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新课改理念及其实践适切性的思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新课改理念及其实践适切性的思考
“传统是在一切历史变化中人们所进行的主动选择,但是,一旦这种选择经过保存而取得了独立性,它就会顽强地维护自己的存在,并不会因为人们主观意志的变化而在瞬间转换或消失。”中国有着几千年的文明史,相应的教育也经历了一个不断选择、累积的过程,并且随着社会的发展与更替而不断地被颠覆、更新、重建。时至今日许多被选择留下来的教育思想仍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这就是教育的传统,它们仍影响着现在教育中参与者的观念与行为。所以对教育、课程理念进行革新时必须考虑到传统的影响因素。一些学者总结了我国传统教育的特征:如“重整体而轻个体、重和谐而轻竞争、重政务而轻自然、重积累而轻发现、重趋善而轻求真、重综合而轻分析等等。”
当然教育的传统中有好的也有不适应当前社会发展的,这就需要在理念的革新中加以辨认和选择,基于传统来进行革新。其中比较核心的一点是价值体系的问题。大部分重大的教育改革都面临着价值观念不同的问题,若协调不当还容易引起价值危机。比如中国传统的教育关注社会的发展,强调群体的价值;而新的课程理念则开始关注人、个体的发展,这是对我国传统教育价值观的一个冲击。还有,我国教育传统强调师道尊严,教师习惯了高高在上的权威,新课程理念则强调民主、平等、对话等,这些都需要老师和学生逐步地去适应、调整。
发展应该是土生土长的,“当成功与失败并存,机遇与陷阱同在时,正确的选择就成为走向成功、抓住机遇的十分重要的第一步。所以我们可以用‘注重选择’来概括这一时代精神,它意味着人类将通过选择来寻求适合自己发展的空间和途径,划一的、同步的、简单服从计划安排的发展模式不再被认为是天经地义的了。”在这样的社会转型过程中,要求教育培养富有时代精神的未来新人。“发展中国家只有把科学吸收到它们的传统文化中去,把世界思潮吸收到它们自己的民族生活中去,才能更新它们自己而又保持它们的民族特点。一个文化,只有它自己能够进行变革,才能生存下去。”教育同样如此。
一个理论的引入需要大量的前行研究,不能仅仅从某一个角度进行简单的认可。这个复杂的过程要求理论家作大量的准备性研究工作,除了文化背景、社会背景等方面的批判,还需要对中国的课程现象从心理上作出说明,探讨它特有的各种心理方面的制约因素与基本的表现形式;还需对外国的某些课程理论作同样的研究与说明。只有具备相吻合的契机之后,才能谨慎对之加以改造,付诸实施,这样才能保证成功的可能性,避免
因盲从于某种赶时髦的动机而造成的教育中的浪费和困惑。我们还有很多工作需要做,还有很多没有做好,许多前行的研究和分析还要继续加强,对实践的关注还要继续,这样逐步引导我们的课程改革,使它实现其真正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