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二轮复习专题一素养一人地协调观人地关系的核心课件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一 学科素养
素养一 人地协调观——人地关系的核心
《新时代的高考定位与内容改革实施路径》一文对 新时代的高考任务、使命、目标以及“一核四层四翼” 高考评价体系在今后的高考命题中如何体现,进行了详 细阐述。
1.一核——为什么考Fra bibliotek素养一 人地协调观——人地关系的核心
2.四层——考什么
“四层”的要素关系
素养一 人地协调观——人地关系的核心
[思维建构] 学科核心素养角度分析,本题组是典型的体现人地 协调观的试题,包含了人地协调观的三个指标评价维度: 地对人、人对地、人地关系。其思维流程如下:
素养一 人地协调观——人地关系的核心
[信息整合]
[答案] 1.B 2.A 3.C
素养一 人地协调观——人地关系的核心
素养一 人地协调观——人地关系的核心
A 正确,B、C、D 错误。故选 A。第 3 题,人类与自然 的关系,逐渐由对决向共生、共存的方向转化与过渡。早 期植被破坏严重,人工植树造林可以加速恢复生态环境, 恢复到一定程度,结合当地实际问题,适当改造自然,实 现人地协调发展,植树种草和植被自然修复相结合是人与 自然协调、有机合作、及时修正、协调共进的局面,说明 生态治理应遵循因地(时)制宜原则,B 正确,A、C、D 错 误。故选 B。
答案:1.D 2.A 3.B
素养一 人地协调观——人地关系的核心
考向二 人地协调之人地关系评估 4.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治沟造地是黄土高原水土保持治理的一项重要措施, 以小流域为单元,通过闸沟造地、打坝修渠、垫沟覆土等 主要措施,实行坝渠配套,层层设防。做到治沟造地与生 态建设、耕地保护、水资源高效利用相结合。2013 年开 始在延安试点实施的治沟造地(2013—2017 年),已完成造 地 50 万亩。沟道地形复杂、洪水集中、生态脆弱,是水 土流失的策源地,是治沟造地的难点。延安市遵循因地制
素养一 人地协调观——人地关系的核心
(2)治沟造地和未治沟造地大流域水土流失量的差异应结 合“治沟造地和未治沟造地大流域径流量对比统计图”进 行分析。一般地表径流量越大、径流速度越大,侵蚀量越 大。读“治沟造地和未治沟造地大流域径流量对比统计图” 可知,治沟造地大流域产生径流量少,加上通过治沟造地 使得沟道土地变得平整、沟谷变宽,使得径流速度大大降 低,因此流水侵蚀力减小,使得侵蚀量变小,水土流失量 变少;读图可知,未治沟造地大流域径流量大,径流速度 较大,因此流水侵蚀力较大,侵蚀搬运量大,使得水土流
1.多年来,导致十八洞村一直贫困的自然因素主要 是( )
A.气候 B.地形 C.水源 D.灾害
素养一 人地协调观——人地关系的核心
2.近年来,十八洞村脱贫致富采取的措施最可能是 ()
A.加强政策引导,发展林牧特色旅游 B.扩大水田面积,发展水稻—养鱼农业 C.完善交通建设,发展水路—公路交通 D.保护生态环境,鼓励外出务工经商 3.十八洞村脱贫致富的根本原因是( ) A.农业结构调整 B.交通条件改善 C.政策支持引导 D.耕地面积扩大
素养一 人地协调观——人地关系的核心
人地协调观是地理学科的核心。近年来的高考试题, 不论是选择题还是综合题、选做题,都以人地协调为切 入点,考查内容涉及区域经济、区域生态、区域资源开 发、区域产业的区位选择与转移等知识。因此,备考过 程中,始终用人地协调的思想统领问题,从生态、社会、 经济三者合一角度思考主观题的答题方向。
素养一 人地协调观——人地关系的核心
3.从植树造林到植树种草和植被自然修复相结合的 治理措施变化,说明( )
A.黄土高原的气候变化发生了很大变化 B.生态治理应遵循因地(时)制宜原则 C.恢复黄土高原生态不应人工干预 D.生物措施是黄土高原生态治理的核心 解析:本题组以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措施为切入 点,考查地理学科素养中的人地协调观中的两个指标维 度,即人对地的影响、人地关系评估。人地关系始终是地 理学中的最基本、最核心的关系。第 1 题,黄土高原人地
素养一 人地协调观——人地关系的核心
矛盾突出,导致水土流失严重,为治理水土流失,修建梯 田,可以减缓坡度,减轻水土流失,增加粮食产量,保障 粮食供应,①④正确;黄土高原风力侵蚀弱,淤地坝阻拦 沟谷泥沙,②③错误。D 正确,A、B、C 错误。故选 D。 第 2 题,实施封山禁牧、退耕还林还草,植被覆盖度逐年 上升,山川大地基调开始由黄转绿。尽管取得了巨大的成 就,但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推进,黄土高原部分地 区的耕地保有量减少了一半多,土地资源严重不足,开始 实施治沟造地工程,主要是为了解决土地资源不足问题,
1.20 世纪 90 年代末之前,黄土高原推广修建梯田的 目的包括( )
①减少水土流失 ②减轻风力侵蚀 ③阻拦沟谷泥 沙 ④保障粮食供应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2.2010 年以来,黄土高原部分地区开始实施治沟造 地工程,主要是为了解决( ) A.土地资源不足问题 B.粮食产量下降问题 C.农田质量下降问题 D.人口增长过快问题
素养一 人地协调观——人地关系的核心
“必备知识”是由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各学科 的基本知识、基本概念、基本技术和基本原理组成的基 本知识体系。
素养一 人地协调观——人地关系的核心
人地协调观指人们对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关系秉持 的正确的价值观。人和地理环境的关系是客观存在的,人 类的生存和活动都要受到一定地理环境的影响。同时,人 类的生存和活动也会对地理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人地关 系是地理学研究的核心主题,面对不断出现的人口、资源、 环境和发展同题,人们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人类社会要 更好地发展,必须尊重自然规律,协调好人类活动与地理 环境的关系。“人地协调观”素养有助于人们更好地分析、 认识和解决人地关系问题,成为和谐世界的建设者。
素养一 人地协调观——人地关系的核心
考向一 人地协调之人对地影响 近 50 年来,在前期坡面治理和沟坡联合治理的基础 之上,我国对黄土高原又进行了大规模的综合治理,取得 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在不同阶段,治理的模式和主要措施 存在较大差异(如下表)。据此完成下 1~3 题。
素养一 人地协调观——人地关系的核心
对于“人地协调观”发展的问题,我国提出了五大发 展理念,即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其中在“绿 色”发展中,明确指出: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 设新格局,推进美丽中国建设,为全球生态安全做出新贡 献;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化格局、 农业发展格局、生态安全格局、自然岸线格局,推动建立 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产业体系;加快建设主体功能区,发挥 主体功能区作为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基础制度的作用等。
素养一 人地协调观——人地关系的核心
3.四翼——怎么考 通过“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创新性”四个方 面将四层串起并直抵核心,明确考查要求。
素养一 人地协调观——人地关系的核心
4.学科素养 “学科素养”包括“学习掌握、实践探索、思维方 法”3 个一级指标和 9 个二级指标,如下左图。
“关键能力”则包括知识获取能力群、实际操作能 力群、思维认知能力群。
素养一 人地协调观——人地关系的核心
(1)指出治沟造地后河谷地形地貌的变化。 (2)分析治沟造地和未治沟造地大流域水土流失量的 差异。 (3)说明若黄土高原大规模推广治沟造地模式将对该 流域河流产生的影响。
素养一 人地协调观——人地关系的核心
解析:本大题以黄土高原治沟造地模式为背景,以相 关图文信息为材料,设置 3 道小题,涉及人类活动对地形 地貌的影响、人们治理措施产生的影响等相关内容,考查 学生利用题中信息和所学知识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1) 治沟造地后河谷地形地貌的变化应从材料信息中归纳说 明。材料信息表明,治沟造地以小流域为单元,通过闸沟 造地、打坝修渠、垫沟覆土等主要措施,实行坝渠配套, 层层设防。由此可知,通过闸沟造地、打坝修渠、垫沟覆 土等主要措施,使得沟谷变宽、沟道土地变得平整。
素养一 人地协调观——人地关系的核心
宜、科学规划的原则,按照坝、渠、田、路、树综合配套, 留足水道、畅通行洪、先渗后溢、保持水土、防涝防洪防 盐碱的思路,采取适度开挖、分级削坡,以坝控制、层层 设防,造林种草、恢复植被等工程措施,解决了沟坡稳定、 工程防洪安全、植被恢复三个关键技术问题。中科院某研 究团队在延安市甘谷驿镇顾屯选择了治沟造地和未治沟 造地大流域(由众多小流域组成)开展对比观测研究。下图 为治沟造地和未治沟造地大流域径流量及无机氮养分输 出量的差异对比统计图。
素养一 人地协调观——人地关系的核心
素养一 人地协调观——人地关系的核心
(2020·安徽淮北一中高三)位于湘西武陵山脉中段岩 溶地貌区的苗族聚居地十八洞村,人口近 1 000 人, 耕 地面积 817 亩,林地面积 11 093 亩,以种植水稻和烤烟 为主,多年来一直贫困。近年来,在国家“精准扶贫”政 策的指导下采取一揽子措施,2018 年实现人均收入过万 元,脱贫成果显著。据此完成 1~3 题。
素养一 人地协调观——人地关系的核心
《新时代的高考定位与内容改革实施路径》一文对 新时代的高考任务、使命、目标以及“一核四层四翼” 高考评价体系在今后的高考命题中如何体现,进行了详 细阐述。
1.一核——为什么考Fra bibliotek素养一 人地协调观——人地关系的核心
2.四层——考什么
“四层”的要素关系
素养一 人地协调观——人地关系的核心
[思维建构] 学科核心素养角度分析,本题组是典型的体现人地 协调观的试题,包含了人地协调观的三个指标评价维度: 地对人、人对地、人地关系。其思维流程如下:
素养一 人地协调观——人地关系的核心
[信息整合]
[答案] 1.B 2.A 3.C
素养一 人地协调观——人地关系的核心
素养一 人地协调观——人地关系的核心
A 正确,B、C、D 错误。故选 A。第 3 题,人类与自然 的关系,逐渐由对决向共生、共存的方向转化与过渡。早 期植被破坏严重,人工植树造林可以加速恢复生态环境, 恢复到一定程度,结合当地实际问题,适当改造自然,实 现人地协调发展,植树种草和植被自然修复相结合是人与 自然协调、有机合作、及时修正、协调共进的局面,说明 生态治理应遵循因地(时)制宜原则,B 正确,A、C、D 错 误。故选 B。
答案:1.D 2.A 3.B
素养一 人地协调观——人地关系的核心
考向二 人地协调之人地关系评估 4.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治沟造地是黄土高原水土保持治理的一项重要措施, 以小流域为单元,通过闸沟造地、打坝修渠、垫沟覆土等 主要措施,实行坝渠配套,层层设防。做到治沟造地与生 态建设、耕地保护、水资源高效利用相结合。2013 年开 始在延安试点实施的治沟造地(2013—2017 年),已完成造 地 50 万亩。沟道地形复杂、洪水集中、生态脆弱,是水 土流失的策源地,是治沟造地的难点。延安市遵循因地制
素养一 人地协调观——人地关系的核心
(2)治沟造地和未治沟造地大流域水土流失量的差异应结 合“治沟造地和未治沟造地大流域径流量对比统计图”进 行分析。一般地表径流量越大、径流速度越大,侵蚀量越 大。读“治沟造地和未治沟造地大流域径流量对比统计图” 可知,治沟造地大流域产生径流量少,加上通过治沟造地 使得沟道土地变得平整、沟谷变宽,使得径流速度大大降 低,因此流水侵蚀力减小,使得侵蚀量变小,水土流失量 变少;读图可知,未治沟造地大流域径流量大,径流速度 较大,因此流水侵蚀力较大,侵蚀搬运量大,使得水土流
1.多年来,导致十八洞村一直贫困的自然因素主要 是( )
A.气候 B.地形 C.水源 D.灾害
素养一 人地协调观——人地关系的核心
2.近年来,十八洞村脱贫致富采取的措施最可能是 ()
A.加强政策引导,发展林牧特色旅游 B.扩大水田面积,发展水稻—养鱼农业 C.完善交通建设,发展水路—公路交通 D.保护生态环境,鼓励外出务工经商 3.十八洞村脱贫致富的根本原因是( ) A.农业结构调整 B.交通条件改善 C.政策支持引导 D.耕地面积扩大
素养一 人地协调观——人地关系的核心
人地协调观是地理学科的核心。近年来的高考试题, 不论是选择题还是综合题、选做题,都以人地协调为切 入点,考查内容涉及区域经济、区域生态、区域资源开 发、区域产业的区位选择与转移等知识。因此,备考过 程中,始终用人地协调的思想统领问题,从生态、社会、 经济三者合一角度思考主观题的答题方向。
素养一 人地协调观——人地关系的核心
3.从植树造林到植树种草和植被自然修复相结合的 治理措施变化,说明( )
A.黄土高原的气候变化发生了很大变化 B.生态治理应遵循因地(时)制宜原则 C.恢复黄土高原生态不应人工干预 D.生物措施是黄土高原生态治理的核心 解析:本题组以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措施为切入 点,考查地理学科素养中的人地协调观中的两个指标维 度,即人对地的影响、人地关系评估。人地关系始终是地 理学中的最基本、最核心的关系。第 1 题,黄土高原人地
素养一 人地协调观——人地关系的核心
矛盾突出,导致水土流失严重,为治理水土流失,修建梯 田,可以减缓坡度,减轻水土流失,增加粮食产量,保障 粮食供应,①④正确;黄土高原风力侵蚀弱,淤地坝阻拦 沟谷泥沙,②③错误。D 正确,A、B、C 错误。故选 D。 第 2 题,实施封山禁牧、退耕还林还草,植被覆盖度逐年 上升,山川大地基调开始由黄转绿。尽管取得了巨大的成 就,但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推进,黄土高原部分地 区的耕地保有量减少了一半多,土地资源严重不足,开始 实施治沟造地工程,主要是为了解决土地资源不足问题,
1.20 世纪 90 年代末之前,黄土高原推广修建梯田的 目的包括( )
①减少水土流失 ②减轻风力侵蚀 ③阻拦沟谷泥 沙 ④保障粮食供应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2.2010 年以来,黄土高原部分地区开始实施治沟造 地工程,主要是为了解决( ) A.土地资源不足问题 B.粮食产量下降问题 C.农田质量下降问题 D.人口增长过快问题
素养一 人地协调观——人地关系的核心
“必备知识”是由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各学科 的基本知识、基本概念、基本技术和基本原理组成的基 本知识体系。
素养一 人地协调观——人地关系的核心
人地协调观指人们对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关系秉持 的正确的价值观。人和地理环境的关系是客观存在的,人 类的生存和活动都要受到一定地理环境的影响。同时,人 类的生存和活动也会对地理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人地关 系是地理学研究的核心主题,面对不断出现的人口、资源、 环境和发展同题,人们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人类社会要 更好地发展,必须尊重自然规律,协调好人类活动与地理 环境的关系。“人地协调观”素养有助于人们更好地分析、 认识和解决人地关系问题,成为和谐世界的建设者。
素养一 人地协调观——人地关系的核心
考向一 人地协调之人对地影响 近 50 年来,在前期坡面治理和沟坡联合治理的基础 之上,我国对黄土高原又进行了大规模的综合治理,取得 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在不同阶段,治理的模式和主要措施 存在较大差异(如下表)。据此完成下 1~3 题。
素养一 人地协调观——人地关系的核心
对于“人地协调观”发展的问题,我国提出了五大发 展理念,即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其中在“绿 色”发展中,明确指出: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 设新格局,推进美丽中国建设,为全球生态安全做出新贡 献;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化格局、 农业发展格局、生态安全格局、自然岸线格局,推动建立 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产业体系;加快建设主体功能区,发挥 主体功能区作为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基础制度的作用等。
素养一 人地协调观——人地关系的核心
3.四翼——怎么考 通过“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创新性”四个方 面将四层串起并直抵核心,明确考查要求。
素养一 人地协调观——人地关系的核心
4.学科素养 “学科素养”包括“学习掌握、实践探索、思维方 法”3 个一级指标和 9 个二级指标,如下左图。
“关键能力”则包括知识获取能力群、实际操作能 力群、思维认知能力群。
素养一 人地协调观——人地关系的核心
(1)指出治沟造地后河谷地形地貌的变化。 (2)分析治沟造地和未治沟造地大流域水土流失量的 差异。 (3)说明若黄土高原大规模推广治沟造地模式将对该 流域河流产生的影响。
素养一 人地协调观——人地关系的核心
解析:本大题以黄土高原治沟造地模式为背景,以相 关图文信息为材料,设置 3 道小题,涉及人类活动对地形 地貌的影响、人们治理措施产生的影响等相关内容,考查 学生利用题中信息和所学知识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1) 治沟造地后河谷地形地貌的变化应从材料信息中归纳说 明。材料信息表明,治沟造地以小流域为单元,通过闸沟 造地、打坝修渠、垫沟覆土等主要措施,实行坝渠配套, 层层设防。由此可知,通过闸沟造地、打坝修渠、垫沟覆 土等主要措施,使得沟谷变宽、沟道土地变得平整。
素养一 人地协调观——人地关系的核心
宜、科学规划的原则,按照坝、渠、田、路、树综合配套, 留足水道、畅通行洪、先渗后溢、保持水土、防涝防洪防 盐碱的思路,采取适度开挖、分级削坡,以坝控制、层层 设防,造林种草、恢复植被等工程措施,解决了沟坡稳定、 工程防洪安全、植被恢复三个关键技术问题。中科院某研 究团队在延安市甘谷驿镇顾屯选择了治沟造地和未治沟 造地大流域(由众多小流域组成)开展对比观测研究。下图 为治沟造地和未治沟造地大流域径流量及无机氮养分输 出量的差异对比统计图。
素养一 人地协调观——人地关系的核心
素养一 人地协调观——人地关系的核心
(2020·安徽淮北一中高三)位于湘西武陵山脉中段岩 溶地貌区的苗族聚居地十八洞村,人口近 1 000 人, 耕 地面积 817 亩,林地面积 11 093 亩,以种植水稻和烤烟 为主,多年来一直贫困。近年来,在国家“精准扶贫”政 策的指导下采取一揽子措施,2018 年实现人均收入过万 元,脱贫成果显著。据此完成 1~3 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