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教师的学生观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谈谈教师的学生观
学生是学校教育存在的首要前提。

没有学生,就无所谓学校,也就无所谓学校教育。

而学生又是千姿百态的,我们对学生、对学生个体是有各种各样的看法的,这就是学生观,学生观不正确,就谈不上教育教学。

我最近听了一些教师的课,觉得大家的教学水平和能力还是不错的,但是很多老师觉得学生难教、难管,其实很多是学生观的问题,这当中也包括对自己的看法和认识问题。

我们很多教师自我感觉十分满意,把教学成效不佳,全部归因于学生,这是很不正确的。

一、当代学生的特点
(一)学生是独特的人
正像自然界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一样,世界上也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人,学校和班级里也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学生。

过去我们的教育往往不能正确对待这种差异,并且总是致力于消除这种差异。

从实质上说,班级授课制就是建立在对学生差异忽略的基础上的。

我们总是企望按照统一的目标、统一的内容、统一的方式和途径,制造统一的“标准件”,其结果是,学生个性、特长的发展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学生的创造潜能得不到充分开发,部分学生因为不能“适合于”这种教育而成为“差生”。

所以,课堂教学的有效补充就是课外辅导和谈心,这个工作没有作等于教学任务没有完成。

实际上,教育的作用不是消除差异,而是承认差异,尊重差异。

素质教育应该以积极的态度“面对有差异的学生,实施有差异的教育,促进有差异的发展”。

同一年龄段或同一班级的学生属于某个特定的“类”或“群”,具有一些共同的特征。

长期以来,我们比较注重对这种共同性的研究和抽象,并由此形成了许多“教育原则”。

但是,组成这些“类”、“群”的,是一个个活生生的、有感情、有欲望、有需求的“具体的人”,包括差生群体,都不能一概而论。

因此,任何“教育原则”都是有条件的,都不可能完全适合每一个“具体的人”。

人们常说,教育不要“心中有书,目中无人”,既要注意学生的“共同点”,更要十分关注、研究学生的“特殊性”,要把学生的“共同性”和“特殊性”辩证地统一起来。

“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固然不对,可能陷入经验主义的泥淖。

但是,在教师的视野里,如果总是“只见森林,不见树木”,我们就不可能真正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和“对症下药”。

(二)学生是稚嫩的人
如果学生都很成熟、都很懂事,甚至像有些人所期望的那样,比老师还成熟,比大人还懂事,那么,还要教育干什么,还要教师干什么?不少教育工作者在这个问题上陷入了很深的误区,因此总是“恨铁不成钢”,总是不能容忍学生的“幼稚”和“错误”。

目前教育中的不少问题,根子都在这里。

学生是稚嫩的、不成熟的,他会不经意地犯一些在我们成人看来是很荒唐很可笑的“错误”。

甚至从某种意义上说,犯“错误”是学生的“天性”,不犯“错误”的儿童和学生才有些不正常。

因此,教师要以非常宽容的态度对待学生的“错误”,每当学生犯“错误”的时候,应该清醒地意识到“他们还是孩子”,并耐心地等待学生的成熟,而不是违背学生成长的规律,急功近利,拔苗助长。

苏霍姆林斯基反复强调:教师要像对待荷叶上的露珠一样,小心翼翼地保护学生幼小的心灵。

学生又是有着丰富潜能的成长着、发展着的人。

教育的作用在于想方设法使每个人的智慧和潜能都得到最大限度的开发,使每个人都能获得最充分的发展,使每个人都能达到他可能达到的境界。

(三)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任何教育都必须通过受教育者自身的感悟、内化,才能发生积极的作用。

(四)学生是具有人权的人
学生是人,因此就享有人的一切权利。

人生来是平等的,因此每个学生都应该受到应有的注意和尊重。

因此学校、教师要平等地对待每个学生,要“有教无类”,实行真正意义上的教育平等,不能人为地把学生分为“优生”与“差生”,不能只注意几个优秀的学生,忽视甚至轻视那些不好的、有问题的学生。

学生的个性、禀赋的差异应该受到充分尊重,学生对学习内容、学习进程和学习方式应该拥有足够的“选择权”。

但是由于受中国传统文化和人权意识、法制意识淡薄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一些教育工作者常常忽视“学生是具有人权的人”这样一个基本事实,往往有意或
无意地侵犯或甚至剥夺学生的一些基本人权。

比如体罚,其实是成人(包括父母)“没有办法的办法”如果我们多花些时间和精力来了解学生,深入研究,我们是可以找到其他的更为有效的办法的。

(五)学生是教育的服务对象
学生是教育的对象。

但是,学生又不仅仅是教育的对象,学生还是教育的服务对象。

在这一点上,学校、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与商家、厂家和顾客的关系非常相似,都是一种“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

但是这种关系,长期以来被广大教育工作者忽视了。

中国传统文化一直强调“师道尊严”、“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因此在师生关系上,一直是教师处在上位,而学生则处在下位。

学校和教师要真正以学生为本,真正把学生当作自己的服务对象,通过提供家长、学生满意的“优质服务”赢得学生的尊重、赢得家长的信任。

学校与学校之间、教师和教师之间也将逐步形成一种竞争的态势,那些能为“服务对象”提供优质“服务”的学校和教师将招收到更多的、更好的学生,吸引到更多的投资,而那些不能为“服务对象”提供优质“服务”的学校和教师,将逐步失去学生和投资,最后倒闭和失业。

二、在工作中体现正确学生观的注意点和技巧
(一)学生是“学做人,求发展”的人
“教育”是干什么的呢?就是教学生“学做人,求发展”。

2004年3月国家教育部周济部长等几位领导在新闻发布会上说,“应把教会学生怎么做人放在首位”。

这样,他们离开校门后,就业也好,升学也好,就有了继续“发展”的本钱了。

但是,我们在教学生作人的时候,要体现我们自身的作人原则。

有一次,陶行知先生看到一个叫王友的男生,拿起泥块要砸另一个同学,就急忙将其制止,并责令他到校长室等他。

陶先生回到校长室时,王友已经到了。

那天,陶先生身上有几块糖。

他掏出一块给王友,说:“这是奖励你的,因为你按时来到我的办公室。

”接着,又掏出一块,说:“这也是奖给你的。

我不让你打人,你立即住手,说明你尊重我。

”王友迟疑地接过这第二块糖。

陶先生又接着说:“据了解,你要打那同学,是因为他欺负女生,是吗?”原来,陶先生已先调查了情况。

先生说:“这说明你有做人的正义感。

”说着,给了他第三块糖。

要知道,在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糖对小孩来说还是很诱人的,更不用说三、
四十年代。

王友怎么也没想到有这情景,他哭了,说:“校长,我错了,同学即使不对,我也不能打他。

”陶先生高兴地拿出第四块糖,说:“你能知错,再奖励你一块!我的糖没了,我们的谈话也该结束了。


陶行知先生的这四块糖:第一块是奖励给“诚信”的人;第二块糖是奖励给“尊重别人”的人;第三块糖是奖励给“有正义感”的人;第四块糖是奖励给“知错而改”的人。

我们实在应该要像陶先生那样,视学生为“学做人,求发展”的未成年人。

我们应该像他那样:用赏识,唤回学生的信心;用信任,树立学生的自尊;用关爱,呵护学生的心灵;用时代的人文精神和教师个人的人格魅力,去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
(二)时时刻刻看到学生的闪光点
中国人民大学的金正昆教授说,人际关系中要“善于接受别人,重视别人,赞美别人”。

他说,善于赞美别人,实际上也是在肯定自己,因为这表明你有教养。

是的,我们应当相信每个孩子都在梦想着成功,期待着老师的赞美和鼓励。

我们可以这样说:孩子是夸奖大的。

赞美与夸奖是照射到心里的一缕阳光。

给了阳光,孩子的心灵就灿烂。

南京有一位家长,姓周。

二十多年来,他把一个双耳几乎全聋的女儿,培养成一位学识出众的高才生。

其实,老周只是一个工厂的技术员。

他说,第一次让女儿做应用题,10道题只做对1题。

一般的家长,如果遇到这情况,肯定会责备孩子。

但是,老周却给对的那道题打上了一个大红勾,然后写了一行字:“你太了不起了,第一次做应用题,就对了一道,爸爸像你这么大的时候,碰也不敢碰应用题。

”8岁的女儿看了十分兴奋。

她对数学的兴趣很浓,升初中考试,数学得了99分;10岁时,她写出6万字的科幻童话作品。

父亲说:“哪怕所有的人都看不起你的孩子,你也应该饱含热情地欣赏他,拥抱他,赞美他。

”是的,对孩子而言,适当的赞美和鼓励会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即使一个平庸的孩子,在赞美的雨露下也会变得鲜活起来。

作为家长和老师,都不应该一味指责孩子,而应找出他们的优点,放大他们的优点,赞美他们的优点。

1998年美国盐湖城冬季奥运会期间,我国代表团到当地的一所小学参观,送给小学的礼物是—对熊猫小玩具。

团长对校长说:这熊猫上系着蓝飘带和红飘带,分别送给一个最优秀的男生和一个最优秀的女生。

这可让校长犯愁了。

谁是
最优秀的啊?有数学最好的,有棒球最好的,有最会讲笑话的,还有义工时间最长的。

最后,校长只好把系蓝飘带的熊猫玩具送给男孩,红飘带的送给女孩。

对一个人来说,他总有优秀之处。

耶鲁大学是美国一流的大学之一。

在每年的入学典礼上,校长都要向师生特别介绍一位新生。

2002年,校长隆重推出的是一个自称会做苹果饼的女学生。

学生都感到奇怪。

耶鲁不乏多才多艺的人,为何推荐一个仅仅擅长做苹果饼的学生呢?原来,每年的新生都要填写自己的特长,几乎所有的同学只是写诸如运动、音乐、绘画等,从来没人填写过类似“会做苹果饼”这样的特长。

因此,今年这个女生便脱颖而出,被校长看中了。

这真是个心中明白自己有什么真正特长的姑娘,如果她只是写“擅长厨艺”,结果会怎样?肯定不如“苹果饼”诱人。

而那些写擅长运动、音乐、绘画的,可能也就是会踢两脚足球、唱几支歌或者画几笔素描之类。

他们都没有具体写明,只有一个笼统而堂皇的词。

特长一经细化,就成为了闪光点。

(三)学生有保护自己的学习利益、成长利益的利
不要认为学生是不会反抗的,或者说反抗了也不起作用的。

当教师的,都有过这样的经历:作业布置得多了,孩子们会“啊”一声,像皮球泄了气,表示“完了,完了,这下完了”的意思;或者是瞪着眼睛“啊”地一声,表示意想不到作业有这么多!这都是孩子从心底呼喊出的为保护自己利益的抗议之声。

还有直言不讳叫出来,表示不作作业的。

面对来自学校的学习压力,我们的学生在挣扎着,反抗着:2004年11月的一天,重庆市江北区建新中学初三的一百多名学生,以拒绝进校表示对学校周末补课的不满。

面对来自家长的学习压力,我们的孩子在挣扎着,反抗着:
2005年4月份,武汉市举行“楚才杯”国际中小学生作文比赛。

其中,小学五年级的作文题是《给我一点时间》。

参赛的4200份作文中,70%的孩子即近3000名五年级小学生,将自己的妈妈丑化,刻画成:会计师:计算着他们自由活动的每一分钟。

变色龙:考得好了,一脸高兴,考砸了,大发雷霆。

母老虎:每次出去玩,都会被她拦回来。

河东狮吼:才看一会儿电视,就大声吼叫着。

2000年1月17日,浙江省金华市一个高二学生徐×,因不满母亲提出的期末考试进入班级前10名的要求,用斧头砍死了母亲。

2003年11月9日,北京市朝阳区的16岁少年冯青,因不满母亲柳燕对学习的苛求,操起菜刀把母亲杀死在血泊中。

在网吧他被捉到,警车上他对警察说,“这一下,我真的解脱了。

我觉得这几天就像出了笼的小鸟一样幸福。

你们把我带走吧,我觉得监狱肯定比我家里要好。


一幕幕的悲剧,悲剧之后是深思;我们是无可奈何的执迷不悟者
(四)关注学生课堂上的生活
杜威说过:教育即生活。

学生在课堂上是会体现出生活中的情感和经验的,反过来,课堂学习的内容应该推动生活健康、向上。

“大自然有春夏秋冬,人的思想感情变化也是这样,是有序的。

”我们的少年儿童正处于“春”的季节,没有必要让他们过早地感受“夏”的炎热,“秋”的萧瑟和“冬”的冷酷,孩子的快乐享受是非常有限的。

所以大学生中出现了“童年期现象”,他们玩长绒玩具,贴卡通明星照片等等。

原来,他们是在补偿童年的快乐啊!我们校区组织的卡通画大赛,我觉得就很好,必要时还可以组织儿歌大赛,不要把学生都培养成小老头、小老太。

因此,下面的例子,我们的老师也可以借鉴。

《年、月、日》是小学低年级的数学教学内容。

请看一位教师是怎么教的:老师投影“生日快乐”画面,播放优美音乐。

接着,她以亲切的声音说:“同学们,你们喜欢过生日吗?能告诉大家你的生日是哪年哪月哪日的吗?”
……(学生纷纷发言)
老师知道过几天就是王东的生日了,让我们同唱《生日快乐》歌,预祝他生日快乐,好吗?“(老师送给他一张生日贺卡)……
让我们也记住妈妈、爸爸和其他亲人、好朋友的生日时间吧!
老师就是这样引入《年、月、日》教学的,充满了感情,自然地融入了德育内容,比空洞的说教好多了。

学生在这样的课上,是不是有一点“生活”的感觉?当然,职业中学的学生更需要接近生活和工作情景,如果我们的老师都能够先给学生讲清每一节课的
教学内容在他们以后的学习、生活和工作的重要作用,我想,我们的课堂一定会是另一番情景。

(五)学生有“不会”的权利
2004年1月中下旬,进入期末考试阶段了。

上海有近千所中小学试行多种形式的考试。

其中之一,是“一张试卷出现难易程度不同的几组试题,学生可以进行‘选择性考试’”。

我们现在要求教师们出题时题量要大,覆盖面要宽,深难度要有层次,也就是这个意思。

2000年秋季开始,上海蓬二小学试行“借分制”。

如学生小曾英语期中考只得79分,她向老师借了1分,80分就进到“良”等级了;老师放“高利贷”,说“借1分,期末还5分”。

结果,小曾期末考试提高了19分,超额“还贷”。

2003年4月,吉林省长春市103中学的小学部试行“保密贷分”制。

即:成绩考不好,可向老师申请“保密贷分”,但要加倍“还贷”,而且要有两个担保人,负责辅导。

另外,学校还允许学生将超标准分数的分值存入个人帐户,累积达到规定分值时,可免试一次。

2003年海南省海口市不少中小学试行多次考试的做法,即允许重新答卷或再考。

以上四例,有选择性考试,有借分,有贷分,有多次考试的,它们都反映了一个评价学生学业的新理念,即应该尊重学生“不会”的权利,尊重他的人格;另一方面,在这样的评价过程中,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学生学习的自信心,体验到成功的愉悦,学习活动更加人性化了。

“不会”的另一方面,是“会”。

在课改精神下,我们不可忽视、无视学生“会”什么,即要注视每一个学生的“闪光点”,个性化的长处要张扬。

2003年1月期末了,北京光明小学除了正常考试外,多了一项“我能行”考。

学生可以通过绘画、唱歌、跳舞、弹琴、朗诵、讲故事、做手工、踢毽、跳绳、翻跟斗等,来展示自己。

考试由学生当评委,成绩分“优、良、可以、再努力”四等。

但是,不管怎么个考,现有的考分制不可能绝对地显示出孩子的智力高低,更无法预测其终身成就。

“学校里有高分、低分之分,但校门外没有。

校门外总是把校门里的一切打乱重整。


有一张名人的成绩单,恰好能证明这句话不愧为“金句”:四川乐山郭沫若故居里,保存着郭沫若的两张成绩单:
第一张是16岁读完中学二年级时:修身35、算术100、经学96、几何85、国文55、植物78、英文98、生理98、历史87、图画35、地理92、体操85。

第二张是18岁读完中学三年级上期时:试验80、品行73、作文90、习字6 9、英文88、地理75、代数92、几何97、植物80、图画67、体操60。

两张平均分都是79分,肯定算不上优等生;凭这样的成绩参加今天的高考,能进大专就不错了。

再看国文才55分,习字才69分,后来怎么成了大诗人、大文学家、大书法家呢?一点不错,出了校门“一切打乱重整”!
当然,我们也不能把学生在学校的学习和测试成绩,全盘否定,而是要全面的了解分析学生的优点和不足,找到切入点,比如郭老,他是怎样转变的,我们还要查查资料,认真进行研究。

老师们,我们要给学生有所“不会”的权利;
同时,还要创造条件,给学生以“会”的机会。

(六)善待问题学生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

有了这样的认识,就要以比较理智的态度和方式方法对待所谓的“差生”。

沈阳市校园里,小学生在放“高利贷”,利息是50——1 00%,期末还本付息。

对这事,你怎么办?我看这是好事,你的学生会“理财”了。

所以,你可以趁机请银行的同志来开个“信贷”讲座,把还贷的诚信和合理的利息收益也结合进去讲,要告诉学生什么是高利贷和不正当得利。

这就叫“善待学生”。

一位年轻女教师接一个大家都头痛的班。

第一次进教室,学生用“对面的女孩看过来”的歌声迎接她;黑板上则是大大的五个字:“我们是差生!”她听着,看着,然后微笑着说:13年前,有个和你们一样大的山村女孩,考上了县里的一中,但还只能编在班。

可她不服输,发誓要取得好成绩;她在课桌上贴着座右铭“我挺棒”,鞭策自己。

功夫不负有心人,三年后高中毕业,她以优异的成绩
考上了大学……想知道那个女孩是谁吗?“谁?”一些学生问道。

女教师还是一脸的微笑,又略带自傲的语气说:“远在天边,近在眼前。

”“哇!”教室里有了异样的赞美声。

她转过身指着黑板上的字说:“这字写得还可以,可惜标点用错了。

”“用错了?”不少学生疑惑地重复这三个字。

女教师提高了嗓门说:“我们一齐用力把这个叹号压弯,加油,一二三!”她一边说,一边用红粉笔把叹号改成大大的问号;接着,又说:“现在老师读这问句,请大家用我刚才介绍的座右铭大声回答——师:我们是差生?生:不!我挺棒!“对!我们挺棒!”教室里一片掌声。

据全国少工委统计,我国现有3亿中小学生,其中,被老师列为“差生”的有5000万,半个亿啊!英国、法国的人口都不过5800万,福建三千多万,台湾两千多万!我们的老师要是都能像这位年轻女教师那样“善待学生”,请问,还有那么多的“差生”吗?说到所谓的“差生”,有人也把“早恋”的孩子列在其中。

是的,“情深深,雨濛濛”,孩子一个个走进了“春天”,而且步伐在加快——“人口学研究表明,20世纪的100年间,每过25年少男少女的性成熟提前1年。

“上个世纪初,成熟期发生在十六七岁;世纪末,提前到十二三岁。


于是,2001年12月的一天,安徽省全椒县一个读小学四年级的男生,与家里赌气,带上小女友离家出走。

他们连夜坐车到滁州,再进南京,后被司机发现,叫民警带走。

于是,2004年8月的一天,家住浙江杭州古荡新村的张女士,偶然发现自己13岁儿子,在网上玩过两次“离婚”,生过三个孩子!
此类报道,多的是。

不过,专家认为,与其说他们“早恋”,不如说是“早练”——异性交往的早期训练。

种子没发芽,是春天还没到,要“让性道德走在性成熟前面”。

时间到了,还不懂得谈情说爱,没有触电的感觉,那是有问题。

首先,要正确对待孩子正常的性成熟现象。

北京171中学的部分班级,老师特意把“关系好”的男女生安排一起坐,他们表现很好的啊!
其次,告诉孩子们,“不要在你们的身边找伴侣,身边的人是你的兄弟姐妹,你们的伴侣正在上幼儿园或小学。

”老公老婆有的是,只怕没本事。

第三,出了问题,应关怀他们,爱护他们,不是讽刺、斥责,其第一条工作原则就是“保密”。

社会对学生、对教师在这方面有要求,我们必须把握分寸,切不可自行其是,放纵学生在这些方面的要求。

老师们,我们不要当什么“园丁”,园丁只按着自己的意愿,把花草修剪得整齐划一。

我们要做盆景设计师,根据材料的特点,引导出最好的作品。

金庸笔下的大侠令狐冲说:“有些事情本身,我们无法控制,只好控制自己。

”是的,孩子会发生什么事,我们无法把握,但我们可以控制自己,了解他们,善待他们。

三、在课堂教学中体现学生观
许多教师教《背影》这篇课文,是按照很规范的教学模式进行的,介绍背景,朗读课文,分析课文,还特别注意抓住关键词语和句子进行具体分析。

例如:“他……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让学生分析其中的动词所包含的人物思想感情,这些动词如何用得好,不可替换等等。

但是,学生学起来并不认为这篇名作精彩,讲到这段内容,学生还觉得很好玩,很可笑,甚至认为父亲给儿子买橘子这样的小事,实在不值一提。

作为语文教师,我们把培养学生的语言感受能力和分析能力当作重要任务完成,精心设计,认真落实,学生却并不喜欢,他们没有真正领会到《背影》这篇文学名作的艺术魅力。

但是有人有不同的教法:先谈自己和父母之间的关系,讲父母对自己生活上思想上的关心帮助,特别是重大问题上的支持和鼓励。

然后由学生谈他和父母之间的关系,谈父母对他的关心和帮助,学生都非常激动,发言十分踊跃,他们含着热泪向大家讲述父母对自己关怀备至的故事。

接着师生一起学习《背影》,学生的精神状态和过去完全不一样,不但不笑,而且连让学生表演父亲爬上月台的吃力动作,都非常投入。

在这样特别的情境之中,师生一起认真体味、分析了文章的语言,理解了文章的内容。

整个教学过程,教师、学生、教材三者达到了一种融和。

教学中首先关注的应该是什么?
按照传统的教育观,教师把学生仅仅看作学生,那么教师的任务就是教课,就是传授知识,培养能力。

这样,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关注最多的是学生的认知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