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第二十章原文及翻译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老子第二十章原文及翻译
【原文】
唯之与阿①,相去几何?善之与恶②,相去若何?人之所畏,不可不畏。

荒兮,其未央哉③!
众人熙熙④,如享太牢⑤,如春登台⑥。

我独泊兮,其未兆⑦;沌沌兮⑧,如婴儿之未孩⑨;儽儽兮,若无所归B10。

众人皆有余,而我独若遗B11。

我愚人之心也哉B12!俗人昭昭,我独昏昏B13。

俗人察察,我独闷闷B14。

澹兮其若海,飂兮若无止B15。

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似鄙B16。

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B17。

译文
应诺和呵斥,相距有多远?美好和丑恶,又相差多少?人们所畏惧的,不能不畏惧。

这风气从远古以来就是如此,好像没有尽头的样子。

众人都熙熙攘攘、兴高采烈,如同去参加盛大的宴席,如同春天里登台眺望美景。

而我却独自淡泊宁静,无动于衷。

混混沌沌啊,如同婴儿还不会发出嘻笑声。

疲倦闲散啊,好像浪子还没有归宿。

众人都有所剩余,而我却像什么也不足。

我真是只有一颗愚人的心啊!众人光辉自炫,唯独我迷迷糊糊;众人都那么严厉苛刻,唯独我这样淳厚宽宏。

恍惚啊,像大海汹涌;恍惚啊,像飘泊无处停留。

世人都精明灵巧有本领,唯独我愚昧而笨拙。

我唯独与人不同的,关键在于得到了“道”。

〔注释〕①唯:诺,指服从听命的语声,其声音低。

阿:呵斥的声音,其声音高。

②善:帛书甲乙本均作“美”,二字义相通。

③荒:广漠开阔。

央:
《广雅·释诂》:“央,尽也。

”④熙熙:喜乐、高兴;王弼注:“众人迷于美进,惑于荣利,欲进心竞。

”⑤享:帛书甲乙本作“乡”,通古字“饗”,指吃、食。

太牢:古代祭祀社稷时隆重丰盛的具有牛羊猪三牲之肉的筵席。

⑥如春登台:就像登上春和景明的亭台眺望春色。

⑦我:此处泛指体道修己之士。

泊:恬淡、宁静。

兆:显示炫耀征兆、迹象。

⑧沌沌兮:马叙伦《老子校诂》说:“沌、纯、忳并借为惇。

《说文》曰:惇,厚也。

恽,重厚也。

恽惇今通作浑沌。

此三字当在‘若(如)婴儿之未咳(孩)’上,所以形容婴儿浑沌未分,不知咳笑,与儽儽兮对文。

”依马叙伦之说移此。

⑨孩:古文作“咳”;《说文》:“咳,小儿笑也。

”⑩儽:同“㒍”,《广雅·释训》:“㒍㒍,疲也。

”引申为疲倦闲散的意思。

⑪有余:有剩余。

遗:不足。

⑫愚:老子认为的一种淳朴、浑厚的状态。

⑬昭:王弼注:“耀其光也”;释德清注:“昭昭,谓智巧观于外也。

”昏:昏昧。

⑭察:清也(《尔雅·释言》);任继愈注:“察察,严苛”(《老子新译》)。

闷:浊。

⑮澹:《说文》:“澹,水摇也”;澹兮:深不可测(范应元注)。

飂:《说文》:“飂,高风也。

”⑯以:王弼注:“以,用也。

”顽:《广雅·释诂》:“顽,钝也。

”鄙:鄙陋。

⑰母:指“道”。

“食母”即吃母亲的饭,吸取大道以自养(高亨《老子注译》)。

〔赏析〕本章老子首先指出“唯”与“阿”相差甚微,“善”与“恶”也相差不多。

然后老子说到“我”与“众人”的差别:我独泊兮而众人熙熙,我独若遗而众人皆有余,我独昏昏而众人昭昭,我独闷闷而众人察察;但按“唯”与“阿”相差甚微来看,道通为一,万化一途,我与众人又能相差多少?人之所畏,(我)也不可不畏。

由此,接上章老子“言治国之道”,此章“言修己之道”(魏源《老子本义》)。

那么,此章老子的“修己之道”又有些什么特色?其特色是这里的“修己之道”,老子掺入了“相对主义”;这即如近人古棣、周英在《老子校诂》中说的:“这一章还表现了相对主义倾向。


这种相对主义,庄子有过相当精彩的论述。

他说:人睡潮湿处要患腰疾或半身不遂,泥鳅也会这样吗?人上高树会惊恐,猿猴也会这样吗?这三种动物的生活习惯以谁为正常呢?人吃肉,鹿吃草,蜈蚣吃小蛇,乌鸦吃老鼠,这四种动物到底谁的口味合标准?西施与毛嫱,鱼见了就要深入水底,鸟见了就要飞向高空,鹿见了就要骤速奔跑,而人认为是最美的,这四种动物究竟哪一种审美才算是标准的呢(《庄子·齐物论》)?由此,庄子认为标准难定。

再以此推到“仁义之端、是非之途”(善恶、美丑),也是“樊然淆乱”,标准难以分别辨知。

由这种相对观溯源到《老子》那里,于是可找到老子说的“唯之与阿相去几何”这样的话。

由于标准难以辨定,所以也就没有真正的稳定性和质的规定性。

庄子接下讲到:细小的草茎与粗大的房柱(莛与楹),传说中的丑人与吴王的美姬(厉与西施),宽大狡诈奇怪妖异(恢恑憰怪)种种差别,从“道”的观点来看都可通而为一(道通为一)(《庄子·齐物论》)。

再由此溯源到《老子》那里,也就可看到老子“唯之与阿,相差甚微”的说法。

有了这种相对观,所以老子也不怕将“我”推向社会,并形成这种反差:众人熙熙而我独泊,众人有余而我若遗,世人昭昭而我独昏昏,世人察察而我独闷闷。

而这种反差,按老庄“道通为一”来看,又未必如此强烈。

于是唐朝白居易替老庄道家来说明这点,他在《效陶潜体诗十六首》中说到:“南巷有贵人,高
盖驷马车。

我问何所苦,四十垂白须。

答云君不知,位重多忧虞。

北里有寒士,瓮牖绳为枢。

出扶桑藜杖,入卧蜗牛庐。

散贱无忧患,心安体亦舒。

东邻有富翁,藏货遍五都。

东京收粟帛,西市鬻金珠。

朝营暮计算,昼夜不安居。

西舍有贫者,匹妇配匹夫。

布裙行赁舂,短褐坐佣书。

以此求口食,一饱欣有余。

贵贱与贫富,高下虽有殊。

忧乐与利害,彼此不相逾。

是以达人观,万化同一途。

”这样,经掺入相对主义(道通为一、万化一途)的修己之道分析,这人之昭昭察察(朝营暮计算)比“我”之淳淳闷闷也优不了多少,有时候说不定淳淳闷闷、愚愚钝钝还更要好些,如清朱克敬在《雨窗消意录》甲部卷三中讲到:“某翁被乡人皆怪其蠢然而厚福”,而“其福正以蠢也。

此翁淳淳闷闷,无计较心;悠悠忽忽,无得失心;落落漠漠,无爱憎心;坦坦平平,无偏私心;人或凌侮,无争竞心;人或欺绐,无机械心;人或谤詈,无嗔怒心;人或构害,无报复心”,所以终生有福。

如此,推及老子的“昏昏闷闷”,不正是一种极好的“修己之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