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奇妙的克隆》练习题(通用15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奇妙的克隆》练习题(通用15篇)
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奇妙的克隆》练习题篇1
★ 学什么
“克隆”这个时尚的词许多人都知道,可是却未必了解,用心朗读课文,学会生字新词,弄明白什么是“克隆”,“克隆”为什么是奇妙,“
克隆”能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些什么。
★怎样学
一、读文想象
选一段优美的音乐为你伴奏,边想象课文内容边尽情地把课文读一读,
二、日积月累
划出课文中优美的语句,把它抄在积累本上吧!
★ 测一测
一、语音世界(看拼音写词语)
bīn lín jiàjiēxìjūn sì yǎng
( ) ( ) ( ) ()
shēng chùxiào lǜcíxióng péi zhí
( ) ( ) ( ) ()
二、字字斟酌(比一比,再组词)
值()行()播()例()
殖()衍()插()列()
濒()署()诱()饲()
涉()薯()绣()伺()
五、课文传真(按课文内容填空并回答问题)
1、克隆又称,是指。
2、课文中介绍了哪些植物能“克隆”,你知道还有哪些植物能“克隆”吗?
3、课文中说“克隆技术是一项可以造福于人类的科技成果”,课
文是通过哪些情况来说明这一点的?
3、除了植物外,自然界还有什么东西可以自我“克隆”,能举一些例子来说明吗?
★再提高
难不倒我(你能以《假如我会客隆》为题写一篇文章吗?)
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奇妙的克隆》练习题篇2
《奇妙的克隆》
一、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锲而不舍的科学态度和求真创新的科学精神。
2、进一步了解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
3、进一步培养学生收集资料、筛选资料、利用资料的学习能力。
二、教学重点
通过竞赛,了解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利用收集的有关克隆资料展开辩论,培养学生锲而不舍的精神和口语交际的能力。
三、课时安排两课时
四、课前准备
学生:
1、结合课后练习预习课文,借助工具书,解决生字词。
圈点勾画文中不理解的地方。
2、收集有关克隆的资料,如文字资料、图片资料、实物资料等。
教师:
准备有关资料和事例,以便引导学生理解课文;把课后练习题融入教学过程中。
第一课时
一、教学内容
展开竞赛,掌握课文内容,了解说明顺序和方法。
二、教学步骤
1、导入新课
《西游记》大家都很熟悉,其中孙悟空有个绝活让我们羡慕不已——他经常在紧要关头从身上拔一把猴毛变成一大群和他一模一样的
猴子。
当然这只是我国明代大作家吴承恩奇妙想象下的精彩描写。
但这一想象却在今天成了可能,这就是克隆。
今天我们就一起到奇妙的克隆领域去探究一番。
2、交流查找的资料
我们身边哪些动、植物先天具有克隆的本领?(学生出示仙人掌并加以说明;土豆、桂花、富贵竹插枝即活;各种蔬菜、果树的嫁接;水螅除夏末和秋末外通常进行无性生殖即身体长出芽体等)
3、感知课文,展开竞赛
按课文四个版块,把学生分成三个小组,以组为单位展开。
(第一部分一个小组,第二、三部分一个小组,第四部分一个小组)
⑴全班齐读第一部分,请第一组同学做好迎战准备,另外同学发掘问题。
问:找出天生具有克隆本领的动植物的共同点?(都是生物靠自身的一分为二或自身的一小部分的扩大来繁衍后代。
)
问:找出文中直接告诉我们什么是“无性繁殖”,什么是“克隆”的语句。
(“生物靠自身的一分为二……这就是无性繁殖”。
“凡来自一个祖先的无性繁殖的后代群体也叫克隆”)
问:这一部分用了哪些说明方法,并分别找出来。
(举例子、下定义、作诠释)
教师补充提问:任何说明方法都是为说明事物特征服务的。
作者介绍克隆是什么时用了举例子、下定义、作诠释的说明方法,其作用是什么呢?(克隆这一前沿科学领域,对一般人来说是很陌生很难懂的,作者通过列举大家熟悉的事物,再加以细致的解释,最后用简洁、准确、概括的语言给它下个定义,把它的特征清楚的展示出来,让我们知道了什么是克隆。
)
⑵对克隆有了比较清楚的了解,那我们再来了解一下目前世界在克隆上取得了哪些科研成果。
(默读“克隆鲫鱼出世前后”和“克隆绵羊‘多利’”两部分。
请二组同学准备,其他同学发掘问题。
)问:这两个部分作者举了哪些克隆事例?(1979年克隆鲫鱼、1960、62年克隆爪蟾、1978年克隆黑斑蛙)
问:用了哪些说明方法?(举例子、列数据)
问:克隆绵羊“多利”的诞生,为什么在世界上引起了轰动?(说明了动物细胞与植物细胞一样具有全能性。
标志着克隆研究取得新的进展和重大突破。
)
问:这部分作者为什么不按照时间顺序进行说明呢?文中的顺序安排有什么好处?(如果其他学生觉得比较困难,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讨论,并加以引导。
文中按生物顺序来安排的,是由低级到高级。
这样的顺序符合人们认知的规律。
另外,无性繁殖属于低级繁殖,动、植物越进化、越高级,就越难进行无性繁殖。
这一顺序说明了克隆技术在不断的发展。
)
教师补充提问:克隆技术不断在发展,这与科研人员的努力是分不开的,看看文中哪些地方体现了他们的努力?
学生找出后,教师追问:这些努力体现了一种什么精神?(锲而不舍、求真创新)把这种精神用到我们的学习中,我们该如何做呢?(学生自由发言)
⑶克隆技术造福人类(请同学读,最后一组同学做好准备。
)
问:克隆技术造福人类主要体现在什么地方?(第一,克隆可以有效地繁殖具有“高附加值的牲畜”;第二,克隆可以挽救珍稀动物;第三,克隆对人类疾病的防治、寿命的延长具有重要意义。
)问:这一部分的第一段主要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举例子。
通过举例,说明只有通过克隆技术才能最有效、最方便地繁殖这些能给人类带来好处的高附加值的牲畜。
)
问:你愿意克隆一个和你一样的人出来吗?(学生自由发言)
问:作者对克隆人的看法是什么,体现在文中什么地方?(略)
对竞赛优胜小组以肯定后,教师小结:我们对“克隆”有了初步的了解,并且克隆人也不再是幻想。
那你对克隆的看法如何呢,请整理好收集到的资料,准备下节课的辩论——我看克隆人。
第二课时
一、教学内容
总结前课内容,展开辩论。
二、教学步骤
1、投影幻灯片,复习课文内容。
《奇妙的克隆》
说明对象
说明顺序
实验对象
研究成果
时间
说明方法
克隆——无性繁殖来自一个祖先,经过无性繁殖产出的一群个体克隆含义——克隆实验和发展(按生物进化,由底到高)——克隆造福人类
鱼类
鲫鱼
1979
下定义
作诠释
举例子
列数字
打比方
鲤鲫鱼
两栖类
爪蟾蜍
1962
黑斑蛙
1978
哺乳类
鼠
多利羊
1996
2、组织学生,展开辩论。
投影幻灯片,指出辩论要求:
⑴语言清晰、流畅,有条理性,声音洪亮。
⑵观点明确,论据充足。
⑶在驳斥对方观点时应该有“理”,更应该有“礼”。
教师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小结。
3、布置作业
⑴把文中好的词、句抄在资料册里,增加知识的积累。
⑵回家仔细观察一种动物或植物,选择适当的说明方法,有条理的介绍它的特征。
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奇妙的克隆》练习题篇3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词语,掌握“囊、克隆、胚胎、蟾蜍、鳞片、脊椎、两栖”等词的读音、字形、词义;理解“繁衍、相安无事”的词义,并学会运用。
2.了解有关克隆的科学知识。
能力目标
1.整体感知文意,根据阅读要求训练学生筛选信息,概括内容要点,逐步提高阅读科普文的能力。
2.理清本文的说明顺序,并理解这样安排的好处。
3.理解本文运用的说明方法,探究作者说明的技巧。
德育目标
体会学习科学家们严谨、求实、锲而不舍的态度和精神,树立正确的科学观,全面看待科学技术的发展,实现科学精神和人文关怀的统一。
●教学重点
1.了解有关克隆的知识和克隆研究的动态。
2.理清本文的说明顺序,把握本文所运用的说明方法。
3.揣摩语言,体会说明文的科学性。
●教学难点
1.理清“克隆鲫鱼出世前后”的说明顺序,理解这样安排的原因。
2.对文章结尾一段话的理解。
●教学方法
以学生自读为主,教师设计思考题指导学生自读。
通过学生独立思考、小组讨论,解决阅读中的疑难问题。
最后设置自由问答环节,给喜欢钻研的同学一个空间,由兴趣引领他们在科学的道路上前行。
●教具准备
教学图片、实物投影仪、多媒体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要点]
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筛选重要信息,整体把握文意;理清说明顺序、说明方法,体会说明文的条理性、科学性。
揣摩语言,体会科学家们严谨求实,锲而不舍的科学态度。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设计(一)
我国多家媒体近日转载了国外媒体报道的一条惊人消息:一群受邪教组织操纵的科学狂人,正在美国内华达州大漠深处进行着一项克隆人的秘密实验。
他们根据英国科学家创造世界第一只克隆羊“多利”的同样原理,从一个今年2月份夭折的10个月大的美国女婴身上提取细胞制造克隆人。
(选自20xx.11《文汇报》)消息披露后,克隆技术及其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再次成为人们议论的焦点。
今天,让我们走进《奇妙的克隆世界》,用理性的眼光看待这一问题。
(板书文题)设计(二)
《西游记》里的孙悟空有一个绝招令人拍案叫绝:他与妖魔作战一旦吃紧,便从身上拔一撮猴毛,吹出一大群小猴来参加战斗。
这当然是神话,但是今天的科学却能实现类似的“奇迹”,这就是“奇妙的克隆”。
克隆何以能如此神通广大?还是听听遗传学家的解释吧。
二、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
学生自读课文,教师设计思考题指导学生自读。
多媒体显示:
1.给下列加粗字注音。
囊胚胎蟾蜍脊椎两栖
2.解释下列词语,并用词造句。
繁衍
相安无事
3.克隆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概括。
4.“克隆鲫鱼出世前后”和“克隆绵羊‘多利’”分别为我们介绍了哪些知识?克隆羊的诞生为什么在全世界引起“轰动”?
5.课文从哪些方面写了克隆技术造福于人类?
学生快速阅读课文,以小组为单位,计时阅读,然后小组组长代表本组发言进行全班交流。
教师作总结发言,以历时最短、概括较准确的小组为优胜组。
明确:1.nángpēitāichánchújǐzhuīqī
2.繁衍(yǎn):逐渐增多或增广。
相安无事:相处没有冲突。
3.克隆是无性繁殖的新兴生物技术。
4.“克隆鲫鱼出世前后”勾勒了克隆技术的发展脉络,为我们介绍了中外科学家所进行的克隆实验及实验进展情况,突出了中国科学家在克隆实验方面的研究成果和贡献。
“克隆绵羊‘多利’”较为详细地描述了“多利”的诞生过程,并揭示了克隆羊的成功的重大意义和巨大反响。
克隆羊的诞生在世界引起了轰动,主要原因是它标志克隆研究取得新的进展和重大突破,“这个结果证明:动物体中执行特殊功能、具有特定形态的所谓高度分化的细胞与受精卵一样具有发育成完整个体的潜在能力。
也就是说,动物细胞与植物细胞一样,也具有全能性。
”这一突破意味着它既可以造福于人类,也可能危害于人类。
5.课文主要从三个方面来写克隆技术造福于人类。
第一,克隆可
以有效地繁殖具有“高附加值的牲畜”;第二,克隆可以用来挽救珍稀动物;第三,克隆对于人类疾病的防治、寿命的延长具有重要意义。
三、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分析本文所运用的说明方法,体会说明文的条理性和科学性
学生精读课文,教师设计思考题,指导学生阅读。
多媒体显示:
1.文章四个部分是按什么顺序排列的?能调换顺序吗?
2.文章第一部分为了说明“克隆是什么”,作者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3.文章第二部分“克隆鲫鱼出世前后”采用了什么样的说明顺序?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4.第三部分“克隆绵羊多利”介绍多利的诞生过程,采用了什么样的说明顺序?
学生思考,自主作答,如有不妥之处,另选几位同学作补充或纠正。
明确:1.文章先写克隆的含义,接着写克隆实验,再写克隆的发展,最后写克隆对人类的造福和对克隆的理性思考。
全文采用了逻辑顺序说明事理,逐层深入,步步推进。
2.作者为了说明“克隆是什么”,运用了三种说明方法:举例子、作解释和引用。
举例子:列举葡萄枝、仙人掌、草莓等人们比较熟悉的例子来说明,把艰深的科学知识说得简明易懂。
作解释:对克隆一词进行溯源并作出解释。
引用:引入《西游记》中孙悟空拔一根猴毛变出一大群猴子的故事,生动说明“克隆”是怎么一回事。
3.文章第二部分采用了时间顺序。
小标题“克隆鲫鱼出世前后”显示这一部分是按时间顺序安排的,这样便于勾勒克隆技术发展的脉络。
4.文章第三部分“克隆绵羊‘多利’”是按时间顺序安排材料的。
文中有标志性词语可供分析,如“‘多利’绵羊是如何‘创造’出来的呢?……先给……与此同时……手术完成后……然后……到去年七月……‘换核卵’一步一步发展的结果,因此是‘克隆羊’”。
教师对学生交流的情况作评价,对不当之处应予以纠正。
教师提示:关于第二部分的说明顺序,应考虑如下一些内容:第一节有两条线索,一条是从中国的“克隆试验”写到外国的“克隆试验”,一条是写“克隆试验”从鱼类、两栖类再到哺乳类。
以此来看,关于“时间顺序”的判断是不准确的。
那么,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呢?第一条线索突出反映了我国科学家在克隆研究中的成就和贡献。
第二条线索体现了科学研究是一个不断求索探究的过程,体现了科学家们的追求精神,同时也为下文写“克隆绵羊‘多利’”的诞生提供了科学基础,做好行文的铺垫。
四、揣摩语言,体会科学家严谨求实、锲而不舍的科学态度
同学们,在科学的道路上是没有平坦的大道可走的,科海泛游靠的是渊博的科学知识,精湛的科学技术、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坚持不懈、永不言败的科学精神。
请从课文中找出能表现科学家严谨、求实、锲而不舍的态度与精神的句子,仔细体会。
生1:“用鲫鱼囊胚期的细胞进行人工培养,经过385天59代连续传代培养后,用直径10微米左右的玻璃管在显微镜下从培养细胞中吸出细胞核。
”
生2:“在189个这种换核卵细胞中,只有两个孵化出了鱼苗,而最终只有一条幼鱼渡过难关,经过80多天培养后长成8厘米长的鲫鱼。
”
生3:“经几百次灰、黑、白这样的操作以后,白色小鼠终于生下了三只小灰鼠。
”
生4:“经过247次失败之后,他们在1996年7月得到了一只名为‘多利’的克隆雌性小绵羊。
……
选两位同学谈体会。
五、学生自由问答、质疑、释疑
学生争论的焦点在于文章最后一段。
文章写道:“有关‘克隆人’的讨论提醒人们,科技进步是一首悲喜交集的进行曲。
科技越发展,对社会的渗透越广泛深入,就越有可能引起许多有关的*、道德和法律
等问题。
”
这段话该如何理解呢?教师引导学生从以下几方面思考:
1.科学是一把双刃剑,既可造福人类,也可殃及人类,而且科学造福人类和殃及人类的速度、程度在同步增长,如核的发现和利用;
2.科学的发展越来越从自然界逼近了人类本身,越来越深刻地触及人类的*、道德和法律以及人类心灵,如克隆人问题;
3.科学发展也会引发人类道德*观的变革和更新。
如何确立并完善现代社会*道德价值观,使之既能导正科学技术的发展,又能适应科技的进步,理性而德性运用科学之剑,使之为人类造福,这将是现代社会必须探讨和面对的问题。
学生各抒己见。
教师可以提示学生课后查找资料,完善自己的观点看法。
六、布置作业
1.课后阅读有关克隆的文章或上网查询相关资料,并进行整理。
2.请以“假如记忆可以移植”为话题,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此的看法,可以编述故事,也可以发表议论,500字左右。
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奇妙的克隆》练习题篇4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8个生字,初步了解课文中的一些科学名词。
如:克隆、有性繁殖、嫁接、细菌等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克隆技术的发展、成就和意义,激发学生勤于思考、热爱科学的情愫。
教学重点:读懂课文,了解克隆现象;学习说明文的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对高等动物克隆的理解。
第一课时
[课前预习要求]
1、读课文,自学生字词,借助工具书理解词语;
2、 2、查找资料,了解有关克隆的知识。
一、导入板书课题
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读懂了吗?(不作答)
二、检查读书,了解预习情况。
随机指导字音:如:濒(bīn)厄(è)运卓(zhuó)
指导大句的断句等。
三、根据指导再读课文,要求:正确流畅。
四、给课文分段,流览课文
问:课文分几个部分向我们介绍克隆的?
(1—2节:定义说明什么是克隆。
3—5节:生物的克隆情形。
6—9节:克隆技术可造福人类,有诱人的前景。
)
五、生字教学
板书指导,培养学生读贴能力,在书上描红一遍。
重点指导:薯畜率诱
第二课时
一、导入学习第一段
“《西游记》里的孙大圣,紧急关头……那就是孙悟空能够快速地克隆自己。
”(随机圈点克隆两字)
这是一篇关于生命科学的知识短文。
你平时在读科学知识的时候得怎么样?(随机板书:思考)
轻轻打开书,课文是怎样介绍克隆知识的呢?请同学们带着思考读一遍课文。
提问:课文是按怎样的顺序介绍克隆的?
(板书:下定义、列情形、展成果)
用科学语言表述什么叫克隆的方法叫下定义。
谁来读读“克隆”的定义,(指两名)(板书无性繁殖)
弄明白了有性繁殖,再读“克隆”的定义,会不会更明白一点。
自由读克隆的定义。
过渡:不经过两性细胞结合而直接繁衍后代,叫无性繁殖,也称克隆,好像明白了,但还是不了解克隆是怎么一回事?
二、学习第二段
接下来,课文列举了哪些情形帮助我们认识克隆的?
自由读3—5节,思考这个问题。
列举了哪些情形?
(随机板书:植物微生物动物)
1、指导理解植物的克隆,指读,这就是植物的克隆。
“克隆”是clone音译词,单词的本义就是指幼苗或嫩枝,以无性繁殖的方式培育植物,这是植物先天的本领。
你能读懂吗?有不理解的地方吗?(嫁接)[鼓励:在思考会产生?]
默读第3节,这一节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总、例、结)(条理清晰)
2、读第4节,这是植物的克隆,还列举了什么?
指读:[自身一分二,这样就是克隆]
3、读第5节,引问:植物和微生物的克隆是先天的,那么高等动物可不可以克隆呢?(书上也有列举)
指读第5节板书:“多利”
这确实是一项了不起的成就,因为一般动物都是有性繁殖,谁再来说说有性繁殖的定义。
“一般”你读出了什么?(大多数,但也不一定是全部,要体会科学表达的严密性。
)
是的,高等动物一般要通过雄性和雌性的生殖细胞(专门繁殖后代的细胞)相结合,才能孕育出一个新生命,新生命都有爸爸妈妈,这是千古共识的自然规律。
“多利”的出现,开始了“克隆”的奇妙(圈点奇妙)
再读第5节,在这一节中你了解了哪些信息。
(1996年,英国,名字来由等。
1996是关注克隆的世界人都难忘的一个数字,所以读科学中的数字,是要用心去体会它的数字意义的)完全相同的生命,打破了千古不变的规律,太奇妙了!
三、学习第三段
提问:克隆技术还奇妙在哪?(造福人类的科技成果中也充满了奇妙……)
引读课文(随机板书:培育挽救培植)
小结:本文按这样顺序介绍了克隆,通过下定义,举列子等方法,
让我们对陌生的克隆领域有了初步形象了解,也让我们看到克隆研究定义——造福人类,文章的结构清晰,用词准确。
请同学们欣赏地再读一遍课文,感受科学知识短文的写作方法。
四、激励
课文读后了,相信同学们头脑中产生了更多问题?(板书“?”)你课后准备去研究什么?会思考
课后就你的问题开始研究吧!让我们共同享受你的研究成果,继续感受克隆技术的诱人前景。
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奇妙的克隆》练习题篇5
一、找出每组加粗字注音有误的一项,将序号写入括号1.()
a.性腺(xiàn)
b.鄞县(yín)
c.胚胎(pēi)
d.濒临(pīn)2.()a.切实(qiè) b.繁衍(yān) c.蟾蜍(chán chú) d.分泌(mì)二、给下列字注音并组词三、根据所给的意思,写出相应的词语1.彼此和平相处,没有冲突。
()2.指不容易做到的事居然能做到,非常可贵。
()3.悲伤和喜悦的心情交织在一起。
()4.形容本领大,办法多。
()5.存在于事物内部不容易发现或发觉的。
()四、阅读(一)1979年春,中国科学院武汉水生生物研究所的科学家,用鲫鱼囊胚期的细胞进行人工培养,经过385天59代连续传代培养后,用直径10微米左右的玻璃管在显微镜下从培养细胞中吸出细胞核。
与此同时,除去鲫鱼卵细胞的核,让卵细胞留出空间做好接纳囊胚细胞核的准备。
一切准备就绪后,把玻璃管吸出的核移放到空出位置的鲫鱼卵细胞内。
得到了囊胚细胞核的卵细胞在人工培养下大部分夭亡了。
在189个这种换核卵细胞中,只有两个孵化出了鱼苗,而最终只有一条幼鱼渡过难关,经过80多天培养后长成8厘米长的鲫鱼。
这种鲫鱼并没有经过雌、雄细胞的结合,仅仅是给卵细胞换了个囊胚细胞的核,实际上是由换核卵产生的,因此也是克隆鱼。
在克隆鲫鱼出现之前,英国牛津大学的科学家已经在1960年和1962年,先后用非洲一种有爪的蟾蜍(非洲爪蟾)进行过克隆实验。
试验方式是先用紫外线照射爪蟾卵细胞,破坏其中的核,然后依*高超的外科手术从爪蟾蝌蚪的肠上皮细胞、肝细胞、肾细胞中取出核,并把这些细胞的核(a)地放进
已被紫外线破坏了细胞核的卵细胞内。
经过(b)照料,这些换核卵中终于有一部分长出了活蹦乱跳的爪蟾。
这种爪蟾也不是经过精细胞和卵细胞相结合产生的,所以也是克隆爪蟾。
对科学的追求是永无止境的。
鱼类、两栖类克隆的成功自然而然地使科学家把目光投向了哺乳类。
美国和瑞士的科学家率先从灰色小鼠的胚胎中取出细胞核,用这个核取代黑色小鼠受精卵细胞核。
实际上,这个黑色小鼠的受精卵在精细胞核刚进入卵细胞后,就把精细胞核连同卵细胞的核一起除去。
灰鼠胚胎细胞的核移入黑色小鼠的去核受精卵后,在试管里人工培养了四天,然后再把它植入白色小鼠的子宫内。
经几百次灰、黑、白这样的操作以后,白色小鼠终于生下了三只小灰鼠。
1.第1段中“一切准备就绪后”中的“一切准备”具体指什么?2.“而最终只有一条幼鱼渡过难关”一句中的“难关”一词如何理解? 3.为文中a、b处选择恰当的词语:精选;精确;精密;精心;精致 4.第三段中的前两句话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5.文中画线句子的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它有什么作用? 6.试概括三段的段落大意。
(二)克隆猪①最近,克隆羊多利的“娘家”——英国生化公司宣布:已成功地克隆出世界上第一批5头克隆小母猪。
②猪是大家都很熟悉的动物。
但是,什么是“克隆”呢?《西游记》中的孙悟空实在是神通广大。
跟妖魔鬼怪斗法时,他只要从腋下拔出一根毫毛,放在嘴里一嚼,然后用口一吹,顷刻间满山遍野便都是与他一模一样的孙猴子。
当然,这只是神话。
但在今天生物学家的眼中,孙悟空的这种本领就是“克隆”。
③生物学知识告诉我们,生物有两种繁殖方式:经过雌雄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产生的后代,叫有性繁殖;不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的,是无性繁殖。
“克隆”就是无性繁殖或者通过无性繁殖产生一群一模一样的生物。
④这5头克隆小母猪,是2000年3月5日在美国弗吉尼亚州布莱克斯堡“呱呱坠地”的。
它们没有父亲,却有着3个假母亲。
英国生化公司的科学家从一头成年母猪身上,取出一个没有繁殖功能的体细胞,把这个细胞的细胞核分离了出来;接着,从第二头母猪身上取出未受精的卵细胞,将这个卵细胞的细胞核去掉,换上第一头母猪体细胞中分离出来的细胞核;然后,使这个已经“调包”的卵细胞发育成胚胎;最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