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仁政思想及现代意义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孟子,作为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他的思想对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古代文化和优良传统的形成,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即使在我们构件和谐社会的今天,其思想也具有非常鲜明的现实意义。

本文试图通过对其思想中有关完善人格、治国策略和社会发展方面的现代阐释,来看其思想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孟子思想; 现代阐释; 现实意义
被称为儒家“亚圣“的着名思想家孟子,生活在离我们两千多年前的社会。

两千多年来,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迁。

但是,孟子的许多思想及其对人类社会本质的和规律性的认识,却并没有完全过时,在当代中国社会中仍闪耀着智慧的光芒,并能够对当今社会的协调发展产生重大而积极的影响。

一完善人格
“修身”是孟子思想的重要内容之一。

孟子说:“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

指出修身是兴家、保国、守天下的根本。

可见孟子对修身的重视。

孟子学说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注重人格和道德修养,引导人与社会向着真善美奋进,加强提高人自身的人格修养。

《孟子》中有很多这样的内容,如:“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若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等等。

首先,孟子是性善论者,他说:“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

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

”(《孟子·告子上》),还从“性善”出发,认为“浩然之气”是人的本性向善的必然要求。

他高度评价这种“浩然之气”说:“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

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

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

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

可见,他对于至大至刚的浩然之气有着强烈的向往和追求。

“浩然之气”还表现为“大丈夫”气概:“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此之谓大丈夫”(《滕文公下》)。

从古至今,这种“浩然之气”和“大丈夫”气概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炎黄子孙。

其次,在生死问题上,孟子提出了许多深刻的见解。

他继承、发展孔子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思想,认为“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告子上》),在生与义二者不能同时得到的时候,就应该为坚持仁义节操而献身。

孟子的舍生而取义的思想,高扬了人的不可屈服的人格尊严,积淀为中华民族刚键有为、自强不息、奋发进取的精神。

在国家危难民族存亡、人生攸关的紧急关头,成为无数志士仁人坚持节操、抵御侵略、英勇献身的道德精神力量。

在当今中华民族奋进崛起的过程中,人们在创造物质财富的同时,应该有着更高层次的“善”的追求,赋予“善”更广的内涵和鲜明的时代特色,吸取上述孟子思想的精华,对我们今天腐败现象的治理以及自觉抵制腐败思想、拜金主义作风、享乐主义作风等都有着积极的意义。

二治国策略
“治国”是孟子思想的另一重要方面。

下面主要从政治、经济等方面来阐述其现代启示。

第一,政治。

孟子提出了民贵说。

他说:“民为贵,社稷其次,君为轻。

”(《尽心下》)。

其民贵君轻思想体现了国家可变、君主可换,而民众不可易,这是他继承和发展远古“民惟邦本”思想的时代卓见。

并依此为基础,提出对君臣关系的见解:“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

” (《离娄下》)。

这种君臣相互关系依彼此是否互相尊重为转移,地位有高下,但人格是平等的。

这在七国争雄、兵火交加、交相争霸、君权日益膨胀的时代,是难能可贵的,具有一定民主意义。

今天,构建和谐社会,实质上是构建社会成员之间的人际和谐关系,而要使社会成员之间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关键要在纵向的上下等级之间形成和谐关系。

在这方面,孟子的这种思想是值得我们学习并借鉴的。

第二,经济。

孟子是中国古代最清醒地看到物质经济因素作为政治统治的基础、作为整个社会生活基础的杰出思想家之一。

孟子认为,要实现以人际和谐为实质的仁政,首先就必须有一个和谐的经济基础,没有一个和谐的经济基础,一个人人友爱和谐的仁政王道的统治秩序就不可能出现。

孟子的这种思想很丰富,主要有以下内容:
1制民之产,使之不饥不寒。

孟子认为,一个人际和谐社会稳定的王道仁政,首先必须使每一个普通老百姓拥有一份能供养全家所需的生活资料、能满足维持生存的物质资料的“恒产”,所谓“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

而“苟无恒心,放僻邪侈,无不为已”。

(《滕文公上》)没有起码的生活保障,没有维持
生存所需的生活资料,人们无以为生,人际的和谐、社会的稳定就势必落空。

孟子还进一步提出了“发政施仁,必先关心‘穷民’的主张”:?
“鳏、寡、独、孤,此四者,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文王发政施仁,必先斯四者。

”(《梁惠王下》),认为应该高度重视和关心弱势群体的生存状态。

2通功易事,百业俱兴。

在孟子丰富深刻的经济和谐思想中,还包含着一个独特的和谐观,即行业和产业发展的和谐论。

孟子多次强调不同行业、不同职业、不同产业的均衡发展对社会正常运转的重要性,认为“有大人之事,有小人之事。

且一人之身,而百工之所为备。

如必自为而后用之,是率天下而路也。

”(《滕文公上》),要求充分认识到“通功易事,以羡补不足”的必要性,认识到社会上有“或劳心,或劳力”的分工的合理性。

孟子提出和谐经济是和谐社会基础的思想观点今天依然应该是一个基本原则。

孟子实质上主张的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和谐协调地发展广大老百姓的物质经济生活,必须从根本的制度层面让每个老百姓拥有相应平衡和谐的“恒产”,有基本的物质生活保障,有协调发展的产业行业,必须高度关注弱势群体的利益等思想,都是我们今天依然需要遵循的。

我们今天在建设和谐社会方面存在的许多问题就是直接表现为与这些思想原则的不一致性。

三天人和谐
追求天人和谐即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是孟子思想体系的又一项重要内容。

孟子继承孔子
“钓而不网,弋不射宿”的做法,提出了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平衡的主张。

《孟子》中有这样一段论述:“牛山之木尝美矣,以其郊于大国也,斧斤伐之,可以为美乎?是其日夜之所息,雨露之所润,非无萌蘖之生焉,牛羊又从而牧之,是以若彼濯濯也。

人见其濯濯也,以为未尝有材焉,此岂山之性哉?虽存乎人者,岂无仁义之心哉?其所以放其良心者,亦犹斧斤之于木也,旦旦而伐之,可以为美乎?”孟子说这段话的原意是为了说人的“仁义”“善良”之心,但无意间却也揭示了环境问题产生的人为原因。

那么怎么才能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呢?孟子也分析并提出了保护环境、应时而为的根本方法:“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其中,“不违农时”“数罟不入洿池”“斧斤以时入山林”,有明显的环保措施的性质。

今天,我们讲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只有强调环境保护,强调可持续发展,才能使社会发展进入良性循环,使得国家、社会得以进步,人民生活水平持续提高,进而达到可以“养生丧死无憾”的目的。

四?
和平发展
在国家内部发展问题上,孟子反对靠战争,靠军事力量统一天下的霸道;而主张靠政治,靠仁义道德吸引人,感化人的王道。

认为“王”与“霸”的根本区别在于“以德”和“以力”的不同。

“以力假仁者霸……以德行仁者王……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

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如七十子之服孔子也”(《公孙丑上》)。

主张不要用暴力而是用“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的“道”即和平的仁政来治理国家。

在国与国之间的问题上,孟子也是反对战争,主张和平发展的。

他说:“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公孙丑上》),还说:“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离娄上》),“春秋无义战”(《尽心下》)等,都说明了他对战争的态度和主张用“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公孙丑上》)中“人和”的“和”来发展国家力量。

在和平与发展为主题的当今时代,孟子的和平发展思想对我们来说是有重要启示的。

尤其是现在我国正在快速崛起,更应该铭记先贤的教导,争取更加持久更加长远的发展。

五?
结束语
孟子思想极其丰富,有“修身”方面的,被从古至今的中华儿女视为做人的准则,严格遵循;有“治国”方面的,作为儒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封建帝王治国安邦的主要依据;甚至还有些具有一定的超前性,如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方面的。

当然,在孟子的时代,他也许并没有想到那些层面,但它们客观上确是存在并对中国社会当代建设有着实际的积极意义。

在我们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应该吸取孟子思想中的积极成分,作为我们前进的
向导。

最后,在我们的中国哲学史这门课上,耿老师常常把先贤的智慧、哲思和现实、现代社会中的实际问题结合起来讲述、阐发。

正是由于老师的这种新颖的思维和讲课时的一些具体讲述内容的启发,才使得我产生了这篇文章的构思。

这里,对此表示感谢!
参考文献:
冯友兰?
.中国哲学史新编: [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8 12
胡适. 中国哲学史大纲 :[M].?
北京:东方出版社,1996
朱贻庭.?
儒家文化与和谐社会: [M] .上海 :学林出版社, 2005 9
彭立荣. 儒文化社会学: [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3 2
北京大学哲学系中国哲学教研室?
.中国哲学史(第二版):[M]. 北京: 京大学出版社, 2003 1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