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3-2010年中国出生人口性别比变化趋势及地理分布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953-2010年中国出生人口性别比变化趋势及地理分布李智;张山山;倪俊学;全星;刘锦桃
【摘要】目的了解不同年代、地域、民族的报告出生性别比情况,为治理我国出生性别偏高的现状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用全国人口普查数据计算不同年代大陆各省区市和各民族的出生性别比,将全国31个省市区不同年代的出生性别比作系统聚类分析,并将出生性别比与纬度、海拔、GDP等因素做逐步回归分析. 结果 1990年出生性别比开始偏高;不同地区、不同民族存在差异,有的地区严重偏高,最高的为海南省和广东省,分别为137.10和131.26,有西藏和新疆的出生性别比一直在正常范围;从二孩开始,出生性别比猛然升高;我国性别比偏高与地理分布有关. 结论我国人口出生性别比偏高,具有空间分布的广泛性和时间上的延续性,应该对出生性别比偏高的重点地区、人群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有的放矢地制定政策,达到控制我国出生性比偏高、保证人口均衡发展的目的.
【期刊名称】《中国生育健康杂志》
【年(卷),期】2016(027)001
【总页数】6页(P13-18)
【关键词】出生人口性别比;人口普查;人口均衡
【作者】李智;张山山;倪俊学;全星;刘锦桃
【作者单位】650051 云南昆明,云南省妇幼保健院;中南大学地球科学与信息物理学院;650051 云南昆明,云南省妇幼保健院;650051 云南昆明,云南省妇幼保健院;650051 云南昆明,云南省妇幼保健院
【正文语种】中文
出生性别比(sex ratio at birth),又称第二性别比(the secondary sex ratio),是指某一时期(通常为一年)内活产的男婴数与活产女婴数之比。

出生性别比的自然范围一般为1.03~1.07。

人口出生性别比是人口学研究的重要指标之一,是人
口性别年龄结构发展变化的自然基础和人口性别的动态起点,且出生性别比的信息反馈,对人们的社会心理和生育行为具有一定影响。

1953—2010年新中国成立后,进行了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特别是第三次人口普查以后的普查为较全面、系统地分析我国人口出生性别比的状况与特征提供了客观可能性。

本文利用全国人口普查资料了解不同年代和不同地域及不同民族出生性别比偏高的情况,为治理出生性别比的偏高,调整完善生育政策,促进人口均衡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资料与方法
一、对象
新中国成立后,在 1953年、1964年、1982年[1]、1990年[2]、2000年[3]和2010年[4]共进行过六次全国人口普查。

对比较完整的第三、第四次、第五次和第六全面人口普查资料进行分析。

二、方法
1.主要分析指标:出生性别比×100%。

2.数据分析:用1982—2010年四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计算大陆31省市区的城市、镇、乡村和56个民族的出生性别比。

3.统计学处理:用SPSS 15.0统计学软件,将1990、2000和2010年全国31个省市区的出生性别比做系统聚类分析,并分别以2000年和2010年的出生性别比为因变量,纬度、海拔和同年的国民收入(GDP)为自变量,做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本研究使用的是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是全人群的大数据,不是抽样数据,不需
行统计学检验。

结果
一、不同时期性别比的变化趋势
1982年出生性别比偏高不明显,从1990年开始出生性别比偏高(表1)。

1990年出生性别比高于107的有 25个省市区,占 80.6%(25/31);出生性别比在正常范围(103~107)的有贵州、西藏、青海、新疆、上海、宁夏6个省市区,占19.4%(6/12),贵州最低,依次为西藏、青海、新疆、上海、宁夏;全国最高的省份是浙江,其次为广西和河南。

2000年出生性别比只有西藏和新疆在正常范围,其他省份,区均高于正常,最高为海南省和广东省;7个省份在123.61~137.10,占 22.6%(7/31),17个省份在110~120,占54.8%(17/31)。

2010年仍只有新疆和西藏在正常范围,其他省区均偏高。

1990—2010年三次人口普查新疆和西藏的出生性别比均在正常范围(表2)。

表1 1953—2010年中国历次普查出生性别比注:-为无此项数据年份(年)出生性别比全国城市镇乡村1953 104.88 - - -1964 103.83 - - -1982 107.63 106.87 107.69 107.74 1990 114.18 110.79 111.78 111.75 2000 117.79 110.83 117.13 119.30 2010 117.90 114.06 118.64 119.09
表2 1990—2010年中国人口普查分省市自治区出生性别比注:-为无此项数据地区1990年2000年2010年地区1990年2000年2010年全国河南104.63 105.76 106.00 114.18 117.79 117.96北京107.49 110.56 109.48天津110.14 112.52 113.60河北112.49 114.07 114.80山西109.64 112.83 110.30内蒙古108.35 108.84 112.00辽宁110.16 112.89 110.12吉林108.67 111.29 111.10黑龙江107.30 109.59 112.40上海104.83 110.64 110.00江苏114.93 116.73 116.20浙江
117.64 114.06 118.10安徽110.87 129.43 128.60福建110.29 118.72 125.60江西110.82 118.86 122.90山东115.12 112.50 119.00 116.21 119.56 117.80湖北109.56 128.73 124.10湖南
110.25 127.08 123.20广东111.99 131.26 120.40广西116.91 127.31 122.70海南114.86 137.10 125.50重庆- 115.12 112.50四川111.96 116.10 111.60贵州101.24 108.49 122.50云南107.42 110.38 111.90西藏103.22 102.55 106.50陕西111.35 123.61 115.30甘肃110.82 116.28 117.60青海104.36 110.61 112.30宁夏106.96 108.69 113.80新疆
将1990—2010年三次人口普查做聚类分析,聚类树状图(图1)显示,当选择标尺为5时,31个省市区出生性别比可以分为3类,最高为湖北、湖南、广东、广西、安徽和海南6省份,其三次人口普查出生性别比均高出正常范围;贵州独立为1类,见图1聚类树状图。

将出生性别比相同的省份行有意义归类,可以在制定政策和干预时,按照其规律制订有侧重和针对性的区域政策和方案。

二、地理分布特征
2000年和2010年两次人口普查出生性别比地理分布规律基本相似[5],只是随时间变化数据有差异。

根据出生性别比>107分类,我国人口出生性别比的分布有一定规律性,表现出明显地域特征,三类地区的分布与我国地势的三级阶梯相吻合,出生性别比水平分布与我国的地势呈反变关系。

我国的东南沿海地区、华北平原、江淮平原、山东半岛、辽东半岛、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及四川盆地等地势低平地区的人口出生性别比均在111.0以上,甚至达到120以上,严重偏高,从地势上看,这些地区基本上属于我国地势第三级阶梯;位于地势第二级阶梯,包括黄土高原、云贵高原、内蒙高原等,人口出生性别比皆居我国的中等偏高,在107~110;而位于第一级阶梯,地势最高的青藏高原的西藏和新疆,出生性别比
最低,三次人口普查均在107以下。

上海和北京市位于东部沿海地区和华北平原,但出生性别比仅略高于西藏和新疆,明显低于其他省、市、自治区及全国水平。

用三次人口普查的出生性别比与海拔和纬度做双变量相关分析发现,其均呈负相关(表3)。

图1 1990—2010年中国人口出生性别比树状聚类图
表3 出生性别比与海拔和纬度的相关系数变量1990年2000年2010年r P值r P值r P值海拔-0.608 0.000-0.482 0.004-0.674 0.021纬度-0.220 0.122-0.582 0.000-0.610 0.000
以2000年和2010年出生性别比分别为因变量(Y)与各省市自治区的纬度
(X1),海拔(X2)和人均国民收入(GDP)(X3)为自变量做逐步回归分析,3个自变量进入方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000年方程Y=146.222-0.648X1-0.006 X2+0.000 X3,其决定系数(R2)分
别为X1=0.333,X2=0.562,X3=0.658,说明因变量与自变量相关的密切程度;标准回归系数(Beta)分别为 X1=-0.547,X2=-0.618,X3=-0.342。

2010年方程Y=138.187-0.453 X1-0.004 X2+0.000 X3,其决定系数(R2)分别为 X1=0.352,X2=0.135,X3=0.118,说明因变量与自变量相关的密切程度;标准
回归系数(Beta)分别为 X1=-0.520,X2=-0.535,X3=-0.388。

表明影响出
生性别比的因素其贡献率大小依次为海拔>纬度>GDP。

人口出生性别比水平的
高低是众多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这里只分析地理有关因素和经济因素GDP的一个侧面。

三、出生性别比的城乡差异
1990—2010年三次人口普查出生性别比均为乡村>镇>城市。

1990、2000和2010年出生的性别比农村最高值分别为浙江、海南、安徽;城市为山东、海南、海南。

2000年和2010年出生性别比最高的均是海南(表4),海南省不论城市、
镇和农村均严重偏高。

四、出生性别比的民族差异
1990年人口普查有15个民族偏高,占26.8%(15/56),依次为侗族、壮族、高山族、汉族、哈尼族、满族、瑶族等;2000年有28个民族偏高,占50%(28/56),依次塔塔尔族、京族、俄罗斯族等;2010年出生性别比39个民族偏高,占69.6%(39/56),极度偏高为门巴族达。

三次人口普查出生性别比均偏高的
有汉族、壮族、满族、侗族、瑶族、哈尼族、俄罗斯族、京族、赫哲族等9个民族;均在正常范围的有维吾尔族、傣族、僳僳族、佤族、拉祜族、羌族、锡伯族、阿昌族、塔埕克族、怒族、乌孜别克族、珞巴族等12个民族,高山族和基诺族只有1990年偏高(表5)。

五、出生性别比分孩次差异。

2000年人口普查中的一孩出生性别比大均在正常范围,只有上海、安徽、福建、江西、湖北、广东、广西、海南等8个省、市、区均高于107。

2010年一孩出生性别比低于107.0的只有上海和新疆,余省区出生性别比均偏高。

从二孩开始,
出生性别比猛然升高,四孩及五孩以上最高值甚至达到了600~900(表6)。

孩次1与孩次2、3的出生性别比相关系数r=0.519、0.527,孩次4与5的出生性别比r=0.452,孩次与出生性别比呈正相关。

表4 1990—2010年分城市、镇、乡村出生性别比注:-为无此项数据1990年2000年2010年合计城市镇乡村全国114.18 108.93 112.26 111.83 117.96 114.06 118合计城市镇乡村合计城市镇乡村13 105.53 105.76 107.10 104.85 105.55.64 119.09 117.79 110.83 117.13 119.30北京107.49 106.60 103.94 109.24 109.5 109.67 114.47 106.46 110.54 112.97 109.58 104.84天津110.14 105.63 109.72 115.84 113.6 112.14 115.55 115.49 112.52 106.46 111.89 120.16河北112.49 107.94 111.54 113.10
114.8 111.37 115.68 115.26 114.07 109.47 111.30 115.09山西109.64 109.33 113.98 109.41 110.3 107.73 111.50 110.79 112.83 108.84 114.76 113.59内蒙古108.35 108.55 106.46 108.65 112.0 107.59 109.69 115.47 108.85 106.06 106.25 110.93辽宁110.16 106.08 108.47 113.26 110.12 107.89 112.22 111.62 112.89 110.34 115.05 114.28吉林108.67 106.01 108.34 109.67 111.10 108.14 112.59 112.21 111.29 110.74 111.10 111.69黑龙江107.30 105.81 106.87 108.16 112.4 111.20 110.53 113.53 109.59 109.92 109.29 109.49上海104.83 105.43 104.43 103.80 111.0 110.16 114.09 113.66 110.64 110.54 111.45 110.35江苏114.93 111.93 110.29 115.62 116.2 113.91 115.86 117.84 116.73 111.77 116.96 118.92浙江117.64 106.87 118.39 119.83 118.1 115.72 118.82 119.66 114.06 110.97 115.92 114.81安徽110.87 109.10 112.54 110.98 128.6 116.77 127.88 131.10 129.43 113.55 125.83 132.92福建110.29 112.03 118.26 109.50 125.6 119.04 127.59 128.06 118.72 113.97 117.57 120.68江西110.82 110.66 112.70 110.74 122.9 115.83 117.85 126.14 118.86 115.18 110.26 121.08山东115.12 114.44 115.24 115.25 119.0 114.47 120.96 120.90 112.50 109.11 111.51 114.07河南116.21 112.75 116.53 116.49 117.8 115.47 119.65 117.79 119.50 112.98 123.03 120.29湖北109.56 108.96 114.05 109.38 124.1 118.25 124.01 126.15 128.73 121.05 125.66 133.33湖南110.25 107.47 108.30 110.63 123.2 117.90 123.47 124.16 127.08 116.00 122.40 130.23广东111.99 112.99 119.97 110.63 120.4 119.66 121.42 120.59 131.26 125.16 134.00 134.12广西116.91 112.05 114.45 117.31 122.7 118.44 123.99 123.04 127.31 117.78 128.49 128.55海南114.86 110.20 133.31 113.67 125.5 123.93 132.86 123.43 137.10 141.61 141.22
134.28重庆- - - - 112.5 107.36 111.37 114.81 115.12 107.15 110.14 118.20四川111.96 107.92 105.78 112.83 111.6 108.81 110.81 112.31 116.10 109.60 110.21 118.37贵州101.24 101.28 106.76 100.94 122.5 114.76 121.99 123.74 108.49 105.89 112.69 108.26云南107.42 104.38 106.22 107.64 111.9 108.74 110.76 112.66 110.38 104.25 106.29 111.26西藏103.22 102.75 101.59 103.29 106.5 109.95 111.23 105.85 102.55 102.67 103.55 102.44陕西111.35 110.42 112.52 111.41 115.3 110.84 117.21 115.97 123.61 116.17 116.68 127.05甘肃110.82 108.89 115.89 110.94 117.6 113.89 121.46 117.61 116.28 111.81 121.97 116.41青海104.36 107.07 103.68 104.01 112.3 112.69 108.47 113.15 110.61 105.68 106.29 112.25宁夏106.96 108.52 107.48 106.71 113.8 109.45 115.31 114.99 108.69 105.00 104.40 110.03新疆104.63 105.50 103.82 104.56 106.0 108.18 106.
表5 中国1990—2010年分民族出生性别比民族1990年2000年2010年民族1990年2000年2010年99.41 107.19 106.48蒙古族106.38 107.20 111.89 土族汉族112.24 118.55 118.417 柯尔克孜族102.29 119.85 119.30回族106.63 110.17 113.94 达斡尔族109.82 103.92 116.23维吾尔族101.86 103.78 104.73 羌族108.43 105.60 108.68藏族102.14 103.65 107.19 仫佬族104.79 103.44 104.54苗族106.83 116.27 123.11 布朗族109.13 113.03 104.11彝族104.35 110.84 111.17 撒拉族97.06 113.14 121.96布依族101.77 114.76 123.93
仡佬族96.94 115.86 109.36壮族115.36 122.51 121.40 毛南族104.51 113.75 121.07朝鲜族105.29 105.94 108.30 锡伯族104.60 102.27 97.27满族110.84 113.03 112.14 阿昌族102.73 105.51
98.10侗族118.21 125.14 122.72 普米族98.42 110.87 106.88
续表5民族1990年2000年2010年民族1990年2000年2010年瑶族110.00 118.16 118.51 塔吉克族99.29 99.217 104.14土家族107.51 116.61 115.60 乌孜别克族106.04 105.74 103.47白族100.28 102.98 110.56 怒族110.37 144.29 125.00哈萨克族104.18 105.82 108.39 鄂温克族98.41 106.67 120.59哈尼族112.04 117.07 113.69 俄罗斯族111.03 105.46 96.89傣族101.43 102.10 106.12 德昂族116.53 92.75 127.23僳僳族101.59 104.00 104.39 裕固族102.72 110.98 121.47黎族104.64 116.94 115.817 保安族105.80 111.96 107.04佤族103.77 103.44 102.75 京族114.29 150.00 92.31高山族115.15 86.21 68.96 独龙族135.43 144.44 125.00畲族104.50 113.54 124.47 塔塔尔族103.57 104.76 111.76拉祜族105.21 106.03 102.22 鄂伦春族113.64 138.09 127.59东方族101.56 119.57 122.05 门巴族92.56 91.93 110.16水族106.76 119.47 130.36 赫哲族112.90 94.90 165.79纳西族102.14 104.38 111.87 珞巴族81.39 95.00 87.80景颇族105.86 110.40 114.55 基诺族112.40 102.65 105.73
表6 2000年和2010年分孩次出生性别比注:-为无此项数据2000年2010年第一孩第二孩第三孩第四孩第五孩全国107.12 151.92 160.30 161.42 148.79 113.73 130第一孩第二孩第三孩第四孩第五孩.35 108.82 108.49 91.86.29 161.56 146.50 143.65北京112.50 130.26 122.70 - - 107.31 137.58 260.00 900.00 -天津106.27 137.66 134.50 700.00 - 111.77 119.77 173.08 325.00 300.00河北
104.35 147.32 186.80 183.75 240.00 108.98 128.81 184.73 145.34 214.29山西104.73 121.13 146.30 154.86 162.96 112.51
107.90 165.86 256.41 200.00内蒙古104.05 127.98 118.70 280.00 333.33 107.32 109.78 153.33 144.44 600.00辽宁106.38 136.29 170.60 233.33 100.00 110.50 116.64 200.73 153.85 150.00吉林107.12 122.47 153.70 280.00 216.67 116.46 109.21 169.60 92.86 100.00黑龙江106.02 115.16 157.80 172.73 281.82 115.80 111.85 124.09 87.50 100.00上海111.44 152.77 206.70 300.00 -- 106.35 128.43 201.92 157.14 300.00江苏112.20 196.94 268.20 347.62 281.82 114.77 135.01 153.37 136.81 157.14浙江107.31 132.41 176.60 175.00 300.00 109.70 131.95 192.72 165.31 400.00安徽109.92 205.50 257.60 196.15 333.33 113.01 168.32 245.87 275.00 342.36福建108.89 157.67 222.20 156.67 375.00 112.70 148.77 240.06 388.00 100.00江西115.50 203.56 204.30 228.70 200.00 113.89 139.34 167.41 132.00 243.90山东106.28 132.76 159.50 211.54 190.91 113.39 144.76 242.54 207.32 188.00河南104.43 194.00 214.60 264.84 235.14 118.05 133.15 174.05 190.55 200.00湖北110.46 205.97 199.00 182.86 172.73 115.01 144.19 171.65 92.86 47.37湖南108.74 173.80 167.80 192.95 146.15 119.82 127.85 182.95 151.22 151.72广东117.34 179.70 183.90 191.01 180.65 122.30 138.72 153.42 142.64 136.29广西109.79 160.61 184.10 201.67 183.23 114.61 128.36 140.58 144.11 145.69海南111.61 166.85 186.10 219.35 159.26 117.22 129.88 200.31 204.76 366.67重庆107.57 134.47 198.00 151.22 150.00 111.91 112.28 143.00 155.88 154.55四川109.51 133.69 141.90 143.10 138.24 113.67 109.01 123.34 128.00 112.64贵州
88.24 122.47 138.20 136.44 134.02 109.39 146.89 174.33 169.03 154.12云南102.94 117.62 128.90 133.70 131.47 108.88 116.50 138.93 128.57 137.76西藏93.42 100.40 102.10 99.37 96.25 107.75 96.61 98.86 78.26 91.03陕西105.86 184.80 234.50
195.24 131.25 114.42 116.90 144.97 142.42 400.00甘肃101.14 157.74 165.30 188.10 109.44 118.15 131.84 150.34 127.27
225.93青海95.83 118.26 100.70 122.37 128.36 107.86 115.53 133.33 116.67 115.22宁夏103.17 119.38 103.70 105.92 124.24 107.26 121.52 125.29 149.06 165.00新疆105.38 104.53 109.90 123.28 129.26 106.22 103
讨论
人口普查资料是在多领域和深层次情况下获得的全面、完整、系统和连续的大数据,我们利用该大数据对人口普查资料进行深入探索,了解人口学方面的规律,获取过去不可能获得的真实可靠的信息。

根据人口普查资料表明,本研究显示出生人口性别比从1982年开始偏高,以后持续升高,1982年出生性别比为107.63,略有增高;1990年、2000年和2010
年出生性别比偏高较为突出的省、区有广东、广西、海南和安徽,城市和农村均普遍偏高,北京和上海从五普后也开始偏高,只有西藏和新疆出生性别比一直在自然正常范围内;有12个少数民族历次人口普查出生性别比在107之范围内。

在云南15个特有少数民族中,只有6个民族出生性别比不偏高。

新疆的维吾尔族、塔吉
克族和乌孜别克族不偏高。

本研究的出生性别比分孩差异显著,我国历次人口普查数据的结果均显示出生婴儿性别比随孩次的升高而升高[8]。

本次研究表明,2000、2010年的人口普查,从二孩开始,出生性别比猛然升高。

近10年来一直存在着计划生育政策与出生性
别比偏高关系的争论,上述事实已表明出生性别比偏高与孩次呈正相关,三孩及以上的婴儿性别比偏高更严重,即使高度文明的北京和上海也如此。

性别比偏高不只是中国大陆特有,中国台湾地区(119)和其他国家如新加坡(118)、韩国(120)、印度北方部分地区(112)[9]出生性别比也偏高。

上述数据表明,计划生育政策对出生性别比的影响是有条件的,两者关系复杂,不是简单的直接关系[10],我国人口出生性别比偏高,不是某一时间和某一地区的情况,而是具有空间分布的广泛性和时间上的延续性,建议有关部门对出生性别比偏高的重点地区,重点人群及性别比极度偏低的民族和农村,都应该做深入的调查研究,才能有的放矢的控制出生性比偏高,达到人口均衡发展的目的。

参考文献
【相关文献】
1 国务院人口普查办公室,国家统计局人口统计司.中国1982年人口普查资料.中国统计出版社,1985.
2 国务院人口普查办公室,国家统计局人口统计司.中国1990年人口普查资料.中国统计出版社,1993.
3 国务院人口普查办公室,国家统计局人口和社会科技统计司.中国2000年人口普查资料.中国统计出版社,2002.
4 国务院人口普查办公室,国家统计局人口和就业统计司.中国2010年人口普查资料.中国统计出版社,2012.
5 刘爽.对中国人出生性别比分析,人口科学的探索与开拓.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96.
6 王广川.对第五次人普查数据重报问题的分析.中国人口科学,2003,1:56-58.
7 United nations children’s Fund.The state of the worlds children.Newyork:UNICEF,2012:88.
8 严忠浩.寿命预测与防衰延寿.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1999:37-39.
9 屈坚定.中国的独生子女政策与家庭理想子女数,子女性别偏好和出生性别比:国家计划生育和生殖健康调查结果.英国医学杂志中文版,2006,9:209-215.
10 孙琼如.中国出生人口性别比:三十年研究回顾与述评.人口与发展,2013,19:95-10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