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性病学》课程教学浅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皮肤性病学》课程教学浅议
摘要本文主要阐述了《皮肤性病学》的课程特点和教学中需要把握好的几个重要环节, 就提高《皮肤性病学》教学质量进行了一些思考, 并结合我校经验提出了该课程教学改革的创新思路。
关键词皮肤性病学课堂教学
随着医学科学的快速发展, 对医学生提出的要求越来越高,不但要掌握课本知识, 更要具备创新的智能素质、知识素质、人格素质。
临床教学是医学教育的后期阶段, 是重要的医学实践教学环节, 把握好这一环节, 有助于医学生创新思维的建立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皮肤性病学》是临床医学教学中的一门重要学科, 由于其本身特点和复杂性, 往往涉及到内科学、外科学、医学心理学等相关学科。
在《皮肤性病学》的教学过程中, 为了让学生在有限的学时里, 掌握必需的医学知识, 有必要探讨其教学方法, 以提高教学效果, 搞好课程建设。
笔者通过教学实践和对该课程特点的分析, 就提高该门课程的教学质量谈一些想法。
1.学习《皮肤性病学》的重要意义
《皮肤性病学》是临床医学中整体性较强,涉及面较广的一门学科。
要想提高该课程的教学质量, 首先必须让广大医学生理解该学科的重要意义。
《皮肤性病学》是一门临床医学课程,与其它临床学科、医学基础课程有着密切的联系, 已成为医学领域不可忽视的学科。
其主要任务是研究和防治各种皮肤病。
因此, 在平时的授课和实习过程中, 应反复给学生灌输这一思想, 使学生牢固树立起学好《皮肤性病学》的决心,产生学好该课程的紧迫感。
2.熟悉课程特点, 创新教学方法
只有了解《皮肤性病学》这门课程教学的基本特点, 进而掌握其教学规律, 才能因地制宜地改进教学方法, 提高教学质量。
《皮肤性病学》课程教学的主要目的是通过理论教学与临床见习, 使学生掌握及了解常见皮肤病的病因、症状、诊断和防治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 为今后从事皮肤性病防治专业或其它临床医学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使学生成为具有较好专业知识水平、科研工作能力及实践操作技能、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医务或科研战线的工作者。
该课程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学科,疾病的诊断主要根据各种皮肤病所致皮损的特征进行综合分析,并借助一些实验、理化及病理检查方法来作出诊断。
对于各种皮损特征的综合观察与分析均离不开视诊这一重要环节。
常言道:“百闻不如一见”,任凭教师在课堂上讲得头头是道,天花乱坠,滔滔不绝、口若悬河,不如让学生“亲眼目睹,一识庐山真面目”,这样才能增强对疾病的感性认识。
为达到这一目的,在教学中我们常采取大班课与小班课相结合的授课方式。
3.教学过程中应注意把握的几个环节
3.1 提高教师思想认识, 认真完善课前准备和课后总结
教师要充分认识到《皮肤性病学》是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的一门重要课程,是今后临床工作中的常见病、多发病, 全体教学组成员要高度重视课程教学任务,每一轮课程教学开课前一个月就开始做准备。
首先必须统一教师的思想认识, 提高对《皮肤性病学》教学的重视程度, 并逐章逐节的进行集体备课。
教学前对教学计划的实施进行详尽的部署, 并充分了解学生的整体情况, 提前将授课所需的各种物品、教具、录像等准备充分, 强调授课教师应为人师表, 团结协作, 共同确保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
每一轮授课结束后都要进行总结,总结教学中存在的不足和亮点,为今后的教学工作积累经验。
3.2 因地制宜, 注重实践技能的培养
《皮肤性病学》课程涵盖的内容广泛,如总论部分包括皮肤的解剖、生理、临
床表现、诊断、预防和治疗原则、皮肤组织的病理、常用的实验室检查技术、皮
肤的保健与美容等。
各论部分包括病毒性皮肤病、细菌性皮肤病、真菌性皮肤病、寄生虫及昆虫性皮肤病、职业性皮肤病、皮炎和湿疹、荨麻疹类皮肤病、药疹、
物理性皮肤病、瘙痒性皮肤病、红斑及红斑鳞屑性皮肤病、结缔组织病、大疱性
皮肤病、血管性皮肤病、皮肤附属器疾病、色素障碍性皮肤病、遗传性皮肤病、
营养与代谢性皮肤病、皮肤肿瘤、性传播疾病等章节。
而授课时数每学期只有
36学时, 要在较少的学时里完成较多病种的讲授,这是任何教师都无法做到的。
这就要求教师只能结合本地区疾病的分布特点和目前疾病流行的新趋势, 对大纲
安排的内容提出不同要求。
分别对要求掌握、熟悉或了解的内容, 作不同层次的
讲解要求。
有些内容简单的疾病可以直接安排在见习中讲解(即小班授课):如
对物理性皮肤病(痱子、冻疮、鸡眼、胼胝、手足皲裂),瘙痒性皮肤病(瘙痒症、神经性皮炎、痒疹、结节性痒疹)、色素障碍性皮肤病(白癜风、黄褐斑、
雀斑)、良性皮肤肿瘤(色素痣、先天性血管瘤、瘢痕疙瘩、老年疣、汗管瘤、
粟丘疹)等临床常见多发的皮肤病,则主要安排在见习中讲解,可根据门诊接诊
病人的情况穿插讲解各种皮肤病,见习结束后再对其病因、病理、发病机制、临
床表现、诊治要点、预防措施等进行归纳和总结。
而对一些抽象的体征及内容繁
多的疾病,则先进行大班授课后再进行门诊见习:如在讲授原发性和继发性皮损
及银屑病、梅毒、淋病时,则先进行理论课讲授(即大班授课),让学生记住每
一种皮损的概念和特征,再进行门诊见习,让学生“看一看,摸一摸”各种异常皮损,使所学的理论知识得到实践的验证,变抽象为具体,不断增强感性认识。
在
复杂疾病的讲授中,教师要在平时的临床实践工作中不断收集病例资料,积累经
验素材,使课堂教学生动、丰富、理论联系实际。
在门诊见习中,教师要指导学
生进行门诊病历的书写,并将病历书写及其它见习内容作为期末成绩考核的内容。
教师应对自己严格要求, 对每个接诊病种都应做到细致讲解, 对每个学生书写的每
份病历及作业都应细致修改并予以讲评, 这样才能有助于医学生养成规范的检诊
习惯, 为今后的临床实践和从事皮肤性病防治工作打好坚实的基础。
3.3 广泛联系学科知识,巩固新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在进行《皮肤性病学》的理论讲解时应注重讲明诊断原理, 使学生明了皮肤病的发病机理和相关性,并注重引导学生将以前所学的解剖、生理、病生等知识联系
起来, 以加强对该学科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逐步引导学生学会广泛联系以往所学
基础学科知识, 将相关知识融合起来通盘考虑, 对异常体征的理解就会更加容易和
透彻。
3.4 改革考核形式, 提高学习效果
传统的医学课程考核都是以理论考核成绩为主要的判定依据, 但对于《皮肤性病学》这门理论与实践并重的课程来说, 应采取综合评定学生成绩的方法:将平
时临床见习的分数纳入整个考核的范畴中来。
在课程之初, 就让学生明了《皮肤
性病学》课程与其它课程的不同之处, 并指出其实践与理论并重的考核方法, 由此
可调动起学生对临床见习的学习积极性。
通过平时教师的严格要求和学生自身的
努力学习,无论对疾病特征的认识、病历书写、操作检查上均能达到较好的效果。
4.提高《皮肤性病学》教学质量的思考
4.1 注重临床实践能力的培养
《皮肤性病学》教学的主要任务是通过教学使学生熟悉和掌握常见皮肤性病
的病因、发病机理、临床表现特征、诊断与防治的理论与实践技能,为临床从事
皮肤性病防治工作奠定基础,并为学习其它临床各科提供皮肤性病的理论与实践
知识。
作为一门临床医学, 在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医学生运用规范的医学术语,注
重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
无论在大班课还是小班课, 以及日常教学中均应有
意识地引导学生注意对医学规范用语的积累, 进行正确的医学语言表达, 进而逐步
培养其逻辑有序的临床阐述能力。
4.2 注重专业英语训练
随着国内外《皮肤性病学》诊疗手段的快速发展, 在教学中应适当增加本专业
发展的新技术、新方法的介绍,以拓宽学生的视野, 并适当介绍本专业的外文名词
和术语, 为学生阅读外文医学专业书刊打下基础。
如在讲述单纯疱疹(herpes simplex)、带状疱疹(herpes zoster)、疣(verruca ,wart)、传染性软疣(molluscum contagiosum)、手足口病(hand-foot-mouth disease)、脓疱疮(impetigo)、毛囊炎(tolliculitis)、疖(furuncle)、痈(carbuncle)、丹毒(erysipelas)、蜂窝织炎(cellulitis)、湿疹(eczema)、接触性皮炎(contact dermatitis)等临床常见皮肤病时,要求学生记住相应的英语单词,以便阅读和查
阅外文资料,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为今后的临床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4.3 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的优势
传统上学生们普遍认为《皮肤性病学》教学内容多, 缺乏感性认识而不易接受。
同时, 教学中存在着病人来源不足、典型病例少、学生多、病人不愿配合等问题,
严重影响教学质量。
近年来多媒体教学方法已普遍应用在大多数的医学课程教学中, 《皮肤性病学》课程教学中应该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 将各种皮肤性病
的典型特征,病因、实验检查方法等充分展示,将声音、文字和图像有机地结合在
一起, 帮助学生建立感性认识, 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多媒体教学的优点是形象和直观, 变抽象为具体, 变静态为动态, 将枯燥的授课内容变得生动活泼, 学生也乐于接受此方法授课。
如在性传播疾病中梅毒、淋病、性病性淋巴肉芽肿、软下疳、腹股沟肉芽肿的讲授时,临床上已很少见到
此类典型病例,就是不典型患者也很难遇到。
因此,教师平时要注意将临床实践
中珍贵的病例资料收集整理好,进行摄像或拍摄照片,不断丰富和充实教学内容。
教师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手段将这些疾病的特征进行展示。
我们教研组充分利
用网络和多媒体手段将教材内容活化和充实, 刻录成光盘并应用到教学中, 在课堂
及见习辅导应用中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总之,《皮肤性病学》课程教学中面临着诸多困难,但只要我们每位医学教
育工作者充分树立起“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教育理念,不断提高自
身综合素质,全体教学成员之间团结协作,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以适应现代医学教
育的发展,积极探索适合本专业的教学方法,就能够有效提高教学质量,为社会
培养出综合素质较强的医疗卫生人才。
参考文献
【1】王锦帆,达建,薛宇.实习课程化教育的摸索与实践[J].中国高等教育, 2002,(3)
B47.
【2】卫生部、教育部.中国医学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Z].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