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上饶县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五次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上饶县中学2020届高一年级寒假第五次月考
历史试卷
命题人:何志刚时间:60分钟总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4分,共6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
1. “先王之法,立天子不使诸侯疑焉,立诸侯不使大夫疑焉,立嫡子不使庶孽疑焉。
”材料反映的是
A. 禅让制
B. 宗法制
C. 三公九卿制
D. 郡县制
【答案】B
【解析】题干中的“先王之法”指的是依据周人创制的宗法制原则继承爵位,贵族的嫡长子是唯一合法的继承人,此制度的本意是以这种血缘的亲疏来继承的制度不会带来纷争,故选B;ACD都不能反映血缘关系,故排除。
点睛:本题重点是文言文的阅读理解能力。
文言文阅读是考生学习古代历史的一个重要难点,需要平时注意积累,因为缺乏上下语境,一般就是从史料中截取其中的一句或几句,来考查考生从中获取信息的能力,这种情况下,考生不必非要追求将材料像语文学习一样逐字逐句的翻译,只要明白大概意思即可,然后与所学相关知识或者通过选项寻找蛛丝马迹,建立起材料与所学之间的联系,从而准确作答。
2. 汉代著名史学家司马迁在《史记·李斯列传》中有一段关于秦朝的评论说:“秦无尺土之封,不立子弟为王,功臣为诸侯者,使后无战攻之患。
”下列对题目材料信息的本质理解,最准确的是
A. 肯定了秦朝统一的历史意义
B. 客观评价了秦朝确立皇帝制度的作用
C. 敏锐地指出了分封制的弊端
D. 肯定了秦朝地方行政体制建设的功效
【答案】D
【解析】“无尺土之封,不立子弟为王”说明秦朝没有实行分封制,“功臣为诸侯者,使后无战攻之患”指不分封而实行郡县制,就避免了后世可能出现的统治集团内部纷争,所以肯定了秦朝的制度创新,故选D;AB与题意无关,C不是题目要表达的主旨,故排除ABC。
3. “唐太宗在未登极前,曾做过尚书令,及太宗即位,朝臣无敢再当尚书令之职,因此尚书省长官尚书令常虚悬其缺(意指空缺)。
”这从根本上反映出唐代
A. 宰相制度有名无实
B. 皇权至高无上
C. 三省六部制不完善
D. 深受避讳影响
【答案】B
【解析】由于唐太宗在未登极前,曾做过尚书令,当其继位之后没有人敢当尚书令之职,是有避讳意识的影响,根本上反映的是皇帝至高无上的权力,故选B;AC与题意无关,D不是本质问题,故排除ACD。
4. 欧阳修这样描述一位官员的言行:“常与知州争权,每云‘我是监郡,朝廷使我监汝’。
”这位北宋官员应该是
A. 通判
B. 枢密使
C. 三司使
D. 转运使
【答案】A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通判
【名师点睛】宋代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措施:
(1)中央官制:二府三司制,二府指中书门下(掌行政)和枢密院(掌管军政,只有调兵权,统兵权归三衙);三司(掌管财政)
(2)选官制度:实行科举制度,国策是重文轻武,使文人阶层壮大,也使选官过冗过滥。
实行恩荫制度,后来王安石变法时有所改变。
(3)谏议制度:出现独立谏官机构——谏院。
(4)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收精兵。
削实权、制钱谷。
5. 《清史稿》记述,清代内阁“沿明旧名,例称政府”,但“内阁实权,远不逮明”,“内阁宰辅,名存而已”。
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A. 清朝前期以武立国
B. 新的权力机构出现
C. 贵族特权不断削弱
D. 六部分掌行政权力
【答案】B
【解析】题干意思是说清朝时候的内阁有明朝的名称,但是权力却远远不及明朝,内阁首辅也是只有其名而已,原因在于当时出现了新的中枢机构——军机处,故选B;ACD与题意不符,故排除。
6. 亚里士多德在《雅典政制》中说,:“(他)采取曾是最优秀的立法,拯救国家,消除了过分专制的寡头政体,解放平民,使其免于奴役,并建立了平民政体的祖制。
”材料中的“他”指
A. 梭伦
B. 克里斯提尼
C. 柏拉图
D. 伯利克里
【答案】A
【解析】“解放平民,使其免于奴役”指的是梭伦改革中废除了债务奴隶制,“建立了平民政体的祖制”指梭伦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基,故选A;BCD均与题不符,故排除。
点睛:这一题属于新情境式材料选择题,这类题在教材中有知识依托,但是题干中的材料是考生所不熟悉或者没有见过的,考生需要将材料阅读后准确把握材料主旨,再结合所学知识对所有选项进行推理和分析,才能够准确作答,所以这类题对考生的能力要求较高,而这又是高考特别注重考查的题型,所以建议考生多关注这类习题的训练和积累。
这一题关键是找准有效信息,然后根据所学雅典民主政治中的人物进行分析。
7. 秦汉时期和罗马帝国时期是东西方文明的重大发展和成熟时期。
这里的“文明发展”和“成熟”的含义分别是
A.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建立,罗马法律建设形成完备体系
B. 三公九卿制度建立,罗马法律形成完备体系
C.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建立,罗马开始颁行成文法
D. 三公九卿制度建立,罗马开始颁行成文法
【答案】A
【解析】“文明发展”指的是中国秦汉时期是我国古代政治文明——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时期,“成熟”指的是古代罗马帝国法律体系的成熟,故选A;B中的三公九卿制属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一部分,故排除B;C错在了“开始”,D中的表述都不能准确体现题干要求,故排除CD。
点睛:概念学习和理解是历史考试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因为有些题目就是在偷换概念,考生如果不是很熟悉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就很难做对,在考题选项设计中的偷换概念中导致理解失误而丢分。
还有的题涉及的是几个概念的区分和准确理解,只有把握每个概念的具体含义才可以,这需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就深入理解才能做对。
这一题实际上是在考查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和罗马法这两个概念。
8. 2010年3月1日,中国驻英国大使刘晓明向英国外交部礼宾司司长兼外交使团副典礼官马丁递交国书副
本。
刘大使应该将国书的正式文本递交给英国的
A. 议会
B. 国王
C. 首相
D. 内阁
【答案】B
【解析】刘大使应该将国书的正式文本递交给英国的元首,即国王,因为国王代表英国,故选B;ACD均不符合史实,故排除。
9. “任何一级政府都是不可信任的,但是级别越高、距人民越远、权力越集中和强大的政府,越需要特别的限制。
”因此,1787年的美国宪法规定
A. 实行联邦体制加强中央集权
B. 贯彻制衡原则实行三权分立
C. 两党互相制约避免一党专政
D. 人民选举总统体现民主精神
【答案】B
【解析】“级别越高、距人民越远、权力越集中和强大的政府”在美国就是指联邦政府,“特别的限制”在1787年宪法里就表现为实行三权分立,防止权力的过分集中,故选B;ACD与题意不符,故排除。
10. 1840年英国发动的鸦片战争,从当时的世界潮流来看,它的性质属于
A. 侵略与反侵略的战争
B. 维护主权的正义与非正义的战争
C. 东西方的一次决战
D. 工业文明国度与农业文明国度的较量
【答案】D
.....
..........
考点: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鸦片战争。
11. 中国工农红军取下八角帽,摘下红五星,穿上国民革命军军服,是在
A. 国民大革命时期
B. 国共十年对峙时期
C. 抗日战争时期
D. 解放战争时期
【答案】C
【解析】题干所述是指中国工农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八路军或者新四军,这是发生在国共第二次合作抗日的时候,根据所学可知发生在抗日战争时期,故选C;ABD不符合题意,故排除。
12. 1979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宣布采用和平方式统一祖国的方针。
下面两图的转变,可以说明
①解决台湾问题的时机已经成熟
②中国政府统一台湾的方式发生了变化
③中国原则的坚定性和策略的灵活性
④中国政府承诺放弃使用武力
A. ②③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A
【解析】由第一幅图的“解放”到第二幅图中的“《告台湾同胞书》”是指台湾问题由主张武力解决到主张和平解决,意味着统一台湾的方式发生了变化,但是解决台湾问题的大方向没有改变,故A符合题意;这并不意味着时机已经成熟,也不意味着中国政府放弃使用武力,故①④不符合题意,所以排除。
13. 1917年,俄国布尔什维克领导人加米涅夫曾这样说:“我认为列宁同志是不对的,他说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已经结束。
我认为它还没有结束……说资产阶级民主制已丧失了实行民主的一切可能性还为时过早。
”他的这番言论主要针对列宁
A. 发动二月革命的主张
B. 退出帝国主义世界战争的想法
C. 采用暴力革命的方式
D. 提出转变革命任务的要求
【答案】D
【解析】由“列宁同志是不对的,他说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已经结束”、“说资产阶级民主制已丧失了实行民主的一切可能性还为时过早”可以看出其言论是针对列宁主张把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过渡为社会主义革命的任务,故选D;ABC不符合题意,故排除。
14. “求同存异”的原则体现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哪一内涵?
A. 不以国家利益的冲突与否来决定亲疏
B. 放弃与他国的冲突,在妥协基础上达成利益一致
C. 超越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差异来解决问题
D. 放弃冲突,以利益交换达成妥协
【答案】C
【解析】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改变了建国初期带有意识形态色彩的外交政策,是新中国外交成熟的标志,“求同存异”原则继承和发展了这一精神,故选C;任何国家的外交的出发点都是维护国家利益,ABD表述错误,排除。
15. 2011年国际关系领域出现了“春”(利比亚等中东乱局)、“夏”(英国伦敦社会骚乱)、“秋”(美国纽约“占领华尔街”行动)、“冬”(朝鲜最高领导人金正日逝世)等重大事件。
这些事件的背后反映出当今世界形势呈现
A. 乱象丛生,危机重重
B. “一超多强”的格局开始被打破
C. 国际恐怖主义威胁世界和平
D. 缓和与紧张、和平与动荡并存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材料体现了当今世界形势总体上趋于缓和,和平与发展日益成为时代的主流。
但地区冲突和局部战争时有发生,世界呈现缓和与动荡并存的局面。
故选D。
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两极格局瓦解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当今国际局势
二、非选择题(40分)
16. 国歌代表了一个国家的民族气质和精神面貌,通常在隆重的集会、国际外交仪式等重要场合演奏。
材料一1911年清政府制定了《大清帝国国歌》,是我国第一首正式的国歌,国歌名为《巩金瓯》。
歌词是:巩金瓯,承天帱,民物欣凫藻,喜同袍,清时幸遭。
真熙皞。
帝国苍穹保,天高高,海滔滔。
(注:金瓯在中国古代比喻疆土之完固。
)
材料二1912年元旦,以孙中山为首的中华民国临时政府颁布了由沈恩孕作词,沈彭年作曲的《中华民国国歌》。
歌词是:“亚东开化中华早,揖美追欧旧邦新造,飘扬五色旗国荣光,锦秀山河普照,我同胞鼓舞文明,世界和平永保。
”
材料三1949年9月27日全国政协第一届会议通过决议,决定以1935年田汉作词、聂耳作曲的《义勇军进行曲》作为代国歌。
1982年12月4日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确定《义勇军进行曲》为国歌。
材料四2009年全国政协十一届二次会议开幕式决定将原来的“奏国歌”改为“唱国歌”。
由此国歌歌词是否要修改的问题也成了政协委员们的讨论话题。
对此,著名主持人倪萍委员在2009年政协会议上直言:“全国各族人民万众一心,冒着敌人的炮火迎来幸福的今天,那段历史不可磨灭,需要我们永世铭记在心。
我认为歌词没有过时,也没有更好的词语能代替它了。
”
(1)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分析,清政府和中华民国国歌分别表达了怎样的愿望?结合史实说明其意图
是否实现?
(2)结合材料三说明《义勇军进行曲》创作的背景是什么?新中国成立时为什么要以这首歌作为国歌?
(3)结合材料四,说明21世纪的今天,我们依然用《义勇军进行曲》作为国歌有何意义?
【答案】(1)清政府:为腐朽没落的清王朝歌功颂德,祈祷它疆土永保。
其意图没有实现,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
中华民国:表达了向西方学习,建立民主共和国,祈祷世界和平的心愿。
结果被袁世凯窃取了革命果实,资产阶级共和国道路未成功。
(2)背景:日本扩大在中国的侵略,中华民族危机日益加深。
原因:①《义勇军进行曲》在国际上享有盛誉;②音乐旋律高亢激昂、铿锵有力且易于传唱,充满艺术魅力;③新中国成立后形势严峻,中国人民和新生政权都要居安思危,都要时刻具有忧患意识和紧迫感。
(3)意义:它能时刻提醒国人不忘历史,居安思危,勿忘国耻,进一步鼓舞人们的爱国主义热情,投入到社会主义建设中去。
【解析】(1)需要结合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回答。
清政府:由材料一中的“巩金瓯,承天帱”、“民物欣凫藻,喜同胞,清时幸遭”可以得出其愿望是为腐朽没落的清王朝歌功颂德,祈祷它疆土永保。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其意图没有实现,因为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
中华民国:由材料二中的“揖美追欧旧邦新造,飘扬五色旗国荣光,锦秀山河普照”、“我同胞鼓舞文明,世界和平永保”可以得出其愿望是表达了向西方学习,建立民主共和国,祈祷世界和平的心愿。
由所学知识可知,其结果被袁世凯窃取了革命果实,资产阶级共和国道路未成功。
(2)背景:题目要求“结合材料三说明”.由材料三中的“1935年田汉作词、聂耳作曲的《义勇军进行曲》”可知当时日本正扩大在中国的侵略,中华民族危机日益加深。
原因:需要结合所学知识从《义勇军进行曲》本身和新中国成立后所面临的的国内外形势等角度思考即可。
具体来说,①《义勇军进行曲》在国际上享有盛誉;②音乐旋律高亢激昂、铿锵有力且易于传唱,充满艺术魅力;③新中国成立后形势严峻,中国人民和新生政权都要居安思危,都要时刻具有忧患意识和紧迫感。
(3)意义:题目要求“结合材料四”说明。
由材料四中的“全国各族人民万众一心,冒着敌人的炮火迎来幸福的今天,那段历史不可磨灭,需要我们永世铭记在心”和我国建设社会主义这一现实可知,《义勇军进行曲》能时刻提醒国人不忘历史,居安思危,勿忘国耻,进一步鼓舞人们的爱国主义热情,投入到社会主义建设中去。
17.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他废除了所有的封建国家和王国,将广阔的国土划分为若干行政区,每一行政区都配备一批由中央政府任命,并向中央政府负责的官员。
他还解除了除他自己军队之外的所有士兵的武装;下令迁徙各国的旧贵族到首都,以便监视他们;把秦国原来的卫戍部队派到全国各地。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材料二直接民主制度唯有在领土狭小的城市国家(城邦)中才有可能。
在这些国家中,乡居的公民进城参加公民大会可以朝出暮归,人们相互间比较熟悉,一国政务比较简单,易于在公民大会中讨论和表决。
在领土广阔的国家,这些条件是全不具备的。
——《顾准文集》材料三未经议会同意,国王无权废除法律或停止法律的执行;未经议会同意,国王不能征税;国王不能干涉议会的言论自由。
——《权利法案》(1689年)材料四联邦主席的职位属于普鲁士国王,称为“德意志皇帝”。
“皇帝以帝国的名义宣战或媾和,同外国缔结条约”,“宰相只对皇帝负责”。
——《德意志帝国宪法》(1871年)(1)材料一中的“他”指的是谁?指出“他”在地方推行的政治制度。
(2)根据材料二,分析雅典直接民主制度形成的原因。
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雅典民主政治的认识。
(3)根据材料三和材料四,指出英、德两国君主立宪制度的主要不同之处。
【答案】(1)“他”:秦始皇。
制度:郡县制。
(2)原因:小国寡民(或城邦体制)。
认识:使雅典在精神文化领域取得了辉煌成就,开启了西方民主政治的先河,影响了近代西方民主制度的建立;范围有限,是成年男性公民的民主;抽签选举和轮番而治的做法易导致国家权力的滥用和误用。
(3)不同之处:英国王权受法律制约,议会是国家权力的中心;德国皇帝集大权于一身,专制色彩浓厚,而议会的地位和作用较小。
【解析】(1)“他”:由材料一中的“废除了所有的封建国家和王国”、“每一行政区都配备一批由中央政府任命,并向中央政府负责的官员”、“解除了除他自己军队之外的所有士兵的武装”、“把秦国原来的卫戍部队派到全国各地”等信息可以得出“他”是指秦始皇。
制度:由材料一中的“废除了所有的封建国家和王国”、“每一行政区都配备一批由中央政府任命,并向中央政府负责的官员”等信息可以得出是郡县制。
(2)原因:题目需要“根据材料二”分析。
由材料二中的“直接民主制度唯有在领土狭小的城市国家(城邦)中才有可能”、“在领土广阔的国家,这些条件是全不具备的”等信息可以得出其原因是小国寡民(或城邦体制)。
认识:需要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根据所学雅典民主政治的相关知识从积极和消极两个角度思考。
具体来说,它使雅典在精神文化领域取得了辉煌成就,开启了西方民主政治的先河,影响了近代西方民主制度的建立;范围有限,是成年男性公民的民主;抽签选举和轮番而治的做法易导致国家权力的滥用和误用。
(3)不同之处:题目需要“根据材料三和材料四”回答。
由材料三中的英国国王和议会的相关规定可知,英国王权受法律制约,议会是国家权力的中心;由材料四中的德国皇帝的相关内容再结合所学《1871年宪法》中关于议会的规定,可知德国皇帝集大权于一身,专制色彩浓厚,而议会的地位和作用较小。
点睛:比较的学习方法可以理解为是根据一定的标准,对两个或两个以上有联系的事物进行考查,寻找其异同,探求普遍规律与特殊规律的方法。
在我们的历史学习中,经常会遇到相似的概念或者事件,通过比较可以更好的掌握这些知识,尤其是在复习时,更应该提倡用比较的方法来复习相关基础知识,这有助于我们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这一题综合考查了古代中国的君主专制政体和古代雅典的民主制政体、近代英国和德国的君主立宪政体的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