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希腊罗马的心理学思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希腊罗马的心理学思想
心理学是研究心理规律的科学,心理规律是指认识、情趣、意志等心理过程和能力性格等心理特性。
感觉、知觉、动机、情绪、先天行为模式、学习、思维、智力、人格、集体动力学以及行为病理学等是心理学的基本研究课题。
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形成于19世纪下半期,通常以1879年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创立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作为心理学形成的标志。
在此之前,心理学属于哲学、宗教、生物学和精神病学的一部分。
其最初的萌芽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的万物有灵论和万物有生论。
西方心理学思想在古希腊哲人的著作中已初见端倪。
古希腊人已开始了对感觉本质的探讨,如公元前5世纪的恩培多克里便已注意到感官的特殊性:如以手压眼球,无需光线刺激亦可引起光感。
苏格拉底提出了类似今日的下意识的概念,而柏拉图则讨论了“观念”的联想等问题,亚里士多德被称为功能心理学的创始人,并创情绪发泄的概念。
但是,所有古希腊的以及随后的古罗马的哲人,他们有关心理现象的观察和理论,都是不全面的,不成系统的,亦即处在心理学萌芽阶段。
因此,以下关于希腊罗马心理学的介绍,只能列举某些论述和观点。
米利都学派作为古希腊最早的朴素唯物论者,他们以为灵魂是物质的作用,有了辩证法的最初萌芽,有了世界具有对立因素的思想,也有生物是进化来的思想,尽管这些还只是粗略的猜测。
毕达哥拉斯学派相信灵肉可以分离。
他认为灵魂不死及灵魂轮回降生说,这是十分荒谬的。
他们把灵魂分为三部分,即理性、智慧和情欲。
认为理性在脑、智慧也在脑、情欲在心脏,这三者人类皆备,而动物只有后二者而无理性。
尽管这些纯属臆说,但他们开始关心探讨人的心理过程。
毕达哥拉斯由实验发现乐器的弦长与音高的关系,知道构成和谐的旋律的弦长之比是整数的。
这是听觉心理学的一个发现。
赫拉克利特朴素辩证法强调万物皆变,世界有法则,感觉需要相反的作用,认识的对象是客观世界等,是有积极意义的天才猜测。
爱利亚学派主张世界单一不变,以为感觉是以同知同,如体内的温感外物的温,这显然是错误的。
恩培多克里在世界变与不变上取折中态度,认为万物皆变,但构成万物的“四根”(土、水、火、空气)不变,爱与憎使四根合与分,由此生成万物。
不用说,他的这种思想是自相矛盾的。
他认为人的心理特性依赖身体的特殊构造,各人的心理上不同由于他身体上的“四根”配合比例的不同。
他以为演说家是舌头的“四根”配合最好的人,艺术家是手的“四根”配合最好的人。
这可以说是后来的气质和神经类型学说的萌芽。
他也主张感觉是以同知同,思想也是以同知同,但思想是经过批评与综合的认识。
阿那克萨哥拉继承赫拉克利特的感觉论,即认为感觉是两个相反的东西互相作用,如皮肤是以温感觉冷,以冷感觉温。
一切感觉都会发生痛楚,因为感觉是相反的东西互相作用,互相冲击,感觉过程持续太久或强度太高就觉到痛楚,如眼睛长时间盯住一件东西,就会觉得痛,耳朵听太大的声音,也觉得痛。
这种感觉论尽管相当粗陋,但含有初步的观察和理论的尝试。
德谟克利特是“原子论”者,因此他认为生活和心理活动都是灵魂的功能,是机械的作用,他所说的灵魂也是原子构成的,人死灵魂原子分散,灵魂消亡。
灵魂原子遍布全身,但特别集中于感官、脑、心脏和肝脏。
脑主思想,心脏主意气,肝脏主欲望。
心理是物质的派生的存在,感觉和理性活动是物与物相互接触的作用。
尽管这些观点属于机械唯物论,但有的仍把握了唯物主义的精髓。
西方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约前460—377)对于疾病和心理现象的物质基础提出了一些值得注意的进步的见解。
他认为一切病都是由于自然的原因,但也不能忽视心理的作用。
脑是人心理的器官,“是由于脑,我们思维、理解、看见、听见,知道丑和美、恶和善、适意不适意”。
他认为人体含“四液”(黏液、黄胆汁、黑胆汁、血液),“四液”的配合决定了人的整个体质(包括气质),“四液”比例失衡,人就生病,感觉痛苦,如失去了黏液,就得羊痛风。
普罗塔哥拉最早注意探讨如何用美德教育人,认为人人可以教育成为好公民,注意探讨人怎样思想和欲望这些问题。
这是进步的心理学思想。
苏格拉底提出过类似今日的下意识(或潜意识)的概念。
在他看来,道德知识(一般概念)并不是来自客观世界,而是神在人的心灵之中安排的,先天就有的,就像胎儿之存在于母腹中一样。
因此,他自认是一个知识的“助产士”,主张用“回答法”(一种归纳法)把别人先天就有的、潜在的道德知识(意识)诱发出来。
柏拉图则讨论了“观念”的联想等问题。
在他看来,人的灵魂和理念先于肉体而存在,而且是永恒的,灵魂(或理念知识)进入肉体时,因受肉体的玷污而忘记了原有的理念知识。
为了重新获得这些原有的知识,就要学习或回忆。
他指出,如果不通过对个别事物的感觉,我们就不能回忆到事物本身(即理念)的知识。
正如一个人看见亡友所用的七弦琴可以回想起忘记了的亡友本人一样,我们从相等的木头或其他相等的东西,就可以得知“相等”本身(理念)。
所以他承认:“用视觉、听觉或者其他官能感觉到一件东西的时候,可以由这个感觉在心中唤起另一个已经忘记了的、与这件东西有联系的东西。
”这是他的唯心主义的理念论在心理学上的体现。
亚里士多德是功能心理学的创始人,他写过关于心理学的专著,并且在其他著作内也谈到心理学问题。
主要观点有:认为知识从感官经验开始:普遍性是从对于许多个别事物的感官经验归纳而得;感觉过程有以不同知不同和以同知同这两方面;感觉与外物相比是处于中等状态,在于适当比例,物如太多(意指刺激太强)会产生痛楚,并会歪曲感官的作用,感觉遗留意象,多次意象形成经验,从经验抽出概念或概括成原理,以进行抽象思维。
他把特殊感官的感觉以下,抽象思维以下的好多中间功能归于“共同感官”。
这些中间功能包括比较感觉材料的异同;感知“共同的感觉对象”,如运动、静止、数目、形状、大小、时间长短等;对于感觉的自觉、记忆、回想、想象、睡眠和做梦。
他认为共同感官位于人的心脏区域。
他分心理功能为认识功能和动求功能,其认识功能的见解如上述。
动求功能包括感情、欲望、意志、动作等过程。
他认为自由无碍的活动产生愉快的感情,这种感情是积极的,它会使与它相连的活动加强起来;反之,活动被阻碍或被抑制,就产生不愉快的感情,这种感情是消极的,它会使与它相连的活动更加削弱,或更难继续出现。
他认为欲望、愤怒、恐怖、喜乐等皆是情绪,情绪都含愉快或不愉快的感情。
欲望是情绪,它由缺乏的不快开始而由满足的愉快终结。
他认为缺乏之感引起所缺乏的对象的意象,意象引起追求这个对象的欲望,从而引起相当的动作;本能动作,如直接满足饥渴的动作,是低级行动;有理性
参加的动作是高级行动;按理性来满足欲望的行动是意志的行动。
他认为悲剧能洗净(即指宣泄而非完全排除)人的恐怖与怜悯的情绪而使人精神轻松。
在亚里士多德以后的古希腊罗马哲人对心理学的论述均不及亚里士多德深刻。
但有两个人的观点是值得提及的,一个是伊壁鸠鲁,一个是盖伦。
伊壁鸠鲁认为一切感觉都是物质互相接触的作用。
感觉是由外物流出的稀薄的原子团触到人的感官的结果。
个别感觉自身是确实的;错误是由于人在感觉时加上意见。
如方塔远看是圆的,这并不错;错在于你以为近看也是圆的,就是说,你以为圆是塔的真相。
他认为心智有两种作用,一是自动的,一是有意的。
前者的作用很迅速,但因它只凭此刻的感觉,所以容易引起错误的意见;后者利用记忆和经验,留意别人的感觉,并警惕错误的来由,加上其他活动,所以它更能认识外物的真相。
他认为思维依赖感觉,对某事物的多次感觉可在记忆的帮助下形成对该事物的一般意象;配合诸多一般意象才可思维。
他认为一切感觉都伴随痛苦或快乐的感情。
痛苦来自人体中原有的适当的原子安排被扰乱,快乐由于这种安排的恢复或得到新的平衡。
他以为有德必乐,乐者必有德,二者不可分。
盖伦(129—199)作为古希腊的大医学家,对心理的生理基础的知识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最重要的是指出了脑是心理的器官。
他认为人的脑质有软硬之分,软部即大脑,硬部即小脑,前者司感觉,后者司运动;神经也有软硬之分,软的传感觉,硬的传运动。
他发现过几对脑神经,并知道它们的功用。
他认为脑是理性灵魂的器官。
所谓理性灵魂,在他看来,是五种感官的功能(他称之为外部功能)和诸如想象、判断、记忆和动作等内部功能。
至于与情感相当的所谓非理性灵魂的功能不在于脑,而在于心、肝。
心是愤怒、刚健,或男性灵魂的中枢,肝是情欲、温柔,或女性的灵魂的中枢。
他还认为身体比心理重要,心理不正常可以通过身体来治疗。
人的恶劣性格乃是一种病,由其体质不正常而起。
他强调入的心理的统一性,以为感觉与理性不是截然分开的;理性活动、思维需要感觉的材料,并且是对感觉或感觉间关系的认识,而感觉功能也含有理性的作用;感觉被认识,即知觉,就含有理性作用了,在当时的条件下,盖伦不可能完全准确地说明心理的生理基础,因而,他的有些看法的片面性是显而易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