,供给⾃⾝⽣长发育的需要,并且成为地球上⼀切⽣物和⼈类⾷物和能量的来源。

消费者:指以其他⽣物为⾷的各种动物(植⾷动物、⾁⾷动物、杂⾷动物和寄⽣动物等)。

这些消费者都是⽣态系统中的重要环节,它们对整个⽣态系统的⾃动调节能⼒,尤其是对⽣产者的过度⽣长、繁殖起着控制作⽤。

分解者:指分解动植物残体、粪便和各种有机物的细菌、真菌、原⽣动物和蚯蚓等⾷腐动物。

分解者是⽣态系统的"清洁⼯",它们把动植物的⼫体分解成简单的⽆机物,归还给⾮⽣物环境。

如果没有分解者,死亡的有机体就会堆积起来,使营养物质不能在⽣物与⾮⽣物之间循环,最终使⽣态系统成为⽆⽔之源。

前三部分可称为⾮⽣物环境。

⽣态系统的各组成部分有分⼯,也有协作。

⽣产者为消费者和分解者直接或间接地提供⾷物;消费者把⽣产者的数量控制在⾮⽣物环境所能承载的范围内;⽣产者和消费者的残体、排泄物最终被分解者分解成⽆机物,供植物重新利⽤。

正是⽣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物环境之间的协调、统⼀,使⽣态系统能够不停地发挥作⽤。

2、叙述能源利⽤对⽣态和环境的影响情况(来⾃《环保与可持续发展》P46)
答:任何⼀种能源的开发和利⽤都给环境造成了⼀定的影响。

如⽔能开发可能造成地⾯沉降、地震等;地热能的开发利⽤引起地⾯下沉,⽔质发⽣变化等。

在诸多能源中以不可再⽣能源引起的环境影响最为严重和显著,它们在开采、运输、加⼯、利⽤等环节都会对环境产⽣影响。

它们给环境带来的环境问题主要有⼀下⼏个⽅⾯:
(1)城市⼤⽓污染。

⼀次能源利⽤过程中,产⽣⼤量的CO、SO2、NO2、尘及多种芳烃化合物,以对⼀些国家的城市造成⼗分严重的污染,不仅导致对⽣态的破坏,⽽且损坏⼈体健康。

(2)增加了⼤⽓中CO2的积累。

⼤⽓中CO2按体积计算是每100万⼤⽓单位中有280个单位的CO2。

由于矿物燃料的燃
烧,1980年已达到340个单位,预计下世纪中期⾄末期,其数量可达到360个单位,最终导致全球温度增长过快,产⽣⼀系列不利影响。

(3)酸⾬。

矿物燃料的燃烧产⽣SO2、氮氧化物等污染物通过⼤⽓传输,在⼀定条件下形成⼤⾯积酸⾬,改变酸⾬覆盖区的⼟壤性质,改变⽔⽣⽣态系统,腐蚀材料,造成重⼤损失。

(4)核废料问题。

核废料的最终处理问题并没有完全解决,在数百年⾥仍将保持有强的放射性。

3、叙述废⽔有机污染指标中BOD、COD和TOC的内涵及其应⽤特点
答:BOD,即⽣物化学需氧量,就是在有氧条件下,好氧微⽣物氧化分解⽔中的有机物所消耗的氧量。

⽣化需氧量(BOD)是⼀个表⽰⽔中有机物等量需氧污染物质含量的环境监测指标,主要⽤于监测⽔体中有机物的污染状况。

它是说明⽔中有机物由于微⽣物的⽣化作⽤进⾏氧化分解,是之⽆机化或⽓体化时所消耗⽔中溶解氧的总数量。

其值越⼤说明⽔中有机污染物质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