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汉字文化对日本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内刊号C N61-1499/C2020年08月(下)胡倩(湖南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南湘潭 411201)
中国汉字文化对日本的影响
摘 要:汉字从甲骨文发展到今天已有数千年的历史,毫无疑问,这种历史悠久而又极富生命力的“东方魔块”对整个世界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中国的邻邦日本一直以来都是“汉字文化圈”的重要成员,汉字毫无疑问在日本文化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早在公元1世纪前后,汉字就已经传入日本。
这种千年的汉字文化积淀渗透到了日本文化的方方面面,并与其水乳交融,使日本的文化更加多姿多彩。
关键词:汉字;文化;日本
早期的日语没有自己的文字系统,一直使用汉字作为自己的文字。
约公元九世纪,日本以汉字为基础创制了假名来记录自己的语言,假名分为平假名和片假名,平假名源于汉字的草书,片假名源于汉字的楷书。
所以从这个层面上来说,日本从古到今都非常重视汉字这种传意媒介。
本文首先简要介绍汉字在日本发展的历史,然后探讨一些典型的日本文化元素与中国汉字文化的关系,最后,本文还探讨了中国汉字文化在日本发展的新动向。
一、汉字在日本的历史发展
1.日本古代时期[1]
早在公元1世纪前后,汉字就已经随着一些载字器物传入日本,如在日本京都函石浜遗迹出土的王莽时代使用的货币,上面还刻有“货泉”二字,由此可见汉字在两汉时期就已经传入了日本。
但汉字在古代日本蓬勃发展的时期大约是在日本的大和时代与平安时代之间。
公元五、六世纪,佛教从中国传入日本,汉字成为传抄佛经的载体。
日本人大量书写汉文,但由于当时书写汉文难以准确地表达他们的思想,日本人开始尝试保留汉字的音和形而去掉汉字的义来书写文章,形成“音读”的形式。
这就表明日本人民开始尝试依照自己的习惯改造汉字,汉字与日本文化在慢慢地融合。
公元8世纪,日本文学作品《古事记》与《万叶集》相继成书,《古事记》通篇用繁体汉字写成,《万叶集》则大量采用音读的方式,用汉字的音和形来记录日语,万叶假名因此形成。
万叶假名将汉字仅仅视作单纯的表音符号,汉字原来的表意形体就变得不那么重要,于是日本便进入了由汉字个汉字,它规定了日本民众在正式法令公文和文本中应当使用的汉字;1948年日本发布了《当用汉字别表》,表中包含了881汉字,表中标出了义务教育期间学生必学的汉字;1951年日本颁布了《人名汉字别表》,表中含有92个汉字,而后经过多次增补和修改后表中含有983个汉字;1981年10月文部省颁布《常用汉字表》,表中包含有1945个常用汉字,人们把它作为日常书写与阅读的汉字;2010年11月,文部省颁布《常用汉字表》,表中包含有2136个常用汉字。
这就基本确立起来了汉字在日语中的地位。
二、日本典型文化元素与中国汉字文化的关系
1.日本年号与汉字
公元645年,日本孝德天皇效仿中国的年号传统,以中国汉字“大化”作为年号,开启了日本年号使用汉字的历史。
日本的年号大都反映出了统治者的愿望,具有祈佑和象征作用。
有趣的是它们基本都能从中国传统经典著作中找到出处。
如日本的第一个年号“大化”就出自易经中的“大化流衍。
”又如日本1912年–1926年期间使用的年号“大正”也出自《易经·临》中的“大亨以正,天之道也”。
再如1926–1989年使用的年号“昭和”即出自《尚书·尧典》中的“百姓昭明,协和万邦”。
1989–2019年使用的年号“平成”即出自《尚书》中的地平天成,意思是“内外、天地都能够平和、成功”。
2019年日本发布的新年号为“令和”,官方宣布这是源自日本古籍《万叶集》中的诗文:“于时初春令月,气淑风和”。
但这也出自东汉张衡《归田赋》中的“仲春令月,时和气清”。
除此之外,日本的有些年号甚至和中国古代王朝的年号是一样的,如日本第56代清和天皇的年号为“贞观”,再如第96代后醍醐天皇在1334年将年号改为“建武”,这两个年号也分别是唐太宗与东汉光武帝的年号。
日本还受中国阴阳五行说的影响,参照《易经》中“辛酉为革命,甲子为革令”一说,遇到甲子、辛酉岁次时就改元,以求转国运。
这都表明日本的年号文化深深地受到中国的汉字文化的影响。
因为这一个相同的传意媒介,日本也大量吸收了中国其他与汉字融合紧密的文化传统。
2.日本的书道艺术与汉字
一带一路文化艺术
国内刊号C N61-1499/C 2020年08月(下)
有的书法文化。
3.日本姓名与汉字
日本姓名由姓与名组成,姓在前,名在后,与中国不同,日本人的姓多以复姓为主,比如佐藤、小池、上野、伊东等。
且大部分日本人的姓氏不是表示血缘、宗法等家族关系,因为在1875年以前,姓氏只是贵族的专属,而在1875年,政府要求国民都必须有姓,所以日本国民的姓命名规多种多样,大部分姓是根据所居住的地方来命名的,如日本当代作家渡边淳一的姓氏“渡边”意为“住在渡口附近的人”,再有如“山口”是指住所门前有一座山,“大桥”是住所边有座大桥,也有按照职业命名的姓氏,如“鹈饲”,指的是饲养鱼鹰的渔夫,“味美”指的是厨师,有的也用寓意美好的汉字用作姓,如“长命”、“福寿”、“松”等。
日本人的名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不同的汉字文化内涵。
与中国类似,日本的人名也都或多或少地会寄托着父母对于孩子的期望。
男孩子的人名如“郎、雄、夫”表示英俊、威武等意,“广、博、浩”代表智慧,“悠、阳、飒、真”等名则寄托着希望孩子未来能平安顺利长大之意,女孩子的人名如“葵、樱、彩、爱、优”等就寄托着父母希望她们未来可以优雅、美丽、有爱心。
在我国建国初期,受时代影响,很多男性取名“建国”、“爱华”,与中国类似,日本人的取名用字也会受到社会时代的影响,如昭和13~20年即二战期间,日本国民把对战争胜利的希望寄托到了名字上,“功、勇、胜”这类的名字非常受欢迎。
三、中国汉字文化在日本发展的新动向
1.日本汉字能力检定协会
使汉字文化至今仍在日本大放异彩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日本汉字能力检定协会在日本做的一些重要的推广汉字的工作。
(1)“汉检”测试。
日本汉字能力检定协会每年举办三次日本汉字能力检定测验,它是对日本现有的几千个汉字的读写能力的考察。
测试共分10个等级,最高等级即1级应试者需要掌握大约6000个汉字。
在“汉检”中,3级考试的应试者为最多[3],这是由于许多高中、大学都要求学生具有中高级的汉字读写水平。
初中生与高中生则希望汉字检定考试能帮助他们进入理想的高中和大学。
(2)日本年度汉字的评选。
日本年度汉字的评选再次证明了日本对于汉字的重视。
从1995年开始,日本汉字能力检定协会就将每年的12月12日定为汉字日,在这一天公布年度汉字,希望国民每年学习一个汉字,了解汉字的意义,回顾当年热点事件。
日本人喜欢汉字的言简意赅,所以年度汉字都具有概括性,如2018年的年度汉字“灾”即反映了日本2018年遭受洪水、地震等多次自然灾害的时事。
2019年的年度汉字“令”就与日本同年颁布的新年号“令和”有着密切的关系。
(3)京都的汉字博物馆。
日本汉字能力检定协会设立在日本京都的汉字博物馆也让汉字文化深入到了日本国民的生活中。
博物馆内设有一座高10米的“五万汉字塔”,上面的汉字大小、颜色不一,如最大的蓝色汉字为日本小学生必学的1000个汉字,而稍小一点的橙色为常用汉字。
这些汉字再加上重点标注的红色字就是6000个汉字,正是“汉检”测试的一级水平。
除此之外,汉字博物馆还图文并茂地展现了汉字的发展历史,也有把汉字与数字化相结合的一系列创意,这都给民众提供了与汉字非常有趣的互动体验。
2.日本捐赠的防疫物资上的中国汉字
这再一次体现了中国与日本在汉字文化上的心理认同感。
抗疫物资的外包装上有着含意深刻的汉字诗句。
如日本汉语水平考试事务局捐赠的物资的包装箱上写着八个小字:“山川异域,风月同天”。
意为“虽然我们不在同一个地域,不享有同一片山川。
但我们看到的却是同一轮明月。
”除此之外,日本NPO法人人心会等四家机构联合为中国的医务人员捐赠的物资的每一个包装箱上都写着:“岂曰无衣,与子同裳!”这句诗即出自《诗经·秦风·无衣》,意为“怎么能说没有衣服呢?来,我们同穿一件。
”再如日本富山县向辽宁省捐赠的物资包装箱上写着:“辽河雪融,富山花开;同气连枝,共盼春来。
”这段文字则改编自自南朝梁·周兴嗣的《千字文》,意为“辽河的雪融化了,富士山的花开了,我们要一起等待寒冬过去,春季到来。
”再如日本舞鹤市捐给辽宁大连市的物资箱上写着:“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这出自唐代诗人王昌龄的《送柴侍御》,意为“两地的青山共有着云朵和雨露,即便是分别之后,我们也可以一同见到青山、云雨和明月。
”这再一次表明了日本喜爱用汉字作为传递情感的媒介,他们喜爱言简意赅,意义凝练的汉字。
中国的汉字及其深藏的文化意蕴也已经成为了日本人民的文化记忆。
四、结语
著名史学家汤因比曾说,日本文明是中国的卫星文明。
这强调了中国文化对日本文化的重要影响,在某种程度上而言,中国文化对日本文化的影响就集中体现在两国的文字上。
日本民族以中国汉字文化为基础构建了自己的独特文化。
这一方面可以体现出日本人的文化创新精神,也在另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汉字文化的博大精深与其经久不衰的生命力。
作为新一代的中国人,我们应该为我们的汉字文化而自豪,为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而自豪,为我们的祖国而自豪,为实现中国梦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
注释:
[1]大和时代(约公元3世纪)—平安时代(约公元12世纪)
[2]公元20世纪至今
[3]选择参加冬季的3级考试的应试者多达25万人
参考文献:
[1]谢宗睿.日本新年号与中国古代经典.中国社会科学报,2019年
[2]复旦大学日本研究中心教授徐静波.令和、《万叶集》与中国文化的渊源.文汇报,2019年
[3]崔崟.日本人名与汉字文化.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04):130-132+136
[4]闫志章.日本汉字文化.教育文化论坛,2011(05):77-81
一带一路文化艺术
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