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平能力测试考试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湖北省水利电力工程专业技术人员
水平能力测试考试大纲
考试试卷分为水利公共知识(占30%)和水利工程专业知识(占70%)两部分,满分100分。
考试时间为120分钟。
试卷分副高级和中级两个级别,其中水利公共知识部分不分级别,为中级和副高级必答题,水利工程专业知识中有20分的分级别试题。
考试题型见下表:
考试大纲也相应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水利公共知识大纲,第二部分为水利工程专业知识大纲。
为进一步明确考试范围,大纲中带“*”的内容为重点考察内容。
大纲对考试题型、参考教材都做了详细说明,请考生按照大纲要求认真准备。
第一部分水利公共知识大纲
一、概述
根据水利系统专业技术人员职称评定的实际要求,水利系统职称考试水利公共知识部分不分级别,主要考察考生对水利行业通用基本知识的掌握情况。
内容要求如下:
了解我国地势、地貌、气候、土壤、植被及土地利用,科技创新、知识产权、技术监督体系,水利经济;熟悉我国水系及流域,水能资源基础知识,水利工程的主要设施及作用;掌握我国水资源的概况、开发与利用、节约与保护,水利政策及水法、防洪法、水土保持法、水污染防治法的基本内容。
试题类型分为单选题和多选题两种。
二、考试大纲/slbk/SLZS/SLZS1-1.ASP
1 自然地理
1.1 我国地势、地貌
●地势、地貌基本特征*
我国地势西高东低,自西向东逐级下降,形成一个层层降低的阶梯状斜面,成为我国地貌总轮廓的显著特征。
青藏高原是我国地势的第一级阶梯,平均海拔4000m以上,素有“世界屋脊”之称的珠穆朗玛峰海拔8844.43m,为世界第一高峰,其北部与东部边缘分布有昆仑山脉、祁连山脉、横断山脉,是地势一级、二级阶梯的分界线。
地势的第二级阶梯上分布着大型盆地和高原,平均海拔1000~2000m。
跨过第二级阶梯东缘的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和雪峰山,向东直达太平洋沿岸,是我国地势的第三级阶梯,此阶梯上分布着广阔的平原,间有丘陵和低山,海拔多在500m以下。
●地势、地貌对河流的影响
我国地势、地貌特点对河流的影响最显著。
我国著名的江河大都发源于第一、第二级地形阶梯上,自西向东流注,沟通了东西之间的交通,加强了沿海与内陆的联系。
在地势呈阶梯状急剧下降的地段,河流下切,坡大流急,峡谷栉比,水力资源丰富,适于大型水利水电枢纽工程的梯级开发。
1.2 我国气候
●气候总体特征
我国的大部分地区位于北温带,气候温和,四季分明,大陆性季风气候是我国气候的主要特点。
每年9月至次年4月,干寒的冬季风从西伯利亚和蒙古高原吹来,寒冷干燥,南北温差甚大;
每年的4~9月,暖湿的夏季风从东部和南部海洋吹来,普遍高温多雨,南北温差甚小。
●气候区、气候带的划分
●降水量及其区域分布*
年降水量的空间分布规律是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各地区差别很大。
大致是沿海多于内陆,南方多于北方,山区多于平原,山地迎风坡多于背风坡。
800mm等降水量线在淮河—秦岭—青藏高原东南边缘一线;400mm等降水量线在大兴安岭—张家口—兰州—拉萨—喜马拉雅山东南端一线。
塔里木盆地年降水量少于50mm,其南部边缘的一些地区降水量不足20mm;吐鲁番盆地的托克逊平均年降水量仅 5.9mm,是我国的“旱极”。
我国东南部有些地区降水量在
1600mm以上,台湾东部山地可达3000mm以上,是我国的“雨极”。
●气候变化对水旱灾害的可能影响*
可能产生的重要影响包括:一是水资源量和时空分布的变化;二是极端灾害性天气发生的量级和频次可能加强,导致一些地区洪水频繁,另外一些地区出现大范围长时间的高温干旱;三是随着全球气候的变暖,冰川积雪融化,引起海平面上升,对沿海水利工程和社会经济产生不利影响;四是气候变化带来的次生水生态环境问题等等。
1.3 我国土壤、植被及土地利用
●土壤的区域分布
●植被的地带分布*
我国的耕地、林地、水域和建设用地主要集中在东部和中部地带,而牧草地、未利用土地主要集中在西部地带。
我国植被分为8个分区
1.大兴安岭北部寒温带落叶针叶林区域
大兴安岭北部寒温带落叶针叶林区域,
我国大兴安岭北部的落叶针叶林是欧亚大陆北方针叶林的一部分,属于东西伯利亚南部落叶针叶林沿山地向南的延续部分。
大兴安岭山地海拔高度约600-1000米,有些山峰接近1400米。
年平均温度为
-1.2℃——-5℃以下,七月平均气温为16~20℃,全年积温(持续日均温>10℃之总和)为1100-1700℃,无霜期为70-100天,年降水量为400-600毫米。
由于生长素气温低,空气相对湿度较大。
山地下部为棕色森林土,中上部为灰化棕色针叶林土,均呈酸性反应。
这里的植被有明显的垂直分带现象。
海拔600米以下的谷地是含蒙古栎的兴安落叶松林。
其它树种有黑桦、山杨、紫椴、水曲柳、黄檗等。
林下灌木有二色胡枝子、榛子、毛榛等。
海拔600-1000米为杜鹃-兴安落叶松林,局部有樟子松林。
林下灌丛有兴安杜鹃-杜香、越桔、笃斯越桔等。
海拔1100-1350米为藓类-兴安落叶松林,含有红皮云杉、岳桦等少量乔木树种。
林下藓类地被层很发育,主要有塔藓、毛梳藓、树藓等,树杆上有黑树发藓,但没有松罗。
海拔1350米以上的顶部为匍匐生长的偃松矮曲林,还有桦属植物和越桔,它们也都变成了高山型植物。
这里农业不发达。
在平坦谷地有一年一熟的喜凉作物,如马铃薯、甘兰、春大麦等。
果树有李子、山杏、山荆子以及野生的山果品——牙疙疸等。
2.东北、华北温带落叶阔叶林区域
域包括本区东北东部山地,华北山地,山东、辽东丘陵山地,黄土高原东南部,华北平
原和关中平原等地。
由于南北热量条件的差异,可分为以下两个植被带:
1.温带针叶-落叶阔叶混交林带:
2.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3.华中、西南常绿阔叶林区域
华中、西南常绿阔叶林区域
本区域包括淮河、秦岭到南岭之间的广大亚热带地区,向西直到青藏高原边缘的山地。
我国亚热带是世界上南北两半球同纬度地区,唯一的面积最广大的湿润亚热带,这是我国的宝贵财富。
这里气候温热多雨。
无霜期长达240——300天,7110℃年积温为4500——7500℃,年平均气温为14——21℃,最热月七月均温为28——29℃,年降水量为1000——1800毫米,集中在5——9月,但不像华北地区那样特别集中。
在这样温湿的气候下,植被主要是常绿阔叶林、常绿针叶林和竹林,在山地上部和石灰岩山地为落叶阔叶-常绿阔叶混交林。
本区域可分为东部和西部两个亚区域,大致以松潘、泸定、水城、百色一线为界。
东部亚区域西部亚区域
4.华南、西南热带雨林、季雨林区域
这一区域包括北回归线以南的云南、广东、广西、台湾四省、区的南部以及西藏东南缘山地和南海诸岛。
它是我国热量最充足的地区,全年积温为7500——9000℃或更高,年平均气温为21——25.5℃,一月平均气温为12——20℃,年降雨量为1200——2200毫米。
这里的代表性植被是常绿阔叶雨林和季雨林。
树木有老茎生花、板状根、气根、滴水叶尖等热带植物形态特征以及大量的藤本植物、纹杀植物、附生植物等热带热带植物生活型特征。
按照热量条件和植被特点,本区域可分为两个植被带。
热带雨林、季雨林带:
5.内蒙、东北温带草原区域
V.内蒙、东北温带草原区域:
包括东北平原、内蒙高原和黄土高原的一部分。
年降水量为300——500毫米,属于温带半湿润、半干旱气候。
植被主要为禾草草原,以耐旱的多年生根茎禾本科草类为主。
植物有明显的旱生形态,如叶子卷曲、细长,深根系,茎、叶上有茸毛等。
本区域可以划分为草甸草原、典型草原、荒漠化草原、森林摹。
东北、内蒙东部草甸草原带:
内蒙中部典型草原带:
内蒙西部荒漠化草原:
黄土高原森林草原带:
6.西北温带荒漠区域
VI.西北温带荒漠区域
我国荒漠地区年降水量大部在200毫米以下,很多地方不到100毫米,甚至不到10毫米,属于温带干旱气候和极端干旱气候。
这里的植物普遍具有旱生特征,其旱生形态有:叶片缩小,叶子退化成刺,叶片完全退化,茎、叶被有密集的绒毛,或出现肉质茎和肉质
叶等,以便减少水分蒸发或贮集水分。
同时这里植物的根系特别发达,有的深达几十米,有的根系重量是地上部分的8——10倍,这样便能从土层的深度和广度吸收水分。
这是在干旱生态环境下植物长期适应演化的结果。
我国荒漠区域大致可分为三个带或区。
温带灌木、半灌木荒漠带:
北疆温带半灌木、小乔木荒漠带:
南疆暖温带灌木、半灌木荒漠带:
7.青藏高原高寒草甸、草原区域
VII.青藏高原高寒草甸、草原区域:
本区域包括青海和西藏东南半部的大部分地区,并包括川西和云南西北部部分地区。
高原面海拔高度在4000米以上,山地都超过5000米,东部边缘的深切河谷可低于4000米。
这里的气候特点是天气多变而凉爽。
年平均气温1——6℃,一月均温-3——-10℃,七月均温10——15℃,年降水量约300——500毫米。
植被的特点是草类普遍低矮,叶片缩小,以适应寒冷多风的气候。
可分两个植被带。
高寒草甸带:高寒草原带
8.高寒荒漠区域 VIII.高寒荒漠区域
分布在西藏西北部,海拔高度在4500——5000米以上。
年降水量在100毫米以下,有的地方不到20毫米,气候特点是寒冷而干燥,全年平均气温在℃左右,但夏季白天气温经常升高到20℃以上。
植被是以垫状驼绒黎、藏亚菊、蒿类为主的高寒荒漠。
●土地利用现状
1.4 我国水系
●主要水系*
据统计,我国河流总长度约为42万km,流域面积超过100km2的河流达5万多条,流域面积超过1000km2的河流有1500多条。
这些河流由水利部的派出机构,即“七大流域机构”进行管理,其名称及机关所在地分别为:长江水利委员会——机关所在地为湖北省武汉市;黄河水利委员会——机关所在地为河南省郑州市;海河水利委员会——机关所在地为天津市;淮河水利委员会——机关所在地为安徽省蚌埠市;珠江水利委员会——机关所在地为广东省广州市;松辽水利委员会——机关所在地为吉林省长春市;太湖流域管理局——机关所在地为上海市。
我国的第一大河——长江,全长6397km,发源于青藏高原唐古拉山主峰——各拉丹冬雪山西南侧,干流流经青、藏、滇、川、渝、鄂、湘、赣、皖、苏、沪等1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注入东海;黄河全长5464km,为我国第二大河,发源于青藏高原巴颜喀拉山北麓的约古宗列盆地,流经青、川、甘、宁、内蒙古、晋、陕、豫、鲁等9省、自治区,在山东省注入渤海。
我国淡水湖泊主要分布在长江和淮河中下游,如鄱阳湖、洞庭湖、太湖、洪泽湖等。
鄱阳湖位于江西省北部、长江的南岸,湖水主要依赖地表径流和湖面降水补给,是我国第一大淡水湖。
咸水湖泊有青海湖、呼伦湖、纳木错等湖泊。
湖泊具有蓄洪、供水、养殖、航运、旅游、维护生态多样性等多
种功能,在整个经济社会持续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
我国国际河流主要分布在东北、西北和西南三大片区,如流经中俄边境的黑龙江、乌苏里江;流经中朝边境的图们江和鸭绿江;流经中缅边境的澜沧江、怒江;流经中哈边境的伊犁河;流经中吉边境的阿克苏河等。
中国大陆地区由于地域的宽广,气候和地形差异极大,境内河流主要流向太平洋,其次为印度洋,少量流入北冰洋,其水系多按江河最终流向划分,另外部分河流最终流入内陆咸水湖泊,诸多河流在内陆消失于沙漠,对这类未最终流入海洋的河流也称内陆水系,内陆水系多为内陆湖泊和河流构成。
对境内流域范围较小,支流较少的入海河流归入独立水系。
中国境内最大的内陆水系为塔里木河,由若干主干道及多级河流构成,所有水流汇入塔里木河湮没于沙漠,青海湖构成最大的湖泊水系;由水系构成的集水区称为流域。
雅鲁藏布江及印度河属印度洋水系。
额尔齐斯河属北冰洋水系。
中国境内“七大水系”均为河流构成,为“江河水系”,均属太平洋水系。
“七大水系”以其主干流命名(参见:中国河流),分别为:
•珠江水系
•长江水系
•黄河水系
•淮河水系
•海河水系
•松花江水系
•嫩江水系
●淡水湖及其调蓄作用
●主要江河、流域及其特点
●主要跨界国际河流
2 水文水资源
2.1 水文基础知识
●水文学的定义与研究对象*
水文学主要研究地球上水的形成、循环、时空分布、化学和物理性质以及水与环境的相互关系,为人类防治水旱灾害,合理开发和有效利用水资源,不断改善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环境条件提供科学依据。
水文学既是地球科学中一门独立的基础科学,并与气象学、地质学、地理学、生态学等有着密切的联系;又是一门应用科学,广泛地为水利、农业、林业、城市、交通等部门服务。
●水文现象的基本规律及研究方法
2.2 水文循环
●水文循环的定义、要素与过程
●降水的要素、成因与分类
●洪水的成因与危害
●枯水
2.3 水资源基本概况
●水资源及其特性*
地球上各种形态的天然水,包括大气中的水汽和水滴,海洋、湖泊、水库、河流、土壤、含水层和生物体中的液态水,冰川、积雪和永久冻土中的固态水,岩石中的结晶水。
人类大量利用的是大气降水、河流、湖泊和水库水、土壤水和地下淡水。
地球上水的储量很大,但97.5%是海水,只有2.5%的是淡水。
而2.5%的淡水中可供人类利用的淡水资源在数量上是有限的,不足世界淡水储量的1%,即相当全球水储量的0.007%。
从我国水资源特点来看,主要有人均占有水量低、区域分布不均匀、与耕地和人口的分布不相匹配、年际变化大等特点。
江河径流量是人类的最重要和最经常利用的水资源,全球江河年径流量约为46.8万亿m3,我国约为2.7万亿m3。
水资源可以通过水循环不断得到更新。
水的更新周期将地球上水的储量分为:永久储量和可以更新的储量。
可更新的储量包括大气降水、河流水、湖泊水、土壤水和浅层地下水,也是常指的可利用水资源。
●我国水资源概况*
中国水资源总量丰富,但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相当于世界人均水资源占有量的 1/4,位列世界第121位,是联合国认定的“水资源紧缺”国家。
在全国600多个城市中,有400多个城市存在供水不足的问题,其中缺水比较严重的城市有110个,全国城市缺水年总量达60亿立方米。
不仅如此,水资源在全国范围的分布严重不均。
占全国面积三分之一的长江以南地区拥有全国五分之四的水量,而面积广大的北方地区只拥有不足五分之一的水量,其中西北内陆的水资源量仅占全国的4.6%。
我国多年平均降水量约6万亿立方米,其中54%即3.2万亿立方米左右通过土壤蒸发和植物散布又回到大气中,余下的约有2.8万亿立方米绝大部分形成了地面径流和极少数渗入地下。
这
就是我国拥有的淡水资源总量,这一总量低于巴西、俄罗斯、加拿大、美国和印度尼西亚,居世界第六位。
但因人口基数大,人均拥有水资源量是很少的,仅为 2200 立方米,占世界人均占有量的四分之一。
专家预测,我国人口在2030年将进入高峰时期,届时人均水资源量大约只有1750立方米,中国将成为严重缺水的国家。
干旱缺水已成为制约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最重要因素之一。
全国668座城市中有 400多座缺水,日缺水量达1600万立方米,每年就影响工业产值达2300亿元。
此外,伴随着主要河流下游及干流普遍出现的断流和地下水位的大幅度下降,还引起了如沙尘暴频发等生态环境恶化的问题。
为了改变这些现状,中国政府投资4860亿,于2002年底启动“南水北调工程”,计划用6到8年时间,分别建设东、中、西三条输水干渠,连接长江、淮河、黄河和海河四大水系,向北方“注水”。
人们期望这项工程能发挥巨大作用,但国土资源部张宗祜院士指出,“不节约用水,南水北调也难以根本解决缺水问题”
●世界水资源概况
2.4 水资源开发利用
●水资源合理配置原则
●水资源承载力内涵及研究意义
2.5 水资源节约与保护
●节水型社会的主要特点*
特点:是建立健全以水资源总量控制与定额管理为核心的水资源管理体系,与水资源承载能力相适应的经济结构体系,水资源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的工程技术体系以及自觉节水的社会行为规范体系。
●水污染防治
2.6 水资源可持续利用
●可持续发展内涵
●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内涵
2.7 水能资源基础知识
●水力发电原理*
水力发电的基本原理是利用水位落差,配合水轮发电机产生电力,也就是利用水的位能转为水轮的机械能,再以机械能推动发电机,而得到电力。
科学家们以此水位落差的天然条件,有效的利用流力工程及机械物理等,精心搭配以达到最高的发电量,供人们使用廉价又无污染的电力。
●河流综合利用与梯级开发原则
3 水利工程
3.1 蓄水工程的主要设施及作用*
●蓄水工程主要功能
天然情况下,江河来水量时空分布不均,它与人们用水在时间和水量分配上往往存在着矛盾,解决这种矛盾的主要措施是兴建蓄水工程,也称水库工程。
兴建水库是在江河适当地点修建挡水建筑物,拦截水流,抬高上游水位,形成具有一定库容的水库。
水库在其上游来水多时,把多余的水量蓄起来,然后根据各用水部门要求适时适量地供水;在汛期还可以起到削减洪峰,减轻下游洪涝灾害的作用;同时,也可以利用大量的蓄水和抬高水位来满足水力发电、航运以及水产等用水部门的需要。
这种把天然来水通过水库调节,按用水要求在时间和水量上重新分配的过程,称为水库的径流调节,以达到防洪、供水、发电、航运、水产等综合利用的目的。
●蓄水工程主要设施及作用
为满足综合利用要求,蓄水工程一般由挡水、泄水、输水、专门建筑物组成,它们各自具有不同的作用,但在工程运行中又彼此相互配合,形成一个以拦河坝为主体的多种水工建筑物组成的综合体,称为蓄水枢纽工程或水库枢纽工程,也称为水利枢纽工程。
挡水、泄水和输水建筑物是组成蓄水枢纽工程必不可少的一般性水工建筑物;专门建筑物则是根据枢纽工程任务要求而设置的,如水电站、船闸、筏道、鱼道等建筑物。
第一部分水利公共知识第三章水利工程挡水建筑物用以拦截水流、抬高水位、形成水库,承载着巨大的水压力等荷载作用来维持自身及其地基的安全稳定和强度要求,如各种类型拦河坝。
拦河坝按其结构特点可分为重力坝、拱坝、支墩坝和土石坝;按泄水条件分为溢流坝和非溢流坝;按筑坝材料分为当地材料坝(如土坝、堆石坝、土石坝、浆砌石坝)和非当地材料坝(如混凝土坝、橡胶坝);按施工方法和结构形式又可分为多种坝型。
各种坝型尽管结构形式和材料不同,但在各种可能荷载组合下都应该是安全的,坝体各部位的应力应变均应是材料和结构所允许的。
作用在挡水建筑物的各种外力荷载,按其特性及出现概率大小分为基本荷载和特
殊荷载两类。
出现概率大,经常起作用的称为基本荷载;出现概率小,偶然起作用的称为特殊荷载。
有的荷载对于不同类型建筑物的作用是不同的,如温度荷载在拱坝设计中是必须考虑的基本荷载,而在设有横缝的重力坝设计中一般可不必考虑。
泄水建筑物是用以宣泄水库不能容纳的多余洪水或超过调蓄水位多余的水量,以保证工程安全运行,如各种溢洪道、溢流坝、泄洪隧洞等。
溢洪道可以与挡水建筑物相结合,位于河床中,称为河床溢洪道(或坝身溢洪道,即溢流坝),这种溢洪道是混凝土重力坝、拱坝常用的泄水方式,工程布置灵活、紧凑、经济,除设置不同型式的表孔溢洪道外,还可以根据不同泄水功能要求,在坝身不同部位设置中孔、深孔和底孔;由于河势、地形、坝型和枢纽布置的困难,也可以在坝外河岸上设置泄水建筑物,统称为河岸溢洪道,河岸溢洪道从流态的区别可分为正槽溢洪道、侧槽溢洪道、井式溢洪道、虹吸式溢洪道。
各种不同型式的溢洪道各有其不同的特点和适用条件,在设计中结合河岸的地形、地质、进出口水流条件、泄量大小和技术经济综合分析比较,选择合适的泄水建筑物。
泄水隧洞是指水库枢纽中穿越河岸山体建成的封闭式泄水道,按其进水口高低可分为表孔和深孔隧洞,当水库运行要求在较高水位泄洪,并要求随库水位升高而加大泄量时,常采用表孔隧洞;当要求用泄水洞调节库水位或水库有放空、排沙要求时,则采用深孔隧洞。
按其洞内过水流态区别,又可分为有压隧洞和无压隧洞。
泄洪隧洞为保障安全运行和检修工作,一般要设置两道闸门,即控制泄流的工作闸门和检修时挡水的检修闸门。
有压隧洞的工作闸门常设于出口,以便于观察、操作和检修;无压隧洞的工作闸门则设在进口,当其闭门挡水时,洞内为无水状态,便于检查和维修。
检修闸门均设在进口,且位于工作闸门上游。
无压隧洞的洞身断面多采用圆拱直墙形,即城门洞形,当岩石条件较差时也可做成马蹄形断面。
有压隧洞水压力较大,为改善衬砌受力条件,一般都采用圆形断面。
3.2 引(输)水工程的主要设施及作用*
引水枢纽
引水枢纽或取水枢纽,是从河道取水的水利枢纽,其作用是获取符合水量及水质要求的河水,以满足各用水户的要求。
引水枢纽分为无坝引水和有坝引水两大类。
当河道枯水期的水位和流量能满足取水要求时,可直接在河岸修建引水枢纽,当不能满足上述要求时,则须修建雍水坝或拦河坝,用来抬高水位以满足取水要求。
无坝引水枢纽主要由进水闸、冲沙闸、沉沙池及上下游河岸整治等水工建筑物组成;有坝取水枢纽通常由雍水坝(或拦河闸)、进水闸、冲沙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