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思原文翻译及赏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春思原文翻译及赏析
(实用版)
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
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
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
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
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
序言
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
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教学教案、阅读试题、诗歌鉴赏、教学随笔、日记散文、语录句子、报告总结、故事大全、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
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
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teaching lesson plans, reading questions, poetry appreciation, teaching essays, diary essays, quotations sentences, report summaries, stories, essays, other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
春思原文翻译及赏析
【荐】春思原文翻译及赏析
春思原文翻译及赏析1
原文:
乍暖还轻冷。
风雨晚来方定。
庭轩寂寞近清明,残花中酒,又是去年病。
楼头画角风吹醒。
入夜重门静。
那堪更被明月,隔墙送过秋千影。
译文
天气刚刚变暖,时而还透着微寒。
一整天风雨交加,直到傍晚方才停止。
时近清明,庭院里空空荡荡,寂寞无声。
对着落花醉酒酣饮,这伤心病痛像去年一般情境。
晚风吹送谯楼画角将我惊醒,入夜后重门紧闭庭院更加宁静。
正心烦意乱、心绪不宁时,哪里还能再忍受溶溶月光,隔墙送来少女荡秋千的倩影。
注释
乍暖:天气骤然暖和起来。
庭轩:庭院和走廊。
清明:节气名,约在每年公历4月5日前后。
中酒:喝醉了酒。
去年病:指去年喝醉了酒,即中酒。
楼头画角:指谯楼(城门上的望楼)上的画角。
画角,绘有彩画的军中号角,多以竹木或皮革制成。
重门:一道道门户。
赏析:
【评解】
这是一首春日怀人之作。
从气候的忽冷忽暖,风雨时至,联系到人的思想活动。
不说酒意被角声所惊而渐醒,却说是被风吹醒。
入夜月明人静,只见隔墙送来秋千之影。
隐约点出醉酒的原因。
含蓄宛转,丽辞腻声,表现出张词的风格。
【集评】
俞陛云《唐五代两宋词选释》:残春病酒,已觉堪伤,况情怀依旧,愁与年增,乃加倍写法。
结句之意,一见深夜寂寥之景,一见别院欣戚之殊。
梦窗因秋千而忆凝香纤手,此则因隔院秋千而触绪有怀,别有人在,乃侧面写法。
沈际飞《草堂诗余正集》:怀则自触,触则愈怀,未有触之至此极者。
黄蓼园《蓼园词选》:落寞情怀,写来幽隽无匹,不得志于时者,往往借闺情以写其幽思。
角声而曰风吹醒,“醒”字极尖刻。
末句那堪送影,真见描神之笔,极希微窅渺之致。
赏析
此为春日怀人之作。
词中所写时间是寒食节近清明时,地点是词
人独处的家中。
全词抒写了词人感于自己生活孤独寂寞,因外景而引发的怀旧情怀和忧苦心境。
上片起首两句,写词人对春日里天气频繁变化的感受。
“乍暖”,见出是由春寒忽然变暖。
“还”字一转,引出又一次变化:风雨忽来,轻冷袭人。
轻寒的风雨,一直到晚才止住了。
词人感触之敏锐,不但体现在对天气变化的频繁上,更体现在天气每次变化的精确上。
天暖之感为“乍”;天冷之感为“轻”;风雨之定为“方”。
遣词精细确切,暗切微妙人情。
人们对自然现象变换的感触,最容易暗暗引起对人事沧桑的悲伤。
“庭轩”一句,由天气转写现境,并点出清明这一气候变化多端的特定时节。
至此,这“寂寞”之感就进而属于内心的感受了。
歇拍二句,层层逼出主题:春已迟暮,花已凋零,自然界的变迁,象喻着人事的沧桑,美好事物的破灭,种下了心灵的病根。
此病无药可治,唯有借酒浇愁而已,但醉了酒,失去理性的自制,只会加重心头的愁恨。
更使人感触的是这样的经验已不是头一遭。
去年如此,今年也不例外,“又是去年病”点明词旨。
过片承醉酒之后而来。
“楼头画角风吹醒”,兼写两种感觉。
凄厉的角声,轻冷的晚风,使酣醉的人清醒过来。
黄蓼园评云:“角声而曰风吹醒,醒字极尖刻。
”(《蓼园词选》)这一个“醒”字,表现出角声晚风并至而醉人不得不苏醒的一刹那间反应,同时也暗示酒醉之深和愁恨之重。
伤心人被迫醒来自是痛苦不堪,“入夜”一句,即以现境象征痛苦的心境。
夜色降临,心情更加黯然,更加沉重。
而重重深闭的院门更象喻着不得开启的心扉。
结句指出重门也阻隔不了触景伤怀,溶溶月光居然把隔
墙的秋千影子送了过来。
黄蓼园对此句也甚为激赏:“末句那堪送影,真是描神之笔,极希微窅渺之致。
”(《蓼园词选》)月光下的秋千影子是幽微的,描写这一感触,也深刻地表现词人抑郁的心灵。
“那堪”二字,重在揭示为秋千影所触动的情怀。
此词用景表情,寓情于景,“怀则自触,触则愈怀,未有触之至此极者”(沈际飞《草堂诗余正集》)。
尤其是词之末句,写人却言物,写物却只写物之影,影是人,人又如影之虚之无,确实写出了隽永的词味。
总之,张先词艺术上的含蓄和韵味,在此词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春思原文翻译及赏析2
春思
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
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
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
古诗简介
《春思》是唐代诗人李白的作品。
此诗大意是写一位出征军人的妻子,在明媚的春日里对丈夫梦绕魂牵的思念,以及对反侵略战争早日胜利的盼望。
全诗言辞朴实无华,情景交融,神骨气味高雅浑然,富有民歌特色。
翻译/译文
燕塞春草,才嫩得象碧绿的小丝,秦地桑叶,早已茂密得压弯树枝。
郎君啊,当你在边境想家的时候,正是我在家想你,肝肠断
裂日子。
多情的春风呵,我与你素不相识,你为何闯入罗帏,搅乱我的情思?
注释
1、燕草:燕,今河北北部,辽宁西部。
指燕地的草。
征夫所在之地。
2、秦:今陕西,燕地寒冷,草木迟生于较暖的秦地。
3、罗帏:丝织的帘帐。
4、秦桑:秦地的桑树。
思妇所居之处。
5、怀归:想家。
6、妾:古代妇女自称。
赏析/鉴赏
《春思》是唐代诗人李白的作品。
此诗大意是写一位出征军人的妻子,在明媚的春日里对丈夫梦绕魂牵的思念,以及对反侵略战争早日胜利的盼望。
全诗言辞朴实无华,情景交融,神骨气味高雅浑然,富有民歌特色。
李白有相当数量的诗作描摹思妇的心理,《春思》是其中著名的一首。
在中国古典诗歌中,“春”字往往语带双关。
它既指自然界的春天,又可以比喻青年男女之间的爱情。
诗题“春思”之“春”,就包含着这样两层意思。
诗的开头两句以相隔遥远的燕秦春天景物起兴,写独处秦地的思妇触景生情,终日思念远在燕地卫戍的夫君,盼望他早日归来。
三、四句由开头两句生发而来,继续写燕草方碧,夫君必定思归怀己,此
时秦桑已低,妾已断肠,进一层表达了思妇之情。
五、六两句,以春风掀动罗帏时,思妇的心理活动,来表现她对爱情坚贞不二的高尚情操。
全诗以景寄情,委婉动人。
春思原文翻译及赏析3
原文:
春思诗
南北朝:王僧孺
雪罢枝即青,冰开水便绿。
复闻黄鸟声,全作相思曲。
译文:
雪罢枝即青,冰开水便绿。
冬雪刚刚停歇,树木的枝条便已悄悄绽出青青的嫩芽,冰开始消融,水面荡漾着阵阵绿色的涟漪。
复闻黄鸟声,全作相思曲。
再次听到黄莺的啼鸣声,仿佛那每一声婉转的歌唱,都是一支深情的相思之曲。
注释:
雪罢枝即青,冰开水便绿。
罢:停,歇。
复闻黄鸟声,全作相思曲。
赏析:
全诗写景抒情都十分自然,没有造作之感。
前两句景中含情,意
在写节序变换容易引起人的思念。
后两句借黄莺的鸣啭表达对心上人的怀想,情中有景。
诗虽简练,却表达了相思之情。
冬雪初罢,树木的枝条便已悄悄绽出青青的嫩芽,冰开始消融,水面荡漾着阵阵绿色的涟漪。
在这大地回春之时,每日独守空闺的思妇,也走下绣楼。
她来到春天的怀抱,尽情呼吸着春天的清新空气,仿佛自己干渴的心田也得到了滋润,开始复苏。
当然,在这样美好的春光里,她也绝不会忘怀自己日夜思念的夫君。
她与他分手,正是“杨柳依依”的时节,她还曾亲手折杨柳为夫君送别。
那柔丝千缕袅娜低垂的杨柳,正象征着他们夫妻之间缠绵缱绻、难舍难分的一段柔情。
如今柳色又一次泛出了青色,自己的亲人该回来了吧?何况冰雪已经消融,可以大大减轻道途上风雪跋涉之苦。
突然,树上传来了黄英的恰恰娇啼,打断了思妇的遐思。
鸟儿的每一声婉转的歌唱,在思妇听来,都是一支深情的相思之曲。
《诗经·豳风·东山》末章有云“仓庚(即黄鸟、黄莺)于飞,熠燿其羽;之子于归,皇驳其马。
”这是归来的征人在途中想象当初结婚时的情景“记得那天黄莺的翅儿闪闪映太阳,那人过门做新娘,马儿有赤也有黄”。
也许,此处的思妇也有黄莺的鸣叫,回忆起结婚那天的种种欢悦了吧?于是,她对夫君的怀念更加深沉,对夫君归来的企盼也更加殷切,更加难以抑制了。
此诗意境与《诗经·小雅·出车》的后半句有些异曲同工。
《出车》里写到思妇对征人的怀念,是“未见君子,忧心忡忡”,最后一章更写到“日迟迟,卉木萋萋。
仓庚喈喈,采蘩祁祁”的时节,征人终于凯旋归来。
王僧儒此诗可能受到《出车》的启示,
而其笔墨中,重在写思妇因春怀人之情,特别是她听到黄莺鸣叫的刹那,所产生的心理感受,这与《出车》借景喻情的手法不同。
全诗寥寥四句,前三局皆是写景,直到第四局才将相思之情略略点明,因而给人以含蓄蕴藉之感,颇具唐人绝句的风姿。
明人张溥称王僧儒“诗文新丽顿挫”,于此可见一斑。
春思原文翻译及赏析4
玉楼春·春思
朝代:宋朝
作者:严仁
春风只在园西畔。
荠菜花繁胡蝶乱。
冰池晴绿照还空,香径落红吹已断。
意长翻恨游丝短。
尽日相思罗带缓。
宝奁明月不欺人,明日归来君试看。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暮春的风光只在庭园的西边,荠菜花开得正好,蝴蝶也飞来飞去忙乱着。
冰清澄澈的池塘一汪碧绿。
香径上的花儿已经落尽,就连落在小路上的花瓣也被风吹得老远。
我的相思太深,竟怨摇曳的游丝太短。
整日里为相思煎熬,以致体瘦而衣带渐渐松缓。
打开梳妆镜,镜如明月,不会骗人,镜中的人容颜已憔悴,等明日君归来看镜,亲自看一看我憔悴的容颜,便知我的一片深情。
注释
冰池晴绿:指池水碧绿。
罗带缓:因体瘦而衣带松。
奁(lian):镜匣。
这里指镜子。
晴绿:指池水。
赏析:
在现存的词作里,严仁有词三十首,其中一半以上写闺情。
“闺情”,在唐宋词里是写作量占多数的一种题材。
这种词的表现手法多样,或雕琢,或白描,但有创意,新颖别致的倒为数不多。
而本词却有其独到之处。
本词采用常见的上景下情的写法。
但其写景却在动与静对比的同时,用暗示衬托出思妇的情怀。
小园内春光烂漫,杂花竞放,但思妇的视线却只有小园西畔的一片荠菜花,此时荠菜开出繁密的白色小花,引来许多上下纷飞的蝴蝶。
“繁”和“乱”是以荠菜花和蝴蝶的形态和活动反映出春事已深。
“只在”两字暗示春风仅仅在园中停留,却不光顾寂寞的深闺
荠菜本是可食之野菜,而她无心踏青挑菜,以致听任荠菜长得遍地都是:“花繁”,不仅形容荠菜长得茂密,又从另一角度暗示了思妇因思春而无意游赏的心情。
词人借思妇的目光,将关注点转移到池塘和花径上。
“冰池”指水面光洁如冰,莹澈清碧。
“照还空”,形容冰池在阳光之下显得透明无比。
“香径”写落花堆满小路,送来阵阵芳馨。
“吹已断”,是说枝头花瓣都已被风吹落在地。
从这一泓碧水、一条花径的静景场面
中,衬托出思妇幽闺寂寞、尽日凝望的神态。
这种以写景为主而景中有情的写法,过渡到下片抒情,使得全词融为一体。
下片所写的相思之情,主要是以间接而曲折的手法来反映的。
游丝,是飘荡于空中的昆虫之丝,说“恨游丝短”是用以反衬自己情意之长。
由于相思而日益消瘦,亦不直接说出,只用“罗带缓”来暗示。
这种写法在《古乐府歌》:“离家日已远,衣带日趋缓。
”中有表现。
《古诗十九首。
行行重行行》亦有“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之句,不过前者是游子口吻,后者是思妇之辞。
这里间接地刻画出由于离别日久相思不已而渐趋消瘦的思妇形象。
结尾两句设想新奇,以构思别出心裁而为人称道,是承上面“罗带缓”而进一步悬拟他日归来相见时的情景。
这样的手法更显示出相思之苦。
词人并未使用直接诉陈因怀人而憔悴之语,而是曲折地说:梳妆匣里的圆镜不会欺人,待你归来之日可以看到思妇消瘦的容颜。
这种间接的写法看似痴语,其实是至情的流露。
本词运用反衬、暗示、间接等手法,使词意婉转层深,独具韵致。
春思原文翻译及赏析5
如梦令·春思
手种堂前桃李,无限绿阴青子。
帘外百舌儿,惊起五更春睡。
居士,居士。
莫忘小桥流水。
古诗简介
《如梦令·春思》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首词。
这首词回忆了雪堂生活,创造了一种如同图画般的美的境界,留有许多思索的余
地。
抒写了作者对当年雪堂生活的回忆和对这种幽静环境的怀恋和向往,排遣对仕途经营的厌腻。
这首词语言自然流畅,而感情真挚深厚。
翻译/译文
自己在雪堂前亲手栽种了许多桃李一类的果树,绿荫丛中,掩映着数不尽的青果。
清晨,窗外百舌鸟婉转啼叫。
鸟鸣声常常把我从睡梦中搅醒。
作者不禁自呼自道:“居士,居士,莫忘小桥流水。
”按雪堂西面有北山之微泉,南面有四望亭之后丘。
“小桥流水”想为指此。
注释
⑴如梦令:词牌名,又名“忆仙姿”“宴桃源”。
五代时后唐庄宗李存勗创作。
《清真集》入“中吕调”。
三十三字,五仄韵,一叠韵。
⑵手种:亲手栽种。
堂:指东坡雪堂住处。
⑶青子:尚未成熟的青色小果子。
⑷百舌儿:一种专在春天鸣叫的鸟,黑身黄嘴。
似伯劳鸟而体小。
其鸣声变化多端,因称“百舌”,又称“反舌”。
⑸居士:一般称有才德而隐居不仕的人,犹“处士”。
苏轼自黄州东坡躬耕田园起,就自号“东坡居士”。
⑹莫忘小桥流水:意指不要忘记了当年在东坡的躬耕田园生活。
按雪堂西面有北山之微泉,南面有四望亭之后丘,“小桥流水”指此。
创作背景
此词作于元祐元年(1086)春。
乌台诗案后,苏轼被贬为检校尚
书水部员外郎黄州团练副使本州安置。
自元丰三年(1080)二月到黄州,至元丰七年(1084)四月离去,在黄州住了四年零两个月。
在此期间,他一方面在州城东门外垦辟了故营地数十亩,命名为东坡,躬耕其中,并自号“东坡居士”。
而后在京城官翰林学士期间,虽受重视,但既与司马光等在一些政治措施上议论不合,又遭程颐等竭力排挤,心情并不舒畅,因此一再表示厌倦京官生涯,不时浮起归耕念头,故此借写出这首《如梦令》,抒写怀念黄州之情。
赏析/鉴赏
这首词是作者遥想当年在东坡雪堂的生活情景。
作者贬官黄州时,开垦东坡,并在这里修建房子,因房子是在大雪中修的,就在壁上绘雪景,并命名为雪堂,还亲自写了“东坡雪堂”四字为匾额。
开头四句,是说作者在雪堂前亲手栽种了许多桃李一类的果树,绿荫丛中,掩映着数不尽的青果。
清晨,窗外百舌鸟婉转啼叫。
鸟鸣声常常把作者从睡梦中搅醒。
作者写出这番景象,在于以景衬人。
在这嘉树四合、鸟雀啁啾的环境里,作者生活惬意。
遥想当年的闲适自得,思忖此时的入奉禁严,作者油然生出怀旧之情。
刘敞《朝中措》有名句云:“手种堂前杨柳,别来几度春秋。
”这可能对苏轼此词的用语有所影响,但苏轼实是别出心裁,以故为新,从而恰切地表达了他深埋心底的思故之情,已完全是另一番景象了。
而此时百舌唱道:“居士,居士,莫忘小桥流水。
”明明是自己思念故园,却让百舌鸟的鸣声喊叫出来,便使文词愈加警切生动。
连动物都已探知其心事了,苏轼自己早就抑止不住滚涌而起的思乡情感
了。
句法超绝,逸笔宕开,留有丰富想象的余地。
最后一句,主要还是以“小桥流水”指代相对于喧闹京华的一种幽静环境。
由此,更反衬出作者对营营仕宦的逆反心理和对拥有广阔心理空间的田园生活的热切向往。
这首词表面看来只是抒写了作者对当年雪堂生活的回忆和对这种幽静环境的怀恋和向往。
但真实思想却在于排遣对仕途经营的厌腻。
这一层作者并没有明白说出,甚至只字未提。
作者只是从对雪堂生活的深情回想中透露出这个消息,却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
因此,这首词不仅创造了一种如同图画般的美的境界,而且留有许多思索的余地。
这首词语言自然流畅,而感情真挚深厚。
春思原文翻译及赏析6
原文:
春风多可太忙生,长共花边柳外行。
与燕作泥蜂酿蜜,才吹小雨又须晴。
译文
春风多么会忙忙碌碌啊!总是始终如一地陪伴着红花,陪伴着绿色的柳树。
你使大地回暖,供给了燕子做窝的泥土;又急急忙忙地吹开花朵,让蜜蜂采蜜,酿成甘露。
刚刚吹来阴云下了一阵细雨,又将乌云送走,带来了晴朗的天气。
注释
多可:多么能够的意思。
忙生:忙的样子。
生,语助词,无意。
与:替,帮助。
须:要。
赏析:
方岳这首《春思》,用似人化的笔调,通过对春天景物的描写,热情地赞美了富有生机的春风。
首句开门见山,直写“春风”、“太忙生”。
以三句,围绕春风,各写二物。
二句写“花”、“枊”,三句写“燕”、“蜂”,四句写“雨”、“晴”。
作者选择的都是精彩的镜头,且写的都是动态,又用精炼的字来唤起读者的联想。
从中看出了作者的情意。
可谓是“境界全出”王国维在谈到境界时说:“诗人中有轻视外物之意,故能以奴仆命风月,又必有重视外物之意,故能与花鸟共忧乐。
”可见,所谓“重视外物”者,即能站在高处观察生活,取舍生活。
所谓”重视处物“者,则要求进入生活,感受和融化生活,以自己的感情与花鸟共忧乐、同呼吸。
这样,方能赋于自然景物以“我”感情。
春思原文翻译及赏析7
原文:
春思
宋代:方岳
春风多可太忙生,长共花边柳外行。
与燕作泥蜂酿蜜,才吹小雨又须晴。
译文:
春风多可太忙生,长共花边柳外行;
春风多么会忙忙碌碌啊!总是始终如一地陪伴着红花,陪伴着绿色的柳树。
与燕作泥蜂酿蜜,才吹小雨又须晴。
你使大地回暖,供给了燕子做窝的泥土;又急急忙忙地吹开花朵,让蜜蜂采蜜,酿成甘露。
刚刚吹来阴云下了一阵细雨,又将乌云送走,带来了晴朗的天气。
注释:
春风多可太忙生,长共花边柳外行;
多可:多么能够的意思。
忙生:忙的样子。
生,语助词,无意。
与燕作泥蜂酿(niàng)蜜,才吹小雨又须晴。
与:替,帮助。
须:要。
赏析:
宋人的绝句,很喜欢用拟人化手法。
诗人们想象自然及自然间的万物都像人一样具有感情,因而情不自禁地把自然当作人来看待,把自己的感情移入自然。
这样写,把本来不具有生命的东西带上了人情味,觉得亲切,受到感动。
方岳这首《春思》诗,采用的就是这种艺术手法。
用拟人化的笔调,通过对春天景物的描写,热情地赞美了富有生机的春风。
诗格调清新,不用典实,通篇拟人,富于动感,体物入微,又很有韵致。
诗咏春思,不是说自己对春天引发的种种思维感情,如伤春、惜春等;而是描述春天本身具有的情感。
在具体吟咏时,又选择了春的
代表———春风来表现,吟咏的主题,则定点在一个“忙”字上。
第一句是说春风为什么忙,诗人分析说是因为春风“多可”。
多所许可,心甘情愿地想去满足各种不同对象的要求,春风当然要“太忙”了。
以下三句,具体写春风的忙碌。
春天,诗人认为变化最大、得风气之先的是、最突出的莫过于红花、绿柳。
于是诗写春风一直陪伴着花柳,全心全意地为花柳服务。
这句是浑写,读者自然能够由此想象到,整个春天,花先抽叶,后结花蕊,然后绽开花苞,终于繁花怒放,一直到纷纷堕落;想到柳树从吐芽抽条,到万丝绿条随风乱舞,最终柳絮纷飞,绿阴浓密。
这全过程,春风无所不在,一刻不停,这就是“太忙生”了。
谈花说柳,当然不是孤立地,而是以之概括了春风对整个自然界中的植物所起的作用。
后面两句,便一句写春风如何照拂鸟雀昆虫,一句写春风如何安排气候。
诗写春风吹走了寒冷,使大地解冻,让燕子能衔泥筑巢,孵育下一代;又吹开了花朵,让蜜蜂酿出甜甜的蜜糖。
它应付自然界的各种需要,刚安排了一阵小雨滋润大地,转而又安排晴天。
这样全方位地写,更加突出春风的疲于奔命,诗人对春的歌颂,也就通过诗细微地表达了出来。
春风本来是一个很蒙浑又很广泛的概念,方岳组织了各种意象,娓娓道来,体会精细,令人眼目一新。
宋诗的纤巧与理趣,在这首诗中都得到了反映。
春思原文翻译及赏析8
原文:
春思
作者:李白朝代:唐朝
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
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
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
翻译:
燕地小草刚像丝绒一般柔软纤细,秦地的桑叶早已茂密得压弯了树枝。
当你怀念家园盼望归家之日时,我早就因思念你而愁肠百结。
春风啊你与我素不相识,为何要吹进罗帐激起我的愁思呢?
注释:
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
燕草:指燕地的草。
燕,河北省北部一带,此泛指北部边地,征夫所在之处。
秦桑:秦地的桑树。
秦,指陕西省一带,此指思妇所在之地。
燕地寒冷,草木迟生于较暖的秦地。
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
君:指征夫。
怀归:想家。
妾:古代妇女自称。
此处为思妇自指。
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wéi)。
罗帏:丝织的帘帐。
赏析:
此诗写一位出征军人的妻子在明媚的春日里对丈夫梦绕魂牵的思念,以及对战争早日胜利的盼望,表现思妇的思边之苦及其对爱情
的坚贞。
全诗言辞朴实无华,情景交融,神骨气味高雅浑然,富有民歌特色。
李白有相当数量的诗作描摹思妇的心理,《春思》是其中著名的一篇。
在我国古典诗歌中,“春”字往往语带双关。
它既指自然界的春天,又可以比喻青年男女之间的爱情。
诗题“春思”之“春”,就包含着这样两层意思。
“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
”开头两句是说,燕地小草像碧丝般青绿,秦地的桑树已经叶翠枝绿。
开头两句,可以视作“兴”。
诗中的兴句一般就眼前所见,信手拈起,这两句却以相隔遥远的燕、秦两地的春天景物起兴,颇为别致。
“燕草如碧丝”当是出于思妇的悬想;“秦桑低绿枝”,才是思妇所目睹。
把目力达不到的远景和眼前的近景配置在一幅画面上,并且都从思妇一边写出,在逻辑上说,似乎有点乖碍,但从写情的角度来看,却是可通的。
试想:仲春时节,桑叶繁茂,独处秦地的思妇触景生情,终日盼望在燕地行役屯戍的丈夫早日归来;她根据自己平素和丈夫的恩爱相处,料想远在燕地的丈夫此刻见到碧丝般的春草,也必然会产生思归的念头。
见春草而思归,诗人巧妙的把握了思妇复杂的感情活动,用两处春光,兴两地相思,把想象和怀疑和眼前的真景结合起来,据实构虚,造成诗的妙境。
所以不仅起到了一般兴句所能起的烘托情感的作用,而且还把思妇对于丈夫的真挚的感情和他们夫妻之间心心相印的亲密关系传写出来,这是一般兴句不容易做到的。
两外这两句还运用了谐声双关。
“丝”谐“思”,“枝”谐“知”,这恰和下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