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机化学实验 薄层色谱对APC各组分的分离和定性分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风干 红外灯下烘干冰醋酸
层析板
5. 显色、鉴定
显色⑤ :将烘干的层析板放入 254nm 紫外分析仪中照射 显色,可清晰地看到展开得到的粉红色斑点。其中 APC 是三个点。
定位:定出所有点的相对位置。量出斑点中心到原始点 的距离及展开剂原始点中心到前沿的距离。
测定Rf 值: 斑点中心到原始点的距离
展开
以广口瓶作展开器,加入展开剂, 其量以液面高度0.5 cm 为宜。将点过样 的薄层板斜置于其中,使点样一端朝下 保持点样斑点在展开剂液面之上,盖上 盖子。
当展开剂上升至离薄层板上端约 1cm处时,将薄层板取出,并用铅笔标 出展开剂的前沿位置。
注意事项
点样
点样前,先用铅笔在层析板上距末端 1cm处轻轻画一 横线,然后用毛细管吸取样液在横线上轻轻点样。
点样动作要轻快敏捷,否则易使斑点过大,产生拖尾 扩散等现象,影响分离效果。
如果要重新点样,一定要等前一次点样残余的溶剂挥 发后再点样,以免点样斑点过大。一般斑点直径不大 于2mm。
如果在同一块薄层板上点两个样,两斑点间距应保持 1-1.5cm为宜。
如用单一溶剂不易使混合物分离,就需要采用混合溶剂 作展开剂。混合展开剂的极性常介于几种纯溶剂的极性 之间。
快捷寻找合适的展开剂可以按如下方式操作:先在一块 薄层板上点上待分离样品的几个斑点,斑点间留有1cm以 上间距。用滴管将不同溶剂分别点在不同的斑点上,这 些斑点将随溶剂向周边扩展形成大小不一的同心圆环。 观察这些圆环的层次间距,即可大致判断溶剂的适宜性
除了煅石膏外,羧甲基纤维素钠也是常用的粘合剂 由于氧化铝的极性较强,因而它适合于分离极性较弱的化
合物(如烃、醚、卤代烃等)。而硅胶的极性相对较小,它适 合于分离极性较大的化合物(如羧酸、醇、胺等)。
展开剂
展开剂的极性差异对混合物的分离有显著影响。当被分 离物各组分极性较强,经过层析后,如果混合物中各组 分的斑点全部随溶剂爬升至最前沿,那么该溶剂的极性 太强;相反,如果混合物中各组分的斑点完全不随溶剂 的展开而移动,则该溶剂的极性太弱。
非那西丁
0.60
249
134-136
咖啡因
0.30
273
234-237
展开剂: 苯∶乙醚∶冰醋酸∶甲醇 = 120∶60∶18∶1
实验步骤
样品液的准备
点样
展开
显色、定位
鉴定
2. 样品液的制备
阿司匹林 + CH2Cl2 咖啡因 + CH2Cl2
镇痛药-APC
研细
分液
有机层
加入 CH2Cl2 和 H2O 充分搅拌
乙酰水杨酸(A)0.22克 非那西丁(P)0.15克 咖啡因(C)0.035克
COOH OCOCH3
A
NHCOCH3
OC2H5 P
O
CH3 N
O
N
CH3
C
CH3 N
N
本实验用薄层层析法分离测定APC各组分。
主要试剂及产物的物理常数
化合物
Rf 值
λmax
熔点(℃)
阿司匹林
0.81
276
135-138
在玻璃板上均匀铺上一薄层吸附剂,制成薄层板 用毛细管将样品溶液点在起点处,把此薄层板置 于盛有展开剂的容器中,待溶液到达前沿后取出, 晾干,显色,测定色斑的位置。
吸附剂
常用:硅胶和氧化铝 硅胶H —不含粘合剂的硅胶 硅胶G —掺有粘合剂如煅石膏(CaSO4.1/2H2O)的硅胶 硅胶HF254 —含荧光物质的硅胶,可在254 nm紫外光下观察 荧光,附着在光亮的荧光薄板上的有机物呈暗色斑点 硅胶GF254 —既含煅石膏又含荧光物质的硅胶 氧化铝G、氧化铝HF254、氧化铝GF254
薄层色谱对APC 各组分的分离和定性分析
实验目的
1、学习色谱法的概念; 2、掌握薄层色谱法分离鉴定有机化合物
的原理和方法; 3、对APC各组分进行分离和定性分析。
实验原理
薄层色谱法(Thin Layer Chromatography, 缩写TLC) 快速分离和定性分析少量物质的一种很重要的实 验技术,也用于跟踪反应进程。
混合液
干燥 样品液
药片-APC中除了含有效成分外,还含有大量淀粉及碱 性物质(氢氧化铝、氢氧化钙),淀粉可溶于水,APC则 溶于溶剂二氯甲烷中。
阿司匹林、非那西丁、咖啡因、淀粉……
CH2Cl2 + H2O 分液
水层(上) 淀粉、H2O
有机层(下)
阿司匹林、非那西丁、咖啡因、(H2O)
无水MgSO4干燥
过滤
滤渣 MgSO4.H2O
滤液 阿司匹林、非那西丁、咖啡因
3. 点样③
在一块层析板上划一条线:起始线,距下端约1cm. 在起始线上点三个样品: 1. 阿司匹林(乙酰水杨酸)
2. 复方阿司匹林(镇痛药-APC)*
3. 咖啡因(茶叶中提取物)
每片药片中含APC有效成分是很低的。如乙酰水杨酸(A) 0.22克,非那西丁(P)0.15克,咖啡因(C)0.035克
Rf = 展开剂前沿到原始点中心的距离
确定组分:
通过Rf 值,从文献中可查到相应化合物的名称,从 而可确定相应的组分。
根据所得的实验数据,确定镇痛药APC的成分。
D
d2
×
APC
Hale Waihona Puke d1× 阿司 匹林× 咖啡因
Rf咖啡因 = d1 / D R = f阿司匹林 d2 / D
复方APC: Rf1 Rf2 Rf3
COOH OCOCH3
A
NHCOCH3
OC2H5 P
O
CH3 N
O
N
CH3
C
CH3 N
N
4. 展 开④
展开缸: 标本缸带有磨砂玻璃及盖子,或用广口瓶
展开剂※: 苯∶乙醚∶冰醋酸∶甲醇 = 120∶60∶18∶1
展开:
展开缸 展开剂
盖好玻璃盖 放入点好样品的层析板 盖好盖子
展开剂上升到预定位置时 立即取出用铅笔划一记号
显色
待薄层板干燥后,便可观察斑点的位置。 碘蒸气法:如果斑点无颜色,可将薄层板置放在装有几粒 碘晶的广口瓶内盖上瓶盖。当薄层板上出现明显的暗棕色 斑点后,即可将其取出,并马上用铅笔标出斑点的位置。
荧光法:如果薄层板上掺有荧光物质,则可直接在紫外灯 下观察,化合物会因吸收紫外光而呈黑色斑点。
市售的止痛药片—复方阿司匹林(APC),每片药片 中含一定的有效成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