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第二单元《遵守社会规则》精品教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单元遵守社会规则
第三课社会生活离不开规则
第1课时维护秩序
1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与
价值观目标
对规则的社会功能具有高度认同感;学会换位思考、推己及人
知识目标了解社会秩序的含义;理解社会秩序是社会正常运行和人民安居乐业的保障;了解社会规则的主要类型;理解社会规则、社会秩序、社会生活三者之间的关系
能力目标正确认识自由与规则、自律与他律等关系,发展辩证思维能力;能够从不同主体利益关系及其正当性、合理性的角度,分析社会秩序、社会规则问题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社会生活需要秩序。

教学难点:社会规则维系社会秩序。

2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图片)
思考:以上图片反映了哪些方面的社会秩序?如果没有秩序,我们的生活将会怎样?
提示:这四幅图片分别反映了社会管理秩序、生产秩序、交通秩序、公共场所秩序。

如果没有秩序,我们的生活会变得混乱不堪。

教师讲述: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个过上美好生活的愿景。

有秩序才有美好的社会生活,而良好的秩序又需要规则来维护。

今天我们来学习第三课第1课时:维护秩序。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社会生活有秩序
(一)感悟社会秩序的存在
1.什么是社会秩序?
提示:“秩”指条理,“序”指次序,社会秩序就是指有条理、有次序地安排社会各
组成部分,以达到正常运转的状态。

即,社会生活的一种有序化状态。

2.常见的社会秩序有哪些?
提示:常见的社会秩序包括社会管理秩序、生产秩序、交通秩序、公共场所秩序等。

也包括经济秩序、社会公共秩序、生态文明秩序等。

(二)社会秩序的意义
活动一:雨天的校门口(多媒体展示图片)
设计意图:通过感受生活情境“校门口的交通乱象”,引导学生思考“混乱无序”带来的问题,从反面揭示“社会正常运行需要秩序”的道理,理解社会秩序的意义。

1.角色扮演:请学生分别扮演学生、家长、过路车辆驾驶者以及行人等不同角色。

2.思考“我”的主观愿望以及客观境遇分别是怎样的,再进一步思考为什么会产生混乱。

3.校门口的这种混乱状况会造成哪些影响?
提示:交通堵塞,易引发交通事故,耽误家长接送孩子的时间,也容易引发人们相互之间的矛盾。

4.你认为应如何改变这种混乱的状态?
提示:交警维持交通秩序;学校安排不同年级分时段放学;家长遵守交通规则、在路边等候孩子;学生们有序排队出校门等。

5.浏览“阅读感悟”,谈谈你对社会秩序的认识。

提示:社会秩序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在有序、整洁、安全的社会环境中,我们享有人身自由和财产安全,享有公平的发展机遇,从而能够感受到生活的美好,激发对生活的热情。

教师小结:“无序”出现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家长、行人等各有其“需要”,又不能很好地处理彼此间“需要”的关系。

每个人都有生存发展的需要,大家只有有序地占据一定的社会资源和承担责任,才能避免混乱、减少障碍、化解矛盾,从而提高社会运行效率,降低社会运行成本。

教师过渡:怎样营造良好的社会秩序呢?
目标导学二:维护秩序靠规则
(一)规则的种类、作用及含义
活动一:小组讨论——感受规则的力量(多媒体展示材料)
(1)在发生重大灾难时,人们往往遵循“妇弱优先,壮者靠后”的规则有序撤离。

(2)劳动者在找工作时,会与企业签订劳动合同,规定双方的权利与义务。

(3)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要遵纪守法,遵守社会公德、商业道德,承担社会责任。

1.结合材料和生活实际,想一想生活中有哪些常见的规则。

提示:生活中有人们约定的原则、劳动合同、道德、纪律、法律等。

2.这些规则在生活中起什么作用?(学生讨论回答)
3.如何理解规则?
教师总结:它是人们为了维护有秩序的社会环境,在逐渐达成默契与共识的基础上形成的。

生活中,调节我们行为的规则有很多,如道德、纪律、法律等。

(二)社会规则与社会秩序的关系
活动二:“一米线”的提醒(多媒体展示材料)
设计意图:通过“一米线”这一规则,以小见大,帮助学生感受社会规则是如何明确社会秩序的内容的,让社会生活各方面、各要素处于有序状态。

“一米线”,要求后面等候的人员与前面办理业务的人员保持一米的距离,不要紧跟或围拥。

这一规则有其心理学依据。

心理学研究表明,除了至亲好友之外,人与人之间的心理安全距离约为一米。

越过这个安全距离,人们就会感到紧张,觉得个人安全和隐私受到了侵犯。

遵循“一米线”规则,既是尊重他人隐私的要求,也是自身文明素养的体现。

1.日常生活中,你有类似的排队等候的经历吗?当时是什么感觉?(学生讨论回答)
2.我们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常见规则?
提示:勿在此处倾倒垃圾;前方人行横道;前方学校;公交专用道;等等。

3.如何理解社会规则对我们的影响?
教师总结:社会规则明确社会秩序的内容。

规则告诉我们应该如何安排社会生活各方面的关系;如何作为社会一员享有权利,承担责任,处理好与他人、社会的关系,从而使大家各司其职,各安其位,各尽其责,各得其所。

活动三:身边的规则——《铁路安全管理条例》(多媒体展示材料)
2014年1月1日起施行的《铁路安全管理条例》规定:在动车组列车上吸烟或者在其他列车的禁烟区域吸烟,按照违法行为的情节和后果,对吸烟行为人处500元以上2000元以下罚款;对吸烟导致列车火灾等严重后果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2016年,铁路部门规定:乘客在动车组列车吸烟,除接受罚款外,还需持本人身份证到铁路客户服务中心签订协议书,方可再次购买动车组车票。

1.想一想:动车组列车为什么要全列禁烟?为何不设吸烟车厢?
提示:从技术上分析:列车全封闭,烟雾会随着空调系统传遍整个车厢;从经济上分析:单设抽烟车厢,成本会增加,最终把成本分摊到票价里面,会损害不吸烟乘客的利益;从安全上分析:列车布满易燃物品,是火灾重大隐患。

2.铁路部门对吸烟者的处罚是强制性的还是非强制性的?为什么?
教师总结:社会规则保障社会秩序的实现。

社会规则明确了当有人破坏秩序时该如何处罚,从而保障社会的良性运行。

对违反社会规则行为的处罚,既有法律、纪律等规定的强制性措施,也有道德、风俗等包含的非强制性手段。

三、课堂总结
这节课我们认识了社会秩序和社会规则,知道了生活需要秩序,有了良好的秩序,社会才能正常运转,人民才能安居乐业;懂得了维护秩序靠规则,规则有很多,如道德、法律、纪律等。

社会规则明确社会秩序的内容;社会规则保障社会秩序的实现。

3 板书设计
维护秩序⎩
⎪⎨⎪
⎧社会生活有秩序⎩⎪⎨⎪⎧社会秩序的含义及内容社会秩序的作用⎩⎪⎨⎪⎧社会正常运转人民安居乐业维护秩序靠规则⎩⎪⎨⎪⎧社会规则的含义及内容社会规则的作用社会规则与社会秩序的关系
4 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图片、情境、新闻等形式揭示了生活需要规则、维护秩序靠规则;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了解了社会秩序的重要性,社会规则对社会秩序的作用。

社会秩序和社会规则的含义理论性较强,学生理解即可,不应作为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第2课时遵守规则
1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树立遵守社会规则的意识;培养自律意识和敬畏规则的意识;形成自觉遵守规则和维护规则的理念
知识目标了解规则与自由的关系;懂得怎样维护规则,参与改进规则
能力目标提高自律能力,敬畏规则,学会维护规则的技巧,锻炼参与改进规则的能力【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自觉遵守社会规则、维护社会规则。

教学难点:维护社会规则。

2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链接视频——违反交通规则的后果)先观看视频,再谈谈感受。

按规则办事,往往需要我们的自觉。

如果不能自觉遵守规则,对规则没有认同感和敬畏感,那么,规则的效果必然大打折扣,规则就会形同虚设。

今天我们来学习第三课第2课时:遵守规则。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自由与规则不可分
活动一:打手机的“自由”(多媒体展示材料和图片)
设计意图:通过“候车室打手机”引发争执这一事例,帮助学生理解自由的边界,感悟自由和规则的辩证关系。

1.日常生活中,你有没有类似的经历?当时的感受如何?(学生讨论回答)
2.你如何看待这位男士打手机的“自由”?
提示:这位男士有打手机的自由,但是他在行使自己的自由和权利时,应该尊重他人合法的自由和权利。

教师总结:打手机是我们的权利和自由,但在公共场所,他人拥有安静的环境也是合理的权利和自由。

当两者发生冲突时,我们需要通过规则来划定自由的边界。

自由不是随心所欲,因为社会生活中的自由,总是与他人有关联,要受到社会规则的约束。

活动二:我的自由谁做主?(多媒体链接视频——挡车门阻碍高铁发车)
2018年1月5日,由蚌埠南开往广州南站的G1747次列车在合肥站停站办客时,一名带着孩子的女性旅客以等老公为名,用身体强行阻挡车门关闭,铁路工作人员和乘客多次
劝解,该女子仍强行扒阻车门,造成该列车晚点发车。

据了解,目前铁路公安已介入调查处理。

1.观看视频,谈谈感受。

2.为什么阻止高铁发车,看似是在行使权利,最后却受到调查?
提示:挡车门阻止列车启动,损害了乘客的利益,该妇女的自由和权利是建立在牺牲别人的权利基础上的,因此不应当受到保护。

3.想一想,你在生活中有没有遇到过强行拦公交车或者出租车的经历?结果如何?(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总结:社会规则是人们享有自由的保障。

人们建立规则的目的不是限制自由,而是保证每个人不越过自由的边界,促进社会有序运行。

目标导学二:自觉遵守规则
1.学生阅读教材P28“探究与分享”。

2.你怎么看待“梨虽无主,我心有主”的观点?
提示:“梨虽无主,我心有主”是一种非常难得的做人准则。

人生有许多机会,面临许多诱惑,面对诱惑不动心,身不被物役,心不被金迷,看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并不是随随便便就可以做到的。

这是一种难得的定力,没有一定的精神支柱,没有一种良好的心态,没有高超的做人修养,是很难坚持的。

3.你认为如何形成许衡所说的“我心有主”?
提示:许衡心目中的“主”无疑就是自律、自重、自爱,有了这种“主”,便会洁身自好,守住小节,也能保住大节。

自律就是严于律己,不断自我反省,克服已经发现的不良行为,做到自觉遵守规则。

教师补充:遵守社会规则,既需要监督、提醒、奖惩等外在约束,即他律,又需要自我约束,即自律,也就是说遵守社会规则需要他律和自律。

活动一:中国式过马路(多媒体展示材料和图片)
设计意图:通过对几种闯红灯情形及其影响因素的分析,思考我们该如何面对生活中让我们破坏规则的“借口”,做到自觉遵守规则,真正做到把规则“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中国式过马路:靠规则不如靠自己
观点一:闯红灯不对,但大家都在闯,我也就跟着走。

观点二:只要没人看到,没人管,就可以闯红灯。

观点三:我觉得车辆多的时候不能闯红灯,车辆少或者没有车的时候可以闯红灯。

讨论:这三种观点是否正确,你认为应该如何对待交通规则?
提示:这几种观点都是因为外在因素而决定是否遵守规则,还停留在他律阶段。

教师总结:自律的人,一方面,对规则有高度的认同感、敬仰感、敬畏感;另一方面,能够约束自己的意志,也就是做到了将规则“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遵守社会规则,需要我们发自内心地敬畏规则,将规则作为自己行动的准绳。

目标导学三:维护与改进规则
1.图片展示
2.角色扮演:请学生分情境进行角色扮演,切身体会规则的重要性。

3.生活中还有哪些类似的行为?
4.为了改变这种状况,你有什么好的方案?
提示:请相关工作人员批评教育他们;委婉劝说提醒等。

教师总结:从自身做起,自觉遵守规则;还应在保证自身安全的前提下,提醒、监督、帮助他人遵守规则。

当然,我们在善意提醒别人时要注意有“礼”、有“理”、有“节”。

只有人人相互帮助,相互提醒遵守规则,才能维护规则的尊严,才能使规则真正保障每个人的利益。

5.学生阅读教材P31的“探究与分享”。

6.你还知道哪些被改进的规则?说说为什么有这些变化。

教师讲述:例如:新版《中小学生守则》补充了一些更具操作性、学生可以做到的具体行为规范内容,如主动分担家务、自觉礼让排队、不比吃喝穿戴等,并增加了新时期学生成长发展中学校、社会和家庭高度关注的内容,如养成阅读习惯、文明绿色上网、低碳环保生活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九)》进一步减少适用死刑的罪名,对走私武器、弹药罪,走私核材料罪,走私假币罪,伪造货币罪,集资诈骗罪,组织卖淫罪,强迫卖淫罪,阻碍执行军事职务罪,战时造谣惑众罪等九个罪名的刑罚规定作出调整,取消死刑。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社会生活的变迁,这些原有的规则不能完全适应实际生活的变化,就需要被改进或者废除。

教师小结:我们要积极改进规则。

积极参与规则的改进和完善,善于与他人沟通交流、寻求共识,积极为新规则的形成建言献策,使之更加符合人民的利益和社会发展的要求。

教室总结:“独善其身”抑或“兼济天下”,一直是困扰人们的难题。

形成遵规守纪的良好环境,需要每个社会成员不懈地努力。

一方面,我们要从自己做起,自觉遵守规则,这是维护规则的最基本方式;另一方面,我们要在自己遵守规则的基础上,提醒、监督、帮助他人遵守规则,从而做到大家遵守规则、大家维护规则。

三、课堂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怎样对待规则的三方面内容:了解了自由与规则不可分,社会规则划定了自由的边界,自由要受道德、纪律、法律等社会规则的约束,社会规则也是人们享有自由的保障,违反规则、扰乱秩序的行为应当受到相应的处罚。

知道了遵守规则需要他律和自律,需要我们发自内心地敬畏规则,将规则作为自己行动的准绳。

明白了要从自身做起,自觉遵守规则,在保证自身安全的前提下,提醒、监督、帮助他人遵守规则;我们还要积极参与改进规则。

3板书设计
4教学反思
本节课学习怎样对待规则:自由与规则不可分,自觉遵守规则,维护与改进规则。

本节内容涉及知识点比较多,每个活动都针对具体知识点展开;由于本框题教材安排的“探究与分享”部分贴近生活,学生易于理解,所以设计活动时多以本课背景材料为主。

在维护规则部分,应适当安排学生表演规劝他人遵守规则的情境,使学生通过体验明白与人沟通要讲究技巧。

第四课社会生活讲道德
第1课时尊重他人
1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尊重他人的意识,在生活中践行尊重理念;能感受尊重带来的良好心理体验,尊重每个人
知识目标知道尊重的含义;懂得尊重对个人和社会的价值和意义;知道在社会生活中应如何尊重他人
能力目标能够列举尊重他人的实例,说明尊重他人的价值和意义;学会换位思考,欣赏他人,平等对待他人
教学重点:尊重他人的原因及做法。

教学难点:尊重他人的做法。

2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材料——鲁迅的故事)鲁迅先生认为,要教育好孩子,首先要尊重和理解孩子,“如果不先行理解,一味蛮做,更大碍于孩子发达”。

曾经有一次,先生在家中宴客,儿子海婴同席。

在吃鱼圆时,客人均说新鲜可口。

唯海婴说:“妈妈,鱼圆是酸的!”以为孩子胡说乱闹的妈妈便责备了几句,孩子老大不高兴。

鲁迅听后,便把海婴咬过的那只鱼圆尝了尝,果然不怎么新鲜,便颇有感慨地说:“孩子说不新鲜,我们不加以查看就抹杀是不对的,看来我们也得尊重孩子说的话啊!”
教师总结:尊重是人与人之间交往最重要的美德。

尊重他人对自身来说,是素质的体现;对他人来说,则是一定意义上的礼貌。

希望大家能从小故事中获得启迪,尊重身边的
每一个人!今天我们来学习第四课第1课时:尊重他人。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尊重是交往的起点
活动一:讨论关于尊重的几种观点
设计意图:本活动给学生提供几个有争议的议题,引导学生在讨论、反思中逐步体会到受尊重是每个人的需要,获得他人的尊重能够增强个体的自尊、自信,产生良好的心理体验。

引导学生理解“尊重比帮助更重要”的观点。

1.学生阅读教材P33的“探究与分享”。

(1)小组讨论:确定议题,小组内部展开讨论并作记录。

(2)分享交流:各小组汇报结果,并提出交流中存在的问题,全班讨论交流。

提示:可列举生活中的事例论证自己的观点。

2.有人说:“尊重比帮助更重要。

”你认同这个观点吗?说说你的理由。

提示:认同。

理由:一般来说,所谓“帮助”,是指以出钱、出力或出主意的方式相助别人,即替别人解决实际性的、现实性的、具体的、实在的困难;所谓“尊重”,则是指敬重、重视。

如果说,帮助别人是出于怜悯或爱心,那么尊重别人则是源于更高的觉悟和境界。

帮助往往可以直接给予获助者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而尊重则更可以唤起获尊重者心底的潜力,激活奋发向上的活力。

因此,尊重比帮助更重要。

教师总结:通过对被他人尊重、相互尊重、自尊等议题的讨论和交流,让我们学会了如何面对复杂的尊重情境。

每个人都是有尊严的个体,都希望得到他人和社会的尊重。

受到尊重能够增强自尊、自信,产生良好的心理体验,如满足感、成就感等。

在社会生活中,我们应该尊重他人的人格、权利等。

活动二:乞丐可以进图书馆吗?(多媒体展示材料)
设计意图:通过讨论引导学生懂得,相互尊重是维系良好人际关系的前提,尊重不分出身、家境、职业等,在尊重的氛围中,能消除人与人之间的隔阂,推动社会文明进步。

图书馆对所有人免费开放,有些乞丐、拾荒者进门看书,对他们,图书馆唯一的要求是先把手洗干净。

为此,有读者找到馆长,说让乞丐和拾荒者进馆是对其他读者的“不尊重”。

馆长回答:“我无权拒绝他们入内读书,但您有权利选择离开。


图书馆允许行乞者进馆读书。

对此,人们有不同的看法。

读者甲:如果所有图书馆都这么做,图书馆的秩序就无法得到保障。

读者乙:我们应该尊重每个公民读书的权利,行乞者有权享受图书馆的资源。

馆长:我无权拒绝他们入内读书,但你有权利选择离开。

思考:你如何看待以上观点?
提示:读者甲的观点是错误的,读者乙和馆长的观点是正确的。

图书馆是公共场所,每个人都有进去读书的权利。

不能因为乞丐的身份而拒绝乞丐享受公共资源。

我们应该尊重他人的权利。

尊重是相互的,我们尊重乞丐,乞丐也会尊重我们共同的公共资源,图书馆的秩序不会因为多了乞丐的进入而无法保障。

所以,尊重使社会生活和谐融洽。

教师总结:尊重是维系良好人际关系的前提,是文明社会的重要特征。

尊重是相互的,尊重能够减少摩擦,消除隔阂,增进信任,形成互敬互爱的融洽关系,从而促进社会进步,提高社会文明程度。

目标导学二:尊重从我做起
活动一:情境讨论——他该怎么做?
1.学生阅读教材P34的“探究与分享”。

2.从情境中双方的角度来看,如果你遇到类似的情境,你会怎么做?请说明理由。

3.学生分小组讨论并汇报讨论结果:
提示:情境一:站在小东的角度看,去美术馆的时间是自己定的,晚去一会儿没关系。

既然同学有困难需要自己的帮助,可以先给她讲了以后再去。

这是关注、重视他人的表现。

站在小萌的角度看,如果小东有事需要办,可以等别的时间再请教他问题,不要把自己的意志强加在小东的头上。

情境二:站在小光的角度看,撰写演讲稿是集体的事,当自己的事与集体的事发生冲突时,可以选择将集体的事放在第一位。

这也是对同学们尊重的表现。

站在同学们的角度看,如果时间比较充裕,可以为小光考虑,允许他再看一会儿球赛。

能够体会他人的感受是尊重他人的表现。

情境三:站在小明的角度看,可以耐下心来听一会儿舅舅的谈论,如果实在不感兴趣,可以委婉地告诉他。

给予他人适当的关注是尊重他人的体现。

站在小明舅舅的角度看,可以不再与小明谈论自己喜欢的电影内容。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不把自己的兴趣强加给小明,是对小明的尊重。

教师总结:由此我们看出,做到尊重他人,就要积极关注、重视他人;学会换位思考。

活动二:你说我说——什么样的人值得尊重?
1.学生阅读教材P35的“探究与分享”。

观点一:为社会作出巨大贡献的人值得我尊重。

观点二:我尊重那些自立自强的人。

观点三:无论是陌生的人还是熟识的人,我都会尊重他。

观点四:我特别尊重言而有信的人。

2.你赞同他们的观点吗?说说理由。

教师讲述:我们每个人在人格和法律地位上都是平等的。

平等待人要求我们发自内心地尊重他人人格,对所有的人一视同仁。

社会生活中,我们不能以家境、身体、智能、性别等方面的原因而轻视、歧视他人。

从这个角度看,观点三是正确的。

为社会作出贡献的人、自立自强的人、言而有信的人各有他们的闪光之处,向他们学习有利于我们进步,尊重他们是值得的。

从这个角度看,发现并欣赏他人的优点是尊重他人的体现,观点一、二、四有道理。

教师总结:尊重他人,需要我们平等对待他人,对所有人一视同仁;尊重他人,需要我们学会换位思考,将心比心,体会他人的感受;也需要我们学会欣赏他人,看到他人的长处。

3.发散思维:在生活中,除了尊重他人,我们还应该尊重什么?
提示:我们应该尊重与我们同住地球家园的朋友——动植物;大自然是我们人类生存的物质基础,我们还应尊重大自然;民族文化是我们民族的根,我们还应尊重我们的民族历史与文化……
三、课堂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为什么尊重他人和怎样做到尊重他人。

从个人角度看,每个人都是有尊严的个体,都希望得到他人和社会的尊重;从社会角度看,尊重使社会生活和谐融洽,尊重是维系良好人际关系的前提,是文明社会的重要特征。

这是尊重他人的原因。

我们应从自身做起,做到尊重他人:积极关注、重视他人;平等对待他人;学会换位思考;学会欣赏他人。

除了尊重他人,我们还应尊重社会、尊重自然。

3板书设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