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方案)灌区信息化建设项目设计方案

合集下载

灌区信息化施工方案(3篇)

灌区信息化施工方案(3篇)

第1篇一、项目背景随着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推进,灌区信息化建设成为提高农业水资源利用效率、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举措。

灌区信息化施工旨在通过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实现灌区水资源管理的数字化、智能化和自动化,提高灌区管理水平,降低水资源浪费,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二、项目目标1. 实现灌区水资源管理的数字化、智能化和自动化,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2. 提高灌区运行管理水平,降低水资源浪费。

3. 为灌区用户提供便捷、高效的水资源信息服务。

4. 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三、施工方案1. 系统架构灌区信息化系统采用分层架构,分为数据采集层、传输层、平台层和应用层。

(1)数据采集层:负责实时采集灌区各类数据,包括气象、土壤、水质、设备运行状态等。

(2)传输层:负责将采集到的数据传输到平台层,确保数据传输的实时性和可靠性。

(3)平台层:负责数据处理、存储、分析和管理,为应用层提供数据支持。

(4)应用层:提供灌区管理、调度、决策、信息服务等功能。

2. 硬件设备(1)数据采集设备:包括气象站、土壤水分传感器、水质监测设备、设备运行状态监测设备等。

(2)传输设备:包括光纤、无线通信设备等。

(3)服务器:负责数据处理、存储和分析。

(4)网络设备:包括路由器、交换机等。

3. 软件系统(1)数据采集与传输软件:负责采集各类数据,并将数据传输到平台层。

(2)数据处理与分析软件:负责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处理、存储、分析和挖掘。

(3)灌区管理软件:提供灌区运行管理、调度、决策等功能。

(4)信息服务软件:为灌区用户提供便捷、高效的水资源信息服务。

4. 施工步骤(1)现场勘查:了解灌区现状,确定信息化施工方案。

(2)设备采购:根据施工方案,采购所需的硬件设备和软件系统。

(3)设备安装与调试:将设备安装到灌区现场,并进行调试,确保设备正常运行。

(4)系统集成:将硬件设备和软件系统进行集成,确保系统稳定运行。

(5)试运行与优化:进行试运行,对系统进行优化,提高系统性能。

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现代化改造实施方案技术指南

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现代化改造实施方案技术指南

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现代化改造实施方案技术指南一、总则1. 中型灌区是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基础,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载体。

为进一步提高中型灌区的管理水平和效益,推进中型灌区的现代化改造,制定本技术指南。

2. 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现代化改造应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促进农业现代化为目标,以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为核心,以科技创新为支撑,以体制改革为动力,全面提升中型灌区的综合效益。

3. 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现代化改造应坚持“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思路,遵循“统一规划、分步实施、注重实效、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二、改造内容1. 灌溉水源工程:根据中型灌区的特点,采取多种措施加强灌溉水源工程建设,提高灌溉保证率和供水安全性。

2. 输配水工程:对灌区内的输水渠道和排水沟进行整治,提高输配水效率,降低水损率。

3. 渠系建筑物:对灌区内的渠系建筑物进行更新改造,提高其运行安全性和稳定性。

4. 信息化建设:加强中型灌区信息化建设,提高信息化水平和管理效率。

5. 农业节水工程:推广高效节水灌溉技术,提高灌溉水利用效率。

三、技术方案1. 灌溉水源工程:根据中型灌区的实际情况,采取新建水库、扩建水库、加固水库、引水工程等措施,提高灌溉保证率和供水安全性。

2. 输配水工程:采用混凝土衬砌、生态护岸等措施,对输水渠道进行整治;采用生态排水沟等措施,对排水沟进行整治。

3. 渠系建筑物:根据实际情况,采用更新改造、维修加固等措施,提高渠系建筑物的运行安全性和稳定性。

4. 信息化建设:建设信息化管理平台,实现数据采集、监控、调度、管理一体化,提高中型灌区的管理效率和信息化水平。

5. 农业节水工程:推广喷灌、滴灌等高效节水灌溉技术,建立节水灌溉示范区,提高灌溉水利用效率。

四、实施步骤1. 前期准备:开展中型灌区的现状调查和分析,制定改造方案和实施计划。

2. 规划设计:根据前期调查和分析结果,编制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现代化改造规划,明确改造目标和任务。

灌区规划方案

灌区规划方案

灌区规划方案灌区规划旨在合理利用水资源,确保农田灌溉系统的高效运行,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益。

本文将对灌区规划方案进行全面介绍,包括规划的目标、重点、步骤和实施方案等内容。

一、规划目标灌区规划的主要目标是为农田提供充足的水量,保证农作物正常生长的需水量。

同时,规划还要考虑保护水源地的生态环境,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促进农田灌溉的可持续发展。

二、规划重点1. 水资源调配:根据各地灌区的类型和特点,制定合理的水资源调配方案,增加农田用水的稳定性和灵活性,提高农田水资源利用效率。

2. 灌溉设施建设:对已建立的灌溉设施进行评估和改进,确保其安全、高效运行。

对于老旧设施,及时进行维修或更新换代,以提升灌溉效果。

3. 灌溉管理与技术创新:加强灌区管理能力,优化机构设置,实施灌溉定额并加强监测。

通过技术创新,提高灌溉精度,降低水分浪费,减少土壤盐碱化和农药残留。

三、规划步骤1. 调研与评估:对目标灌区进行调研,了解其水资源状况、土地利用情况、农田面积等相关信息。

评估灌区现有的灌溉设施和管理状况,找出问题和不足之处。

2. 规划设计:根据调研结果,确定合理的灌溉布局和灌溉制度。

制定合理的水量分配方案和技术指导措施,使水资源得到最有效地利用。

3. 实施与监测:按照规划设计方案,组织实施灌区的改造和升级。

同时,建立完善的监测体系,对规划方案的实施效果进行跟踪和评估。

四、实施方案1. 加强政策支持:制定相关政策,为规划方案的实施提供政策支持和经济保障。

鼓励农民参与农田灌溉管理,提供经济激励措施,推动规划方案的顺利实施。

2. 资金投入:加大对灌区规划改造的资金投入力度,确保规划方案的实施。

优先保障水源地的保护和修复工作,加强水资源的监测和管理。

3. 宣传教育:加强对农民的宣传教育,提高其对规划方案的认识和理解。

通过培训和技术指导,提升农民的水资源利用意识和技术水平。

总结灌区规划方案是为了保障农田用水,提高农业生产效益而制定的具体措施。

灌区信息化管理系统构建及实施

灌区信息化管理系统构建及实施

灌区信息化管理系统构建及实施第一部分灌区信息化管理系统概述 (2)第二部分系统需求分析与设计 (4)第三部分技术方案选择与实施 (7)第四部分数据采集与处理模块构建 (11)第五部分信息管理与决策支持功能开发 (15)第六部分系统集成与测试策略 (19)第七部分应用效果评估与优化建议 (23)第八部分灌区信息化发展趋势与挑战 (28)第一部分灌区信息化管理系统概述灌区信息化管理系统是现代水利管理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是通过综合运用信息技术、自动控制技术、地理信息系统(GIS)、遥感(RS)和全球定位系统(GPS)等手段,实现对灌溉工程设施、水资源、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的全面、实时监控和管理。

本文将从灌区信息化管理系统的概念、构成和功能等方面进行概述。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灌区信息化管理系统的概念。

灌区信息化管理系统是指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集成多种信息技术手段,构建一个综合性的、多层次的信息服务平台,用于支持灌区管理部门对灌区内各种资源进行有效管理和决策。

该系统旨在提高灌区管理水平和效率,保障灌区可持续发展,并为社会经济提供高效、优质的服务。

其次,灌区信息化管理系统的构成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数据采集层:负责收集灌区内的水文气象数据、土壤含水量、水质参数、农田作物生长状况等信息。

这一层次通常采用传感器、无人机遥感等设备和技术进行实时监测和采集。

2.数据传输层:主要负责将数据采集层获取的数据进行传输和存储。

常用的传输方式有无线通信、卫星通信、光纤通信等。

数据存储则包括数据库、云存储等手段。

3.数据处理与分析层:通过对收集到的各种数据进行整理、清洗、融合和挖掘,形成具有价值的信息。

这些信息可应用于灌区调度、灾害预警、农业生产指导等领域。

4.业务应用层:根据灌区管理的实际需求,开发一系列的应用软件和服务,如灌区调度优化、水资源配置、农业信息服务等。

用户可通过网页、移动终端等方式访问这些应用。

5.综合展示层:以图形化、可视化的方式将各类数据和信息呈现给管理者和使用者,便于理解和决策。

建设智慧型灌区工作方案

建设智慧型灌区工作方案

建设智慧型灌区工作方案一、背景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智能化、信息化的工程管理模式越来越普及并受到了广泛的关注。

而针对灌区的管理,智慧型灌区建设的提出和实施,无疑是一种更新改革的方式,是实现灌区高效管理和优质服务的必由之路。

二、工作目标智慧型灌区工作方案的最终目标是实现灌区资源的高效、节约利用和科学管理,改善农民生产和生活条件,提高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三、建设措施1. 硬件设备建设(1)安装传感器和监测系统:通过安装在灌溉设施中传感器等设备可以对灌溉设施的水量、压力进行实时监测,使得管理人员可以及时掌握到实际的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提高水资源利用率,也能为农民提供更加精准的服务。

(2)引入物联网(IoT)技术:通过物联网技术,将感应器、智能传感器等连接在一起,并通过云端技术,使得这些设备能够实时传递数据给管理人员。

这样可以便捷地对整个灌区实现信息化管理,以便更好的掌握灌溉设施的具体情况。

(3)搭建灌溉控制系统:利用物联网技术,建立一套灌溉控制系统,将灌溉区划分为若干个子区,通过中央控制系统对每个子区进行控制,对每一个子区设定合适的灌溉水量和灌溉时间,便可以大大提高灌溉水利用率,进而提高农田水资源的高效利用。

2. 数据信息化(1)构建智能化数据平台:对灌区内的各项数据信息进行收集、整理、汇总,建立一套智能化数据平台,打通数据需要的数据流通渠道,提高数据的交流和使用效率,同时也能帮助管理人员及时发现问题并解决。

(2)建立“小程序”平台:灌区智能化建设与农民配合度十分重要,通过建立基于“小程序”的信息平台,可以使农民了解到当前的农情信息、天气情况、市场行情以及技术知识等,从而更好的引导和帮助农民科学合理地进行农业生产和生活管理。

3. 人员素质提升(1)组建智慧团队:通过吸引科研人才、信息专家、技术管理人员等,组建专业的智慧型灌区团队,积极推进灌区智能化建设。

(2)提高技能培训:注重灌区技术人员和农民的技术培训和技能提高,不断提升他们的水平,更好地管理和利用灌区资源。

灌区信息化系统、灌区信息化管理系统案例分享

灌区信息化系统、灌区信息化管理系统案例分享

灌区信息化系统、灌区信息化管理系统案例分享灌区信息化系统一、系统概述灌区信息化系统实现了灌区供水远程控制、水池/渠道水情实时测报、闸门远程启闭、用水量自动采集和图像实时监控等多项功能,达到了节约灌溉用水和科学、高效管理灌区的目的。

灌区信息化系统为确保灌区工程安全运行、实现水资源优化配置、提高用水效率和保障灌区可持续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典型灌区工程示意图二、系统拓扑图三、系统功能●监测水泵电流、电压、耗电量和运行状态●远程控制或自动控制泵组启、停●监测水池或渠道的实时水位●水位过高或过低自动报警●监测电动闸门电压、电流、启闭状态或开度●远程控制闸门启、闭或闸门开度●自动监测用水户的用水量和计量仪表状态●预留计量收费接口●实时监视取水泵站、提升泵站的现场图像●实时监视重要渠道、闸门的现场图像四、灌区信息化案例展示(1)灌区信息化系统DATA-9201监控现场(山西省)提水泵组监控现场渠道水位监测现场 闸门监控现场渠道流量监测现场 (2)灌区信息化监控中心及软件(山西省)灌区信息化监控系统软件界面1 灌区信息化监控系统软件界面2灌区信息化监控系统软件界面3灌区信息化监控系统软件界面4灌区信息化管理系统案例分享山西省运城市北赵引黄工程建设管理局灌区信息化项目,整个灌区环线全部架设光纤,总长150公里,流量监控与视频监控同步。

项目中流量监测点共计75个,采用明渠流量计配合平升通用控制器RTU(网口通讯)来实现;视频监测点共计81个,主要分布在3条主干渠上。

整个渠道水流走向(从黄河取水一直到灌溉末端农户取水)直观明了的展现在信息管理中心15块(每块55寸)拼接大屏幕上。

信息中心数据服务器与数字沙盘联动,3D动态效果展示,整个信息化系统完美展示在管理者眼前。

灌区信息化管理中心工作原理这里不再赘述,主要介绍一下供电部分的选型和配置:由于沿线架设光纤太长,采用市电压降太大,所以市电不是首选,而太阳能供电是该项目的不二选择。

灌区信息化方案

灌区信息化方案

灌区信息化方案一、引言灌区是农村重要的基础设施之一,其对农业生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化已经渗透到各个行业,灌区也不例外。

本文将探讨灌区信息化方案,以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减少资源浪费和提高农民生活质量。

二、灌区信息化的意义1. 提升灌溉管理效率:借助信息化技术,可以实现对灌区的实时监测和远程控制,减少人力投入,提升灌溉管理效率。

2. 优化资源配置:通过信息化技术收集和分析灌溉用水、土壤湿度、气象数据等信息,可以合理调整水资源供给,避免浪费,实现资源的科学配置。

3. 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及时、准确的灌溉可以使作物获得充足的水分,提高产量和品质。

三、灌区信息化方案1. 灌溉监测系统:1.1. 传感器网络:在灌区布设传感器,实时监测土壤湿度、气象条件等关键参数,并将数据传输到云平台。

1.2. 云平台:通过云平台对传感器数据进行存储和分析,提供实时数据监测、查询和预警功能。

1.3. 移动应用程序:农民可以通过手机等移动设备,随时随地查看灌溉数据,掌握作物生长情况,并进行远程控制。

2. 基于大数据的决策支持系统:2.1. 数据收集与整合:整合来自灌溉监测系统、气象局、农业部门等各方的数据,构建全面、多元化的数据源。

2.2. 数据挖掘与分析:利用大数据分析技术,挖掘潜在的规律和关联性,为灌溉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2.3. 决策支持:根据分析结果,为灌区管理者提供实时、准确的决策支持,包括灌溉计划、水源调度等。

3. 公众参与平台:3.1. 农民培训:开展农民培训,提高其信息化意识和技能,让他们能够熟练使用信息化设备和应用。

3.2. 农民服务:建立农民服务中心,为农民提供咨询、技术支持和问题解答等服务。

3.3. 农民互动:建立农民互动平台,促进农民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分享种植经验和信息。

四、预期效果1. 提高灌区管理效率:通过自动化监测和远程控制,减少人力投入,提高灌溉运行效率,降低管理成本。

2. 优化资源配置:合理调整灌溉用水供给,减少用水量,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

灌区信息化设项目设计方案

灌区信息化设项目设计方案
灌溉采集监测监控系统: 包括水情监测、闸门监控等子系统。可实现对灌区渠道水位、流量等的实时监测, 及对闸门的监测;为灌溉调度提供及时的现场数据与快速的执行手段。
灌溉经营管理系统: 暂不建设
3.8.8.1
3.8.8.2
灌区综合数据库是灌区信息化的基础和重要支撑, 数据是应用的基础, 为了掌握灌区水雨墒情信息、水费计收信息、工程运行信息等满足灌区水量调度、防汛抗旱的需要, 依据“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设计、统一管理、数据共享”的原则, 参照《全国大型灌区基础数据库建设指南》, 开发出适合本灌区应用、功能强大的数据库管理系统, 为灌区信息化管理提供可靠的基础。
1
灌区信息化设项目设计方案
XXXXXXXXX灌区
总干渠监测系统
设计方案
XXXX科技有限公司
2010年5月
编写: XXXX
校对:
审查:
批准:
文档修订历史
版本编号
变化状态
简要说明
(变更内容和变更范围)
日期
变更人
C XXXX
初稿
*变化状态: C――创建, A——增加, M——修改, D——删除
2
2.1
1.根据需求分析, 我们确定出本次信息化系统的主要建设内容为下面的五大部分:
从上面的分析可知, XXXX灌区信息化系统的建成应用, 对区内环境的影响是有利无弊。这是因为建设灌区信息化系统的目的, 是应用现代科学技术, 有针对性地提高灌区管理手段, 这本来就是一项对区内环境产生正面影响的活动。同时, 在灌区信息化系统的建设过程中, 无须对区内地表植被等自然环境和生态环境造成破坏。所以说, 灌区信息化系统的建立应用, 对区内环境影响是有利无弊, 将给灌区的自然环境、生态环境和社会环境带来理想的正面影响。

灌区新建改造工程方案范文

灌区新建改造工程方案范文

灌区新建改造工程方案范文一、项目概况灌区新建改造工程方案是指为了改善灌溉系统和提高农田灌溉效率,通过新建和改造灌区设施来实现农田灌溉的自动化和现代化。

该工程方案包括对灌区管道、泵站、水库、水文监测设施等设施的新建和改造,以及引入智能化管理系统和先进的灌溉设备,旨在提高灌区水资源利用效率,降低灌溉成本,促进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二、总体规划1. 灌区选择本项目选定了某市X县Y镇的灌区作为改造对象。

该灌区水资源丰富,但现有的灌溉设施老化严重,效率低下。

通过本次新建改造工程,旨在提高灌区的整体灌溉效率,实现节水灌溉,减少浪费。

2. 工程目标本次工程的总体目标是实现农田灌溉的现代化和智能化,提高灌溉水资源利用效率和农田水分利用效率,降低灌溉成本,促进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具体目标包括:提高灌溉水资源利用率至80%以上;减少灌溉系统漏水率至5%以下;降低农田水分利用率至60%以上。

3. 工程内容本工程内容包括新建和改造灌溉管道、泵站、水库、水文监测设施等基础设施,引入智能化管理系统和先进的灌溉设备。

具体包括:新建新型节水灌溉系统;改造老化的灌溉设施,提高设施整体效率和可靠性;引入智能化管理系统,实现远程监控和自动化控制;更新灌溉设备,使其更加节能、环保和高效。

三、工程设计1. 灌溉管道设计灌溉管道设计采用新型节水灌溉系统,包括输水管道、分水管道、灌溉管道等。

输水管道采用了高强度HDPE材质,具有耐腐蚀、耐压、耐磨损的特点,可保证长期稳定输水。

分水管道采用了智能流量控制技术,可以根据农田土壤水分状况和作物需水量进行自动调整,提高灌溉水资源利用效率。

灌溉管道采用了多孔渗漏管,可以将水分均匀地渗漏到农田土壤中,提高水分利用效率。

2. 泵站设计泵站设计采用了高效节能的离心泵和变频控制技术,可以根据灌溉需求自动调整泵的工作状态,保证稳定的供水。

在泵站设计中,还引入了自动化监测和控制系统,可以实现远程监控和自动化控制,提高设施的整体效率和可靠性。

灌区信息化实施方案

灌区信息化实施方案

灌区信息化实施方案
灌区信息化实施方案是通过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实现对灌区管理的全面监管和优化,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农产品质量,在制定方案时通常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1. 信息化系统建设:根据灌区特点和需求,建立灌溉、水位、气象、土壤、作物等监测系统,实现信息化数据的采集、分析和传输,建立信息化监管平台。

2. 数据管理:对数据采集和分析后的数据进行长期管理和保存,建立完善的数据库系统,建立数据管理体系,保证数据安全和可靠性。

3. 接口联通:整合各类系统的数据,建立信息共享机制,实现数据的联通和相互调用。

4. 可视化展示:采用地图、表格、图表等方式对灌区的水位、水文、土壤水分等信息进行可视化展示,方便管理人员实时了解灌区情况。

5. 优化调度:根据数据分析结果,建立灌溉调度模型,整合气象、土壤、作物等多种要素,制定科学合理的调度方案,优化灌区水资源利用效率。

6. 技术培训:对灌区管理人员进行信息化技术培训,提高技术水平和应对能力,确保信息化系统正常运转。

总之,灌区信息化实施方案需要充分考虑灌区的特点和需求,以实现全面覆盖、数据安全、量化管理和科学调度为目标,为灌区管理现代化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

灌区工程设计方案

灌区工程设计方案

灌区工程设计方案一、项目背景灌区工程是指为了农业灌溉目的而设计、建设和管理的一项专业工程。

灌区工程在我国农业生产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它的建设和运行直接关系到农业生产的效率和质量。

随着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对灌区工程的需求越来越大,因此,设计一套完善的灌区工程方案至关重要。

二、项目目标本项目的目标是设计一套完善的灌区工程方案,包括灌溉水源分配、灌溉工程、排水工程、水资源保护等内容,以满足农业生产的需求,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质量。

三、项目内容灌区工程设计方案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 灌溉水源和分配设计合理的水源,确保灌溉用水的供应和分配。

根据灌区面积和作物需水量,合理配置灌溉水源和管道,保证每个农田都能得到充足的灌溉用水。

2. 灌溉工程设计高效、节水的灌溉系统,包括滴灌、喷灌等技术,减少水资源的浪费,提高灌溉效率。

3. 排水工程设计合理的排水系统,避免农田积水,防止作物根系腐烂,保证农田的排水畅通。

4. 水资源保护设计合理的水资源保护措施,包括水土保持、水源保护等,保护水资源的质量和数量,确保灌溉水的清洁和稳定供应。

五、项目方案根据以上项目内容,本设计方案拟采取以下措施:1. 灌溉水源和分配首先,根据灌区面积和作物需水量,确定灌溉水源的位置和数量。

其次,设计合理的水源分配系统,包括水库、渠道、管道等,将水源按照灌区的需要分配到每一个农田。

2. 灌溉工程采用滴灌、喷灌等高效、节水的灌溉技术,设计合理的灌溉布局和灌溉设备,确保每个农田都能得到充足的灌溉用水。

并设置灌溉自动化系统,实现智能控制、远程监测,提高灌溉效率。

3. 排水工程设计合理的排水系统,包括排水渠、排水管道等,保证农田的排水畅通,避免农田积水。

4. 水资源保护考虑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环境保护的需要,本设计方案将采取水土保持、植被恢复、水源保护等措施,保护水资源的质量和数量。

六、项目实施本设计方案拟在灌区工程建设中实施,具体实施步骤如下:1. 灌溉水源和分配选取合适的水源位置,进行勘察和测量,确保水源的充足和稳定。

智慧灌区综合管理系统设计方案

智慧灌区综合管理系统设计方案

智慧灌区综合管理系统设计方案智慧灌区综合管理系统的设计方案主要包括系统的架构设计、功能设计、技术选型以及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等方面。

一、系统架构设计:智慧灌区综合管理系统的架构设计应该具备高效、可扩展和可靠的特点。

整体架构可以分为前端、后端和数据库三层结构。

前端层:前端主要负责用户的交互操作和数据展示,采用响应式设计,确保在不同终端设备上都可以良好展示。

可以使用HTML5、CSS3和JavaScript等技术进行开发。

后端层:后端层主要负责系统的逻辑处理和数据管理,可以使用Java、Python等编程语言进行开发。

后端层需要提供灌区管理、灌溉调度、农田监测等功能的接口。

数据库层:数据库层主要负责数据的存储和管理,可以使用关系型数据库(如MySQL)或者非关系型数据库(如MongoDB)进行存储。

二、功能设计:智慧灌区综合管理系统的功能设计需要考虑到灌区管理、灌溉调度和农田监测等方面的需求。

1. 灌区管理功能:a. 灌区信息管理:包括灌区基本信息、农田信息和灌溉设备信息等的维护和管理。

b. 灌区设备管理:对灌溉设备的运行状态进行监控和管理,实现设备的远程控制和故障预警。

c. 灌区人员管理:对灌区工作人员、农民和农田合作社等的信息进行管理和统计。

2. 灌溉调度功能:a. 灌溉计划制定:根据灌区的特点、农作物的需水量和土壤湿度等因素,制定合理的灌溉计划。

b. 灌溉任务分配:将灌溉任务分配给对应的农民,并及时提醒任务完成情况。

c. 灌溉进度监控:实时监控灌溉进度,及时发现并处理灌溉过程中的异常情况。

3. 农田监测功能:a. 土壤湿度监测:通过传感器实时监测土壤湿度,及时调整灌溉策略。

b. 水体质量监测:监测灌溉水源的水质情况,预防水源污染对农作物产生不利影响。

c. 气象数据获取:获取当地的气象数据,为灌溉计划的制定提供参考依据。

三、技术选型:在系统的开发过程中,可以采用以下技术进行开发:前端开发:HTML5、CSS3、JavaScript、Vue.js等。

灌区信息化方案

灌区信息化方案

灌区信息化方案一、背景介绍灌区是农业灌溉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科技进步和信息化时代的到来,灌区管理也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为了提高灌区管理的效率和水资源利用的科学性,制定一套灌区信息化方案势在必行。

二、信息化方案的目标1. 提高灌溉水资源利用效率。

2. 实现智能化的灌区管理。

3. 优化农业生产布局和灌溉时间安排。

4. 提供准确可靠的数据支撑,加强决策依据。

三、信息化方案的主要内容1. 传感器网络布设通过在灌区内部布设传感器网络,实时采集土壤湿度、气象数据、作物生长情况等信息,为灌溉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2. 数据采集与处理系统建立灌区数据采集与处理系统,将传感器采集的数据进行整合、处理和分析,生成相应的统计图表和分析报告,以供灌区管理人员参考。

3. 智能化调度系统运用先进的人工智能算法,开发智能化调度系统,根据气象数据、土壤湿度情况和作物需水量等因素,自动调控灌溉设备,实现智能化的灌溉决策。

4. 移动终端应用开发移动终端应用程序,使灌区管理人员可以通过手机或平板等设备实时监测灌区情况,随时随地进行灌溉调度和管理。

5. 数据安全保障建立完善的数据安全保障机制,确保灌区内部信息的安全可靠,防止数据泄露和恶意攻击。

四、预期效果1. 灌溉效率提高通过实时监测土壤湿度和作物需水量,精确控制灌溉的时机和水量,提高灌溉效率,节约水资源。

2. 农业生产优化根据监测数据进行灌溉决策,合理调控灌溉设备,提高作物生长质量和产量。

3. 节约人力成本通过自动化的灌溉调度和移动终端应用,减少了人工巡查和监测的工作量,节约了人力成本。

4. 提高水管理水平依靠数据支撑和智能化的调度系统,实现对灌区内部水资源的精细化管理,促进水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利用。

五、推进措施1. 制定详细的实施计划,明确各项任务和时间节点。

2. 组织相关人员进行培训,提升其信息化技能和应用水平。

3. 配置必要的硬件设备和软件系统,确保信息化方案的顺利实施。

4. 积极引入先进的科技成果和解决方案,不断推进信息化进程。

信息化工程在大型灌区中的建设思路及运行模式探索

信息化工程在大型灌区中的建设思路及运行模式探索

信息化工程在大型灌区中的建设思路及运行模式探索水利行业信息化建设由于起步较晚,还是一个摸索价段,如何做好大型灌区信息化建设,及对今后已建信息化工程如何运行,需要一个系统的、可操作性的规范、规程。

本文通过分析目前已实施的一些水利信息化工程的特点,对大型灌区的建设及运行提出一些看法与思路,探索今后大型灌区持续建设的可操作性路线。

标签:大型灌区水利信息化建设思路运行模式水利行业信息化建设在我国起步较晚,从当前发展情况来看,推行较为广泛的主要是水库工程,而在大型灌区运用范围较少。

从功能的情况来看,目前信息化的建设主要应用于防汛抗旱调度、水资源管理、水利工程、水土保持等,其应用功能范围还不够宽。

如何切实有效地使信息化工程成为渠道管理的科学管理手段,使信息化在灌区管理工作中发挥更大效益,在目前仍然是一个摸索阶段,还没有一个标准的国家性规范及有效的参考模式。

1我国水利行业推行的信息化工程主要特点1.1主要使用的国家规范及标准(1)《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1989年4月施行。

(2)《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2002年10月施行。

(3)GB/T13016---1991《标准体系表编制原则和要求》。

(4)《首都信息化标准体系表》,中国标准出版社,2001年2月。

(5)《全国水利信息化规划纲要》,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发布,2001年12月。

(6)《电子政务标准化指南(第一版)》,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国务院二、信息化工作办公室,2002 年 5 月。

(7)《水利技术标准体系表》(2001年5月)中有关信息化的标准。

(8)《水利信息化标准指南(一)》新提出的标准。

(9)水利信息化必须遵循的国家标准。

(10)由其它行业(如信息产业部等)发布的行业标准。

(11)有关国际标准。

1.2主要的建设及运行模式从目前推行最广的水库工程信息化建设情况来看,其建设及运行模式主要有:(1)野外数据的自动采集及运算处理系统;(2)自动监控及报警系统;(3)自动控制系统;(4)软件应用技术平台;(5)信息化控制中心;(6)会商室及会议系统;(7)门户网站;(8)内部数据共享及管理平台。

杂木灌区信息化管理系统建设规划设计

杂木灌区信息化管理系统建设规划设计

2 )实现的控制功能有 :现场手动、现场电动、远程控制 ; 3 )显示 功能 为 :运 行方 式显 示 、开度 显示 、荷 载显 示 、流 速 显示 、流量显示 ,故障报警等; 4) 保护功能为:闸门极限位置保护、启 门、闭门过负荷报警 及 保 护 、供 电 电源保 护 、相 应 的机 械 保护 及 报警 ,超水 位 、流量 报警 等 。 通过 程 序设 置 限 制 闸 门力 超 载 ,以防 螺杆 被 压 弯 ,同 时 启 门 、闭 门的荷 载值 达 到 1 1 0 %应 自动 切 断 电源并 报警 ,荷载 限制 器 的精 度小 于0 . 5 %。
农业 开发 与装 备
2 0 1 6 年第 1 2 期
工 作 研 究
杂木灌区信息化管理系统建设规划设计
魏兵德 ( 凉州区杂木河水利管理处,甘 肃武威
摘要 :灌区管理及行业管理大量资料和信息仍然 以传统的手工作 业 为 主 ,调 配 水靠 人 工 指令 调度 ,调整 不 及 时易 造 成供 水 不稳 定 及 水 量 浪费 。灌 区信 息化 建 设和 灌 溉 自动 化 管理 系统 建 设 是解 决
控制箱采用双 门 ( 外 、内 ),内侧 门作为显示操作 ,外侧 门主要
用 于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保护 。
溢 流 堰 和水 槽 ,并 有 能力 对 自定 义 渠 道进 行 编程 。仪 器 中所 需 的 开 度输 出信 号为 数 字信 号 。 闸 门开 度测 量 精度 为 ±l m m,调 节 精 最 重 要 设 置 就是 渠道 的形 状 ,还 可 以 配 置 空 的距 离 和 跨 度 ,然 度为 ± 2 a r m 。 后 ,这 个 连 同计 算 出来 的最 大流 量值 均 可 用 于准 确 地计 算 出沿 跨 3)导线及 其敷设符 合 《 水 利水 电工 程启闭机设 计规范 》 度任何一点的流量 ( S L 4 1 )第 1 0 . 6 . 1 条 的规 定 。 3 软件 系统 功能 概述 4)电气设 备 的接 地符 合 ( 或不 低 于 ) 《 水利 水 电工 程启 闭机 1 ) 平 台软件 系统是 在 S C A D A 软件 平 台基 础上 开发 的适 于灌 区 设计规范 》 ( S L 4 1 )第 1 0 . 9 条 的规定 。 电控设 备 中 的 电路对 地 绝 使 用 的 调度 、监 控 、数 据采 集 、处 理 、存储 、发 布 的管控 一 体 化 缘 电 阻 ,本 次设 计不 小于 1 . 0 M Q。 软件 。主要 包 括实 时 监 控和 报警 功 能 、数 据 分 析 和存 储功 能 、数 1 . 3 功 能要 求 据通信 和 网络 功能 、指挥 和调 度功 能 。 1 ) 设 置开 度显 示仪 、荷 载显 示 仪 、极 限位置 开关 、启 门及 闭 2) 实 时监 控 和报 警功 能 。根据 灌 区生 产 、调度 、指挥 需要 , 采 集 灌 区 的 闸位 、水 位 、流 量 、视 频 等参 数 经 软件 分 析 、处 理 后 门的荷载限制装置、能完成显示功能的显示器 、报警灯等;

灌区节水配套改造项目信息化方案

灌区节水配套改造项目信息化方案

灌区节水配套改造项目信息化方案一、项目背景和目标灌区是农田水利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确保农田灌溉和农作物生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传统的灌区水管理方式存在诸多问题,如信息不透明、耗时耗力、低效率等。

因此,实施灌区节水配套改造项目,采用信息化技术进行管理和监控,旨在提高灌区水资源利用效率和管理水平,实现灌区节水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二、项目内容和方案1.灌区监测系统搭建灌区监测系统,包括水位监测、流量监测、水质监测、土壤湿度监测等。

通过实时采集和传输监测数据,实现对灌区水资源的精确控制和管理。

2.智能灌溉控制系统基于灌区监测数据和气象数据,建立智能灌溉控制系统。

系统根据植物需水量和土壤湿度情况,自动调节灌溉量和灌溉时间,实现精准灌溉,避免水分浪费。

3.节水灌溉设备引进先进的节水灌溉设备,如滴灌、微喷、雨水收集和利用设备等。

优化农田灌溉方式,减少水分蒸发和流失,提高农作物的利用效率。

4.远程监控和管理系统建立远程监控和管理系统,通过互联网对灌区进行实时监控和远程管理。

运用物联网技术,实现对灌区设备的远程控制和故障排查,提高管理效率和减少人力成本。

5.数据分析与决策支持利用大数据分析技术,对灌区监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和预测,为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通过模型建立和优化,为灌区提供合理的灌溉方案和管理策略。

三、实施步骤和时间计划1.系统设计和方案制定阶段(2个月)确定项目目标,分析现状,制定信息化方案,确定技术方案和硬件设备选型。

2.系统建设和设备采购阶段(3个月)进行系统软硬件建设和设备采购,包括服务器、传感器、控制器等。

3.系统试运行和调试阶段(1个月)对系统进行试运行和调试,确保各个模块正常工作。

4.培训和推广阶段(1个月)对相关人员进行系统操作和维护的培训,推广信息化技术在灌区管理中的应用。

5.持续改进和优化阶段(长期)根据实际运行情况,不断改进和优化系统,提高效率和可靠性。

四、预期效果和影响评估1.提高灌区水资源利用效率,减少浪费和损失,节约用水成本。

灌区信息化系统解决方案

灌区信息化系统解决方案

灌区信息化系统解决方案一、背景介绍灌区是指由一定数量的灌溉设施和管理机构组成的特定地域,用于供水灌溉农田。

为了提高灌溉效率、降低管理成本以及保障农田灌溉的可持续发展,灌区管理部门需要建立一个信息化系统,实现对灌区的全面监控和管理。

本文将详细介绍灌区信息化系统的解决方案。

二、系统架构灌区信息化系统的架构主要包括前端设备、数据传输网络、服务器端和管理终端。

1. 前端设备:包括传感器、监测仪器等,用于实时采集灌区的各项数据,如水位、水质、土壤湿度等。

2. 数据传输网络:采用无线传输技术,将前端设备采集到的数据传输到服务器端。

可选择使用4G、5G等挪移通信网络,或者搭建专用的物联网网络。

3. 服务器端:负责接收、存储和处理来自前端设备的数据。

服务器端可以采用云服务器,也可以搭建本地服务器。

数据存储可以使用关系型数据库或者分布式文件系统。

4. 管理终端:提供给灌区管理人员使用的终端设备,可以是个人电脑、平板电脑或者手机。

通过管理终端,管理人员可以实时监控灌区的运行情况,进行远程控制和调度。

三、功能模块灌区信息化系统的功能模块主要包括数据采集与传输、数据存储与管理、数据分析与决策支持、远程监控与控制、报警与预警等。

1. 数据采集与传输:通过前端设备对灌区的各项数据进行实时采集,并通过数据传输网络将数据传输到服务器端。

数据采集可以包括水位、水质、土壤湿度等多个方面的数据。

2. 数据存储与管理:服务器端负责接收、存储和管理来自前端设备的数据。

可以使用数据库技术对数据进行存储和管理,确保数据的安全性和完整性。

3. 数据分析与决策支持:通过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提取实用的信息,为灌区管理人员提供决策支持。

可以使用数据挖掘和机器学习等技术,对数据进行模式识别和预测分析。

4. 远程监控与控制:通过管理终端,管理人员可以实时监控灌区的运行情况,并进行远程控制和调度。

例如,可以实时监测水位,根据需要远程开启或者关闭水泵。

现代化灌区工程建设方案

现代化灌区工程建设方案

现代化灌区工程建设方案一、概述现代化灌区工程建设是指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和先进工程技术,以改善农田灌溉条件,提高灌溉效率,促进农田水利建设为目的的综合性工程。

其主要任务是建立现代化的农田灌溉系统,实现水资源的高效利用,提高农业生产效益,保障农业生产的持续稳定发展。

现代化灌区工程建设方案不仅需要充分考虑地方水资源状况和农田灌溉的需求,还需要结合当地的生产特点和经济状况,以确保工程建设的务实性、可行性和经济效益。

二、方案目标1. 建设现代化农田灌溉系统,提高灌溉效率,减少水资源浪费。

2. 优化现有水利设施,提升农业生产水平,增加农产品产量。

3. 提高农田灌溉自动化程度,减少人力和物力投入。

4. 促进农田水利建设与农业生产的良性循环,实现水资源、土地资源和人力资源的协调发展。

三、方案内容1. 水资源调查与评估在进行现代化灌区工程建设之前,需要对地方水资源做详细的调查与评估。

包括:水资源分布和供应能力、水质情况、地下水位、降水量等相关数据。

并对地方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能力做出科学评估,明确灌溉用水的供应保障和水资源的水平利用率。

2. 灌溉系统规划与设计根据水资源调查与评估的结果和农田灌溉的实际需求,制定灌区内的灌溉系统规划与设计方案。

包括:灌溉水源选择、管道和渠道的布局、节水设备的配置等。

灌溉系统的规划设计需要满足不同地区农田灌溉的需求,使水资源得到合理利用,提高灌溉效率。

3. 灌溉设备的选型和购置根据现代化灌区工程规划设计方案,选取并购置适合的灌溉设备。

包括:水泵、喷灌设备、滴灌设备等。

灌溉设备的选型应综合考虑设备的能耗、使用寿命、维护成本等因素,确保设备的质量和性能,提高灌溉效率。

4. 灌溉系统建设与改造根据现代化灌区工程规划设计方案和灌溉设备的选型方案,开展现代化灌区工程建设。

包括:灌溉管道和渠道的铺设、水泵房、水塘、汇水井的建设、节水设备的安装等。

对现有灌溉系统进行改造,提升其性能,保障农田灌溉需要。

大型灌区设计方案

大型灌区设计方案

大型灌区设计方案大型灌区设计方案是指为了满足大面积耕地的灌溉需求,对一定范围内的土地进行灌溉系统的规划和设计。

下面是一个大型灌区设计方案的700字示例:大型灌区设计方案一、项目背景随着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大型灌区的建设和发展越来越受到农民和政府的重视。

本项目旨在为某地区的农田提供高效、可靠的灌溉系统,以提高农田的产量和水资源的利用率。

二、项目目标1. 提供稳定的灌溉水源,满足灌区各个农田的灌溉需求。

2. 最大程度地降低用水成本,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

3. 减少灌溉工程的环境影响,保护生态环境。

三、项目内容1. 灌溉水源选择:根据地区的水资源情况,选择合适的水源供给灌区。

可以考虑利用附近的河流、湖泊或地下水。

2. 灌溉系统设计:根据灌区的土地利用情况和农作物需水量,设计合理的灌溉系统,包括主干渠道、支渠和田间灌溉设施等。

3. 水源保护措施:对选择的水源进行保护,建立水源保护区,严格控制污染源的排放,确保水质的安全和稳定。

4. 水资源利用管理:采用科学的管理方法,实施水资源的量化、计量和分配,建立水资源利用的评估和监测体系,及时发现和解决水资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5. 灌溉设施建设:根据实际需要,对灌溉设施进行改造和建设,包括渠道修建、水泵安装和喷灌设备的采购等。

6. 生态环境保护:在设计和实施灌溉工程的过程中,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减少对周边生态环境的影响,推广节水灌溉技术,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

四、项目效益1. 提高农田的产量和品质,增加农民的收入。

2. 降低农田灌溉的用水成本,减少农民的经济负担。

3. 提高农田的水肥利用效率,减少水资源浪费。

4. 保护地下水资源,维护生态环境的稳定。

5. 推动农业现代化,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五、项目实施计划1. 前期调研和方案设计:2022年1月-2022年3月2. 灌溉设备和材料采购:2022年4月-2022年5月3. 灌溉系统建设和改造:2022年6月-2022年12月4. 验收和运行试验:2023年1月-2023年3月5. 项目总结和评估:2023年4月-2023年5月以上是一个大型灌区设计方案的700字示例,具体的实施细节还需要根据具体地区的实际情况进行详细调研和设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信息化方案)灌区信息化建设项目设计方案XXXXXXXXX灌区总干渠监测系统设计方案XXXX科技有限公司2010年5月编写:XXXX校对:审查:批准:文档修订历史*变化状态:C――创建,A——增加,M——修改,D——删除目录1综合说明 (1)1.1信息化建设内容 (1)1.2投资概算 (1)1.2.1投资概算 (1)1.2.2工程量清单 (1)1.3效果评价 (3)2建设内容 (6)2.1信息化建设原则 (6)2.2信息化总体结构 (6)2.3数据信息流程 (7)2.4建设内容 (8)2.4.1水情监测系统 (9)2.4.2视频监视系统 (9)2.4.3网络及通讯系统 (9)2.4.4信息中心建设 (10)2.4.5应用软件系统 (10)2.4.6基础设施改造 (12)3技术方案 (13)3.1信息化总体结构 (13)3.1.1数据信息流程 (14)3.2水情监控系统 (14)3.2.1系统体系结构 (15)3.2.2水情信息采集系统 (15)3.3视频监控系统设计 (21)3.3.1建设内容 (21)3.3.2各站建设内容及布局 (22)3.3.3视频监控系统组成结构 (26)3.3.4关键技术说明 (27)3.3.5视频监控系统功能性能 (28)3.4主要设备说明 (29)3.4.1视频摄像机 (29)3.4.2云台解码一体机 (30)3.4.3超声波明渠智能水位流量计 (31)3.4.4GPRS/CDMA模块 (31)3.4.5视频服务器 (32)3.5灌区通信及通讯系统 (34)3.5.1组网方案整体说明 (34)3.5.2网络安全设计 (35)3.5.3可靠性设计 (37)3.5.4设备说明 (39)3.6调度信息中心 (45)3.6.1系统体系结构 (45)3.6.2调度中心投影屏 (46)3.7应用软件系统 (47)3.7.1总体结构 (47)3.7.2灌溉监测监控系统 (47)3.7.3灌区数据库系统 (56)3.7.4视频监控软件 (61)4建设管理及运行管理 (69)4.1建设管理部署 (69)4.1.1实施机构和职责划分 (69)4.1.2建设管理方式和措施 (70)4.2施工监督措施和质量控制体系 (71)4.3实施进度安排 (72)4.4运行管理部署 (73)4.4.1运行管理机制及措施 (73)4.4.2运行管理人员安排 (74)4.4.3管理维护经费 (74)5效果评价 (77)1综合说明1.1信息化建设内容根据需求分析,我们确定出本次信息化系统的主要建设内容为下面的五大部分:1.水情监测系统2.节制闸视频监控系统3.调度分中心及中心建设:4.应用软件系统:1.2投资概算XXXXXXXXX灌区信息化建设项目总投资439,819元,投资概算总表如下:1.2.1投资概算投资预算总表* 以上造价不含土建费用1.2.2工程量清单机电设备及安装工程预算表1.3效果评价由于灌区工程的修建及运行,对灌区内自然环境、生态环境及社会环境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给灌区内带来众多正面环境效益的同时,也带来了某些方面的负面环境影响,克服环境方面的负面影响,是灌区建设和管理的重要任务。

提高灌区工程标准、完善灌区配套、提高管理手段的结果,都将有利于克服灌区工程现行的负面环境影响。

建设灌区信息化系统的目的在于提高管理手段,是克服灌区现行环境问题的主要措施之一。

显而易见,灌区信息化建设项目实施后,对克服灌区工程现行负面环境影响将产生积极的效果,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灌区信息化系统的建成应用,由于能及时掌握水情、雨情状况,为灌区工程的正常运行提供了第一手资料。

众所周知,水位的陡涨陡落、超标准的冒险运行都将对渠堤工程造成负面影响,尤其是渠堤不允许有溢水现象发生,一旦出现渠(库)水溢堤(坝)的现象,将会导致溃堤(坝)事故,造成的后果是不堪设想的。

在信息技术不发达的年代,调度人员、水管理人员控制灌区工程的正常运行比较困难,给管理工作带来极大的不便。

本灌区在多年的运行中,虽然没有发生过大的安全事故,但渠水超过警戒水位值、危及渠堤安全运行的非常情况也多次出现过。

不仅调度人员、水管理人员的思想压力大,而且灌区工程安全运行的保证率低。

应用信息系统以后,由于能实时掌握灌区各控制断面的水位变化状况以及各测站的降雨过程,为调度人员的安全调度提供了依据,有利于灌区工程的防汛保安,能有效地防止因运行不当而导致溃堤(坝)等影响区内自然环境、生态环境及社会安定的恶性事件发生。

(2)灌区信息化系统的建立应用,能实时掌握灌区工程的运行状况,为确保灌区工程效益的发挥创造了条件。

可从三个方面进行分析:一是通过信息化技术的应用,能及时掌握工程的病变状况,为制定并实施维修、治理方案提供依据。

提前预防、治理的结果,可以避免或减少因工程隐患而导致渠道停水抢修现象的发生;二是通过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及时发现工程的异常现象,从而采取切实措施防止灌区工程突发性事件的发生;三是通过信息技术的应用,能较好地收集灌区重要建筑物的运行数据,掌握其运行状况,为制定建筑物的维修养护计划提供依据。

这三个方面的共同结果,均能提高灌区工程正常运行的保证率,减少灌区工程停水抢修的机率。

无疑,有利于确保灌区工程效益的发挥,这对于提高灌区工程社会环境效益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3)灌区信息化系统的建立应用,对及时掌握农作物的需水状况、适时适量地满足其灌溉要求提供了条件。

自流灌区部分农田潜育化及次生潜育化现象的加剧,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除了渠堤渗漏、田间入渗所致以外,与盲目、超量灌溉的结果是分不开的。

信息化技术应用后,选择有代表性的农田作为典型灌溉区,对农作物的需水要求进行实时的信息采集,灌区水管理人员根据农作物的需水要求进行适时适量的灌溉,能够避免盲目地、超量灌溉的现象,有利于降低地下水位、减轻农田土壤潜育化及次生潜育化现象,对生态环境和社会环境都将产生有利的影响。

(4)灌区信息化系统的建立应用,对于提高灌区工程社会环境效益有着积极的影响。

要实现灌区水资源优化配置、优化调度、优化利用的水管理目标,需要应用系统工程学理论。

而系统工程技术也只有在情况非常清楚的情况下才能确定其最优方案。

显而易见,要实现优化的水管理目标,灌区管理人员必须要及时掌握灌区水资源状况、工程运行状况、气象状况、农作物需水状况、各用户对水资源的需求状况等基本资料。

这在人工管理手段的条件下是无法做到的,只有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才能满足这一管理条件。

水资源优化配置、优化调度、优化利用的结果,不仅提高灌区工程的社会效益,而且提高水管单位的内部经济效益。

可见,灌区信息化系统的应用,对区内社会环境的正面影响是很可观的。

(5)灌区信息化系统的建立应用,为促进管理人员和管理水平的全面提高创造了条件。

由于信息系统是人类的现代科学技术,包括通信技术、传感技术、网络技术、控制技术、软件技术等多学科技术。

信息技术在灌区水管理工作中的应用,是信息技术与水管理技术有机结合的体现。

如果没有相应业务技术素质的管理人员,就难以适应现代灌区管理的要求,这就为灌区水管理人员钻研业务技术增加了压力。

随着灌区改革的深入,竞争机制的引进,新技术的应用,水管理人员的素质将会得到全面的提高。

在管理人员素质提高的情况下,灌区管理水平也会相应地提高。

不难理解,在灌区管理水平提高以后,对灌区社会环境、自然环境、生态环境都将产生有利的影响。

从上面的分析可知,XXXX灌区信息化系统的建成应用,对区内环境的影响是有利无弊。

这是因为建设灌区信息化系统的目的,是应用现代科学技术,有针对性地提高灌区管理手段,这本来就是一项对区内环境产生正面影响的活动。

同时,在灌区信息化系统的建设过程中,无须对区内地表植被等自然环境和生态环境造成破坏。

所以说,灌区信息化系统的建立应用,对区内环境影响是有利无弊,将给灌区的自然环境、生态环境和社会环境带来理想的正面影响。

2建设内容2.1信息化建设原则进行灌区信息化建设,应遵循以下建设原则,为保障灌区信息化建设思路和目标提供依据和指导。

1、科学规划原则:从信息采集点的布设到技术方案的比选,均要全面规划、认真比选。

2、先进性经济性的原则:方案要具有一定先进性,但要经济实用,并且性价比好、运行维护费用低。

3、高效可靠的原则:由于灌区自动化设备使用环境一般都在野外,环境温度高,风吹雨淋环境恶劣,所以要求设备要运行可靠。

4、“拿来主义”的原则:借鉴采用已经鉴定的比较成熟系统软件,比如夹马口的水费计收系统与水务公开查询系统,“灌区实时灌溉预报及灌溉水动态管理”系统以及水利部开发的灌区数据库系统。

在此基础上进行完善发展,避免低水平重复开发,另外办公自动化及网络系统要充分利用成熟的软件系统。

5、安全性原则:野外设备要考虑其设备安全。

6、全面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

灌区信息化是一个动态过程,要按照总体建设思路,根据年度投资计划,结合灌区实际,分步实施。

2.2信息化总体结构XXXX灌区信息化建设总体结构分为信息采集、信息传输、信息管理、信息应用四大部分,总体结构如下图:2.3数据信息流程灌区信息化系统包括水情信息、水费信息、调度信息、视频语音信息和其它与灌区业务相关的信息,这些信息是各级管理部门进行决策所必需的基本信息。

信息源的分布包括灌区调度中心、分中心、配水点等业务相关单位。

这些信息的收集、传输和处理应用是灌区信息化系统要解决的主要技术问题,根据信息源及其特性对信息进行分类并分析各自的流程,对系统设计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信息流程框图如下图所示:2.4建设内容根据需求分析,我们确定出本次信息化系统的主要建设内容为下面的五大部分:根据需求分析,我们确定出本次信息化系统的主要建设内容为下面的几大部分:1.水情监测系统2.节制闸视频监控系统3.调度分中心及中心建设:4.应用软件系统:2.4.1水情监测系统建设完成渠首,崔许管理所,王保管理站,牛角店管理站共计6处水情观测系统,数据通过数据线传至各管理所水情测报终端机,通过公网将数据上传至管理局中心。

2.4.2视频监视系统建设完成牛角店管理站,王保管理站,崔许管理站,谭策屯管理站四处渠道视频监控点及管理局,宫家管理所,牛角店管理所,王保管理所,崔许管理所,谭策屯管理所六处所站安防视频监控系统。

2.4.3网络及通讯系统灌区通信网络负责对灌区所有业务相关信息的传送与接收,是信息化建设的基础。

灌区通信网络要承载的内容包括:水情信息、水费信息、视频信息、调度信息、日常办公信息等所有灌区业务相关的信息。

1、建设内容XXXX灌区主要建设谭策屯节制闸、崔许节制闸、宫家节制闸、牛角店节制闸到各闸房管理站光纤通讯网络。

宫家节制闸至牛角店节制闸无线微波网络,各信息点及通讯方式如下表:2、网络拓扑图如下:2.4.4信息中心建设1、建设内容本次建设完成XXXX灌区管理局信息中心调度信息中心设在XXX临邑县XXXX引黄灌区管理局:是灌区灌溉运行管理中心,设立一个液晶显示屏,主要对所辖分站进行全面管理,要求达到以下几个目的:①根据各管理站需水量及总需水量进行全面调度及水量分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