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耀基《大学之理念》摘录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金耀基《大学之理念》摘录
金耀基《大学之理念》摘录
1。

中古大学最值得一提的是它的世界精神、超国界的性格。

现代大学的“超国界”性格的基础则不在共同的语言或宗教,而在科学的思想,而在共认的知识性格。

2。

一部世界大学的发展史可说是一部争学术独立自由的历史。

3。

一间大学如果不能激起年轻人一些诗心的回荡,一些对人类问题的思索,那么这间大学之缺少感染力是无可质疑的。

4。

品性教育之成功不能靠“说教”,而必须靠“身教”,这只有在一个心灵与一个心灵真诚相遇时,才能彼此发生感染力。

5。

惟能见乎大,立乎大,然后才能有狂有狷,才能有格调,也才不会沉耽于追逐短暂与微细的事物。

6。

大学不能遗世独立,但却应该有它的独立与自主;大学不能自外于人群,但却不能随外界政治风向或社会风尚而盲转,乱转。

大学应该是“精神之表征”,它应该反映一个时代之精神,但大学也应该是风向之定针,有所守,有所执着,以烛照社会之方向。

《大学之理念、性格及其问题》
7。

对科学的正视是当今谈文化、谈教育问题必要的态度。

以科学为万能,以科学为万物之尺度,这是“科学主义”,而非科学态度。

8。

罗素:科学能处理手段,却不能处理目的;目的必须依赖感受。

9。

我们以为博雅教育不是没有价值,但它的中心价值应该是在培养独立判断,选择重要的价值(如美、正直、公正、容忍、理性、自由、民主)而爱之、好之、乐之、坚执之的精神。

《两个文化的对垒与技术人文主义》
10。

博雅教育是相对于职业或实用教育而言,其目的在培育“统一的人格”;而通识教育是相对于专业教育而言,其目的在达到“统一的知识”。

11。

加奈尔基金会通识教育纲领:一个大学生应有能力应付生疏事物的技能,了解世界问题对人众的影响,并能够对生活品质有一种鉴赏力及对文明有一个历史的眼光。

12。

诺尔斯:今日的“知识人”应该有能力把“不同的知识综合、融会而一以贯之,并能够从人文精神出发,知道哪些是…应该做的?,从科学与技术角度判断,那些是…可以做的?”。

13。

我们以为20世纪“知识人”一种合理的信仰是科学的人文主义。

他应该知道自然世界与人文世界的关系,并通过科学与技术以建立并丰富以人为主体为本位的人文世界。

《怎样才算是一个“知识人”》
14。

大学之为大学,即在其拥有一种学术没有疆界的世界精神。

古每个大学的学人都可以像杜尼(J.Donne)一样说:“吾涉身于人类之中。

”《大学的世界精神》
15。

蔡元培:诸君须知大学,并不是贩卖毕业证的机关,也不是灌输固定知识的机关,而是研究学理的机关。

《蔡元培先生象征的学术世界》
16。

李约瑟:我相信宗教是人类多种“经验形式”中的一种,像科学也是人类经验的一种形式一样,都各有本身的价值。

17。

李约瑟:对科学是不必诅咒的,问题是我们应知科学的有限性,人类的乐土是不能单靠科学去赢得的。

18。

李约瑟:科技是世界性的,它不是哪一个民族或文化的专有品,在科技的发展史中,许多文明在过去都曾有过贡献,并且相信将来更会如此。

《科学、社会与人文——记与李约瑟先生的一次谈话》19。

徐复观:今日的大学生,若有志于挽救我们自身的悲剧,应当从自己不扮演悲剧的角色做起。

《大学之功能与大学生的责任观》20。

通识教育应该是大学教育的一个组成,并且是一个重要的组成,但却不是大学教育的全部。

21。

威尔斯:历史已越来越成为“教育与灾祸的一种竞赛”。

《通识教育与大学教育之定性与定位》22。

蔡元培的二种办学主张:
一、对于学说,仿世界各国大学通例,循“思想自由”原则,取兼容并包主义。

无论何种学派,苟其言之成理,持之有故,尚不达自然淘汰之运命者虽彼此相反,而悉听其自由发展。

二、对于教师,以学诣为主。

在校讲授,以无背于第一种之主张
为界限。

其在校外之言论,悉听自由。

本校从不过问,亦不能代负其责任。

例如复辟主义,民国所排斥也,本校教员中,有拖长辫而持复辟论者,以其所授为英国文学,与政治无涉,则听之。

筹安会之发起人,清议所指为罪人者也,本校教员中有其人,以其所授为古代文学,与政治无涉,则听之。

嫖赌娶妾等事,本校进德会所戒也,教员中有喜作恻艳之诗词,以纳妾挟妓为韵事,以赌为消遣者,苟其功课不荒,并不诱学生而与堕落,则姑听之。

夫人才难得,若求全责备,则学校殆难成立。

《学术自由、学术独立与学术伦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