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市长”的贪腐路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
14年3月9日,中纪委监察部网站通报,云南省副省长沈培平涉嫌严重违纪违法,目前正接受组
织调查。

沈培平是今年以来第四位被调查的省部级官员,也是十八大以来第22位被调查的省部级官员。

当选副省长一年落马
2013年1月,沈培平当选云南省副省长,2007年4月至2013年2月,先后担任普洱市市长、市委书记。

据公开报道,今年3月2日至3日,沈培平到云南澜沧自治县调研指导第二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

沈培平是今年被调查的第四位省部级官员。

此次被调查距离沈培平担任云南省副省长仅一年。

2013年1月27日,沈培平被选为云南省副省长。

消息宣布后,沈培平的简历仍挂在云南省政府的官方网站上,是云南省除常务副省长外的七位副省长之一,分管农业、林业、水利、扶贫、生物资源开发、农业综合开发、农村综合改革等工作。

沈培平在公开报道中的最后一次露面,是3月2日至4日,普洱新闻网消息,副省长沈培平到普洱市调研咖啡和普洱茶生产经营情况。

在这次报道中,沈培平强调,要正确把握坚持和贯彻党的群众路线面临的新形势、新特点、新要求,紧紧抓住“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的总体要求,坚持为民、务实、清廉主题,切实找准并解决“四
文/金孵
1989年7月至
2005年3月
2005年3月至
2007年4月
2007年4月至
2013年2月
2013年1月至2014年3月
沈培平主要升迁轨迹
巡视组组长徐光春在反云南省党风廉政建设形势严峻,工程建设、矿产开
发、土地使用以及教育、医疗、社会管理等领域腐败案件易发多发;在干部选拔任用方面,用人视野不够宽,执行干部政策法规有偏差,干部选拔任用不够规范,用人方面问题时有反映。

同时,他还表示,巡视组还收到反映一些领导干部的问题线索,已按有关规定转中央纪委、中央组织部有关部门处理。

徐光春介绍,中央第五巡视组对云南省的巡视时间从2013年10月30日开始至12月28日结束。

徐光春在此次反馈会上也提到,巡视结束后,中央巡视工作领导小组还专门听取了中央第五巡视组的巡视情况汇报,并将有关情况向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作了报告。

回顾2013年中央巡视制度改革后所取得的成果,中纪委上个月通报:在通过2013年的巡视中,已从五个被巡视单位查办了六名高官。

被中央巡视组揪出的“老虎”分别是:贵州省委原常委、遵义市市委原书记廖少华,湖北省原副省长郭有明、政协原副主席陈柏槐,江西省原人大副主任陈安众,湖南省政协原副主席童名谦,以及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原副总经理戴春宁。

基于首轮巡视结果的运用和所取得的战果,也有人预计认为,第二轮巡视成果也同样值得期待,今年或将继续拿下更多“老虎”。

眼尖的观众发现,沈培平本人也列席了巡视组的此次反馈会。

从当日云南卫视播出的画面中看出,坐在会场第三排的沈培平表情肃穆。

孟连事件酿成恶果
沈培平任职普洱市市委副书记、市长期间,2008年7月19日,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发生群体性事件。

执行任务的民警被数百名群众围攻、殴打。

冲突过程中,民警被迫使用防暴枪自卫,两人被击中致死,事件“后果严重、影响恶劣”。

事后,孟连原县委书记被撤销党内职务,责成普洱市市委书记、市长作检查。

其中,孟连原领导班子被指作风漂浮,工作失
职,导致孟连县胶农与橡胶公司的利益纠
纷长期得不到解决,将群众利益纠纷错误
定性为农村恶势力引发的社会治安问题,造
成了严重后果和恶劣政治影响。

事后,云南省委常委会认为,这一事件
表面上是警民冲突,实质是当地种橡胶的农
民与企业经济利益的长期纠纷得不到有效
解决所致。

随后,云南省纪委在普洱、孟连挖出一
系列串案窝案,33人涉案,并认为事件发生
背后是“少数干部腐败”。

从当地事后处理结果看,作为市长的沈
培平至少存在两个错误。

首先是决策态度
上的错误。

化解经济纠纷本该因势利导,重
视群众诉求,他却“调动警力”试图以暴制
暴,置法治于不顾。

其次是决策程序上的错
误。

据公开报道,2008年6月14日,普洱市
公安局向省公安厅书面请示跨县调动400
名警察到孟连,省政法委、公安厅明确否定
了这一请求。

然而,2008年7月2日的普洱市
市委常委会依然决定“打击孟连农村黑恶势
力”,沈培平在市委决策时提出,调动警力
的事不要报省里了。

事后,云南省委常委会在处理决定中
“责成沈培平同志向省委作出书面检查”。

严格地说,这些细节都不算新鲜,既有
官方文件披露,也有媒体公开报道,无非是
现在被重新挖掘出来。

核心问题在于,在这
起“后果严重、影响恶劣”的群体性事件中,
对于关键人物之一的沈培平,处理结果竟然
是“写检查”?
孟连事件后,沈培平不但没受到损失,
反而还以此为资本,将孟连事件上升为孟
连经验。

2012年6月,时任普洱市市委书记
的沈培平还在中央最权威的党刊上发表文
章,题为《从孟连事件到孟连经验——谈
“三五”群众工作法》。

沈培平在文中说,“孟连事件的成功解
决启示我们,解决因利益诉求而引发的各种
矛盾冲突,仅靠简单的行政手段和思想教育
很难奏效,必须围绕公正协调利益关系、维
护群众利益这个中心,运用行政、法律、经
济等综合手段,形成新时期做好群众工作的
有效办法,建立维护社会安定和谐的长效
机制。

”“在实践中,我们逐渐摸索出新时期
做好群众工作的‘三五’群众工作法,即‘五
项制度’、‘五项机制’和‘五个到位’”并称,
“孟连事件的有效处置和‘三五’群众工作
法的总结、运用与推广,使包括孟连县在内
的整个普洱市发生了重大而良性的变化。


果然,2008年“孟连事件”后,沈培平
一路官运亨通,从官方公布的履历看,次年
任普洱市市委书记,2013年之后任云南省
政府副省长。

民间称他“拆迁大佐”
在任职普洱期间,有的老干部用“只手
遮天、无所畏惧”形容沈培平。

2010年4月,云南普洱市开始强推旧城
改造,拆迁工程涉及1812户居民。

为强推这
个项目,4月28日普洱旧改领导小组召开动
员大会,科以上领导干部及部分离退休干部
参加。

会上宣读了普洱[20l0]l号文件、计划、
问责追责措施。

规定贯彻不力的,由纪检监
察部门查处,年度考核—票否决。

市委书记
沈培平在动员讲话中说:“同意搬迁的大大
地好,不同意搬迁的大大地坏。


一些老干部说,“此后民间流传沈培平
是‘拆迁大佐’”。

2010年9月13日,央视《焦点访谈》以
“旧城改造与商业拆迁”为题报道了沈培平
治下的“普洱式拆迁”。

普洱市政府于2010年4月连续出台的
两份文件,为拆迁定调“提升城市品质,改
善居民居住条件”。

文件还明确规定了所有
住户都必须签订完搬迁协议的具体期限。

此次拆迁范围都是普洱市中心城区内
最繁华的黄金地段,其中有一大部分建筑甚
至建成只有几年时间。

然而,在普洱市中心
城区还有不少老街区,破旧、简陋、生活设
施落后,居住条件差,却不在此次旧城改造
范围内。

对此,时任普洱市建设局局长胡剑
荣在接受《焦点访谈》采访时表示,新旧是
一个相对概念,是表述和理解的不一样。

而在一份“普洱市中心城区旧城改造
工作方案”中,这些将要进行拆迁的土地,都已经标注上了挂牌拍卖的时间。

胡剑荣证实,此次旧城改造的地块都属于商业开发,“商业集中开发实际上是让这个城市更有活力”。

根据普洱市政府提供的材料,此次开发的500亩土地中有相当一部分是行政事业单位的办公场所,是政府资产,此外还有1800多户住户的房产。

据调查,很多住户都表示不同意拆迁。

对此,相关负责人表示一定会尊重住户意愿,做好协商沟通工作。

而实际情况又如何呢?
普洱市政府对于此次拆迁工作,已经硬性规定了每一阶段的完成期限。

4月份发通知,7月底完成签字,8月份土地挂牌出让。

为了保证短时间内完成拆迁,普洱市政府又出台了一系列配套措施。

在一份市政府文件中,要求将签订拆迁协议的任务分配到住户所在单位,各单位要成立拆迁工作领导小组,单位领导充当第一责任人,并实行层层包干,如果某一级责任人所负责的范围内有人不签协议,那么这位责任人就会被通报、问责,甚至免职;这项工作被作为党员干部政绩考核的重要依据,实行一票否决制。

迫于压力,普洱农行系统规定“四不政策”:拆迁不力的单位,领导不提拔、不评优、不加薪、不晋级。

普洱的拆迁区域居民多为企事业单位员工,拆迁户表示,当地拆迁部门随后便利用“饭碗”,强迫这些单位员工签订拆迁协议。

还有拆迁户指出,有的领导压力过大,直接告诉拆迁户,“谁砸我的饭碗,我就先砸他的饭碗”。

这项涉及1812户居民的拆迁项目,存在补偿过少、程序非法等问题,不少建成不久的新房也被拆,百余居民状告市政府。

普洱市中院当时未予立案。

当地官员认为改造可提升城市品质。

如旧城改造成功,政府可获出让金30多亿元,可弥补行政中心开发资金的20亿元缺口。

某离退休干部向沈培平反映拆迁“不能违背中央政策”,他不屑一顾地说:“普洱是普洱,怕什么。

”如此“理学博士”
相比其他落马官员,沈培平受人关注的
一点在于他的学历。

一条流传于社交媒体上
的评论说,就简历提供的信息,沈培平毕业
于保山师范专科学校中文系,算是标准的文
科生,但“让人惊异的是”,从未涉足理工科
领域的沈培平,突然变成了北京师范大学资
源学院自然地理学专业的研究生,“更神奇
的是”,他竟然得到了北师大的理学博士学
位。

根据2013年1月28日云南日报刊登的
沈培平个人履历,沈培平在保山师范专科
学校中文系毕业之后,获理学博士学位之
前,有过两段学习经历:1986.08-1988.07
在云南教育学院中文系中文专业脱产学习,
1999.09-2002.07在中央党校函授学院在
职研究生班经济管理专业学习。

履历没有指出这两段经历所对应的学
历或学位。

据记者了解,函授学院没有资格
授予硕士以上学位。

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
国学位条例》规定,具有研究生毕业同等学
力的人员,都可以按照《国务院学位委员会
关于授予具有研究生毕业同等学力人员硕
士、博士学位的规定》(下称《规定》)的要
求与办法,向学位授予单位提出申请。

在此背景下,沈培平于2004年至2007
年在北京师范大学资源学院自然地理学专
业在职研究生学习,并直接获得理学博士学
位。

《规定》对博士学位授予的资格要求
中,开宗明义第一条即是“申请人必须已获
得硕士学位,并在获得硕士学位后工作五年
以上。

”在未明确获得硕士学位的前提下,
暂不考虑文科跨理科的难度,沈培平的授博
资格已然存疑。

但对于沈培平的情形是否符合北师大
自身的学位授予规范,资源学院代院长、分
党委书记刘学敏两次拒绝向人民网记者置
评。

“我现在正在接电话,没法跟你说。


不方便说,调查的案子按调查的来吧。

”刘
学敏在电话中对记者作上述回答后,直接挂
断。

2007年7月,沈培平从资源学院自然
地理学专业在职研究生毕业,获博士学位。

同年12月,被聘为“北京师范大学资源学科
建设与发展指导委员会”委员、资源学院兼
职教授。

不考虑其他同时授予的职位,沈培
平从博士毕业到成为教授,仅花了五个月时
间。

他的效率不可谓不高。

根据学院官网上的记录,沈培平除了担
任委员、兼职教授外,还曾经兼任学院的教
师,专业和方向都是资源经济。

但资源学院
教务处和院办的工作人员都表示没有见过
沈培平。

而获得理学博士学位的沈培平,兴趣和
主攻方向似乎都在普洱茶上。

他的博士论文
题目是《云南省普洱茶产业发展研究》,定
位是“为云南省政府进行普洱茶产业化决策
提供背景研究支持”。

导师二人,一是北师
大常务副校长史培军,另一人就是刘学敏。

他与刘学敏还有许多共同担任课题组
长的研究论文,诸如《中国普洱茶的生产与
市场研究》、《拓展茶叶相关产业,提升普洱
茶竞争力》、《思茅市茶产业结构与产业化
提升研究》等等。

直到2013年为止,沈培平都兼任资源
学院下设资源经济与政策研究中心的教授,
和北师大与云南省普洱市政府共同组建的
北京普洱茶研究院的院长。

刘学敏是这家2010年成立并挂靠于
资源学院的“非实体性科学研究机构”的副
院长。

根据资源学院官网上的描述,这家机
构“主要进行普洱茶高端顶层设计”,截至
2012年6月,已到位研究经费近1000万元,
并为资源学院筹集了160万元的奖教教学
金。

随着沈培平的“出事”,经查询发现,涉
及普洱茶研究院的所有网页已从官网上消
失,只能通过缓存浏览看到。

一并消失的还
有跟沈培平相关的其他一些网页,如兼任教
授、兼任教师的记录。

现在,沈培平长期供职
的北师大资源经济与政策研究中心的网页
已无法访问。

“茶市长”出书卖茶肥了腰包
官方简历显示,今年52岁的云南施甸人
沈培平,从基层干部做起,在云南任职长达
24年。

1981年,从师范专科学校毕业的沈培平进入施甸中学当老师,1989年7月才跻身公务员行列,仕途从出生地施甸县政府办公室干部起步。

2004年11月沈培平开始担任思茅市市委副书记、代市长,此前,还曾担任过近两年的云南省政府副秘书长。

2009年12月,沈培平升任普洱市市委书记,直到当选副省长之后才卸任。

据了解,早在担任云南省政府副秘书长时,沈培平就开始关注普洱茶产业的发展和壮大,2004年12月,沈培平任思茅市代市长,开始倾力于打造普洱茶都。

2005年3月,沈培平转正为思茅市市长,就在当年12月,他在接受《生活新报》采访时表示,“为做大做强普洱茶产业,思茅市打算更名为普洱市,现已上报国家”。

2007年1月21日,思茅市正式更名为普洱市。

无论是进京参加全国“两会”,还是到昆明出席省“两会”,沈培平都会带上普洱茶,宣传普洱茶功效,甚至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看到记者饮矿泉水,他也会让秘书立即把茶“泡上”。

从2005年到2013年期间,沈培平曾任有“茶马古道”驿站之称的云南省普洱市(思茅市)市长、市委书记,也因此得了一个“茶市长”的雅号。

可沈培平的“茶市长”并非浪得虚名。

不仅有关普洱茶的著作等身,普洱茶的故事更是被他讲得精彩绝伦。

普洱市因普洱茶声名远播,作为当地主官的沈培平能够身体力行,把普洱茶文化发扬光大,本应是世人传颂的佳话,但在这过程中,似乎又有敛财的嫌疑。

“书中自有黄金屋”。

近几年来,一些地方官员热衷于“著书立传”,不仅可以博得“学者型”官员的雅称,为日后升官铺平道路;更重要的是利用出书巧取豪夺。

国家药监局原副局长张敬礼“出书”的非法所得高达1700余万元,湖南省郴州市市委书记李大伦通过市委宣传部向党政机关强行摊派,几年时间“挣”了3000多万元。

沈培平出了多本有关普洱茶的著作,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连环画:普洱茶 》16开宣纸线装本,定价高达450元。

有的书一版再版,印数达
到数十万册。

若说谁出书“挣”得多,与沈培
平相比,张敬礼和李大伦恐怕都是小巫见大
巫。

对沈培平到底涉嫌什么违纪违法,从
“出书”这一条渠道不难找出一些蛛丝马
迹。

沈培平几本书的出书时间都集中在“日
理万机”的普洱市市委书记任上,而此前却
没有任何作品。

出书时间与上任时间之间的
偶合,虽不排除“君子厚积而薄发”,但其背
后的关系所在不言而喻。

在普洱市区内的书店,现在还发现位于
振兴大道上的新华书店还出售有沈培平编
著的《走进茶树王国》、《普洱茶连环画》两
种书。

《走进茶树王国》这本书分平装本和
精装本两种,售价分别为180元和260元。

书店工作人员说,沈培平的书在当地并
不畅销,也没有接到下架通知。

“V”字形鞭炮庆其落马
2014年3月13日上午,非年非节,位于
普洱市主干道振兴大道的云南省普洱市金
孔雀交通运输集团有限公司门前,十个一万
响的鞭炮被摆成一个“V”字形燃放,公司
门前挂着“贪腐份子沈培平被查处,罪有应
得,大快人心”的横幅。

“鞭炮大部分是当地的公务员送的,一
小部分是工人自发买的,沈培平被查处大家
都很高兴。

”现场的一位市民说。

“不仅仅是
今天,9日沈培平被调查的当天晚上,就有人
燃放烟花爆竹庆祝了。

”一名出租车司机表
示。

五天前,中纪委公布消息:云南省副省
长沈培平涉嫌严重违纪违法,目前正接受组
织调查。

在云南金孔雀交通运输集团有限公司
门前,燃放现场引得过往的市民纷纷驻足观
看拍照,在点燃鞭炮前,市民们在一侧排成
一队,提醒过往的车辆进出以保证安全。

云南金孔雀交通运输集团有限公司,改
制前为云南思茅交通运输集团公司,改制后
该公司将国有资产和国有股权从公司全部
退出,终止公司国有企业性质;调整职工的
劳动关系,终止职工“国有”身份。

对于沈培平被调查一事,原云南思茅交
通运输集团公司职工杨乡云表示:“我不惊
讶,去年11月中纪委巡视组来云南的时候,我
们就已经有了感觉。


据悉,2003年10月,原云南思茅交通运
输集团公司实施企业产权制度改革,沈培平
介入领导改制小组。

对于职工的安置,主要分两步展开。


先解除云南思茅交通运输集团公司与全部
在职职工的劳动关系,向职工支付经济补偿
金按照每年工龄1500元计发,职工领取后,
其国有企业职工身份自行消失。

对于选择自谋职业的职工,政府再给予
人均5000元的一次性再就业启动金。

其余
职工在双向选择的基础上,原则上全部由新
成立的公司接收、安置。

资料显示,该公司2221名职工中,有
800多名被以开除、内退、病退等理由除名,
占总职工人数的36%。

职工代表杨乡云等认
为,改制后的公司一方面是为了收回股权,
当时国有股占40%,职工股占60%;另一方
面是想留住职工的工龄置换金。

“公司执行的是钱走人走,钱在人留。

职工的工龄置换金,你要拿钱,立马让你下
岗。

”一位职工说。

2003年12月,职工开始集体举报讨说
法。

经过多年的呼吁后,2008年8月21日,普
洱市公安、财政等八大局开始就思茅交通运
输集团公司改制一事与职工代表座谈。

数百名职工认为沈培平领导的改制小
组没有解决问题的诚意,2010年,杨乡云、
李金玲、陈玉华等38名职工代表前往北京递
交举报材料,被安元鼎保安公司截留后移交
给普洱市公安局。

2010年5月,杨乡云被判有期徒刑一
年,缓刑两年。

同年7月,杨乡云被评为“优
秀共产党员。

”“这不是笑话吗?我是党员,
他们没有开除我的党籍就判刑。

”杨乡云说
道。

曾经多次和沈培平接触的一名普洱市
政法干部透露,在市常委会上,沈培平在指
示公检法办案时曾毫不掩饰地说,“举报人
抓了,给他们判刑,抓错的也要抓,判错的也
要判”。

编辑:成韵 chengyunpipi@。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