潍坊名人大全 (精选范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冯惟敏(1511-1578),字汝行,号海浮,又号石门,散曲作家,临朐人。他乡试中举后,屡试不第。1562年(明嘉靖四十一年),入京谒选,授涞水知县。任内体恤民情,不附权贵。1565年(嘉靖四十四年) 被谪为镇江府学教授。1569年(隆庆三年)春,调任保定通判,编修府志时因搜集受迫害而死的前兵部员外郎杨继盛遗文,条陈保定利害十六事,得罪当道。

1571年(隆庆五年)末,改任鲁王府审理,辞免未赴任。次年春,弃官回临朐,于海浮山下老龙湾畔建“即江南”亭,致力创作,颐养以终。其著述有《海浮山堂词稿》、《石门集》,主纂嘉靖《临朐县志》、万历《保定通志》等,其中不乏伸张正义、尊重史实的佳作。对后世影响较大者数散曲集《海浮山堂词稿》,其中《农家苦》、《忧复雨》、《刈麦有感》等,反映了他体察民隐,对农民疾苦的同情心。另一些作品,或讽贪、或刺虐、或戳弊、或揭恶,均为警世醒民之作。故王士祯评其散曲“独为杰出”。他的杂剧《僧尼共犯》,通过僧尼私通,后经官府判为夫妻的故事,指出“男女居室,人之大伦”、“传流后嗣,繁衍至今”,乃天经地义之事。他以此向假道学公开宣战。他出身于宦门,贵族公子之习难以尽脱,在其著作中,也有一些风花雪月之类的作品。

张择端(1085-1145) 字正道,又字文友,宋代画家,东武(今诸城)人。

他自幼好学,早年游学汴京(今河南开封),后习绘画。宋徽宗时供职翰林图画院,专事绘画。是北宋末年杰出的现实主义画家。其作品大都失传,存世《清明上河图》、《金明池争标图》,为我国古代的艺术珍品。

《清明上河图》本是进献给宋徽宗的贡品,流传至今已有800多年的历史。其主题主要是描写北宋都城东京市民的生活状况和汴河上店铺林立、市民熙来攘往的热闹场面,描绘了运载东南粮米财货的漕船通过汴河桥涵紧张繁忙的景象。作品气势恢弘,长528.7厘米、宽24.8厘米。画有587个不同身份的人物,个个形神兼备,并画有13种动物、9种植物,其态无不惟妙惟肖。这件现实主义的杰作,是研究北宋东京城市经济及社会生活的宝贵历史资料。《金明池争标图》描绘的是皇帝带领近臣到金明池观水战、赛龙舟的热闹场面。图长28.6厘米、宽28.5厘米,略呈正方形。小小的画面,把周围9里多的池面及池岸边的景物悉数摹画下来。着重描写池中的大龙舟及周围的小船,用动静结合的手法,概括地绘出了金明池的全部景色和皇帝观看争标的场面,画面紧凑,结构严谨,主题突出。

这两件作品现存北京故宫博物院。

王统照 (1897.2.9-1957.11.29) 字剑三,曾化名王恂如,笔名有剑先、容庐、健先、提西、鸿蒙、息庐、默坚、霭骞等,现代著名作家、诗人,诸城市相州镇相州一村人。他出身于封建地主家庭。5岁入家塾,7岁丧父。在母亲倾心教养下,潜心习读四书、五经。十一二岁开始接触《新体地理》、《历史教科书》、《笔算数学》等新课本。其间,考入县城高小,1913年毕业。后考入济南省立第一中学。七八月间,回乡度假,试写章回体小说《剑花痕》。1916年,为纪念反对帝制、再造共和一周年,编写话剧《云南起义》,自饰蔡锷。1918年,到北平考入中国大学英国文学系,被推选为学报编辑。同年,在《妇女杂志》上发表第一篇白话短篇小说《纪念》。翌年“五四”运动,参加了火烧赵家楼的示威活动。1920年冬,与郭绍虞、郑振铎、耿济之等12人,发起组织文学研究会。次年1月研究会正式成立后,他始终为该会努力工作。

1922年7月,他大学毕业,留校任教。10月,出版第一部长篇小说《一叶》,被列为文学研究会丛书。1925年,第一部诗集《童心》问世。1927年春,举家迁居青岛,他先后在青岛铁路中学、市立中学任教。1931年3月,应好友宋介之邀去东北,实地考察了城乡各阶层的社会状况,写成反映东北人民痛苦生活的散文集《北国之春》。1933年9月,《山

雨》出版。这部小说生动真实地再现了军阀混战、兵匪灾荒下的北方农村,在当时的文学界引起轰动。出版后,被国民党当局查禁发行,他亦受到胁迫,于1934年初离青岛返故里,变卖田产,聚资旅欧,3月启程。次年春回国,在青岛创办《避暑录话》周刊,年底,参加上海文化界抗日救国会。1936年,担任《文学》月刊主编,与鲁迅、茅盾、巴金等21人名发表了《文艺界同仁为团结御侮与言论自由宣言》。之后,创作和出版了散文

集《青纱帐》、诗集《夜行集》、长篇小说《春花》等。1937年秋,全家迁至上海。此时,他虽身陷“孤岛”,但仍意气昂扬地从事文学活动。1938年起,应聘在暨南大学任教。 1941年12月8日上午,日本兵冲进上海租界,他坚持为学生上完最后一课,学校就此停办。次年,化名王恂如,到开明书店当编辑。生活相当拮据,但仍嘱家人不可丧志屈敌。1945年夏,全家迁回青岛。他为《民言报》主编副刊《潮音》。1946年8月,被聘任为山东大学中文系教授。次年夏,因支持以该校学生为骨干的反饥饿爱国运动,遭到校方解聘。

1949年7月,他赴北平 (今北京) 参加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

1950年起,先后任山东省人民政府委员、省文教厅副厅长、省文联主席、省文化局长,还当选为第一、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全国文联委员、全国作协理事等。其间,著作有诗集《鹊华小集》、评论集《炉边文谈》等。1957年11月29日,病逝于济南。中共山东省委送了挽联:“文艺老战士,党的好朋友。”

王寿彭(1875.4-1929.7) 字次篯,清末状元,山东大学创始人,潍县(今潍城区)西南关人。他出身于城市贫民家庭。幼年在家乡读书,后应科举考试,在县、府试中名

列案首。1901年(清光绪二十七年)乡试中举人。1903年(光绪二十九年)连捷进士第一名中状元,授翰林院修撰。入“进士馆”学习法政。

1905年(光绪三十一年),他随载泽、端方五大臣被派赴日本考察政治、实业、教育等,回国后写了《考察录》一书。1910年(宣统二年),出任湖北省提学使,曾创办“两湖优级师范学堂”,为两湖培养了一批教育人才。他在兼署藩篆期间,创立预算制度,并制定学款独立章程,使办学经费专款专用,为全国之首创。

辛亥革命后,他回到北京。民国初年,任山东都督府和巡按使署秘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