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家庭心理学——我的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的家庭⼼理学——我的家
我的家庭⼼理学
第⼀章我的家庭成员和家⼈的沟通
如中国很多家庭⼀样,我的核⼼家庭⼀直和⽗亲这边的联系较多,⽽且在我成长的⼤部分时间⾥我们居住在⼀起,是由亲属同住组成的⼤家庭。

我的家庭成员如图⼀所⽰,包括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叔叔婶婶、堂哥和姐姐,堂妹和我,正好是⼗个⼈,我们常开⼼的说道:“我们家是个⼗全⼗美的家庭”。

图⼀家庭结构图
叔叔在刚成年后就来北京打拼,⽩⼿起家,慢慢的事业开始有了起⾊,有了⾃⼰的建筑公司。

直⾄今⽇家⾥⼏乎所有⼈都在各司所长以协助他,哥哥、姐姐⼤学毕业后,也分别担任会计、电脑员加⼊了其中。

所以家⾥很多⼈承担着双重⾓⾊,有可能是⼯作中的上下级,也是家庭中的亲⼦关系。

这种⼯作和家庭相联系的情况会让家庭成员之间的联系更密切,但相对于普通家庭也会有新的挑战和摩擦,需要家庭成员更多的理解、包容和合理经营。

我的家庭经历了很多年的磨合期,经济状况现在⼜稳定,沟通⼤体上是顺畅⼜和谐的。

由于爷爷对于同龄⼈来说是很幽默、前卫的,所以家庭整体氛围都很轻松、愉快。

虽然家⾥世代都是农民,家⾥还是留有很多传统思想,但是“寝不⾔、饭不语”的思想还是被抛弃了,⼀般吃饭的时候家⾥⼈都从⾃⼰的岗位上赶回,这时就是家⾥沟通最多的时候,会分享彼此之间最近发⽣的趣事,还会掺杂着⽃嘴和⼩“吵闹”,例如今天的菜太淡了吧!(其实是没放盐),当然很多时候很会夸夸当天的菜品,其乐融融,不亦乐乎。

所以我认为我家的沟通⽅式还是很有趣、有效的,家庭成员都在家时以⼝头的⾯对⾯沟通为主,。

第⼆章从婚姻、两性⾓度看我的家:谈⽗母的爱情和婚姻调试⼩的时候总能听⼀个远⽅姑姑说,我的存在需要感谢她,那时候很纳闷和不解。

长⼤了后对婚姻有了初步的了解,从⽗母及他⼈的谈话中⽅得知,原来⽗母是由那位姑姑介绍相亲认识的。

⽗母是六七⼗年代的⼈,家⾥⼏乎都是世世代代的农民,虽然“媒妁之⾔,⽗母之命”已经不是硬要求,婚前⾃由恋爱盛⾏,传统择偶条件⼤多消失。

但是从他们的⼝中,我还是能感受到她们婚姻中传统思想的影⼦。

当时⽗亲家⾥以务农为⽣,但只有叔叔和爸爸两个孩⼦,叔叔早年就外出打⼯,奶奶⾝材矮⼩,家⾥劳动⼒紧缺;母亲家⾥靠外公教书为⽣,但母亲有三个姐妹,⼀个弟弟。

外婆患有精神疾病,⼏乎不参与家⾥的事务劳作,⽽且外公⼉时就患有腿疾,所以家⾥的⼤⼩事务⼏乎都由母亲及⼏个姨母负责,成就了母亲吃苦能⼲的性格和家⾥、⽥⾥⼤⼩事的技能。

因此,爷爷奶奶当时就看中了⾝材⾼⼤、能做事的母亲,听说外公抚摸着⽗亲当时满茧的双⼿时,也直夸是个勤劳的孩⼦,⽗母的婚姻就奠基在他们双⽅⽗母的互相满意、认可上。

可能是基于当时的年代背景和双⽅家庭情况,⽗母的爱情是现实主义、是理性的。

⾃从我记事起的记忆以及⼤⼈⼝中的描述,⽗母们之间的爱情已经过了年轻时的激情期,当着⼦⼥的⾯也很少有过于亲密的举动。

但即使他们之间很少直接表达爱意,他们之间的承诺⼀直是不变的,是伴侣式、实⽤式的爱情。

虽然母亲很符合质朴、贤惠的好媳妇的形象,但由于家庭经济困难,⼩时候得了眼翳,没有条件根治导致⼀眼终⾝换疾,影响了外貌。

⽗母那个年代结婚都⽐较早,母亲⾝边的伙伴都相继谈婚论嫁了,⽽母亲⼀直犹豫⾃⼰和家庭原因都没有合适的对象。

我问母亲她的理想的另⼀半是什么样的?为什么会选择爸爸?她和我说,她不像现在的⼥⽣追求物质,看重家庭背景和样貌,只是想要找⼀个⽼实、本分的⼈安安稳稳的过好⾃⼰的⽇⼦,所以她选择了能⼒突出、为⼈忠厚但家境贫困的爸爸。

我想⽗亲也是⼀样,选择了样貌不出众但是精明能⼲、脚踏实地的妈妈。

他们在伴侣选择上符合了很多因素:
1.伴侣选择中的社会学因素——趋同性
⽗母的年纪只差了三岁,⽣活在相近不远的村⼦⾥,风俗习惯⼏乎⼀致,都属于务农为⽣,有着地地道道农民的质朴、节俭和勤劳。

他们有着共同的⽬标——通过⾃⼰劳动的双⼿让⾃⼰的家⼈过上好⽇⼦,养育⼀双⼉⼥,孝顺⾃⼰的⽗
母。

可能就是很多的共同点,让他们有很多的共同语⾔,在情感关系中很幸福,情感关系随着时间的流逝也很稳固。

2.伴侣选择中的⼼理学因素——需求互补论
由于奶奶嫁到爷爷家时,年纪尚⼩,很快就⽣了爸爸,她⾃⼰也说不太会做家务事;⼜是家⾥最⼩的⼥孩,不太懂得照顾⼈。

爸爸的姐姐在⼏岁的时候就溺⽔⾝亡了,家⾥男⽣多,爸爸⼀直起着顶梁柱的作⽤,缺少关⼼和照顾,⽽有⼀对弟弟、妹妹的妈妈就⼗分会体贴,会照顾⼈;⽽妈妈的家庭只有外公和舅舅两个男性,加上她有四个姐妹,家⾥劳动⼒很少,⼏乎⼤⼩事、精细活、粗活都要⾃⼰做,⽽爸爸当时正是年轻⼒壮的⼩伙⼦,正好两个⼈需求互补,彼此满⾜了各⾃的需要,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给了彼此很强的安全感和情感依赖。

⽗母结婚后,很长⼀段时间⾥他们都在乡下通过务农、捕鱼为⽣,但是⾃从我出⽣后他们就来到北京和叔叔⼀起做⽣意。

就像那个年代⼤部分家庭⼀样,男性在外⾯打拼、奔波;⼥性相对知识⽂化⽔平不⾼,就在家⾥照顾⼩孩、⽼⼈,在我⼩的时候叔叔的⽣意很平平淡淡,但落得家⼈团圆,⼏乎每天都可以在⼀起。

随着年龄的增长,叔叔的⽣意也⽇渐兴隆,⽗亲在外的时间也逐渐增多,有时需要在⼯地常住,⽽且随着接触⼈越来越多、越来越⼴,也逐渐注意起⾃⼰的外貌和着装,偶尔也会打牌进⾏娱乐,⽽母亲还是像很多年前来北京时⼀样⼏乎终⽇待在家⾥,⼀样的朴素、节俭、勤勤恳恳,也慢慢的显现出两性家庭观的差异。

造成婚姻不和谐的重要原因之⼀就是夫妇之间的差异:⼥⼈的终极⽬标是拥有幸福美满的家庭;⽽男⼈的终极⽬标是事业与家庭两相得意。

在我的⽗母之间也同样存在这个问题,特别是由于母亲⼀直没有⼯作,与之带来的另⼀个差异就是⽗亲的⽣活除了家⼈之外还有很多事业上的伙伴成为⽣活中的朋友,⽽母亲的⽣活总是围绕着家⾥⼏⼝⼈和⼀些鸡⽑蒜⽪的⼩事。

母亲可以理解⽗亲⼯作的⾟苦和疲劳,但是希望⼯作之余可以多陪陪家⼈,满⾜⼀家⼈团圆,但是⽗亲总想闲暇时候和朋友⼀起打牌消磨⼀下时间,缓解⼀下⼯作的压⼒。

由此出现⼤⼤⼩⼩的摩擦和争吵后,⽗母双⽅也都做了调适。

随着我和姐姐长⼤,可以各⾃独⽴,母亲多了很多时间,她会选择做⾃⼰喜欢但以前没有时间做的事。

她买了鞋底、布料⽩天纳鞋,傍晚会和邻居家的阿姨约伴跳⼴场舞。

即使家⾥其他⼈不在家的时候,母亲也可以通过⾃⼰的社交丰富⾃⼰的⽣活,偶尔
也会买写新的⾐服,⾸饰,懂得享受⽣活,为⾃⼰⽽活,更不会像年轻时⼀样由于⼀些⼩事和⽗亲唠唠叨叨,更多的理解和⽀持⽗亲;⽗亲也会注意家庭中的“⼩”事情,例如家庭成员的⽣⽇,每⼀个节⽇。

⾃觉缩短在外休闲、娱乐的时间,多陪母亲散步、聊天,也会多多赞扬母亲做的菜、多说贴⼼话,送母亲⼀些⼩礼物,经常传递对母亲爱的信息,让母亲感受到爱和家的温暖。

第三章从⼦⼥、⽼⼈⾓度看我的家:谈家庭发展周期
(⼀)养⽼
由于外公在我出⽣之前就⽣病去世了,外婆⼜有精神疾病,只能常年在安徽的乡下居住,⼤部分由姨母们以及舅舅照料和赡养,⼀直在北京的母亲也只能提供⼀些资⾦上的帮助以及电话上的嘘寒问暖,我从⼩到⼤很少体会到外婆的关怀,最多也就是寒暑假回安徽,会和母亲⼀起回去看看外婆,所以和外婆的相处就⽐较少。

可能是因为⽗亲家⾥只有⽗亲和叔叔两个孩⼦,责任分散效应较少体现,家庭⾥⼀直秉持着“百善孝为先”的理念,对爷爷、奶奶的关⼼和照料是家⾥的头等⼤事。

再加上叔叔近年来公司发展很稳定,家⾥早已达到⼩康⽔平,爷爷、奶奶就于17年搬到北京和我们⼀起居住。

爷爷、奶奶⾃⼰的反馈,或者是家族、乡下村⼦⾥的邻居,都对我们对爷爷奶奶的养⽼⾏为称赞有加,很多和爷爷奶奶年级相仿的⽼⼈都⼗分羡慕他们有⼉⼥陪伴、孝敬的晚年⽣活。

扪⼼⾃问,不论是看⽗母、叔叔婶婶对待爷爷奶奶的⽅式和态度,以及我们⼩⼀辈的⾏为,都把爷爷、奶奶永远放在家庭的第⼀位,在“孝”与“顺”上尽⼒⽽为。

1.孝
上课所学,⽼⼈⾝⼼功能随着年龄的增长会受到不同程度衰退或者损害,⼈也会变得多疑,常伴有⽆能感。

在爷爷、奶奶⾝上分别有着充分的体现,爷爷体现出⾝体素质的逐渐下降,经常⽣病,以前是⼤队队长的他,现在很多⼤⼩事都不能参与,⼼有余⽽⼒不⾜;奶奶⾝体⼀直很硬朗,但是视⼒和听⼒能⼒在很久之前就⽐较低下,所以不论是家⼈还是亲戚朋友和她交流都⽐较困难,别⼈的谈话她也难以加⼊。

经常出现⼀群⼈聊天,她在⼀旁两眼⽆神的观望的场景,长此以往,可能因为沟通不畅和⾃认为被忽视,奶奶经常多疑,认为有⼈在背后说她的坏话,偶尔记性不好,东西丢了,还会认为有⼈偷了她的东西。

所以当家⾥经济⼀稳定,可以给爷爷奶奶⼀个舒适、安全环境时,就⽴马把爷爷、奶奶接到了北京,避免了让两位⽼⼈独处⼀隅发⽣突发情况难以解决的场景,也可以希望⼉孙绕膝的亲情能让他们感觉到家的温暖,化解⼼中的孤独与寂寞。

在⽇常⽣活中,我们也竭⼒注意对爷爷、奶奶的孝。

“话聊”是⽼⼈的“神药”。

每天的吃饭时间就是⼤家放下彼此⼿中的学习和⼯作⼀起团聚的时间,更是可以和两位⽼⼈交谈的时间,不仅可以通过分享最近的新鲜事,及时让家⼈知道彼此的近况,拉近家⼈之间的距离;⽽且爷爷、奶奶以此加⼊我们的⽇常⽣活,提出他们的感受和建议,有⼀个重新社会化、⾃信⼼重建和创造的新体验,以此保持⼀个愉快的⽣活状态。

注重⽼⼈的⼼理照顾。

除了物质上的满⾜之外,⽼年⼈还需要⼦⼥的尊重和善待。

在⽣活中,⽼年⼈都希望⼦⼥能充分尊重⾃⼰的⽣活选择。

⾸先,家中,只要是有关爷爷奶奶的⼤⼩事宜,哪怕是⼀个柜⼦的挪动,⼀个碗具的更换,可以不惊动其他家庭成员,但必须提前报备爷爷奶奶,询问他们的意见,让他们体会到被重视,不论年纪多⼤,能⼒多少,仍是家中有威望的成员。

其次,家中⼀直遵循着“长幼有序”的传统,例如吃饭的时候,⼀般由我盛饭,第⼀、⼆碗饭必须先给爷爷奶奶。

不论是⽇常的吃饭,还是⼤⼤⼩⼩的宴请和酒席,都讲究座位的位置,不论你来的早晚,朝南的位置都也必须留出来给爷爷奶奶,让两位⽼⼈体会到被尊重和爱戴。

最后,⽗母总会教育我们要多陪伴爷爷奶奶,关⼼他们的⾝⼼状况,做⼀些⼒所能及的⼩事。

不论是叔叔、⽗亲,还是我们晚辈⼯作、学习回家,第⼀件事就是去爷爷奶奶房间“请安”,询问他们最近的情况,观察⼀下他们
情绪的变化,必要时帮他们排解忧郁之情,陪陪他们看看电视,我也会为他们剪指甲,掏⽿朵,做⼀些⼒所能及的事情。

即使是微不⾜道的⼩事,也可以增进他们的幸福感,体会到家⼈的温暖。

在物质上也要尽量满⾜⽼⼈的需求,让⽼⼈的⾐⾷住⾏都得到保障。

令⼈印象深刻的⼴告——五粮液集团保健酒公司黄⾦酒,⽼⼈A⼀直让⽼⼈B给他的酒满上满上,⽼⼈B满脸傲娇的说:“我⼥⼉送我的,要喝呀,让你⼉⼦买去!”从中就能体现出作为⽗母在⼦⼥年幼时,会互相⽐较⼦⼥的成绩、成就;当⼦⼥成年后,也会⽐较⼦⼥的孝⼼,⽽物质上的⽀持和表现最为直接。

在我的家庭⾥,不论是⽇常的⽔果、零⾷,还是过年过节各种亲朋好友送的⼭珍海味,⾸先要送
到爷爷奶奶的房间,供他们挑选之后我们晚辈才会品尝。

在饭桌上也是,⼀定要把当天饭桌上最有营养、最不经常吃的菜肴,先夹给爷爷奶奶。

除此之外,妈妈和婶婶很注重爷爷、奶奶的⽇常⽣活的物质⽔平,奶奶刚检查出⽩内障在我们的陪同下就做了⼿术,配了眼镜,来北京的第⼀年就配了助听器,我们晚辈隔⼀段时间就去保养。

每逢换季的时候,婶婶也会拎着⼤包⼩包的新⾐送到爷爷奶奶的房间。

其实在爷爷奶奶的年纪仍然对新奇的事物很好奇,例如我今年新发现的没事——螺蛳粉、热⼲⾯等等,不只是我们⼩孩很喜欢吃,⽼⼈也觉得不错。

特别是他们吃完之后还会和别⼈分享⾃⼰吃的新东西,相信⼼⾥⼀定很开⼼、幸福。

2.顺
⼀直以来都很个难题,就是是否要⼀味地顺从家⾥的⽼⼈。

我觉得这个问题是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爷爷年轻的时候是⽣产⼤队的队长,在乡亲们中间有着很⾼的权威和威望,上了年纪就卸了职,退休了,经常把以前⼯作中的“专制”带到家庭中来,我们晚辈就成了他“下属”。

起初,我经常会反抗,例如他认为⼀个菜好吃,就满院⼦追着我让我也吃,可是我偏偏不喜欢,就⾮不吃,他就会很难过。

后来,我也调整⾃⼰的⼼态,不管爷爷推荐的什么东西,我在他⾯前都假装尝试⼀下,即使不喜欢,也会附和他,他就会很⾃豪很骄傲的说:“看我没骗你吧!”看着他开⼼,我也会很开⼼。

⽗亲早就领会到了这⼀点,家⾥有很多⼯地上的库存材料,爷爷不经过⽗亲的同意就给卖了,⽽且秉持着农村⼈⼀贯的做法——估称重,明眼⼈⼀看就知道损失了很多钱,爷爷卖完了很开⼼,认为清了库存,但是⽗亲、叔叔也没有拆台,纷纷表⽰确实家⾥的空地变多了。

针对爷爷个⼈来说,他的三观是正的,从来不会要求我们⼦⼥做违法乱纪等违反社会主义价值观的事,只是以往的经历让他的性格变得很执拗、刻板,但他的初⼼总是好的,所以我认为在我的家庭中,在合理的范围内尽量顺从⽼⼈,使⽼⼈精神得到抚慰,我们晚辈也会很开⼼。

(⼆)教⼦
由于家⾥长辈的学历都不太⾼,⼀般都是务农、从商,所以他们注重孩⼦的学习成绩,更注重培养孩⼦的品⾏和道德,⼩时候⽗亲经常和我说;“可以不成材,但⼀定要成⼈”。

在成长的过程中,可能学习成绩的起伏不会引起长辈的过多关注,但是做了任何违法乱纪的事就会受到家⾥⼈所有⼈的批评和教导。

初中
有⼀次,放学后和同学出去玩为了不引起多余的事,就和母亲说是在学校做值⽇,没想到和同学没有串通好弄露馅了,那应该是母亲最后⼀次打我,也是记忆⾥打的最重的⼀次。

事后母亲语重⼼长的和我说,做⼈⼀定要诚信,哪怕只是⼀件⼩事都需要做到,否则以后酿成⼤祸亡⽺补牢也为时已晚。

就像这样,家⾥⼈注重培养孩⼦的诚信、勤劳、有爱⼼、善良等良好品质。

可能也是由于家⾥长辈对学业的涉猎不太多,在很多情景⽆法帮助和替我们做选择,所以从⼩就培养我们独⽴处事的能⼒,让我们在⽣活、学习各⽅⾯都能够独当⼀⾯。

他们也很少⼲涉我们晚辈的决定,不论是⼩学时,⾃⼰⽣活⽤品的选择和购买,还是⾼中⽂理选科,毕业后择校问题都是以他们的意见作为参考,再⾃⾏根据兴趣、喜好选择。

所以这种以双相沟通为基础,很民主、⾃由的成长环境,使我的性格很外向,做⼈、做事也⽐较独⽴。

虽然很多时候可能⼀件事都需要⾃⼰⼀个⼈去处理,但是家⼈都会在背后默默地⽀持和⿎励,是我坚强的后盾,也是我前⾏的动⼒。

第四章家庭危机及其应对措施
即使我的家庭经历了⼏⼗年的磨合,中间还增加了我们⼏个⼩孩,现在算是⼀个很美满、幸福的景象。

但还是有很多不可抗因素在有所影响,例如爷爷、奶奶⾁眼可见的逐渐衰⽼和与之伴随的疾病。

⾃从我上了⾼中开始,爷爷肺部的疾病就总是引发发烧、咳嗽等症状,那时候爷爷、奶奶两个⼈住在乡下,我们总是⼗分担⼼爷爷的突然⽣病,⽆⼈照料,所以家⾥⼈⼀致商量将爷爷、奶奶接到了北京。

他到了北京之后,⼀有什么突发状况,全家⼈都⾃动排班照顾,处于⾼度警惕的状态。

去年过年的时候,爷爷发烧连续很长时间,家⾥氛围就变得⼗分严肃、低沉,每个⼈的⼼情都低落到了⾕底,后来经过坚持治疗,今年得到了明显的好转。

作为晚辈,我们也逐渐调整⾃⼰的⼼态,接受爷爷奶奶会变⽼,甚⾄有⼀天会离开的事实。

但与此同时,我们也更加珍惜现有的可以陪伴在爷爷奶奶⾝边的时间,平时减少在外的娱乐活动,⼀放假就回家,多组织⼀些家庭的集体活动,尽可能的满⾜⼀切爷爷奶奶合理的要求,避免“⼦欲养⽽亲不待”的悲剧。

我想尽我们最⼤的努⼒为爷爷、奶奶做到最好,如果那令⼈难过⼀天即使到来,我们也会没有遗憾⼀些。

家,是每个⼈值得依靠的地⽅,在我幼⼩的时候,妈妈常轻轻地唱着“爸爸
是船,妈妈是帆,载着宝宝,组成幸福家庭”的歌曲,哄着我进⼊甜蜜的梦乡,每当回忆起在幼⼩时妈妈唱这⽀歌时,我不禁油然⽽⽣⼀种对家的眷恋之情。

家庭⼼理学是⼀门关于家庭⽣活的⼼理学。

通过这学期的学习,我更能了解⾃⼰及家⼈,更深层次体会到家的含义,更能正确对待家庭范围内的家庭以及个⼈,形成从⼼理学和社会学视⾓分析解决现代家庭中的实际问题的能⼒。

我相信⾃⼰带着这些成长,在以后的⽣活中可以更好的为家庭建设贡献⾃⼰的⼒量,让本是世界上最温暖的地⽅恒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