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虚词二(于)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言常用虚词
比较下列各句中的“于”字,对其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 ①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答案:C】 ①⑤被 ②于是余有叹焉 ③逢蒙学射于羿 ②⑥⑦对于 ④陛下千秋万岁后,传于梁王 ⑤然而兵破于陈涉,地夺于刘氏 ③向 ⑥于赵则有功矣,于魏则末为忠臣也 ⑦且今时赵之于秦,犹郡县也 ④给 ⑧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 ⑨于诸侯之约,大王当王关中 ⑧在 ⑩每自比于管仲、乐毅 ⑨根据 A.①与⑤相同,③与⑧不同 B.①与④不同,⑨与⑩相同 ⑩引进对象 C.⑥与⑦相同,④与⑩不同 D.②与③不同,⑥与⑦不同
2.表示
(四)助词,起调节音节的作用,可不译。
①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离骚》) ②佩缤纷其繁饰兮,芳菲菲其弥章。(《离骚》) 固定短语:【何其】译为“多么”。
①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
【之】
(一)代词。
4.指示代词,表示远指,可译为“那”“那 个”“那些”“那里”。
①及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游褒禅山记》) ②今操得荆州,奄有其地。(《赤壁之战》) ③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廉颇与蔺相如》)
5.指示代词,表示近指,相当于“这”“这 个”“这些”。 ①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捕蛇者说》) ②如其克谐,天下可定也。(《赤壁之战》) 6.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 ①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石钟山记》) ②其一犬坐于前。(《狼》
返回
【其】 (一)用作代词。
1.第三人称代词,作领属性定语,可译为“他 的”,“它的”(包括复数)。
①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廉颇与蔺相如》) ②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鸿门宴》) ③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石钟山记》) ④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师说》)
2.第三人称代词,作主谓短语中的小主语,应译 为“他”“它”(包括复数)。
①秦王恐其破壁。(《廉颇与蔺相如》) ②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
3.代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译为“我(自 己)”“我的”或者“你”“你的”。
①今肃迎操,操当以肃还付乡党,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 从事。(《赤壁之战》) ②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 记》) ③每一令出,平伐其功。(《屈原列传》)
3.译作“与”“跟”“同”。 ①莫若遣腹心自结于东,以共济世业。(《赤壁之战》) ②燕王欲结于君。(《廉颇与蔺相如》) 4.引进原因,可译作“由于”。 ①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进 学解》) 5.在被动句中,引出动作的主动者,译作“被”。 ①而君幸于赵王。(《廉颇与蔺相如》) ②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屈原列传》) ③十万之众受制于人。(《赤壁之战》) 6.表比较,译作“比”,有时译为“胜过”,一般放在 形容词后。
3.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怎么”。
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愚 公移山》) ②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 (《游褒禅山记》)
(三)用作连词。
1.表示选择关系,相当于“是„„还是„„”。
①呜呼!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韩愈 《祭十二郎文》)
1.第三人称代词,指代人或事物的名称,相当于 “他”“她”“它”(们);有时灵活运用于第一人称或 第二人称。 ①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师说》) ②臣乃市井鼓刀屠者,而公子数存之。(《信陵君窃符救 赵》) ③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廉颇与蔺相如》)
2.指示代词,指代人或事物,相当于 “此”“这”“这些”。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 之 18个文言虚词 详解
结 总
书 海 扬 帆 定 自 得 。
文 言 功 夫 当 日 进 ,
且 于 文 中 辨 差 别 。
若 属 先 得 识 规 则 ,
因 为 所 以 与 然 而 。
之 乎 者 也 乃 焉 矣 ,
常 见 虚 词 二 十 个 。
经 史 子 集 何 其 多 ,
◎考试对虚词的要求
返回
【于】 (一)介词。 1.引出动作的处所、时间或对象,相当于 “在”“从”“到”“在„„方面”“从„„中”等。 ①乃设九宾礼于庭。(《廉颇与蔺相如》) ②从径道亡,归璧于赵。(《廉颇与蔺相如》) ③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④以勇气闻于诸侯。(《廉颇与蔺相如》) ⑤因击沛公于坐。(《鸿门宴》) 2.引进动作、行为的对象,相当于“向”“对”“对于” 等。 ①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赤壁之战》) ②不拘于时,学于余。(《师说》) ③鲁肃闻刘表卒,言于孙权曰„„(《赤壁之战》) ④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师 说》)
①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廉颇与蔺相如》) ②秦昭王闻之,使人遗赵王书。(《廉颇与蔺相如》) ③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师说》) 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耻。(《师说》)
(二)助词。
1.结构助词,用于定语和中心语之间,相当于现 代汉语的“的”。
①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廉颇与蔺相如》) ②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师说》)
2.结构助词,用于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 独立性。
①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齐桓晋文之事》) ②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师说》) ③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廉颇与蔺相如》) ④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
3.结构助词,用于倒置的动(介)宾短语之间, 作为宾语提前的标志。
①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师说》)
高考文言文虚词
一:《考纲》要求掌握的常见的18个文言虚词:
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 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二:《考试说明》中确定的18个文言虚词;所谓“用 法”,就是某个文言虚词的意义及其所表示的语法 关系,即词性(虚词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 叹词等,有些资料书把代词也归入虚词范围)。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②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六国论》) ③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师说》) ④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
【于是】 1.相当于“于此”,可译作“在这时”“在这种情况 下”“对此”“从此”“因此”。 ①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口技》) ②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捕蛇者说》) ③于是余有叹焉。(《游褒禅山记》) ④于是信、张耳详弃鼓旗,走水上军。(《井陉之战》) 2.连词,表前后句的承接或因果关系,与现代汉语“于 是”相同。 ①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缻。(《廉颇与蔺相如》) ②于是项伯复夜去,至军中。(《鸿门宴》) ③于是张良至军门见樊哙。(《鸿门宴》) 【见„„于、受„„于】表示被动。 ①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与蔺相如》) ②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管鲍之交〉
(二)用作副词。
1.表示强祈使婉商语气,相当于“可要”“还是”。 ①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殽之战》) ②今臣生十二岁于兹矣,君其试臣,何遽叱乎?(《史 记·甘罗》)
2.表示揣测语气,相当于“恐怕”“或许”“大 概”“可能”。
①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师说》) ②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庄暴见孟子》)
4.结构助词,用于倒置的定语与中心语之间,作 为定语后置的标志。
①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 ②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屈原列传》) ③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石钟山记》)
5.衬音助词,用于时间词或动词(多为不及物动 词)后面,凑足音节,没有实在意义。
①顷之,烟炎张天。(《赤壁之战》) ②久之,能以足音辨人。(《项脊轩志》) (三)动词。可译作“往”“至”“到„„去”。 ①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齐 桓晋文之事》) ②齐王使淳于髡之赵请救兵。(《史记·淳于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