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白银市第一中学高考语文 专题专项复习 作文 话题作文的审题立意 新人教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甘肃省白银市第一中学高考语文 专题专项复习 作文 话题作文的审题立意 新人教版

1、确话题作文和材料作文的区别

⑴所供材料的功能不同

材料作文的材料,是审题的依托,是立意的根源,它的中心和主旨,就是命题者暗示的题意指向。写作必须先准确把握材料的主旨,再由材料主旨提炼出文章观点或立意;材料主旨和文章立意应该扣合紧密,浑然一体,超出材料本身所具有的主题或折射出的某个道理来立意,往往就偏离了写作轨道。文章的立意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是作者另起炉灶的产物。话题作文的材料只是话题的引子,它常常由一件事、一个人、一种现象、一个寓言等等引出要谈的话,材料和话题往往进一咱包容关系,话题包含了材料,材料从属于话题。上则例子的材料只是羊变狼的故事以及狐狸和狗对这种“变的看法”,而话题则是“变”,此“变”比彼题范要广泛得多,即凡是谈“变”的话都应在话题范围之内。这样,话题作文的材料除了引出话题外,写作时用或不用,都不影响文章的立意和构思。

⑵思考的维度不同

一般供材料作文由于受材料主旨的约束,思维状态多是“单向思维”、“线性思维”,考生认知的趋同现象较严重。区分优劣的标准在于材料是否充实,说理是否有力度和深度,语言表达是否显功力。考生的思维空间较狭窄,严重束缚了考生的创造力,甚至容易陷入审题失误的泥潭。而话题作文专门用一段提示语(有时是材料和提示语合二为一)为考生扩开思路,激发想象,引领思维,让考生放胆为文,充分展示自己的写作才华,尽量体现真正意义上的“自选角度,自主立意,自拟文题,自定文体”的“四自”原则,最大限度地体现公平、公正蝗竞争原则。话题材作文在审题立意,构思谋篇时,除了话题范围这一约束外,基本上没有其他限制其思维状态是多维度的。考生的任务是倾力写出有个性的文章,在才识、创新和表达上见高低。

1、明确文题材料和提示语的关系

⑴背景型

即材料为话题提供一个背景,提示语部分对材料进行类比、引申、扩大。例如2005年高考全国卷宗的文题,波尔教授的答问,既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材料”只是一个引子,而提示语“生活中会遇到类似的情况”,才是对话题范畴的界定。也就是说,文章只要是表现生活中“出人意料和情理之中”的人、事,或对这一问题的认识,就符合题意,而对文题的材料可以放置一边。2005年高考山东卷材料是一则寓言故事,提示语部分阐明了故事的哲理,再就这个哲理“推而广之”,端出“双赢的智慧”命题模式,审题时,要着重关注材料的主旨和提示语中的相关内容的类比关系,抓住两者的一致性来立意构思。

⑵阐释型

即材料直接解释话题,材料和提示语合二为一。2005年高考广东卷就是如此。材料:纪念是用一定的方式对人对事表示怀念。它既可以是国家、民族对已有荣誉的回忆,对过去痛苦的祭奠,也可以是家庭和人人对往事对亲朋表示的怀念。纪念又不同于怀念,它不仅仅是内心情感的涌动,它还是思想与行动的结合。生活中有各式各样的纪念,节日庆典是纪念,树碑立传是纪念,种一棵树或写一篇文章也是纪念……形式或许不同,但意义同样真切。真正的纪念是心灵的回响,是历史的回音;它坚守信念,传递勇气;它珍藏感动,分享幸福;它审视过去,启迪未来……请以“纪念”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这个话题,大大降低了审题难度,因为材料对话题材“纪念”作了较全面的提纲挈领式的阐释。什么是纪念,纪念与怀念的区别,纪念的本质,纪念的方式,已经说得清清楚楚,考生审题立意的任务就是考虑选择从哪个角度切入,是全面论述“纪念”,不是就一个方面说深说透,是写一次纪念活动,还是就“纪念”抒发感慨,可以各显神通。偏离题意容易避免,就在立意高下、表达优劣上见出分晓。2005年高考江苏卷“凤头、猪肚、豹尾”,2004年高考江苏卷“山的灵动,水的沉稳”都属于这一类型。对这类话题,审题立意时,目光要聚焦到材料本身,认真领悟材料的每一句话,再确定一个切入点,做好文章就容易多了。

⑶隐含性

即文题不出现材料,仅给一个话题但背景材料隐含在话题之中。而这个背景材料,往往是现实生活中的生活现象,或是一个中学生应该具备的有关积累。如2004年高考上海卷:以“忙”为话题写一篇文章。“忙”,太普遍的现象。小到儿童,大到国家领导人,芸芸众生,谁不在忙?尤其是现代生活节奏加快。这个文题隐含有切身感受的,无须去一一罗旬。审题立意时,需要考虑的是,人们忙什么,为什么而忙,内容和本质是大有区别的。2004年高考福建卷就受到了好评。“依下列人物或文学形象写一篇文章。”

2、明确话题类型

⑴话题提示一种关系

并列型(材与非材)、对比关系(忘记与铭记)、因果关系(人文素养与发展)、从属关系(个人与集体)。面对关系型话题,审题立意时要首先辨析话题的几个概念之间是一种什么关系,立意的着眼点要放在揭示概念之间的内在关系上,要关注话题的每一个概念,可能有所侧重,但不可只扣一个概念立意,否则就偏离了题意。比如“材与非材”这

个话题,“材”可以是一件物,可以是一个人。这件物或这个人是“材”还是“非材”,用不同的标准来判断结果是不一样的。一个教师眼里的“差生”日后却成了罪人,生活中灾种例子是常见的。即从不同角度看事物就会有不同的结论,正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审题立意就是要揭示这种关系,只写到“材”与“非材”,都是没有准确把握题意。 ⑵?话题限制写作范围

每一个话题都隐含了一定的写作范围,这是要予以特别关注的。如2002年高考全国卷“心灵的选择”,2004年高考湖南卷“家庭教育”。“心灵的选择”,就必须要揭示出面对选择时内心世界的激烈斗争,真实情感,它强调的是“心灵”;“家庭教育”谈的是教育问题,但不是学校教育,也不是社会教育,强调的是“家庭”。

⑶话题表述一个观点

话题本身是从材料中引申出来的一个观点或结论。如2002年的“答案是丰富多彩的”,2005年高考浙江卷“一枝一叶一世界”。,这类观点式话题,降低了审题立意的难度,考生要反着眼点放在寻找论据来证明话题;或用生动形象的事实来暗示话题。须要注意的是,由于观点或话题本身就具有合理性、真理性,体现命题者的指向,立意时不宜逆话题观点来搞所谓的“创新”。

⑷话题提出一个喻体

命题者从背景材料中提出一个比喻性的话题,留下更多的空间让考生对应补充,把喻体具象化。2004年湖北题“买镜”。“镜”只是一个喻体,“买镜”也是一个喻体,买什么样的镜,买来镜子干什么,什么样的人买什么镜,才是审题时要补充具体落实的。

3、明确提示语意义

要把握话题作文的题意,关键在于把握“提示语”的意义。一般说来,提示语无论是少还是多,都起着框定话题范围、暗示作文主旨、开启构思路径等作用。审题立意时,聚焦提示语,研读剖析,会引发思维的灵感受火花,激发奔涌的文思。

练习

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一只蚂蚁来到石头下,它急急忙忙的往上攀爬。这块石头对它来说实在太陡峭了,蚂蚁爬到一半就掉下来了,于是再爬,便又再掉,爬而又掉,掉而又爬,但终于爬过了那块石头;‘另一只蚂蚁则不然,它绕过石头,走向了它的目的地;第三只小蚂蚁到来,望石而转,也找到丰厚的食源。

生活犹如蚂蚁前行,有时需要直行,抱定理想,执著求索;有时需要转向,变通处之,量力而行;有时需要迷途知返,另辟蹊径,但无论怎样都是要实现人生的最高理想。

请以“直行与转向”为话题,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