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工作政策与法规终结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社会工作法规与政策
一、法规的含义
法规是指国家立法机构和政府行政机关为规范社会秩序和实施有效的社会管理而制定的各种规范性文件的总称。
包括着正式的法律、国务院行政法规、地方法规,以及各级政府及行政部制定的其他各种规范性文件。
二、社会政策的基本含义
社会政策是政府在社会价值的指导下,为实现其社会目标而采取的社会行动的总和。
三、法规与政策的关系
1.法规与政策广义上的关系:
从广义上看,政策行动体系包含了相应法规体系。
政策是制度化的行动体系,而法规是政策的规则系统。
2.法规与政策狭义上的关系:
从狭义上看,法规和政策属于不同层次的规则体系
3.社会工作实践中的法制化水平
四、社会政策的特点
1.社会政策具有社会性的目标
2.社会政策要体现全社会共有的价值
3.政府的社会政策的基本内容是向广大社会成员,尤其是其中的困难群体提供各种社会服务,以满足人们的基本需要
4.社会政策是社会服务与社会管理相结合的政策体系
5.社会政策坚持福利性的原则
6.社会政策具有社会目标与经济目标相协调的特征
五、社会政策的基本目标
1.满足民生需要
2.保护人权
3.维护社会公平
4.解决社会问题
5.促进社会和谐
六、社会政策的主要功能
1.社会政策的经济功能
2.社会政策的社会功能
3.社会政策政治功能
七、社会政策的经济功能的内容
1.人力资本投资的功能
2.调节经济运行的功能
3.激励劳动积极性的功能
八、社会政策的社会功能的内容
1.收入再分配功能
2.社会投资和社会建设的功能
3.社会政策的社会控制功能
九、社会政策的政治功能的内容
1.社会政策的社会管理功能
2.调节各群体利益矛盾的功能
3.增强执政党执政基础和维护政治稳定的功能
十、社会政策的基本原则
1.公平与效率相结合的原则
2.以人为本、尊重人权的原则
3.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原则
4.社会保护的原则
5.政府与民间相结合的原则
十一、社会工作法规与政策的特点
社会工作的法规与政策是指社会工作者在其职业活动中应该遵循的国家法律、政府行政法规和其他各种政策文件。
社会工作的法规与政策包括两类。
1. 国家立法机关、政府行政机构和具体管理职能的社会工作行业组织为规范社会工作组织建设、人员管理和职业活动等事项,并促进社会工作发展而制定和发布的各种法律、法规、政策文件和行业规范文件
2. 在社会工作实践中涉及到国家法律政府法规和政策文件。
十二、行政法规的含义
在我国,所谓行政法规,简单说来是指国务院根据宪法和法律制定的有关行政管理等方面的规范性文件。
制定与发布行政法规,是宪法赋予国务院的一项重要职权。
十三、地方性法规的含义
地方性法规,是指根据宪法和立法法等有关法律的规定,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较大市的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根据本行政区区域的具体情况情况和实际需要,在不与宪法、法律、行政法规相抵触的前提下制定的规范性文件,以及自治州、自治县的人民代表大会一招法定职权和程序制定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
十四、社会政策的主体
1.社会政策的直接主体:(1)立法机关(2)行政机关(3)执政党
2.社会政策的间接主体:(1)利益集团(2)公民(3)其他政党
十五、社会政策主体的角色:
1.政策制定者
2.政策实施者
3.政策评估者
4.政策调整者
5.资源提供者
十六、社会政策的过程
从动态或纵向角度来看,社会政策是一个由社会政策制定、实施、评估和调整等四个阶段构成的过程。
从逻辑上来看,先由社会政策制定开始,经过社会政策实施到达社会政策评估,再进入社会政策调整,构成整个社会政策过程。
十七、影响社会政策制定的主要因素
1.社会问题
2.政策资源
3.社会成本
4.社会事件
5.社会精英
6.传播媒介
7.执政理念
十八、影响社会政策实施的主要因素
1.机构的因素
2.人的因素
3.政策本身的因素
4.政策以外的因素
十九、社会政策评估的意义
1.发现问题
2.了解效果
3.监控过程
二十、社会政策评估的内容
1.政策方案
2.实施过程
3.实施效果
二十一、社会政策评估的标准
1.价值标准:价值标准是指对社会政策进行价值判断时所依据的标准。
2.事实标准:是指社会政策实施过程及其收效中各种事实进行评判与分析的标准。
3.行动标准:是指对社会政策实践进展情况作出评价的标准。
4.收效标准:是评判社会政策实施收效的大小及质量的标准。
5.效率标准:是指对社会政策行动效率进行评判所凭借的标准。
二十二、社会政策调整的内容
1. 政策目标:目标是社会政策的宗旨
2. 政策方案:是指实施社会政策的各种手段、步骤、途径、方法和措施的总称
3. 政策效力:社会政策自身的约束能力,也是社会政策的实际效力。
二十三、社会工作者在社会政策过程中的作用
1. 倡导者:是指社会工作者在社会政策制定过程中提出意见或建议的角色。
2. 实践者:意味着社会工作者把社会政策转化具体的社会服务
3. 评估者:是指社会工作者在社会政策评估过程中依据一定的价值及技术标准对社会政策方案、实施过程及其效果作出判断的角色。
下面主要是单选和多选(是主要的,要复习多少自己定夺,因为里面可能还有其他类型的题目)
二十四、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我国城市困难群众基本生活救助体系的核心组成部分
二十五、城市低保标准确定的依据
城市低保标准,按照当地维持城市居民基本生活所必需的衣、食、住费用,并适当考虑水电燃煤(燃气)费用以及未成年人的义务教育费用确定。
二十六、农村低保的对象
农村低保的对象是家庭年人均收入低于当地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农村居民主要因病残、丧失劳动能力以及生存条件恶劣等原因造成生活常年困难的农村居民。
二十七、农村低保的保障标准确立的依据
农村最低生活标准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按照能够维持当地农村居民全年基本生活所必须的吃饭、穿衣、用水、用电等费用确定。
并报上一级地方人民政府备案后公布执行。
二十八、农村五保供养的对象
根据《农村五保供养工作条例》规定,老年、残疾或者未满16周岁的村民,无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又无法定赡养、抚养、抚养义务人、或者其法定赡养、抚养义务人无赡养、抚养、抚养能力的,享受农村五保供养待遇。
二十九、农村五保供养的内容
《农村五保供养工作条例》规定,对农村五保供养的对象在吃、穿、住、医、葬等五个方面给予生活照顾和物质帮助:
1.供给粮油、副食品和生活用燃料
2.供给服装、被褥等生活用品和零用钱
3.提供符合基本居住条件的住房
4.提供疾病治疗,对生活不能自理的给予照料
5.办理丧葬事宜
三十、农村五保供养的标准
《农村五保供养工作条例》规定:可以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制定,报所在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备案后公布执行。
三十一、城市医疗救助的对象
1.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对象中未参加诚征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人员。
2.已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但个人负担仍然较重的人员和其他特殊苦难群众
三十二、农村医疗救助的对象
1.农村五保户、农村贫困户家庭成员
2.地方政府规定的其他符合条件的农村贫困农民
三十三、流浪乞讨人员救助政策的对象
流浪乞讨人员救助政策的对象是指因自身无力解决食宿,无亲友投靠,又不享受城市最低生活保障或者农村五保供养,正在城市流浪乞讨度日的人员。
三十四、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的形式与机构
流浪乞讨人员实行救助的形式主要为救助站救助
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站是流浪乞讨人员求助的机构
三十五、老年人合法权益保障法规与政策
60岁以上的人即为老年人,全国老龄委2006年发布的《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预测研究报告》指出,到2020年,老年人口将达到2.48亿,老龄化水平讲达到17.17%,其中8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将达到3067万人,占老年人口的12.37%。
三十六、老年人合法权益的主要内容
1.婚姻家庭权
2.获得社会保障的权利
3.参与社会发展的权利
三十七、获得社会保障的权利有哪些
1.生活保障权
2.医疗保障权
3.文化教育权
4.享受社会服务的权利
三十八、老年人权益保障的目标是什么
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学、老有所乐
三十九、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主要内容
1.生存权
2.发展权
3.受保护权
4.参与权
四十、残疾人合法权益的主要内容
1.康复权
2.教育权
3.劳动权
4.文化生活权
5.社会福利权
6.环境友好权
四十一、结婚的必备条件
1.必须是男女双方完全自愿
2.必须达到法定婚龄
3.必须符合一夫一妻制
四十二、夫妻财产关系中的权利和义务
1.夫妻对共同财产有平等的所有权
2.夫妻相互扶养的义务
3.夫妻相互继承权
四十三、收养人、被收养人、送养人的含义
收养他人子女的人称为收养人(养父母)
被他人收养的人称为被收养人(养子女)
将子女或儿童送给他人收养的人或机构为送养人
四十四、法定继承的遗产分配原则
1.一般情况下同一顺序法定继承人的应继份均等原则
2. 特殊情况下同一顺序法定继承人的应继份不均等原则
3. 继承人协商同意的不均分遗产的原则
四十五、遗嘱的形式
1. 公证遗嘱:公证遗嘱指遗嘱人生前订立并经公证机关公证的遗嘱。
2. 自书遗嘱:自书遗嘱:自书遗嘱是立遗嘱人亲笔书写的遗嘱。
3 .代书遗嘱:又叫代笔遗嘱,是由遗嘱人口授他人代为书写的遗嘱
4. 录音遗嘱:录音遗嘱是指由遗嘱人口述,经录音、录像磁带录制而设立的遗嘱。
5. 口头遗嘱:是立遗嘱人以口头形式设立的遗嘱
四十六、遗赠的概念
遗赠是指公民以遗赠的方式将其拥有的个人财产赠与国家、集体或者法定继承人以外的公民,并于立遗嘱人死亡后发生法律效力的法律行为。
立遗嘱人为遗赠人,接受遗赠的人称受遗赠人。
四十七、人民调解的概念
人民调解,即人民调解委员会的调解,是在人民调解委员会的主持下,以国家法律、法规、规章、政策和社会公德为依据,对民间纠纷当事人进行说服教育,规劝疏导,促使纠纷各方互谅互让,平等协商,自愿达成协议,消除纷争的一种群众性自治活动。
备注:人民调解委员会是村民委员会和居民委员会下设的调整民间纠纷的群众性组织
四十八、人民调解工作应当遵守的原则
1 . 依法调解原则:人民调解委员会在开展调整工作时,必须依据法律、法规、规章和政策进行调解,法律、法规、规章和政策没有明确规定的,依据社会公德进行调节。
2 .自愿平等原则:表现为
(1)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纠纷
(2)调解协议必须经双方当事人一致同意
(3)调解协议的履行必须出自当事人的自愿
3.尊重当事人诉讼权利的原则
四十九、社区矫正的概念
社区矫正正是与监禁矫正相对对的行政方式,是指将符合受委屈矫正条件的罪犯置于社区内,由专门的国家机关在相关社会团体、民间组织以及社会志愿者的协
助下,在判决、裁定或决定确定的期限内,矫正其犯罪心理和行为,促使其顺利回归社会的非监禁刑罚执行活动。
五十、社区矫正的内容
1. 行为督导
2. 教育矫正
3. 组织公益劳动
五十一、我国城乡基层群众自治和社区建设法规与政策
我国城乡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包括城市社区居民自治制度和农村村民自治制度,我国民主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包括宪法、法律和地方的实施办法。
五十二、居民委员会的任务
1. . 依法组织居民开展自治活动
2. 依法协助城市基层政府或者它的派出机关开展工作
3. 依法依规开展有关监督活动
五十三、居民自治的内容
1.民主选举
2.民主决策
3.民主管理
4.民主监督
五十四、城市社区建设的内容
1. 发展社区卫生
2. 繁荣社区文化
3. 美化社区环境
4. 加强社区治安
五十五、社区服务法规与政策
2006年,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加强和改进社区服务工作的意见》
五十六、社区服务的主体
1.政府
2.社区居委会
3.社区民间组织
4.驻社区单位
5.企业
五十七、社区服务内容
1.社区公共服务:它总共有七种,分别是:
(1)社区就业服务的内容
(2)社区社会保障服务的内容
(3)社区救助服务的内容
(4)社区卫生和计划生育服务的内容
(5)社区文化、教育、体育服务的内容
(6)社区流动人口管理和服务的内容
(7)社区安全服务的内容
2.社区互助和自助服务
3.社区志愿服务
4.社区商业服务
五十八、公益慈善组织的特点
1. 非营利性:慈善组织向社会提供的产品是价值价值观或利益聚合,作为公共财富的生产者为服务对象提供服务。
2. 公益性:公益慈善组织提供的服务具有惠及公众的性质,取之于社会公众用
之社会公众。
五十九、志愿服务的特点
1. 自愿性
2.非营利性
3.无偿性
六十、民办非企业单位
是指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其他社会力量以及公民个人利用非国有资产举办的,从事非营利性社会服务活动的社会组织。
六十一、基金会分类
基金会分为面向公众募捐的基金会(简称公募基金会)和不得面向公众募捐的基金会(简称非公募基金会)按照地域范围,又分为全国性公募基金会(原始资金不低于800万人民币)和地方性公募基金会(原始资金不低于400万人民币),非公募基金会的原始基金不低于200万人民币。
六十二、进就业的法规与政策
《中华人民共和国就业促进法》
六十三、促进就业的原则
1国家促进就业的原则
2.平等就业和自主择业的原则
3.照顾特殊和困难群体就业的原则
4.禁止16周岁以下未成年人就业的原则
六十四、劳动合同的种类
它分为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和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
固定期限劳动合同,是指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约定合同终止时间的劳动合同。
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协商一致,可以订立固定期限劳动合同。
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是指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约定无确定终止时间的劳动合同。
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协商一致,可以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
六十五、劳动合同的内容
劳动合同的内容包括法定条款和约定条款
六十六、劳动争议的处理机构
1.劳动争议调解组织
2.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
六十七、第十三章(P3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