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大学之道》 一等奖创新教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大学之道》一等奖创新教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大学之道》教案
课题:大学之道
【学习目标】
1.诵读文本,理解“三纲”“八目”的具体所指及其内部关联。

2.了解儒家君子修德之学和圣王的治政之道。

3.准确把握和理解“三纲”“八目”的具体所指及其内部关联,理解文章表达的思想及现实意义。

【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三纲”“八目”的具体所指及其内部关联。

难点:感受孟子长于雄辩的语言特色和严密的逻辑思想
【学习流程】
一、导语
每个学校都有自己的校训,你能猜出下列校训是哪所学校吗?
河南大学:明德,新民,止于至善
东南大学:止于至善
厦门大学:自强不息,止于至善
香港大学:明德格物
河南理工大学:明德任责
你们知道这些名校的校训都出自哪里呢?
二、知识链接
(一)《大学》
《大学》原本是《小戴·礼记》中的一篇,相传此篇为孔子的学生曾子所作。

但是篇中却见不少《老子·道德经》德篇中的论述,因此,近代许多学者认为是秦汉之际儒家作品。

曾子(前505年-前435年),名参,字子舆,鲁国南武城(今山东平邑,一说山东嘉祥)人。

春秋末年思想家,儒家大家,孔子晚年弟子之一。

其父曾点,字皙,七十二贤之一,与子曾参同师孔子。

倡导以“孝恕忠信”为核心的儒家思想,“修齐治平”的政治观,“内省慎独”的修养观,“以孝为本”的孝道观。

曾子参与编制了《论语》、撰写《大学》、《孝经》、《曾子十篇》等作品,被后世尊为“宗
圣”,成为配享孔庙的四配之一,仅次于“复圣”颜渊。

戴圣,字次君,祖籍梁国甾县(今河南省商丘市民权县),生于梁国睢阳县(今河南省商丘市睢阳区)。

西汉时期官员、学者、礼学家、汉代今文经学的开创者。

与叔父戴德曾跟随后苍学《礼》,两人被后人合称为“大小戴”。

戴圣为“小戴”。

南宋以前没有单独刊行过
到了唐代,韩愈、李翱从维护儒家的所谓“道统”出发,十分推崇这两篇文章,把它和《论语》、《孟子》相提并论。

(唐代儒家经典“六艺”)
到了宋代,程颢、程颐更是竭力推崇这两篇文章。

朱熹把收在礼记中的《大学》重新进行了编排,分为“经”和“传”两个部分。

把它与《论语》、《孟子》、《中庸》合称为“四书”。

《大学》一文不长,仅有短短的两千余字,但却是先秦、秦汉儒家学说的总括性著作,是儒家人生教育的道德纲领,也是维护封建宗法制度的政治纲领。

文章全面总结了先秦儒家关于道德修养、道德作用及其与治国平天下的关系。

(二)《礼记》
《礼记》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选集,共二十四卷四十九篇,主要内容是先秦的礼制。

研究先秦社会的重要资料,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

《礼记》中不仅阐述了精湛的学术思想,而且展示了一种纯熟、凝练而又文采绚烂的文学语言。

三.文题解读
小学:研究文字训诂、音韵方面的学问。

大学:1.博学。

2.“大学”是大人之学。

讲的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

古人八岁入小学,学习“洒扫应对进退、礼乐射御书数”等文化基础知识和礼节;十五岁入大学,学习伦理、政治、哲学等“穷理正心,修己治人”的学问。

四、疏通文本
任务一疏通大意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注释]
1.大学:“大人之学”,即伦理、政治、哲学等“穷理正心,修己治人”的学问。

大学之道:是指大学或成就大人之学的途径和方法。

2.明明德:前一个“明”作动词,有使动的意味,“使彰明”,即发扬、弘扬。

后一个“明”作形容词,明德也就是光明正大的品德。

3.亲民:亲近爱抚民众。

一说根据后面的“传”文,“亲”应为“新”,即革新、弃旧图新。

亲民,也就是新民,使人弃旧图新、去恶从善。

4.止:至、到。

5.知止:知道目标所在,知道要达到的“至善”境界。

6.静:心不妄动。

7.安:性情安和。

8.虑:思虑精详。

9.得:处事合宜。

止,就是所应当停止的地方,即至善之所在。

知之,则志有定向。

静,指心不妄动。

安,即所处而安。

虑,是处事精详。

得,即得其所止。

——朱熹
[译文]大学的宗旨,在于彰明美好的德行,在于亲近爱抚民众,在于达到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

知道要达到的“至善”境界,则志向坚定不移;志向坚定,方能心不妄动;心不妄动,则性情安和;性情安和,则思虑精详;思虑精详,则处事合宜。

万物都有根本有末节,凡事都有始有终,知道事物的先后次序,就接近《大学》的宗旨了(也译为“就接近了事物发展的规律”)。

合作探究一:
第一段阐述了儒学追求的“三纲”,三纲是什么?“三纲”之间的关系是并列的还是层层递进的?
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

层层递进。

“明明德”是人生哲学和政治哲学的根本要求。

“亲民”
是要不断革新、去恶向善,这样才能使美好品德得以弘扬。

“止于至善”使目标。

因此三者之间是循序渐进、有始有终的关系。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

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

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

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

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

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

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注释]
1.齐,使……整齐有序。

2.正:使……端正。

3.诚:使……真诚。

意:心意。

4.致其知:获得知识。

一说,把自己对事物的认识推到极致。

5.格物:推究事物的原理。

格:推究。

6.庶人:普通百姓。

7.壹是:一律,一概。

本:本源、根本。

学者不可以不诚,不诚无以为善,不诚无以为君子。

修学不以诚,则学杂;为事不以诚,则事败;自谋不以诚,则是欺其心而自弃其忠;与人不以诚,则是丧其德而增人之怨。

——《程氏遗书》合作探究二:
1.总结《大学》“八目”是什么?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___ 修身。

修身___ 齐家治国平天下。

2.“修身”在“八目”中是否处于核心地位,为什么?
修身”是根本,也是关键。

修身的方法——“格物”“致知”“诚意”“正心”
修身的目的——“齐家”“治国”“平天下”。

修身不是核心地位。

“八目”中“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都是侧重于个人修养的提升,局限于个人。

“齐家”是为“治国”服务的,而“平天下”处于终极目标的地位,所以应为核心地位。

任务二理清思路
大学之道(宗旨)是什么?为什么先要明确目标呢?
明德:美好的德行侧重于“内圣”
新民:使天下人去旧更新侧重于“外王”
至善:达到善的最高境界是最终追求
“内圣外王”最早出自《庄子·天下》。

但由于这个说法和儒家理念符合,于是就被儒家借用,并逐渐形成了儒家哲学的主题——内圣外王之道。

“内圣”就是修身养德,要求人要做一个有德行的人;“外王”就是齐家、治国、平天下。

“内圣外王”的统一是儒家学者们追求的最高境界。

2.欲明明德于天下,应该怎么做呢
格物:探究事物原理
致知:获得知识
诚意:使心意诚实
正心:端正内心
修身:修养自身
齐家;整治家庭
治国;治理国家
平天下:使天下归于太平
五、综合拓展
修身、诚意、正心
《大学》一书中关于论述“诚意”“正心”的文字,反复朗读,结合注释,疏通文意,谈谈怎样才能做到“诚意”和“正心”?
诚意
“所谓诚其意者,毋(wú)自欺也,如恶(wù)恶(è)臭(xiù),如好(hào)好(hǎo)色,此之谓自谦(qiè)。

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yǎn)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

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1.恶恶臭:厌恶腐臭的气味。

臭,气味。

2..好好色:好,喜好;好色,美色。

3.谦:通“慊”(qiè),满足。

4.厌然:遮遮掩掩、躲躲闪闪的样子。

我们所说的保持内心的真诚的人,是不要欺骗自己,就像厌恶腐臭的气味又像喜爱美丽的女子一样,是发自内心的,所以品德高尚的人一定是谨慎自律,不敢有丝毫的放纵和懈怠,即使是在独自居处时。

这里主要讲的诚是要保持内心的真诚品德,做人做事都是发自自己内心的,心和行动要一致,不能自欺,也不是要做给别人看,自己的行为想法只有自己最清楚,所以,即使是独自做事,别人不知道的时候,亦要谨慎自律。

反映到我们投资理财中,诚,要对自己的理念与行为谨慎一致,到符合自己”心“的时候采取相应行动,知行合一,不能乱了方寸随意听信他人,不能找无原的理由自欺,不能凭感觉和运气,否则就违背了内心,甚至成了赌徒。

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富润屋,德润身,心宽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

请记住:文化修养是一个人无形的名片,它虽然不能装进口袋里,却能够展现在脸庞上,流淌在语言间,体现在行动中。

你的举手投足一颦一笑,无不透露出你深厚的文化、底蕴和高雅的人生境界。

下面的材料是《大学》一书中关于论述“诚意”“正心”的文字,反复朗读,结合注释,疏通文意,谈谈怎样才能做到“诚意”和“正心”?
正心
“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fèn)懥(zhì),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hào)乐(yào),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

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

此谓修身在正其心。


1.身有所忿懥:身,程颐认为应为“心”,内心。

忿懥:愤怒。

2.好乐:爱好,喜爱。

修行自身要端正他的内心,因为心里又愤懑不平的时就不能客观公正的对待人和事;心里感到恐惧不安时就不能够正直的判断是非;心情处在兴趣得到满足的快乐中时就不能够辨明忠奸;心里有所忧虑,
就不能够正确做出决断。

这里主要讲的是心里的不正常情感变化,会严重影响人的判断与行为,内心没法端正,那么你的行为自然就是走偏的。

我们可以想想自己在情绪激动变化的时候,是不是跟上面所讲的一样,是在误导你做出相应的错误行为。

古人对人的内心情绪研究是很到位的,我记得有一本书叫做情绪的主人,在工作生活中,会产生各种各样不好的情绪,也许你会选择让时间去冲散,但是可能并不能如愿反而可能在未来的某一时间爆发,要学会去控制它。

所以古人所讲,修身先修心,学会了解控制自己的内心,心定的身行。

反映到投资理财中,良好的心态是很重要的,巴菲特有句老话,别人贪婪我恐惧,别人恐惧我贪婪,说的就是”正心“。

投资是反人性的,又是顺规律的,端正的内心和正确的理念才是根本。

如果你自己的行为经常被情绪的支配,那么是该端正自己内心了,这是需要我们长期的自我砥砺,谨慎自律的过程!
六、小结
《大学之道》提出“三纲”“八目”,强调修身是根本,修身的目的是治国平天下,说明治国平天下和个人修养的一致性。

通过学习,我们可以得知,在长期占据中国封建统治思想主导地位的儒家文化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乃文人志士之所向往,个人、家族、民族、国家、天下联系密切。

“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不歧视他人,人不与之立异。

在古代中国人看来,个人、家族、民族、国家、天下并无具体刻意化分割,因而得以连接。

七、作业
一、选择题
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大学之道___ 蚓无爪牙之利
B.在止于至善___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
C.壹是皆以修身为本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
D.欲治其国者___其皆出于此乎
【答案】B
【解析】A项,助词,的;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C项,介词,把;连词,表修饰或承接。

D项,代词,他的;副词,表推测,大概。

B项,均为介词,在。

故选B。

2.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学之道,在明明德明:彰明
B.知止而后有定___知:知道
C.定而后能静___ 静:心不妄动
D.安而后能虑___ 虑:忧虑
【答案】D
【解析】D项,句意:心安理得才能够思虑周详。

可见,“虑”,意思是“思虑周详”。

故选D。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活用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先正其心
A.见贤思齐焉B.在明明德C.自贼者也D.先诚其意
答案】D
【解析】A项,“见贤思齐焉”中“贤”是形容词活用为名词,贤能的人;
B项,“在明明德”这句话的意思是“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这句话中第一个“明”是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发扬、彰显;
C项,“自贼者也”中“贼”是名词活用为动词,伤害;
D项,“先诚其意”句式结构和例句一致,二者用法也一致,“诚”在这里是使动用法,使……诚。

故选D。

二、根据提示默写相关句子。

(1)《大学之道》中,阐明为人处世的根本原则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

(2)《大学之道》中,提出普天之下,不论身份高低,都应将加强个人品性修养作为根本的句子是:____,___。

(3)《大学之道》中点明获得知识的途径的句子是:__,___。

(4)《大学之道》中,写儒家以修、齐、治、平层层推进,由己及人,达到天下太平的句子是:____,____,___。

【答案】(1)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2)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3)致知在格物,格物而后知至。

(4)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