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工程学复习资料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
1.交通工程学:目的是探讨如何使交通运输安全、迅速、舒适、经济;研究内容是交通规
划、交通设施、交通运营管理;研究对象是驾驶员、行人、车辆、道路和交通环境。

第二章
1.视力适应:由明处到暗处,眼睛习惯,视力恢复,叫暗适应;由暗处到明处,眼睛习惯,
视力恢复,叫明适应。

暗适应通常较明适应所需时间长。

2.饮酒的危害:血液酒精浓度增高时,中枢神经的活动逐渐变的迟钝,酒精对人体的麻醉
作用会造成记忆障碍。

饮酒者的记忆和认知能力低落,往往对饮酒时自己的言行健忘。

3.汽车的性能参数:包括动力性、燃油经济性、发动机的性能和舒适性等。

4.汽车的动力性通常用三个指标来评定,即汽车的最高车速V(max),汽车的加速度或
加速时间t,汽车能爬上的最大坡度i(max)。

1)最高车速:无风条件下,在水平、良好的沥青或水泥路面上,汽车所能达到的最大行驶速度。

2)加速时间:汽车在行驶中迅速增加行驶速度的能力,通常用加速时间和加速距离来表示。

3)汽车爬坡能力:用汽车满载时用Ⅰ挡在良好路面上的最大爬坡度表示。

5.行驶阻力:汽车在行驶过程中遇到的阻力有滚动阻力、坡度阻力、空气阻力和惯性阻力。

第三章
1.交通量的表达方式:1)平均日交通量ADT,2)年平均日交通量AADT,3)月平均日
交通流量MADT,4)周平均日交通量W ADT,5)周日年平均日交通量,6)小时交通量,7)高峰小时交通量,8)第30小时交通量。

2.高峰小时交通量:一天内的高峰期间连续60min的最大交通量,单位为辆/h。

3.第30小时交通量:一年当中8760个小时交通量安大小次序排列,从大到小序号第30
的那个小时的交通量。

4.一年内月交通量的变化:K(月)=AADT/MADT=年平均日交通量/月平均日交通量
5.年平均日交通量:AADT=12个月的月平均日交通量的总和/12。

6.高峰小时交通量与高峰小时内某一时段推算的高峰小时流率的比值称为高峰小时系数
PHF。

7.流动车法:一般需要有一辆测试车,小型面包车或工具车最好,吉普车或小汽车也可以,
尽量不要使用警车等有特殊标志的车,以工作方便、不引人注意、座位足够容纳调车人员为宜。

8.交通量资料的应用:1)确定道路等级,2)为道路几何设计和确定交通管理设施提供
依据,3)评定已有道路的使用情况、通过经济论证确定筑路计划,4)评价道路交通安全程度,5)预测交通发展,6)安排交通运营计划、确定交通管制措施。

第四章
1.特征地点车速:1)中位车速,指该车速以下行驶的车辆数等于在该车速以上行驶的车
辆数时的车速。

2)85%位车速,图4-2中累计频率为85%时相对应的横坐标值。

3)15%位车速,图4-2中累计频率为15%时相对应的横坐标值。

图在——P59。

2.跟车法:用图纸量测路段全长及各交叉口间及特殊地点间的长度,并在实地上做好标记。

测速时,测量车辆必须跟踪道路上的车队行驶。

车上有两名观测人员,1人观测沿线交通情况,并用秒表读出经过各标记的时间、沿线停车时间及停车原因,另1人记录。

3.例题4-2——P69。

第五章
1.车头间距:指同一车道上行驶的连续车辆中,前后两车车头与车头之间的距离。

第六章
1.延误:实际旅行时间与驾驶员期望的旅行时间之差,以秒或分钟计,造成延误的原因是
由交通干扰以及交通管理与控制措施。

根据延误发生的原因可分为固定延误、停车延误、行驶延误、排队延误、引道延误和控制延误等。

(1——7为选择或填空题)
2.固定延误:指由交通控制、交通标志、交通管理等引起的延误。

它与交通流状态和交通
干扰无关,主要发生在交叉路口。

3.行程延误:指车辆通过某一路段的实际时间与计算时间之差。

计算时间为车辆在交通不
拥挤的条件下以畅行车速通过该路段的时间。

4.停车延误:指车辆由于某种原因而处于静止状态所产生的延误,等于停车时间,包括车
辆由停止到启动时驾驶员的反应时间。

5.排队延误:指车辆排队时间与不拥挤条件下车辆以平均车速通过排队路段的时间差。


队时间是指车辆从第一次停车到越过停车线的时间。

6.引道延误:指车辆在交叉口引道上实际消耗时间与车辆畅行行驶越过引道延误段的时间
之差。

在入口引道上,从车辆因前方信号或已有排队车辆而开始减速行驶之断面至停车线的距离叫引道延误段。

7.控制延误:指是控制设施引起的延误,对信号交叉口而言是车辆通过交叉口的实际行程
时间和车辆以畅行速度通过交叉口时间之差。

控制延误包括车辆在交叉口范围内的停车延误和加减速损失时间。

8.点样本法求延误指标——P89
第七章
1.1)L路段上的车流密度:K=N/L,2)N号车通过L路段所用的时间:t=L/v,3)N号
车通过A断面时的交通量:Q=N/t,将以上各式整理得:Q=N/t=N/L/v=(N/L)*v=Kv。

2.交通流量、速度、密度三参数关系图——P97
3.掌握直线关系模型。

当车流密度大时,速度-密度的关系用对数关系模型。

适当了解指
数模型。

第八章
1.离散性分布的判断依据:离散性分布常用于描述一定时间间隔内事件的发生数。

有泊松
分布、二项分布、负二项分布三种。

当交通量不大且没有交通信号干扰时,基本上可用泊松分布拟合观测数据。

对于拥挤的交通流,车辆自由行驶机会减少,可考虑采用二项分布描述车辆到达分布。

当观测到达车辆数据方差很大时,特别是当计数过程包括高峰期和非高峰期时,交通量变化较大,用负二项分布描述车辆的到达是个很好的选择。

2.排队模型框图——P119
3.排队系统三个组成部分:输入部分,排队规则,服务窗。

第九章
1.道路通行能力:也称道路容量,是指道路的某一断面在单位时间内所能通过的最大车辆
数。

2.道路通行能力:根据道路通行能力的作用性质分为,理想通行能力、实际通行能力、设
计通行能力。

3.理想通行能力:指在一定的时段,理想的道路、交通、控制和环境条件下,道路的一条
车道或以均匀段上或一交叉点,合情合理地期望能通过人或车辆的最大小时流率。

4.实际通行能力:指在一定时段,在具体的道路、交通、控制和环境条件下,一条车道或
一均匀段上或一交叉点,合情合理地期望能通过人或车辆的最大小时流率。

5.设计通行能力:指在一定时段,在具体的道路、交通、控制及环境条件下,一条车道或
一均匀段上或一交叉点,对应某一等级服务水平的通行能力。

6.道路通行能力的主要影响因素:道路条件、交通条件、控制条件、交通环境以及人为的
度量标准。

7.交通流可分为连续流和间断流,当从外部导致交通周期性中断或显著减慢的信号相距超
过3.2km时,其间的交通流就可以认为是连续流。

8.服务水平:衡量交通流运行条件以及驾驶员和乘客所感受的服务质量的一项指标,通常
根据交通量、速度、行驶时间延误、驾驶自由度、交通间断、舒适性和方便性等指标确定服务水平。

9.中国现行的设计服务水平等级规定如下:1)高速公路、一级公路采用二级服务水平设
计。

但一级公路作为集散公路时,可采用三级服务水平设计。

2)二级公路、三级公路均采用三级服务水平设计。

3)互通成立体交叉的分合流区段、匝道以及交织区段,可采用三级服务水平设计。

10.高速公路:是自成系统的一种公路形式,它一般由高速公路基本路段、交织区和匝道三
部分组成,包括匝道——主线连接处及匝道——相连公路连接处。

11.车道的理想通行能力条件:1)车道宽度大于等于3.75m;2)侧向净空大于等于1.75m;
3)交通组成全部为小客车;4)驾驶人员均为熟悉高速公路几何线性,且驾驶技术熟练、遵守交通法规的驾驶人。

12.高速公路基本路段的服务水平是根据交通密度[pcu/(km*ln)]来划分。

13.我国根据交通密度将服务水平分为四级。

14.单向车行道的设计通行能力——P137
15.例题9-1——P139
16.图在P141上1)形式为A的交织区其最大交通流特征是:每辆交织的车辆至少需
要进行1次车道变换。

2)B型交织区最大交通流特征是:交织车流中的一股车流不用变换车道就可以完成交织,另一股车流则最少需要变换1次车道才能完成交织。

3)C 型交织区的交通流特征是:交织车流中的一股车流不用变换车道就可以完成交织,另一股则最少需要变换2次或2次以上变换车道才能完成交织。

第十章
1.OD调查的目的:通过OD调查,获得道路网上交通流的构成、流量、流向、车辆起讫
点、货物类型等数据,进而预测远景年的交通量,为方案设计等规划工作提供基础数据。

(简答)
第十一章
1.道路交通标志分为主标志和辅助标志两大类。

2.主标志分为:警示标志(三角框)、禁令标志(圆框带斜杠)、指示标志(圆框)、指路
标志、旅游区标志、道路施工安全标志。

3.辅助标志:不能单独设置与使用,按用途不同分为表示时间、车辆种类、区域与距离、
警告与禁令、组合辅助等五种。

其形状为长方形,颜色为白底、黑字黑边框。

4.城市道路交通信号控制系统类型:根据信号灯控制的范围可分为三种类型,单点交叉口
交通信号控制、干道交通信号协调控制、区域交通信号系统控制。

现代信号灯控制采用电子计算机系统自动控制。

5.具有左转专用相位的三相位方案——P213
第十二章
1.停车设施的分类:1)按停放车辆类型划分:机动车停车场和非机动车停车场。

2)按服
务对象分:专用停车场和公共停车场。

2.停车场出入口设计规定:1)出入口应符合行车视距的要求,并应设右转出入车道。

2)
出入口应距离交叉口、桥隧坡道起止线50m以外。

3)少于50个停车位的停车场,可设一个出入口,其宽度宜采用双车道;50~300个停车位的停车场,应设两个出入口;
大于300个停车位的停车场,出口和入口应分开设置,两个出入口之间的距离应大于20m。

第十三章
1.我国交通事故中发生的伤是指:医生证明需要休息1d以上者,或有骨折,或有皮肉裂
伤需要缝合者或脑震荡者;亡是指:主要因交通事故而造成的在事故后7d内死亡者;
财产损失是指:直接经济损失20元以上者(在城市)或50元以上者(在公路上)。

2.我国将交通事故分为:死亡、重伤、轻伤、财物损失四类。

3.轻微事故:一次造成轻伤1~2人,或者机动车事故财产损失不足1000元,非机动车事
故损失不足200元者。

4.一般事故:一次造成重伤1~2人,或者轻伤3人以上,或者财产损失不足3万元的事
故。

5.重大事故:一次造成死亡1~2人,或者重伤3~10人,或者财产损失3万元至6万元
的事故。

6.特大事故:一次造成死亡3人以上,或者重伤11人以上,或者死亡1人,同时重伤8
人以上,或者死亡2人,同时重伤5人以上,或者财产损失6万元以上的事故。

7.交通事故损失的研究方法:1)总产量法,2)净产量法,3)人身保险法,4)法院裁决
法,5)公共部门的不明确估算法,6)愿付费用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