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宁夏银川市景博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3-2024学年宁夏银川市景博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儒家推崇的道德至善蕴含着中华民族对幸福问题的深刻思考。“孔颜之乐”是一种克己

向善、安贫乐道的德性幸福观,孔子旗帜鲜明地主张“贫且乐”的德性幸福,获得幸福生活

的首要标志就是德性的完满,反对世俗的物质幸福,也就是强调道德境界的提升与精神境界

的升华,将幸福上升到了一个更高的层级。孟子的道德哲学力图建构的是一个以血缘亲情为

纽带的社会伦理道德体系,进一步追求个体向善的道德人格境界,进而实现“天人合一”的

终极幸福。孟子提出“君子三乐”是对孔子的德性幸福观的创新与发展。孟子曰:“君子有

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孟子·尽心上》)孟子提出的君子三乐,从自身

的品行、家庭的美满以及对社会的贡献三个维度道出了人生幸福之真谛。

孟子毅然将“父母俱存,兄弟无故”视为君子一乐,旗帜鲜明地将家庭幸福纳入到幸福

观的范畴,把“孝悌”视为幸福起点,使幸福从虚幻世界拉向现实生活,使得每一个人都具

备追求幸福的权利与能力。这不仅丰富和发展了儒家德性幸福观,也使得儒家幸福观更加贴

近实际,走近生活。孟子将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的家庭幸福视为幸福之源,使得孟子幸福观

具有平民化的特点,但孟子的幸福绝非仅仅包含功利幸福,其幸福的实质为精神的自由、道

德境界的提升,因而又具有道德超越性。

孟子二乐为“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的天人合一之乐,道出了天与人的紧密关系,

天道与人道的互通,具有强烈的道德意蕴。孟子“天人合一”之乐主要是对道德问题进行考察,是道德完满后与天地合为一体的精神自由。孟子曰:“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也。”(《孟子·离娄下》)君子必怀有一颗赤子之心,不为外物叨扰,犹如婴孩一样单纯洁净,

具备天真淳朴的本性。“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孟子·告子上》)

孟子认为人人具有善良本心,即恻隐之心、羞愧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四心乃仁义礼

智之端,犹如人之四体,甚为关键。人人都有道德需要,道德需要得到满足,内心会产生获

得感、满足感,孟子将这种内心的愉快情感称作“乐”。孟子又曰:“万物皆备于我,反身

而诚,乐莫大焉。”(《孟子·尽心上》)孟子道德哲学的至高境界就是“天”,而“万物

皆备”体现的就是一种天地境界,人对幸福的追求超越了世俗的限制,通晓万事万物之本性,实现人精神的自由自觉。“诚”乃立身之本,处世之道,在“万物皆备”的基础上,反躬自

省诚实守信,达到至诚境界,是人生一大乐事。人与天之间到底有什么关系?“尽其心者,

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存其性,养其性,所以事天也。”(《孟子·尽心上》)孟

子看来“心”“性”“天”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尽心方能知性,知性即可知天。人之本心根

源于人之本性,不断挖掘内在的恻隐、羞愧、辞让、是非四心,就会了解人的善良本性,而

人心中的善即为天道,“养浩然之气”进而实现“天人合一”之道德境界。

《孟子》一书中多次出现“教”字,并将育才视为君子第三乐,这是从社会幸福的角度

出发的“教育之乐”。孟子为何将育才视为君子一大乐事?这就需要从孟子对于教育的理解

角度出发来考察这一问题,君子自身可以节制欲望,躬行道德实践,进而获得幸福。独乐乐

不如众乐乐,但怎样将仁爱之心惠及更多人呢?唯有通过教育这一途径。“夫子之设科也,

往者不追,来者不拒。”(《孟子·尽心下》)对于前来求学者不拒绝,怀着一颗广育英才

之心去从事教育事业,培育贤德人才。“则斯道之传得之者众”,君子之间相互切磋交流,

传播“善端”思想的过程也可称之为教育。“而天下后世无不被其泽矣”,圣人先贤思想、

主张广为流传,也是人生一大乐事。育才之乐是对儒家德性幸福的创新与发展,为当今社会

人们追求幸福生活提供了指引。

(摘编自孙汇鑫张方玉《从“孔颜之乐”到“君子三乐”:儒家德性幸福的现代生活

化启示》)

材料二:

中国哲学要求为生命、生存、生活而积极活动,要求在这活动中保持人际的和谐、人与

自然的和谐(与作为环境的外在自然的和谐,与作为身体、情欲的内在自然的和谐)。因之,要求在现实的世俗生活中取得精神的平宁和幸福亦即“中庸”,就成为基本要点。实际上,

它乃是一种体用不二、灵肉合一,既具有理性内容又保持感性形式的审美境界,而不是理性

与感性二分、体(神)用(现象界)割离、灵肉对立的宗教境界。审美而不是宗教,成为中

国哲学的最高目标。

“乐”在中国哲学中正是一种“天人合一”的成果和表现。就“天”来说,它是“生生”,是“天行健”。就人遵循这种“天道”说,它是孟子和《中庸》讲的“诚”,“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而“反身而诚,乐莫大焉”。它所指向的最高境界即是主

观心理上的“天人合一”,到这境界,人与整个宇宙自然合一,即所谓尽性知天、穷神达化,从而得到最大快乐的人生极致。可见整个极致并非宗教性的而毋宁是审美性的。

(摘编自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颜之乐”超越了世俗物质层面的幸福,其道德至善的理念将中华民族的幸福观升华至道德和精神的崇高境界。

B.“孔颜之乐”强调克己向善、安贫乐道;“君子三乐”起于家庭幸福,不再关注虚幻世界的幸福,更贴近生活。

C.孟子之所以提出育才之乐,是因为他认为教育是将个人的仁爱之心、圣人先贤的思想主张广为传播的唯一途径。

D.无论“孔颜之乐”或“君子三乐”,都以现实中世俗生活的精神平宁为基点,以体用合一的审美境界为最高目标。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提出的“君子三乐”贵在以血缘亲情为纽带,从自身、家庭和社会三个维度构建了社会伦理道德体系。

B.孟子秉持平民化幸福观,所以将家庭的“孝悌”看作幸福的起点,以让每个人拥有追求幸福的权力和能力。

C.孟子以人之本性为源,以人心之善为天道,向往“心”“性”“天”内在的一致性,这种境界是人生极致。

D.中国哲学的“乐”强调天道生生不息和人至诚至信的自然合一,孕育了主观心理上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