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动力综述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手术、放疗和化疗是传统的三治疗肿瘤手段,后2方法在杀伤肿瘤细胞的同时,也不可避免的会损伤正常细胞,甚至带来些严重的并发症光动力学疗法(Photodyˉnamic the rapy,PDT)是上世纪70年代初发展起来的一种治疗肿瘤的新型疗法[1],是指光敏剂(Photosensitizer)通过静脉注射进入人体后,在一段时间里会在肿瘤组织中形成相对高浓度的积聚,此时用特定波长激光照射肿瘤组织,将激活其中的光敏剂分子,在肿瘤组织内引发一系列光化学反应,生成活性很强的单态氧,进而和生物大分子发生氧化反应,产生细胞毒直接杀死肿瘤细胞。

同时,光动力反应还广泛破坏肿瘤组织内的微血管,进一步导致病变组织的缺血性坏死,后者在肿瘤治疗过程中常常起着关键性作用。

另外,也有证据提示光动力学疗法能启动抗肿瘤免疫反应[2,3]。

本文就光动力学疗法的研究历史、原理、适应证、安全性与局限性以及光动力学疗法中的两关键要素———光敏剂和照射光的研究现状做一综述,旨在让大家对光动力学疗法有一个全面深入的了解。

1 光动力学疗法研究历史
光动力学疗法属于光医学范畴。

1903年Niels Finsen因发明紫外线辐射治疗皮肤结核病而获得诺贝尔医学奖。

光动力学疗法应用于肿瘤治疗始于1903年,Jesionek和Tappei ner用伊红致敏肿瘤,引起肿瘤细胞破坏。

1976年Kelly和Snell应用一种血卟啉衍生物(h ematoporphyrin derivaˉtives,HpD)治疗膀胱癌成功,由此开创了光动力学疗法。

近年来由于光敏物质、光激活装置以及导光系统的发展和进步,光动力学疗法已逐步成肿瘤的基本治疗手段之一[4]。

总之,可归纳为3个阶段[5]:(1)经验性应用阶段(萌芽阶段):时间约从3000余年直到19世纪。

此阶段以应用天然的物质结合阳光来治疗皮肤疾病为主。

(2)实验室研究阶段(光动力学治疗形成阶段):时间从19世纪至20世纪7 0年代。

此阶段开始提取各种光敏剂,提出光动力学效应的概念,并开展以实验室为主的各种研究。

(3)临床应用研究阶段(光动力学治疗形成阶段):时间从20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

此阶段开展用光动力学疗法对种肿瘤进行治疗的临床研究,同时激光也开始应用于临床,代替原来的传统光源,有利于腔内肿瘤开展光动力学治疗。

2 光动力学原理
光动力学疗法是一种冷光化学反应,其基本要素是氧、光敏剂和可见光(常用激光)。

首先肿瘤组织选择性摄取光敏剂,并储于其内,随后在适当波长光局部照射下,光敏剂被激活,从而产生光敏效应。

2.1 光动力效应光动力疗法的作用基础是光动力效应,是一种有氧分子参与的伴随生物效应的光敏化反应。

其过程是:特定波长的激光照射使组织吸收的光敏剂受到激发,激发态的光敏剂又把能量传递给周围的氧,生成活性很强的单态氧,单态氧和相邻的生物大分子发生氧化反应,产生细胞毒作用而导致细胞受损乃至死亡。

2.2 光动力效应所需的基本条件氧、光敏剂和可见光是光动力效应发生的基本条件。

由于光动力治疗是在活体上进行的,活体组织又是含氧的,所以光敏剂和与之相匹配的特定波长光便成为光动力效应的两个关键因素。

光敏剂的光动力活性、光吸收特性和靶向特性,决定了其临床可用性和适用范围。

照射光的波长必须与光敏剂相匹配才能产生强烈的光动力效应。

另外照射光输出稳定性和投照可靠性也是决定治疗效果的重要可控因素。

2.3 光动力效应能够用于治病的前提条件光动力效应能够用于疾病治疗有两个前提:
其一是特定病变组织能较多地摄取和存留光敏剂;其二是靶部位较易受到光照射。

通常,实体恶性肿瘤、某些癌前病变及一些良性病变可较多地摄取和存留光敏剂,只要这些病灶处于激光光纤的照射范围,光动力效应就能发生。

2.4 光动力学疗法的治疗步骤光动力学疗法治疗肿瘤可分为2步来完成:首先是给患者注射光敏剂,然后是对病灶区进行激光照射。

3 光敏剂与光敏药物
3.1 光敏剂与光敏药物光敏剂是指能吸收特定波长光的能量并传递给周围的分子,从而产生活性氧等毒性物质的一类化学物质。

由光敏剂引发的光化学反应称为光敏反应。

一般把有氧分子参与的伴随生物效应的光敏反应称为光动力反应。

把可引发光动力反应破坏细胞结构的药物称为光动力药物,即光敏药物。

3.2 光敏药物与一般化疗药物的区别
3.2.1 作用原理不同光敏药物经注射进入人体以后,很快会在不同的组织中形成不同的浓度分布,然后又以不同的速率下降,并在天后大部分排出体外。

摄取了药物的人体
第一代光敏剂有:血卟啉衍生物(hematoporphyrin derivaˉtive,HPD)、二血卟啉醚d ihaematoporphyrin ether,DHE)和Porˉfimer sodium(PhotofrinⅡ,也即PHOTOFRIN R ○ )。

已获多国政府的药监部门批准应用于临床。

多为混合制剂,在体内的滞留时间长,避光时间需4周以上,其最长激发波长在630nm,此波长穿透的组织深度有限(0.5cm以下),限制了光动力学疗法在较大肿瘤上的应用[13~15]。

第二代光敏剂有:5-ALA(5-氨基酮戊酸)、间-四羟基苯基二氢卟酚(meso-tetrahydro xyphenyl chlorin,m-THˉPC)、初卟啉锡(tin etiopurpurin,SnEtz)、亚甲基兰(meth ylene blue)和亚甲苯兰(toluidine blue)、苯卟啉(benzoporphyrin)衍生物以及luteliu m texaphyrins(Lu-Tex)、苯并卟啉衍生物单酸(BPD-MA,vertoporfin)、酞青类(Pht halocyanines)、得克萨卟啉(Texaphyrins)、N-天门冬酰基二氢卟酚(N-aspartyl chlor in e6,Npe6)、金丝桃素(hypercin)、血啉甲醚(Herˉmimether,HMME)[16~19]。

基本已进入临床研究阶段,尚未批准正式临床应用。

部分地克服了第一代光敏剂的缺点,
加符合理想光敏剂的特点,表现为光敏期短,作用的光波波长较大,因而增加了作用的深度,产生的单态氧也较多,对肿瘤更有选择性[13,20]。

第三代光敏剂有:与各种物质交联的Npe6和酞青类,尚处在动物研究阶段。

这是在第二代光敏剂的基础上交联上某些特殊的化学物质,进一步提高了肿瘤组织的选择性,这些物质简单的如多聚体(Polymers)和脂质体(Liposomes);复杂的如肿瘤组织表达的抗原或受体的相应抗体和配体等[11]。

4 照射光及激光机
照射光常采用可见红光。

大多数光敏剂能强烈吸收630nm或波长长于630nm的光。

激光是最方便和可携带性光源,具凝聚性和单色性,可产生高能量的单一波长的光波,输出功率可被精确调控,能直接通过纤维光缆,引导到中空器官和深入到体内深部进行治疗。

二极管激光比金属蒸汽激光或色调激光便宜,可携带,因此是较实用的光源[4,6]。

4.1 光动力治疗中的激光照射与通常的激光手术不同光动力治疗中的激光照射,只起激活光敏剂的作用,能量无需太集中,不会造成照射区的温度明显升高,更不会造成组织的热损伤;而通常的激光手术,是利用高能激光束所产生的局部高温,来切割、气化或凝固病
弥漫性病变也有良好效果,特别适用于不能手术、其他治疗有禁忌或失败的患者[13]。

另一方面,光动力疗法近期在动脉粥样硬化、老年性眼底黄斑病变、鲜红斑痣、病毒和细菌性感染性病变、类风湿性关节炎等常规手段难以奏效的良性疾病的治疗研究中也取得一系列进展,其应用领域得到很大的延伸和扩展[7,23~25]。

这又将造福于越来越多的良性疾病患者。

光动力学疗法作为一种肿瘤治疗的新技术,在欧美日等许多发达国家,已经获得政府药品主管机构的审查批准,在越来越多的医院成为一种新的常规治疗手段,临床应用不断加深。

就光动力学疗法的基础研究来说,许多科研人员和敏感的企业家正着手进行新型光敏药物和与之配套的光动力激光机的研发。

我国学者哈文、邹进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就将光动力学疗法引进中国,并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协作攻关研究[25]。

国内目前仍有部分单位正在继续进行此疗法的基础与临床研究,并取得了卓越的成绩。

基础研究方面如厦门大学抗癌研究中心光动力医学室;临床方面有3个光动力治疗中心,分别为:北京军区总医院肿瘤光动力治疗中心;南方医院肿瘤光动力治疗研究培训中心;国际肿瘤诊治研究中心(在香港)。

总之,这一涉及相关药物、设备制造业和医疗服务业的新的肿瘤治疗方法,将为我国在这一领域里开展光敏药物研究、医学基础研究与临床应用研究提供了广阔的探索空间,而且有很大的学术上意义和社会效益,其将会产生的经济价值也是相当可观的。

参考文献
1 Dougherty TJ.Photodynamic therapy of neoplastic disease.Photochem Photobi ol,1993,58:895-900.
2 Dougherty TJ,Gomer CJ,Henderson BW,et al.Photodynamic theraˉpy.J Nat l Cancer Inst,1998,90:889-905.
3 Korbelik M.Induction of tumor immunity by photodynamic therapy.J Clin Laser Med Surg,1996,14:329-334.
4 Sibata CH,Colussi VC,Oleinick NL,et al.Photodynamic therapy in oncology. Expert Opin Pharmacother,2001,2:917-927.
5 丁新民,徐勤枝,顾瑛,等.光动力学治疗肿瘤的简史和现状.中国肿瘤,2003,12(3):151-155.
6 Hopper C.Photodynamic therapy:a clinical reality in the treatment of cancer.L ancet Oncol,2000,1:212-219.
7 美国抗盲基金会.治疗老年性黄斑退化的新药,2002,10.
8 Nadis,Steve.A new light on cancer.Technology review,1997,100(6):61-6 5.
9 Photodynamic therapy brings hope to patients with macular diseases.Press c onference on May22,2001.
10 Gottlieb,Carrie,Moore,et al.Red light that stops cancer.Fortune,1995,13 1(5):171.
11 丁新民,顾瑛,刘凡光.胰腺癌的光动力治疗.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03,11(10): 1621-1623.
12 徐克成,牛立志,郭子倩,等.光动力疗法及其在消化系肿瘤治疗中的应用.胃肠病学,2003,8(2):110-115.
13 Selvasekar CR,Birbeck N,McMillan T,et al.Photodynamic therapy and the alimentary tract.Aliment Pharmacol Ther,2001,15:899-915.
14 Moore JV,West CM,Whitehurst C.The biology of photodynamic therapy.Ph ys Med Biol,1997,42:913-935.
15 Schroder T,Chen IW,Sperling M,et al.Hematoporphyrin derivative uptake and photodynam ic therapy in pancreatic carcinoma.J Surg Onˉcol,1988,38:4-9.
16 Donnett R.Photosensitizers of the porphyryin and phthalocyanine series for photodynamic therapy.Chem Soc Rev,1995,24:19-33.
17 Diwu ZJ.Novel therapeutic and diagnostic applications of hypocrellins and hy pericins.Photochem Photobiol,1995,61:529-539.
18 许德余,陈文晖,张浩,等.光动力治癌新药血卟啉单甲醚(HMME)研究.中国激光医学杂志,1993,2(1):1.
19 陈文晖,余建鑫.第二代肿瘤光动力治疗药物的研究进展.国外医药-合成药、生化药、制剂分册,1996,17(2):81-85.
20 Sharman WM,Allen CM,Van LJE.Photodynamic therapeutics:basic principle s and clinical applications.DDT,1999,4:507-517.
21 Mc Caughan JS Jr.Photodynamic therapy:a review.Druga Aging,1999,15:4 9-68.
22 杨栋.肿瘤光动力治疗研究进展.解放军医学杂志,2003,28(8)(增刊):S61-S6 5.
23 Neil MB,Susan BB.Photodynamic therapy with verteporfin(Visuˉdyne):imp act on ophthalmology and visual sciences.Invest Opbtbalmol Vis Sci,2000,41:624-628.
24 顾瑛,刘凡光,王开,等.光动力学疗法治疗鲜红斑痣1216例临床分析.中国激光医学杂志,2001,10:86-89.
25 周传农.光动力医学的进展与前景.解放军医学杂志,2003,18(8)(增刊):S38-S40.
作者单位:100050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药物研究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